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重污染天 频次、峰值明显下降,但重污染天气仍在影响公众“获得感” 11月7日及17日,河北省分别下达1号和2号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对水泥、铸造、钢铁、焦化和锅炉等重点行业实施生产调控措施,并明确了各地市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12月2日-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重污染天气,环境保护部提前发出预警通知,60个城市第一次真正形成了统一预警应急、区域联防联控的局面…… “大气十条”实施三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都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等举措,全国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峰值明显下降。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2015年重污染天数占全年比值为4.1%,比2013年下降了一半。 但今年秋冬季节,雾霾依旧较为频繁。10月份以来,京津冀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重污染天气不时出现,降低了一些公众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获得感”。 为什么秋冬季节重霾天气依旧频发?吴舜泽认为,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根本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年排放量,仍然处于2000万吨左右的高位,环境承载能力超过或接近上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到全国一半左右,钢铁产能和炼焦产能占到全国50%以上,火电装机容量占到全国的3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环境容量的一倍以上。 气象条件则是客观原因。“今年和1998年相似,处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后续影响时期。与往年相比,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偏南风偏多,湿度偏大,同时空中副热带高压增强,易导致静稳天气。”吴舜泽说,在不利天气条件下,纵向扩散条件急剧下降,大气自净能力大幅降低,空气不容易扩散,形成污染积聚。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团队研究显示,在静稳天气下,逆温层像“大罩子”一样罩住京津冀城市群,污染物难以对流扩散。此时,哪里污染源排放多,哪里空气污染就越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