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20-8-9 16:24 编辑
民国教育神话之西南联大解析 民国教育被神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南联大被神化,而西南联大被神化,又源于该时期的学生大量出国留学和在新中国建设高潮时期被充分激发并取得成功。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并不代表民国时代真的存在教育神话,当代国人被网络上流传的文章所误导的根本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把与西南联大有关的所有知名人物都归因于西南联大的成功,或者说归因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成功,归因于西南联大师生的成功; 2,把西南联大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西南联大的培养过程,完全不考虑这些学生后期的工作和科研大潮; 3,随意给成功人士安“大师”称号已成为当下国人最不严谨的爱好,“大师”被广泛滥用。 民国教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阀混战时期,教育只是一种存在,即使是北大和清华,也难言教育成功,当时的清华,还不算真正的大学,是留美预备学堂,而北大多数时间处于学生运动高潮;第二阶段是规范定型时期,各大学逐步走向平稳和规范,能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进行;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包括西南联大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都处于勉强生存的状态,能保证基本教学进行就实属不易,经费紧缺,学生参军;第四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回迁,全国各大学再次陷入内战纷争,教育处于无序自保状态。 在中华民国教育发展的这四个阶段中,恰恰遇上世界教育与科技处于黄金时代,尽管欧美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欧美的教育和科技却没有因战争而失去创新精神,如果只分析各大国的情形,有且只有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没有为近代科技发展做出值得称道的贡献。 就算如此,今天的国人仍然谎称民国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神话,仍然把“西南联大”树为民国教育的神话,仍然鼓吹西南联大的成就可以超越哈佛、耶鲁和麻省理工,仍然借此贬低新中国教育事业。 下面,我就选取西南联大作为样本,从几个方面对民国教育的本质进行剖析:西南联大的名师并不是西南联大教育的结果;西南联大毕业的“大师”简析;西南联大的科研情况。 ●西南联大的著名老师 在很多国人眼里,西南联大名师的光环也都是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标志,名师多,成就必然巨大。然而,这些名师之所以有名,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接受了最直接的留洋教育,不是中华民国新科技、新知识培养出来的成果。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介绍西南联大杰出校友时,几乎所有人都把西南联大的教师列为西南联大的校友,这是不妥当的,他们是教育者,不是被教育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前已经留洋。 下面,就把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南联大知名教师介绍一下: 理工类 梅贻奇:清末留美,比业于武斯特工业学院。 吴有训:1921年留美,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叶企孙:1918年留美,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赵忠尧:1927年留美,在加州工学院学习。 饶毓泰:1929年留德,在Leipzig大学研究原子光谱。 吴大猷:1931年留美,在密西根大学学习。 王竹溪:早年留学英国,从事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 赵九章:1935年留德,在柏林大学学习。 任之恭:1926年留美,在哈佛大学学习。 张子高:1911年留美,在麻省理工学习。 杨石先:1918年留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 黄子卿:1921年留美,在威斯康星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学习。 曾昭伦:早年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习。 华罗庚:1936年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 李继侗:1921年留美,在耶鲁大学学习。 刘仙洲: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 周培源:1924年留美,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陈省身:1943年留德,在汉堡大学学习,后赴法国,再赴美国做研究。 以上名师,之所以知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都有留洋经历,并且都是在国际知名高校学成归国,他们能成为国内的一流学者,一方面因为他们确实学习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学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时中国非常落后的学术环境,一个科技完全空白的中国,只要有科学知识的种子播下,开出的嫩芽就能让人振奋。 人文类 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吴晗,卞之琳,郑天挺,闻家驷,陈岱孙,潘光旦,钱端升,周炳琳,张奚若,陈友松,黄鈺生,汪懋祖,余冠英,肖涤非,沈从文,李广田,彭仲铎,施加汤,陈寅恪,钱穆,费孝通,朱光潜,等。 从以上名录观察,大部分名师都可以认为是接受晚清教育出身的文人,他们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即使到了民国,他们自己以及教给学生的知识都还带有强烈的中华传统教育痕迹。 不过,这些人到底能不能算“大师”,恐怕也不能一概而论,仅在中国有名,恐怕还不能随意安个“大师”名头。前人国文功底深厚,后人的国学功底太浅,加之后期的文学表达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追溯民国文学,会让后世人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觉,“传统文化崇拜”的复兴带来了“大师”的误判。即使勉强给他们安个“大师”,并不表明西南联大的人文教育就取得了成功,西南联大毕业的人文类学生中并未出现超越时代的知名社科人才,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人文类名人身上都有“清遗”痕迹。硬要说民国教育有成功,那说是成功地养了一批只有嘴皮子功夫的知名文人。 对民国人才的态度,杜撰文章太多,稍有点成绩,就被说成是“中国的啥啥啥”,凡未人尽其才的名人,都被认定为“可能的诺奖得主”。话题太多,不一一剖析,就以典型人物束星北为例做个说明。 束教授晚年曾自称是爱因斯坦的科研助手,并且是当年的唯一助手。后人据此把他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然而,他真是爱因斯坦科研助手吗? 下面的内容是束星北得意门生许良英对其老师晚年说法的考证 束自己回忆: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他在爱氏身边工作了一年。 然而,实际情况是:束于1928年10月还在爱丁堡大学攻读,本科未毕业。 关于在爱氏身边工作的助手,束回忆说:只有自己一人。 然而,实际情况是:1928-1929年间,爱氏身边有4位研究助手,都是很有造诣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没有束星北。 关于束星北到底帮助爱氏做什么工作,束自己回忆:帮爱氏查过资料,进行过计算,帮他改过学生的卷子。 然而,实际情况是:爱氏在柏林大学兼教授只是名誉职,未在校中正式开设课程,不存在只对本科生才会有的批改卷子问题。当时束连大学本科物理系的课程还没有读完,不可能在“计算”上对正在探索“统一场论”的爱氏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关于束星北大学毕业的时间,束自己回忆:1928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 然而,实际情况是:他1930年1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 许良英当年是束星北的弟子,1942年毕业于浙大。他十分敬佩和尊重束老师,在解放初期政治审查中曾经保护过束老师。是他,最早撰写了较为全面介绍束星北生平业绩的文章(“束星北先生传略”,载于《浙江大学在遵义》),在客观描实的笔触中倾注了对束师的一片真情。对于束星北回忆爱因斯坦的文章,他起初也还是相信的,在那篇传略中,也提到了束氏“在柏林时,曾慕名拜访爱因斯坦”。 然而,许良英又是一位极有原则的人。其研究领域在科学史,且以研究爱因斯坦为主攻。他敬重束老师,但当束老师与爱因斯坦相偕闯入科学史研究尤其是闯入爱因斯坦研究的视野时,尊师之情并不能遮蔽他作为科学史家来审视这份新史料的眼光。此时许良英的选择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得出了“此文漏洞很多,根本不可信”的结论。(许良英1992年12月信件,《邗江文史资料》第六辑《物理学家束星北》。) 邗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纪念束星北逝世10周年专辑,准备把束氏回忆文章收进去。许良英为此给编者写了一封长信,论列《爱》文之不实,信中最后说:“鉴于这篇文章根本不可信,建议你们编的纪念文集不要收进。如果一定要收,请把我这封信也附上,以供后人研究参考。” 1997年10月,许良英收到了胡大年从美国寄来的一份重要资料。胡大年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硕士毕业生,专业方向是研究物理学史,与许良英有师生之谊。胡后来到美国攻博,研究论文还是绕着爱因斯坦转。他在爱因斯坦档案馆检索文献时,查到了束星北在1943年12月17日写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 1943年12月17日束星北在贵州湄潭给爱因斯坦的信 现按中文信函格式译录于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 我为无缘与您相识而感到遗憾(原文为“It is to beregretted that I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of making your acquaintance”),不过,我从少年时代到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都一直受到您在自然哲学领域巨大成就的激励。我们殷切期望您能做一次能为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荣光的访华之旅,乃至能在敝国安度余生。我们很感谢您的伟大发现,您的到来无疑会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会得到全体中国人的崇敬。与西方国家的观念有所不同,中国人只崇敬那些拥有伟大思想的人。例如,对孔子,我们不只是在口头上表达虔诚,而且几乎在中国的每个城镇都建有文庙。虽然我们不能为您提供像美国那样的现代舒适生活,但我确信您会喜欢中国人的。如果您有意来华,我们将与政府安排相关事宜,以解决您来华过程中及在中国期间的所有不便。 浙江大学物理学教授束星北 敬上 1943年12月17日于中国湄潭 有关此信的内容可以作多方面考察,与我们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者,是信文的第一句话“It is to beregretted that I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of making your acquaintance”,这已经给出了极其明确的表示: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过去无缘相识。这个“过去”的chance,当然也包括1928年和1929年。 不必再多说什么,结论是当然的:在1943年写信给爱因斯坦的束星北,并不承认他曾有一段“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那“日子”里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 爱因斯坦的成果举世公认并伴随着人类脚步不断地前进,束星北又有什么成果影响着人类?束星北被反复拿出来衬托民国教育的星光,无非是想借此后时代对民国人才的摧残。 部分国人已经进入一种怪圈:把暗的一面极限悲剧化,把亮的一面极限喜剧化。 部分公知的扭曲宣传:凡在新中国受委屈的科学家都是大师,都是被耽误的诺奖得主。 我非常想问的是:束星北之前到底做出了什么成果?中国不承认他的成果,世界科学界承认了吗?毛泽东时代,他被打压,那之后那么长时间,他的成果为何还没被举世公认?束星北的滑落,到底是因为被打倒还是他自身的原因?网上传言,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接收时间的计算是束星北干的,说是那个问题难倒了中科院的所有人,没有他,洲际导弹就发不了。事实果真如此?屠守鍔先生不会答应,中科院也不会承认,历史影像不会说谎。那么多西南联大的人才在新中国科研和建设事业中都得到了重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何束星北不受重用?谁跟他有仇?要说妒才,“两弹一星”的元勋哪个不是才华横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