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水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经典名著,句句精华,读懂处事哲理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4:57 | 只看该作者
唐太宗《诫皇属》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故事】


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
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4:58 | 只看该作者
包拯《家训》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北宋名臣。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故事】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圈点】
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4:58 | 只看该作者
欧阳修《诲学说》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故事】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圈点】
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4#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4:59 | 只看该作者
袁采《袁氏世范》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字君载,信安(今浙江常山县)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掌管军民上书鸣冤等事宜,淳熙五年(1178),任乐清县令,为官刚正。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和《世范》三书,今只有《世范》传世。
【故事】


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响,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步入仕途后,袁采以儒家之道理政,以廉明刚直著称于世,而且很重视教化一方。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
《四库全书提要》曰:“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明白切要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这本书的论述不同于一般著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都将它奉为至宝。
【圈点】
《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家训著作,时人评此书“行之一时,垂诸后世也”。时至今日,《袁氏世范》不仅在中国仍受重视,而且在西方汉学界也颇受青睐,并有译本。《袁氏世范》可谓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了“世之范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0 | 只看该作者
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
【故事】


清顺治二年(1645年),朱伯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所著《朱子家训》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
《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0 | 只看该作者
李毓秀《弟子规》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故事】
李毓秀年轻的时候,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20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
《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一、富在知足
食不过求饱,居无非求安,此外的红尘荣辱,都不过是人心的贪欲,而有了知足的念头,就不会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更加不会自寻烦恼。
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正是因为欲望太多,结果造成心里贫穷;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失去自我的放逐;能真正适可而止地知足的人,能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二、物极必反
老子的哲学讲究辨证的看待事物,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
而所谓“物极必反”的真谛,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过分强求。“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绝,退一步想,必有余乐。好花看在半开,浮生看破半世。
在理想和现实、天堂和尘世,找到一条最为实际、恰当、平衡的人生之路,必然会减少虚无目标时的痛苦,得到快乐的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2 | 只看该作者
三、慎终如始
老子认为,对于任何事情,对待结尾都要如同对待开始那样慎重,要始终保持对做事的热情和激情,做到有始有终。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无论我们发生何种事情,要始终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一如既往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2 | 只看该作者
四、福祸相依
这大概是老子最为知名的一句话,简短的语言,却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祸的本质关系,任何繁荣背后都蕴含着危机,而危机本身也意味着解脱困境的希望。
祸患来时要经受得起,把持得住,顺其自然;幸福降至时,要冷静对待,淡然处之。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时候,要从危机中看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在困难面前失去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1#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3 | 只看该作者
五、自知之明
老子认为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自己”。古希腊人把它奉为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
可见,自知之明对人生乃至人类是何等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4 | 只看该作者
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从来不信什么豪言壮语,恰恰相反,老子的谨慎是出了名的,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空中楼阁,有的只是脚踏实地。
老子短短六个成语,如同箴言一般叩问着人生和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3#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09:09 | 只看该作者
[size=0.19]下面这1500个成语用接龙的方式全部贯穿在一起,极大的减轻了学习语文的压抑,促进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对语文的学习会有不少的帮助。
[size=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09:11 | 只看该作者

[size=0.19]



[size=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09:12 | 只看该作者

[size=0.19]



[size=0.19]



[size=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09:14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7#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09:17 | 只看该作者

[size=0.19]


[size=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09:21 | 只看该作者


[size=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6:25 | 只看该作者
1、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原指有姜太公在,其它的神仙都得退位。用时指在能力高超的人面前,普通人只好让位。
2、大佛殿里的罗汉——一肚子泥
罗汉: 这里指罗汉的塑像。讥讽人仪表堂堂,实际上没才学、没本事。
3、大年初一借袍子——人家干啥咱干啥
常指按照别人的样子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6:26 | 只看该作者
4、耗子啃皮球——磕(客)气
“磕”谐“客”。因为皮球里充满了气,因此老鼠啃起来就像是在磕气。常用来形容非常讲礼貌。
5拉着胡子过街——牵须(谦虚)
“牵须”谐“谦虚”常用来形容虚心,不骄傲自满。
6、老鼠啃书——字字句句往肚里吃
常用来形容一字一句都记在了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5 10:02 , Processed in 0.04749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