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2-26 17:07 编辑
古卷青灯外,不为人知的学僧生活!
世人有不少对佛家生活感兴趣,不知僧人隔离红尘都做些什么。是古卷青灯?还是阵阵鱼声?一切不为所知,在外界看来似乎颇为神秘。本篇文章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学僧角度说明僧人一天的正常生活,其实,与常人并无多大差异。 夜深,人已熟睡。
明月随着呼吸起伏,在流转间,
由明而淡,身影也从正中移至天边,
遥挂云端,静静慈望山野下的寺庙……
清晨,群山寂静,一片安宁。
当月亮逐渐回宫时,下方寺庙早已灯火通明。
一排庄严有序的身影,肃穆虔诚,
缓缓来到殿堂,分班而立。
早殿是僧人的日常功课。
三声引磬开始,便礼佛、问讯、放掌站好。
随着木鱼落地,庄严的梵音经声,
即充满大殿,慢慢扩散,轻轻唤醒沉睡的心灵……
功课做完,吃过饭,稍休息,便到上课时间。
从八点到十一点,有三节课,每节休息十分钟。
课程,分两类,佛学与文学。
佛学有唯识、三论、天台等宗派学。
文学有写作、哲学、法律等世俗学。
上课时,学僧先合掌念“阿弥陀佛”,
问讯,才可坐下。
所谓法不轻传,虽今信息发达,但也必须敬重传统,
这是为内心种下一颗善业的起始。
百千善业,成就一生。
在点滴间保持平常,任他风波云浪,
我自笑之,如此方能安然无恙。
休息期间,阳光暖暖的落在小院。
引来三五个僧影,懒懒坐在石板上,
手里轻捻佛珠,静静感受天地馈赠,一心向暖。
清浅时光,安详如初,不负韶华,
根植一朵莲在心间,于芬芳中自在悠雅……
十一点左近,下课排班,吃饭过堂。
过堂,需念诵供养咒,
施食十方,而后才能吃。
这种礼节,在佛门里一直传承至今。
中午,趁着暖阳还在,邀三两好友,
慢慢走走,感受心间安宁,自在悠悠。
静水平湖,观音慈眼,如火枫叶缭绕相衬,
一股虔意夹杂一分风情,引来众生垂护。
如此唯美,怕是暖暖冬日也要驻足,
不敢轻易把它辜负。
或许,这也是整个冬天不再冷的缘故吧。
时光在叶上指尖流转,打着浪花流进深深的脑海,
奔腾不止,一抹暖阳投射进来,随着光芒越多,
逐渐平息了寒冷风波,
此时,那平静水面,
倒映着一片真如的影子,清净无碍。
信步回来,若无闲事,便描红渡日。
毛笔字写不了,把经书描好,
却无难度,只是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墨水而已。
这一点无可厚非,能安宁片刻,也就不算什么了。
描累了,便午休一会。
两点至四点有两节课。
醒来,自觉到教室,听授学习。
冒着风险,偷拍一张授课法师认真板书的背影。
黑板上,大大的“悲智愿行”,
时刻提醒我们要像菩萨一样,照见本心,寻回自性。
两边挂的“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的字样,
也在时时警策我们,是日已过,命已随减,
千万不要懈怠。
有时,法师讲到妙处,
下课后同学会情不自禁前往聆听亲受。
法师讲到兴起,还会以手作种种譬喻,
方便解说,开导学生便于理会。
这么用心的法师,哪里去找……
放学后,排班晚殿。
从弥陀经起,
到蒙山施食、绕佛、皈依礼拜,
一般需四十五分钟左右。
阵阵经声,迎合木鱼的起起落落,
声声敲在心头,将妄念一点点敲灭,
只剩下一片虔意不断流淌。
心在庄严佛海中遨游、追寻,追寻着难寻的解脱……
黄昏笼罩下的佛学院,
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辉,唯美而温馨,
有种安宁意境划过燥心的感觉。
佛说,茫茫天涯路,无常苦难多,
若无归宿,怎能安住?
始终彷徨,终会失去心间的一片净土。
人离不开信仰,这是一种自在解脱。
这么唯美,有没有一种安详的感觉,
缭绕心间,一直挥散不去呢……
生活讲究珍惜当下,
而这要用心去细细感受……
落日余晖,
终也归家沉睡去了。
山林逐渐黑暗,一片寂静与偶有几声鸟鸣相互融合,并不突兀。
五点左右,吃过晚饭,可以独自散散步。
单独一人,可以思考白天的对错,
或者享受任意的逍遥。
佛法,终归自求,而不是向外。
一切的缘分,都将是助缘……
黑暗并不持久,月亮便已替代太阳,
遵规守矩散发清晖。
只是,与暖阳相反,月华显得孤冷。
幸好,与我成伴,心间寄一缕相知,
传达上天,聊慰彼此的幽寒。
人生路,除开信仰,
也得学会适当的乐趣,才不会枯燥。
与月相商,改天再约。
此时的夜,很静谧,连鸟儿也进入了梦乡。
回到房间,若无别事,盘坐床上,
摆好懒人桌,放几本爱读的书,
让白日喧哗逐渐沉浸书本,
在字里行间领略别样风光,
或深思,或垂眉,一阵心安,一阵暖。
夜,太黑了。
衬托着白日不明亮的灯,很明亮。
如同无明大海的一盏佛灯,时时照耀本性,
只是我们不趋于光明,却逐渐适应了黑暗。
佛法,给予我们智慧的光芒,
而我们却把这种光芒随意泡在无明黑暗中,
慢慢腐蚀……
月亮已挂中天,那一缕相知已回到窗前,
对我轻轻呢喃,
该睡了,该睡了,
明早还要继续诵经,寻找光芒……
(来源:南京栖霞古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