沙中金
发表于 2012-5-15 22:56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15 11: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5日——四月二十五 “立夏”第11天 水温12度
真羡慕嫩天天扑腾在大海里:victory::victory::P:P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16 21:54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17 11:05 编辑
沙中金 发表于 2012-5-15 22:56 http://bbs.china-ws.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真羡慕嫩天天扑腾在大海里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6日——四月二十六 “立夏”第12天 水温13度
今年第一次游到6个窗
今早烟台海水水温13度,高潮时间是6:24分,7:00到烟台第一海水浴场。7:40下海,和马刺教练等泳友,我蛙泳150下游到6个窗。大约18分钟。这是自5月9日,开始游到一个窗之后,今天又第一次游到6个窗。缺点:没找到海水“飘”的感觉。海水的“漂”与泳池的“漂”不同。
9点,又到海军游泳馆,一直游到12:30分。其中,9:00——10:00练“游泳操”一个小时。
继续练蛙泳腰功。找到了感觉,有门。
蝶泳“抻脖子”扑臂。不要仰脖子扑臂。走道。
自由泳“浅划水”——爬在沙滩手扒沙的高度,这是“高抬轴”的奥妙。不过我还不会。今天练没找到感觉。
跳水练入水进入蛙泳的衔接,还是不好。跳水。还看不到“脚尖”。要练到入水眼睛能看到脚尖才行。
游泳真是太有学问了。这些枯燥的游泳术语,就是学问的“诀窍”,这是书本里所没有的,是冬泳人的实践的“结晶”。我认为是很宝贵的。生怕忘了,特此记在这里。
沙中金
发表于 2012-5-16 22:35
嫩好好的练吧:victory::victory:以后嫩就是大家的教练了:victory::victory::lol:lol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17 11:31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17 14:07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7日——四月二十七 “立夏”第13天水温13度 世界电信日
能跟上队伍游大海了
今年第二次游到6个窗。
今早5——6级西北风,三排浪。浪不算小。烟台海水水温13度,高潮时间是7:12分,7:00到烟台第一海水浴场。7:40下海,和马刺教练、大脸猫、小钢炮等泳友一块游。由于浪大,顶浪游,我蛙泳200下才游到6个窗。昨天是蛙泳150下游到6个窗。返回时继续蝶泳30下。今天,发挥腰的作用,不累,还快。感觉今天比昨天游的爽快。游时大约18分钟。往返基本都跟上了队伍。
下海前,和司令观泳。
观的这位游泳的老领导,我老早就经常碰头见面,只知道人家都叫他“局长”,今年69岁,冬泳也一直不带泳帽,是哈工大毕业的,挺佩服的,但不知是谁?今早晨看他一直带脚蹼仰泳,浪这么大,既不向嘴里呛水,又游的很远,起码到6个窗了。由于佩服,就一直观其泳。到远处,几乎都看不到了。后来,我好奇的问司令,这位是谁?
司令说,他?你都不认识?朱某。某某局的局长。
喔,是他。朱某的名字我早就熟悉,只是人和名字对不上号。
很高兴,今天又认识了一位冬泳人“大碗”。
鲨鱼皮
发表于 2012-5-17 15:13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17 1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7日——四月二十七 “立夏”第13天水温13度 世界电信日
哈哈哈!罗大海有眼不识泰山,见了泰山就不识小草民了。;P
鲨鱼皮
发表于 2012-5-18 10:35
沙中金 发表于 2012-5-17 23: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嫩真行出发前还去游啊厉害再祝嫩游个好 ...
沙妹妹!罗大海又去哪里游去了?:victory: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0 19:06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10-9 18:29 编辑
鲨鱼皮 发表于 2012-5-18 10:35 http://bbs.china-ws.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沙妹妹!罗大海又去哪里游去了?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8日——四月二十八 “立夏”第14天
游黄河认识之一:朦胧中会有“恍然大悟”
1983年——1985年上西安上学时,几次路过三门峡,知道三门峡,但从没下车看过三门峡。对三门峡没引起重视。倒是沿途看了开封、洛阳、郑州。 朦胧中的三门峡“三门”是纵向排列的,事实上却不是。
领略清清的三门峡黄河水
大禹治水开黄河三门峡“气场”天下
黄河作为母亲河“气场”天下
昨天下午3:30乘烟台到西安的火车,今天下午2点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参加“2012中国三门峡{第三届}横渡母亲河活动”。
到三门峡大坝。
1、领略大禹开人门、神门、鬼门的“三门”。
2、领略中流砥柱。
3、领略大坝雄姿。
4、看黄河水。从这里开始,黄河水不黄,清清的,泛着深深的绿色。
{三门峡城里月光上网}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0 19:18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10-9 18:02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9日——四月二十八九 “立夏”第15天
认识黄河之二:“无知”中会有“惊喜”
老子《道德经》“气场”黄河
压根就不知道这里有“函谷关”,也不知道这里就是多年向往的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也不知道这里的黄河水的“黄土味”
走函谷关,试游黄河水
本来是坐着火车来的,为了体验游黄河古道,又去老子写道德经的函谷关, 从周秦的函谷关走来,到黄河三河广场试游黄河。游了有四分之一是距离,返回。水温应在20度左右,不凉。接着,去参观虢国博物馆。
威海青蛙真不简单
哎呀,费好事,浏览了嫩的全部帖子目录,有的捡着看了几篇,并收藏了几篇,没想到嫩这么执着。从发表于 2008-2-6 12:30:00 的第一篇帖子,到发表于 2012-6-2 12:58:25 的5个年头的1405篇子,打心里佩服,学习!
烟台罗大海2012年6月4日
转:威海青蛙帖
嘉鱼第五届版主长老会结束以后,又与许多朋友一起串访了宜昌、襄阳、周口、郑州、安阳与石家庄,所到之处,无不为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史所震撼!在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碑林上,我们有幸发现了冬泳网三个独立的甲骨文字,我们都兴奋不已,纷纷用照相机记录下这三个宝贵的文字。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与神圣的心情,用PS把这三个字整合在一起,同时又制作了几幅霓虹灯效果的冬泳网铭牌,以表达我们冬泳人对冬泳网的热爱之情。
http://bbs.china-ws.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18/063158nipt3np8tzz0pz1u.jpg
2011-11-18 06:31 上传
下载附件 (27.23 KB)
http://bbs.china-ws.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18/143655anabqaatqasbt5qb.jpg 2011-11-18 14:36 上传
下载附件 (41.36 KB)
http://bbs.china-ws.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18/143731810yhz3wgww6fiog.jpg 2011-11-18 14:37 上传
下载附件 (38.77 KB)
---------------------------------
附:甲骨文原件照片
http://bbs.china-ws.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18/063925cu372serqsmrmr2r.jpg 2011-11-18 06:39 上传
下载附件 (24.14 KB)
http://bbs.china-ws.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18/063924yy68mmq6m8f6uyfy.jpg 2011-11-18 06:39 上传
下载附件 (29.21 KB)
http://bbs.china-ws.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18/0639249er4t9teghyce5h5.jpg 2011-11-18 06:39 上传
下载附件 (21.14 KB)
甲骨文:“冬泳网”铭牌
http://bbs.china-w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7677&fromuid=81569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0 19:23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10-9 18:01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0日——四月二十九九 “小满”
认识黄河之三:“孬印象”中会有“好感动”
对冬泳的组织大都印象不好,没想到这次这么多人组织的这么好。人心都肉长的。肉的心真的有了“感动”。
河南三门峡“游黄河”
2539名冬泳人河南三门峡“气场”黄河
11:40分罗大海受龙王委托,代表烟台市冬泳俱乐部,高举着烟台冬泳俱乐部的旗帜参加隆重的开幕式,顺利游过1300米黄河。黄河水温22.6度。
今天黄河风大浪高,2539人在三门峡黄河水域上演了一场非常
壮观的畅游黄河大合唱。河南省委书记、省长、三门峡五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公安、武警、救护各项组织井井有条,直升机航拍,电视转播车现场转播。没见过组织的这么重视,这么好。感谢三门峡!对三门峡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等回烟台详细叙述
资料:
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图1)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量大坝高106米,长713.2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为根治黄河水害,1957年开始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坝高353米,库容162亿立方米。由于泥沙冲积及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又逐步对工程进行改建,使其能正常发挥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它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图2)
黄河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黄金河流”。然而黄河又是一条水旱灾害严重的河流,从公元前602 年至1949 年的2500 多年间,黄河决溢了1590 余次,改道26 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这一工程影响深远,耗资巨大,从运作上看,其决策过程是非常慎重的,曾经反复论证,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最后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建设。
1957年4月13日,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底,全部5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编辑本段组成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图3)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隧道和坝后发电站组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l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土坝,长l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为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0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
编辑本段作用防洪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图4)
确保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首要任务。黄河自古以来水害频繁,历史上下游经常决口改道泛滥成灾。三门峡水利枢纽投入防洪运用后,标志着黄河下游的防洪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为不仅依靠堤防,还依靠水库、河道和分滞洪措施等的防洪工程体系,60年代虽然未发生特大洪水,但水库“滞洪排沙”运用的削减洪峰作用,对减少下游滩区损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枢纽经两次改建后,水库按“蓄清排浑”运用后,库区335米高程以下稳定保持约6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用于防御特大洪水。当预报黄河下游的花园口将出现以三门峡上游为主要来源的大洪水时,通过三门峡水库的控制运用,可将百年一遇的洪水削减到花园口的安全泄量即22000立方米每秒。当出现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来水为主要组成的大洪水时,三门峡水库可相应进行控制,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削减洪峰流量,并与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设防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础年、70年一遇,减轻或消除下游的洪水威胁。
1982年7月底,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干支流4000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普降了暴雨和大暴雨,花园口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7天洪水量为50亿立方米。面对这场洪水,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其他滞洪工程同时发挥作用,使这次大洪水安全入海。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以上地区曾出现6次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控制运用,削减了洪峰流量,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自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30年来,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千里大堤安然无恙。
防洪经济效益,据黄委会的统计资料:“按静态计算,黄河下游防洪效益。从1951年至1990年为561.3亿元;按投资分摊法计算,三门峡水利枢纽总投资9.4亿元,占同期治黄投资50亿元的20%,故防洪效益为100亿元;按三个洪水来源区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了两个计算,或按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措施中主要上拦措施计算,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防洪效益均应为200多亿元。” 防凌 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南省兰考县折向东北,沿程纬度逐渐增高,使气温上高下低,形成冬季冰冻封河是自下而上,而化冻开河时的顺序又是自上而下的现象。在封河及开河期间内流冰常常堵塞局部河段形成冰塞或冰坝,从而抬高水位淹没广大滩区和造成堤防决口,危及下游两岸广大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的统计,自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就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多处,平均5年就有两次凌汛决口,以危害很大难以防治而闻名,历史上素有“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解放后,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兴建之前,黄河下游的防凌措施主要靠人工破冰,但不能完全避免凌汛决口,1951年与1955年两次在河口地区的王庄和五庄决口成灾,致使130万亩土地和482个自然村受淹,1.4万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26万余众。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防凌措施发展到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凌前和凌期蓄水,控制下泄流量和河道水量,以减轻和消除下游的凌汛威胁。自三门峡水库运用30年来,黄河下游均未发生过凌汛决口。1966~1967年,下游封河最上端达到河南荣阳弧柏咀,封冻总长616千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冰量最多的年份。由于三门峡水库适时运用,在封冻上段开河时起,关闸蓄水33天,拦蓄水量11.4亿立方米,大大削减了河槽水量和开河凌峰,达到平稳开河,发挥了水库的防凌作用。1967~1983年的17年间,黄河下游出现严重凌情有6年,如1968~1969年,河道冰量达1.033亿立方米,封冻长度703千米,但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泄量,均安渡无虞。1970年初春,济南市老徐庄河段,冰凌结成数千米长的冰坝,拦水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倘若漫过堤顶,泉城将成一片汪洋,在这严重时刻,三门峡水利枢纽及时关闸控制泄量,为济南市解除了险情。
三门峡水库的最高防凌水位1968年2月29日达327.91米高程,相应的蓄水量为18.1亿立方米。1977年3月2日防凌蓄水位为325.99米高程,最多的防凌蓄水量为19.5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投入防凌运用后,不仅战胜了比1951年更为严重的1967年、1969年和1970年的凌汛,还使其他凌情较重的年份河道的开冻由“武开河”变为“文开河”。利用三门峡水库调节黄河下游流量,对保证下游凌汛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防凌经济效益,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1973年以前基本上是在预报下游行将开河时,控制下泄量,以减少河槽蓄水量,到开河前夕,进一步减少出库流量,甚至关闭全部闸门。从1974年开始,除上述运用方式之外,还在凌汛前预留一部分水量,用以调匀因内蒙河段封河影响下泄的小流量过程,防止下游造成早封河卡冰阻水现象,保持封河前后流量稳定和具有一定的冰下过流能力。运用实践表明:由于三门峡水库在黄河下游凌汛期适时关闸,使得多数年份平稳解冻开河,对减免黄河下游凌汛威胁收到了实效。静态效益约18亿元。 灌溉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较大发展,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的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截至1990年有72个灌区,虹吸55处,扬水站68座,引黄涵洞72座,使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的水源,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统计,抗旱补水期平均每1.63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增产0.5千克粮食。从1973~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增产粮食30.07亿千克。引黄灌区内与灌区外相比较,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00千克以上,皮棉增加40千克以上。
山东省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1979年至1985年7年小麦平均单产比1970年增长3.2倍。鲁西北过去是贫困地区之一,长期靠吃统销粮,1985年成为山东省增产粮食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长期多灾低产的菏泽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7.9亿千克,提供商品粮6.4亿千克,占全省商品粮总数的四分之一。
河南省引黄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粮、棉总产量比开灌前增长4至6倍,沿黄两岸已种植水稻120多万亩,产量连年增长。以前穷得出了名的豫东兰考县,如今稻麦飘香,绿树成行,一派兴旺景象,1983年夏粮总产达1.35亿千克,成为全国5年夏粮增长5000万千克的先进县。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致富仰仗责任田,丰收多亏黄河水。”
山西省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水使潼关河道水位升高的优势,在沿黄库区修建大、中型电灌站和引黄提灌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近30年来,黄河下游沿河农村由于引黄灌溉,增产粮食22.8亿千克、棉花1.07亿千克。 发电 三门峡水电站,自1973年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投产,到1978年底第五台机组安装完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至1990年年底累计已发电150.2亿千瓦小时,按础年代国家不变的电力价格,每千瓦时0.065元计,创产值9.763亿元,按静态计算相当于水利枢纽工程固定资产5.34亿元的1.83倍,三门峡水电站的造价为2.18亿元,相当于国家给水电站投资的4.3倍。1973~1990年水电站历年的发电量如表9-1。
三门峡水电站截至1990年还只是非汛期发电,对河南省用电的高峰期即12月至翌年的第一季度很有补益,对缓解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尤其是三门峡水电站担任系统中的部分峰荷容量,降低了系统中的火电站的煤耗,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原煤,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三门峡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用等效替代工程所需的年折算费用计算,按《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139—85规定采用的社会折现率为7%情况下,得出三门峡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现值为13.634亿元;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规定建设项目的社会折现率为10%时,计得三门峡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折现值为18.77亿元。 供水 三门峡水库防凌和春灌蓄水,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向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沿河城市和胜利、中原油田等地供水,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每年可使供水地区增加200亿元的工业产值。并于1972年、1973年、1975年、1981年和1982年5次向天津市供水17.5亿立方米。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已经完成,开始向青岛市供水。
由于三门峡水库成功地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枯水期增加下游河道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保证了下游沿黄城市的供水,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减淤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7月~1970年6月,10年期间共拦沙57.42亿吨,同期下游利津以上河道最大冲刷量达23.1亿吨,1964年汛后三门峡水库冲槽排沙,下游河道回淤,在上述10年内下游河道累积冲淤量为0.37亿吨,冲淤基本平衡。从利津以上755千米河道的冲淤总量表明,由于三门峡水库的拦沙作用,下游河道相当于10年不淤。1973年以来三门峡水库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由于枢纽调节水沙,提高了下游水流的输沙能力,增大了排沙入海的比例。
三门峡水库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经济效益,从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至1988年初的时期内,所节省的黄河下游艾山以上河段堤防建设(包括险工加高改建)的工程费用进行替代计算。将各年节省的投资流程按《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139—85规定水利项目采用的社会折现率为7%折算至1988年初,得到三门峡水库减少黄河下游艾山以上河段淤积的经济效益现值为15.147亿元;如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规定建设项目的社会折现率为10%时,计得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河段的减淤经济效益现值为28.141亿元。 旅游 由于三门峡大坝的缘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正常蓄水时,黄河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春季来临时,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延绵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游人在这里荡舟扬帆,船行柳梢,胜似江南。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大坝蓄水形成的库区湿地成为候鸟迁徒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天鹅,年年如约而至,使冬日萧瑟的黄河顿显生机,三门峡由此而被誉为“天鹅之城”。而每年的6月至l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编辑本段领导关怀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1958年4月、l959年10月、l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l960年4月23日,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三门峡工程;l961年3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三门峡工程。此外,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郭沫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帕巴拉·格列朗杰、习仲勋、万里、李鹏、胡启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来此视察,对工程建设和发展极为关注。1959年7月5日,郭沫若视察后写诗八章,其中写道:“鬼斧神工作天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l960年5月22日,董必武视察后,欣然命笔,成诗《观三门峡枢纽工程》四章,并为建设者写下了“功迈大禹”的题词。l99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三门峡大坝视察防洪工作。
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许多社会名人也曾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参观考察,如吴玉章、钱学森、荣毅仁、田汉、贺敬之、郭小川、何其芳、吴作人、魏巍、碧野、李准等。他们中的作家、诗人创作了大量歌颂三门峡工程及其建设者的文学作品,其中贺敬之创作的诗歌《三门峡歌》最为著名,影响久远。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编辑本段成就创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经验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图5)
在黄河这样多泥沙的河流上修建水库,能不能保持有效库容?能不能正常发电?在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之前,国内外都缺乏实践经验,通过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兴建和两次改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统一了对治黄的认识,树立了信心。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治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三门峡工程“不宜过早下结论”。从那时到现在,26年过去了,一些争论多年的问题统一起来了,把治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说明黄河丰富的水利资源能够综合利用,害河一定可以变成利河,这是治黄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二)总结发展了泥沙理论。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个大型的泥沙试验基地,近20年来,通过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正确运用,说明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不仅能进行水量调节,而且对泥沙也能进行调节,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已作为一条新的重要的有效治黄措施,为大家所接受。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泥沙科学,并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可以说,没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就没有“蓄清排浑”这样一种调水调沙的水库运用方式,以及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水沙调节理论。在国际大坝会议上,我国的水利专家曾专门介绍过这方面的经验。“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不仅适用于黄河,也适用于长江和其他多泥沙河流。我国水利专家张仁、钱宁和陈雅聪教授曾著文提出,长江三峡工程设计中要解决泥沙问题,就必须采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这是能够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而不会被淤废的正确办法。
(三)在设计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规划,已经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黄河规划时对河流泥沙知之不多相比,是一个飞跃。现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计算原则和方法,包括水利枢纽要有足够的泄流排沙规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进行调节水沙和提高水利枢纽的综合利用效益等。
经历两次改建后,逐步加大和完善了水利枢纽的泄流排沙设施,通过对各个泄流洞孔的运用进行的比较和分析,以底孔的排沙比例为最大,经由底孔排出的粗粒径的沙亦为最多,隧洞居第二,如表9—2。排沙底孔和遂洞又都是在左岸,因而由左岸下泄拉沙出库居多,相应地就可减少位于靠右岸水电站的过机沙量,尤其是粗粒度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过机泥沙对过流部件的磨蚀。为多沙河流上进行水利枢纽的总体布置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和泥沙处理、水轮机过流部件用环氧金刚砂砂浆作抗磨涂层和水工建筑物泄流面的大面积环氧砂浆磨损涂层等三项成果,在实际运用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分别获国家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和水利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培养建设人才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的第一座高度机械化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动力装配程度较高,改变了已往以人力施工为主的传统做法,实施了综合机械化作业,通过工程的施工实践,提高了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和现场管理水平。在截流、土石方开挖、大坝混凝土浇筑和发电机组的水涡轮焊接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创新,总结出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枢纽工程的建设取得了质量好、工期短、投资省的成效。工程施工贯彻了质量第一的方针,1960年枢纽工程经国家组织的拦洪验收委员会检查评定,验收结论是:“工程质量良好”,并一直受到同行的公认,和30年后的今天所兴建的优质水利工程相比也不逊色。巍巍大坝已历经了30多个寒暑,从外观到内在质量都未发生过大的问题,大坝混凝土虽也有少量裂缝,但数量较少,而且无严重贯穿缝。迄今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坝的裂缝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故50年代三门峡大坝的施工技术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实属宝贵。
6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一次改建(又称“增建工程”),为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立即动手,迅速建成运用”的指示,在隧洞开挖中创造了导井爆破、扩挖井筒的新工艺;在隧洞混凝土浇筑方面研制成功钢模台车和利用锚杆砂浆固定项拱混凝土模板等数项新工艺。对加快施工速度和提高工程质量等都有显著效果,且对水利水电工程和隧洞工程施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70年代初期全面实施的水利枢纽第二次改建,水电站改为低水头发电,新改建的每台机组需在已建的坝体混凝土中于287米的低高程处重新开挖出一条直径10米的大孔洞,以便安装低高程的新发电引水钢管道。在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的坝体内实施爆破开挖,挖出一条大孔洞,且对开挖边缘四周的坝体混凝土又不造成明显或不可弥补的损伤,这项混凝土开挖技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使三门峡水电站的改建得以顺利的实施。此外,发电机的混凝土风罩由常规的现场浇筑改为预先在厂房外整体预制,在厂房内分瓣吊装等项新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机组安装的直线工期,提前并网发电。
80年代为实施泄流工程的二期改建,现场进行了大量试验探索,于1984年研制成功深水钢围堰,可在不影响水库正常运用的情况下,为底孔二期改建创造施工条件,解决了施工技术难关。自1984年深水钢围堰成功应用以来,底孔的二期改建已逐步顺利完成并相继投入运用,进一步发挥了枢纽的综合效益,使频临危境的溢流坝泄流工程起始回生。从而避免了另从电站坝体实施“开膛破肚”的不得已的改建方案。深水钢围堰在40米高水头的作用下,结构稳定,止水良好,用后拆卸亦较灵活方便,为泄流工程二期改建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是一项新创举,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建设,锻炼、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其中有各工种的技术工人,各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总数近两万人。同时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了技工和学徒工6957名。上述各类人员的足迹遍及青铜峡、三盛公、西津、丹江口、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陆浑、龚咀、南桠河、铜街子、故县、龙羊峡、葛洲坝等水利水电工地,他们已成为水电施工的骨干,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促进三门峡市的兴建 三门峡市中心所在地的湖滨区,1956年还是一片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干旱荒瘠的黄土原野,坝址区更是山路崎岖、偏僻落后、野兽出没、风沙扑面的贫困地区。
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兴建,1956~1957年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坝址区到史家滩和大安村直至会兴镇(今属三门峡市湖滨区),在绵延近20千米的黄土山坡和沟壑中修筑了水利枢纽专用铁路,并与陇海铁路接轨;修通了坝址的对外公路,并在三门峡谷的下游处兴建了永久性的黄河公路桥,沟通了三门峡至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公路交通。在枢纽工地的各工区修建了职工住宅,特别是在湖滨企业区兴建了各种辅助枢纽主体工程施工的工厂、物资仓库和专用铁路及车站。兴办了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和商业网点,并完成了供电、供水和通讯系统及工区内部道路等项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了地方工农业生产,繁荣了城乡市场,加速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苏联帮助设计、国内外瞩目的大型水利枢纽,经常有中外领导人和外国专家学者来工地参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程的建设,动员全国各地大力支援。1956年4月设置了洛阳专署三门峡工区政府,195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三门峡市(省辖市)。国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加快城市建设,市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水利枢纽建设,为枢纽的建设者和城市居民做好生活供应和后勤服务工作。随着枢纽工程施工的进展,湖滨辅助企业区各厂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各项设施亦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如化工、纺织、印染、器材、量仪等)纷纷来三门峡办厂。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成,迎来了国内外众多参观者,城市的知名度亦日渐提高。1961年10月一度改为地辖市,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仍升为省辖市。全市由四县、一市、一区组成,人口190余万,面积10000平方千米。已查明矿藏有41种,尤以铝土矿和黄金矿储量丰富,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一座以电力、煤炭、冶金、纺织、印染、化工、机械、建材为主的工业城市。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38.63亿元。1985年5月与日本国北上市结为友好城市,是河南省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开辟黄河旅游专线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用以后,这座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坝便和“三门天险”、“中流砥柱”一样闻名中外。河南省旅游局和三门峡市旅游局198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探索中华民族之魂”为主题的“黄河游”,截至1990年已吸引了国内外游客60万人。在水库蓄水期间从三门峡市西郊风景区乘黄河游艇可畅游库区名胜,浏览黄河两岸和库区水天一色的风光,登上雄伟大坝,凝望屹立惊涛骇浪中的“中流砥柱”,为“黄河游”开辟了引人入胜的水上旅游航线。山西省旅游局、中国国际旅行社运城支社也联合在三门峡库区开辟了关帝庙—永乐宫—大禹渡电灌站一日游。
三门峡库区名胜和景点很多:位于三门峡市的虢国墓地车马坑,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时,共出土贵族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9179件。1990年2~4月又发掘墓葬4座,其中编号为M2001号墓出土文物3200件,有1把铜柄铁剑约为公元前700年左右冶铁制品,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假虞灭国,唇亡齿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西郊有宝轮寺三圣舍利塔,系我国四大回声建筑之一。
整个三门峡库区,南有秦岭、崤山及西岳华山,北有中条山,西有古都西安,东有古都洛阳,且在历史上又是战略要地,多为兵家必争。名胜古迹不可胜数。位于陕西境内的有:临潼的秦始皇陵和兵马湘;骊山老君庙和华清池;华阴的华山和三圣母庙(宝莲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韩城芝川的太史公词(司马迁墓)。位于山西境内的有:万荣庙前的秋风楼,是汉武帝祀后土作秋风辞的地方;永济的普救寺鸳鸯塔是戏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运城的解州关帝庙,是关羽的故乡,为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芮城的大禹渡及电灌站,流传着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电灌站引8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扬程100余米,不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水,也使旱源得到灌溉;芮城的元代永乐宫,壁画闻名于世。位于河南境内的有:灵宝县的函谷关和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及“望气台”等,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典故为世代盛传。
1991年4月,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专程来三门峡实地考察,当他看到水法如泥的黄河在这里清如漓江时,赞叹不已;刘毅回京向主管旅游的吴学谦副总理汇报后,吴学谦亦亲来三门峡察看,他见到黄河变清的奇观和虢国墓地出土的众多文物稀世珍品,提出开辟贯连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的国家重点旅游专线——“黄河之旅”。 有关评价 水利部长傅作义等参加三门峡工程开工典礼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在30年的运用中,特别是经过两次改建后,有效地保存了水库的库容,使其用于防御特大洪水和冬春蓄水,从而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通过枢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与运用的实践,为多沙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推动泥沙科学的发展及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门”、“鬼门”、“神门”,已于大坝溶为一体,矗立在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及黄河古栈道等历史遗迹都充满着神奇色彩。值汛期泄洪之际,只看黄河水怒吼咆哮,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一泄千里;当水库蓄水发电时节,又见湖光山水一色,碧波万倾。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至今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三门峡水利枢纽已成为旅游胜地,寻古抚今,使人留涟忘返,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这颗明珠正绽放出她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鲨鱼皮
发表于 2012-5-20 20:43
本帖最后由 鲨鱼皮 于 2012-5-20 20:46 编辑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0 19:23 http://bbs.china-ws.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0日——四月二十九九 “小满”
11:40分罗大海受龙王委托,代 ...
开眼界了罗大海!好样的!烟台冬泳俱乐部以后就有打大旗的旗手了。绝对烟台冬泳人====名牌的!龙王老弟绝对有眼力!把烟台大旗交给您打着!哈哈哈!{:3_47:}祝您旅途快乐!:lol:lol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19:46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31 05:50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1日 农历闰四月初一
认识黄河之四:“向往”中会有“惊叹和晦涩”
向往壶口,一看更使人惊叹,但91元+21元的票价使人晦涩
看黄河壶口拜“黄河神”
上午6:30从三门峡出发,520公里颠簸,到黄河壶口看黄河咆哮,领略保卫黄河。同时,在黄河庙拜“黄河神”。晚上9点赶到临汾。
(2012年山西太原跃鑫网站上网)
资料: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两岸夹山,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西岸属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岸则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地理位置为北纬36度8分10秒,东经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公里。东距吉县县城45公里,距尧都临汾市169公里;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公里;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387公里;南距陕西省省会西安449公里。
编辑本段壮观瀑布 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滔滔黄河水,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据说,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813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
而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越走进壶口,轰隆隆的水声越发振聋发聩。400米宽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样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径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了。
据介绍,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干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其声、其势、其景,动人心魄。
编辑本段十大景观 历代文人骚客,感叹于壶口瀑布的神奇壮丽和变幻多姿,概括出“壶口十大景”。这十大景除了孟门夜月、卧镇狂流、十里龙槽之外,还有天河悬流、黄河惊雷、壶底生烟、彩虹飞渡、冰瀑银川、石窝宝镜和旱地行船。
天河悬流 天河悬流: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 天动地的河瀑奇观。 黄河惊雷 黄河惊雷: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到隆隆吼声。艺术家们则称之“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如果把壶口瀑布喻为黄河的心脏,那么这涛声便是它的心音。 壶底生烟 壶底生烟: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 冰瀑银川 冰瀑银川:冬季,冰封雪冻,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别有情趣,春季,黄河解冻,冰凌崩落,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彩虹飞渡 彩虹飞渡:每逢日出时分,壶口上空便有彩虹飞架,五彩斑斓,仿佛仙桥,古人诗云:“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石窝宝镜 石窝宝镜: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旱地行船 旱地行船: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再入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
编辑本段瀑布观感 站在壶口瀑布的边上,看着浊黄而巨大的水浪冲天而起,升腾出不散的白色雾云,两岸是水雕出的沟 壑,一律的深褐色石板,重重叠叠似讲述一个久远的惊悸。从瀑顶向下层层跌下浊黄的河水,如卷动的绸缎,缎面上镂刻的,是泥黄的涟漪,而它所呈现的,是一种非凡的壮美。
站在壶口,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令人无法不对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壮怀。据说,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
壶口瀑布,以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吸引着炎黄子孙,人们视其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19:59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6-5 21:57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2日
游汾河认识之一
——尧都——临汾汾河寻根
上午尧庙拜尧帝,登尧帝祭农坛遥看汾河流水。登60米高的华门 和鼓楼巡看临汾古城。下午,去洪洞“大槐树”寻根。领略汾河流域古老的尧禹文化。
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代。中国早期最高统治者称“皇”和“帝”,他们在位的时间就是中国开国之初,古人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巢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诸城县,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的工作,一切就绪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女娲氏为了美化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男贪女爱的喁喁情话,水乳交融的心灵恋歌,也能曲曲传神地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人与人之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由于音乐的滋润,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
后来伏羲氏死了,女娲氏代立,没有儿女,因为年纪渐老,便退休到美丽的地方,即现陕西蓝田县女娲谷。那知来了一个康回,专用水害人,女娲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来与康回斗争。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现的一个怪人,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来和人民作对,史书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女娲氏运用她的七十种变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来后就叫众多的百姓预备大小各种石头两万块,分为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的颜色作为记号。又吩咐预备长短木头一百根,另外再备最长的木头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娲氏亲自动手,都给它雕出一个鳌鱼的形状。还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一个月内备齐。又挑选一千名精壮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们每日上下各跑两趟,越快越好,又挑选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们到水中游泳泅没,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潜伏半日最好。女娲氏运用神力,传授他们一种秘诀,使那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女娲氏又取些泥土,将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几千个。
刚刚准备完毕,康回就率部来攻,故技重施,洪水开路,女娲氏就叫百姓将五十万担芦苇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化为灰烬,又叫百姓将烂泥挖起来和草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娲氏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只见康回灌过来的水都倒灌回去。
康回败了第一阵,就率领部属直接冲杀过来,他的部属本就凶猛,这次又吃了亏,更是嚣张,这时女娲氏所做的几千个土偶个个长大起来,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执兵器,迎向敌人,康回的部众几时见过这种阵仗,一个个惊惶失措,败下阵去。
女娲氏立即吩咐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康回这回退去,必定拣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他一定在大陆泽,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泽一带躲起来,那里他筑有大堤,为防他决堤灌水,你们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泽,就用我为你们预备的木头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长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他就决堤不动,因为大海之中,鳖鱼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负重,我已经到海中与海神商量好了,将几个鳖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头上刻的,不但是鳖鱼的形状,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这些人听了欣然前往,女娲氏又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缩小的土偶、石头等物,一路赶去,在大陆泽和昭余大泽彻底击败康回,康回逃跑时遇到那二千个久练长跑的人如何是对手,居然被生擒。
部众将康回擒来献给女娲氏,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最终与女娲氏的部下瑞顼氏在不周山又一场大战,康回失败,头触不周山而死。
于是出现历史上记载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头触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极废、九州裂、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燧人氏,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
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
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 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 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
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
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传说伏羲生成纪(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长新乐(在今河北),死宛丘(古陈州宛丘县,在今河南淮阳)。参考:《说文》:“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臣铉等曰:陈者,大昊之虚,画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从木)。”
《续博物志》卷四:“伏牺六佐: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
《路史·后纪》卷之二《女皇氏》:“太昊氏衰,共工惟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女娲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物复生。”《殷本纪》引《汤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周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逸周书·尝麦解》:“昔天之初,囗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囗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案:前二段引文都用了“惟始作乱”四字,后一段引文则谓:“昔天之初”,蚩尤逐帝。
表明在这些文献作者的概念中,伏羲、女娲、共工、蚩尤、赤帝、黄帝、少昊这些人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如此,便可以猜出来,那些文献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开端,是“五帝时代”。
本《年表》的“五帝时代”,起自伏羲元年(约2400 B.C.),终于帝舜末年(2110 B.C.),约计291年(=2400-2109)。即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发端于2300 B.C.前后,时值鲁西豫东地区空前繁荣之际。
参考:①《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②《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③《列子·汤问》:“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④《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⑤《淮南子·本经训》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⑥作者读书摘记:“黄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分水岭,故古代学者有的把黄帝算为三皇之末,有的又视黄帝为五帝之首。”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句芒的形状是鸟的身子,人的脸,驾了两条龙。他两个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炎帝是太阳神这个说法不准确,中国的太阳神是帝俊,他的儿子十金乌也是太阳神,后来被后羿射下9个,就是现在在天上值班的太阳,这个是公认的传说。)
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相传生于姬水,故以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少典有熊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根据研究,黄帝很可能是确有其人,他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得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很多好事,因为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将其说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显然是前人千古一系愿望的反映,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古人把夏、商、周、秦、汉、安息、鲜卑、匈奴、羌、蛮、狄等的始祖都追述到黄帝,但是炎帝、蚩尤的后裔总不能也说是黄帝的子孙。比如南方的苗族,就自称是蚩尤的后代。当然,对此也不必过于计较,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把黄帝看成华夏民族由野蛮过渡到文明的一个象征。
炎帝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有观点认为炎帝是神农氏帝位,此炎帝一般认为是最后一任榆罔(见年表)。
炎帝神农故里,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这个说法仅供参考,炎帝部落"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厉山”即炎帝神农故里烈山。随州厉山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于2007年开始进行新景区建设,总投资达4亿元。新建的景区于2009年炎帝生辰之前竣工,并于农历四月二十六成功举办首届“世界炎帝神农寻根节”,影响力日益加大。2009年11月份,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荣获国家旅游总局 AAAA 级景区称号。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瞍,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让贤),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太皞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注:也有一说为风太昊既是伏羲,但上古神话的神和人神传说支系复杂旁多,甚至有很多是自相矛盾,具体是不是这样也不好下定论,可以参考伏羲的百度百科。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嬴,名挚(也做鸷,是一种鸟),号金天氏,少昊也是一个部落称谓,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东夷的一支。
1、河南安阳
中国“七大古都”: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
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
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
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
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2、河南济源市——神话之乡。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后羿神日、小浪底。
3、山西鹳雀楼。四大名楼之一。昆明大观楼、武汉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
4、兰州
5、青海
6、宁夏
7、包头、
8、呼和浩特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20:06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30 06:20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3日
洪洞县看汾河水黑黢黢的一片
一直想游汾河,上午9点,特意去恒福大桥看汾河。没想到汾河水黑黢黢的 ,根本没法游泳。10点去平遥古城。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20:14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30 10:40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4日
到平遥古城“串门”
上午租了一辆自行车把平遥串了个遍。
中国有四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现今已走了3个。原来以为湖南凤凰古城是其中之一,没想到不是。而是四川的阆中古城。这样只有阆中古城没去了。
下午去祁县乔家大院领略晋商文化。晚上6点到太原。
资料: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阆中新城的旁边、嘉陵江畔,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号称全国四大古城。古城建址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阆中古城保护完整,风格独秀中华,现有古城面积1.78平方公里,是四川唯一保存规模最大的古城,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实物宝库。
古城历史悠久,其天文文化、巴渝文化、三国文化、古城文化、古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深厚,尽显了阆中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范。 概述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城中会馆、庙宇、民居等古建筑保存较好,还有唐代观星台遗址、张飞庙、桓侯祠、巴巴寺、观音寺、白塔等,城东大佛山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题记等遗迹。悠久的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已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被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
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平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和"小北京"之誉。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境内的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2700多年来,平遥虽一直是座县城,然而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却有过辉煌。
文物宝库 世界骊珠 源远流长的历史 ,给平遥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现有各类文物单位300余处,列入各级政府公布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有99处。其中国家级3处:镇国寺(五代一清)、双林寺(明)、平遥城墙(明);省级6处:县级文物90处。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古城的形制,恪守以"礼"为本,完全反映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汉族历史文化特色。
晋商源地 称雄全国明清时期晋帮和徽帮是全国最著名的两大商帮,尤以晋帮的实力为厚。道光四年(1824年)在平遥西大街(West Street)路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产生了我国第一家创办“汇兑"的日升昌票号,这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平遥在票号发展兴衰的100多年历史过程中,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 ,简直是一座票号城。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基础,票号才成为平遥古城强大的支柱,一来带动了平遥古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二来带动了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的街市、商业店铺、民居等建筑的大发展,三来也带动了著名的推光漆器、泥塑艺术、戏曲等的发展。
平遥在票号发展兴衰的100多年历史过程中,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 ,简直是一座票号城。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基础,票号才成为平遥古城强大的支柱,一来带动了平遥古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二来带动了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的街市、商业店铺、民居等建筑的大发展,三来也带动了著名的推光漆器、泥塑艺术、戏曲等的发展。
土特名产 誉播天下 平遥县土特名产,品种繁多,诸如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器、平遥长山药、平遥碗秃则、郝温村酥梨、果子沟槟干、南依涧乡苹果、孟山醋柳(沙棘)汁、汾河区高梁……,都各具风味,名不虚传。风味独特的平遥牛肉,清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时“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 ,食之后誉为皇宫贡品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曲山西民歌《夸土产》“平遥牛肉太谷饼……要问哪里最有名,数来数去数俺平遥城”,使平遥牛肉更加名扬祖国大江南北。
民居建筑 汉唐风韵 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建筑很多,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有3797户(包括一小部分非民居院落),其中400余处保存非常完整。平遥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众多的民居建筑,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至今还居住着城市居民。它们在今天都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建筑文化遗产。 歙县古城 ,歙县位于黄山市西部,在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古民居到处可见。
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太平古桥、许国石坊、斗山街、渔梁坝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双层楼阁,是典型徽派建筑。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太白楼前的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
许国石坊位于县城中心,建于公元1584年,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刻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斗山街座落于歙县城内,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歙县城内还有二座谯楼,南谯楼建于隋末,东谯楼建于明弘治年间。渔梁坝始建于宋,距今已有千年。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出渔梁坝不远有一古桥,名曰紫阳桥,朱熹之父朱松曾在桥南结庐而居,朱熹自闽归省,也曾在此居住。
特色景点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e865a6996b6f0a656f068c79.jpg 歙县古城
太白楼位于侧,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29752a9bf9b21dd8c8eaf45c.jpg 歙县古城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4bac30733d74f5718601b02b.jpg 歙县古城
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全长500米左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巷内著名的建筑有:叶氏贞节门,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爱幼的女性;杨家大院,建于清中期,为官宦宅第;许家厅,建于清初,属私塾建筑;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为未婚夫殉节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开间,有精制的隔屏、窗栏;潘婉香宅,建于民国初年,三进串联,布局上形象地体现了“三世同堂”的观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国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现书香门第气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岩石中凿出的深井,水质异常清冽。
徽商故里斗山街, 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名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洁坊,等等,犹如一幅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述说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20:17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30 11:43 编辑
鲨鱼皮 发表于 2012-5-20 20:43 http://bbs.china-ws.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开眼界了罗大海!好样的!烟台冬泳俱乐部以后就有打大旗的旗手了。绝对烟台冬泳人====名牌的!龙王老弟 ...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5日
山西太原“游汾河”
上午,在太原冬泳李太贵队长夫妻的陪同下,和汾河冬泳队的十几人共同游过240米宽的汾河,又返游回来。水温19度。这里汾水清清。非常高兴,又在太原游过了汾河。
下午,去看晋祠。没想到晋祠里有一座供奉“汾水神”的庙,拜“汾水神”。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据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战国时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里,依然生动地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
箱子
发表于 2012-5-25 20:59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0 19: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19日——四月二十八九 “立夏”第15天
走函 ...
行程好,是自由行吗?中原大地,值得相看。
鲨鱼皮
发表于 2012-5-25 21:09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2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5日
上午太原游汾河 下午晋祠拜“汾水神”
开眼界了罗大海!祝您旅途快乐!畅游的痛快!难得的好心表情!:lol
鲨鱼巡航
发表于 2012-5-25 21:21
洪洞巡根,吃平遥牛肉,喝山西汾酒,观晋祠文化.大海兄此行不虚啊:handshake
百灵鸟
发表于 2012-5-25 21:23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5 2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5日
上午太原游汾河 下午晋祠拜“汾水神”
我说最近咋没动静了,原来又出去游泳了,回来又可以炫耀,炫耀了哈哈哈哈............:lol:lol:lol
罗大海
发表于 2012-5-29 18:48
本帖最后由 罗大海 于 2012-5-31 06:00 编辑
罗大海夏泳日记——
2012年5月26日
走桑干河认识之一
——山西五台山赶“庙集”
早上6:30,随太原散客旅游集散中心去五台山。
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也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以五台山名气最大 。普陀山、九华山没去。
11点才到。没想到五台山这么多庙,124座。加上今天是星期六,真跟赶集似的。不过,这是从没赶过的“庙集”。
庙多。庙连庙,庙挨庙,一条山沟里全是庙。
和尚多。男和尚、女和尚,满道都是。更有成堆的和尚学生,一支和尚排着队走,大约有200多人。
警察多。这么说吧,进山这一路,眼里一直会看到警察。
游客多。有的庙里,根本走不动。
晚上,住五台山宾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