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底子的清明习俗知多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3 1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底子的清明习俗知多少      带着儿女,捧着鲜花,装着食品,人们祭扫先人,寄托哀思。

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一点点蚕食着传统民俗,真要细问清明祭扫的规矩,许多年轻人已经答不上来。
那么,老底子的杭州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清明祭扫,有什么讲究的地方?让民俗专家和老杭州,给你讲讲其中的门道。
 亲人新逝
头三年清明必须“正日子”上坟
老杭州宋阿姨说,讲究可多了,小年轻是不大弄得清楚了。
杭州人清明扫墓一般不叫扫墓,叫“上坟”。
如果亲人新逝,最前头三个清明节和冬至都要“上新坟”,必须是“正日子”上坟,不然,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太知晓礼节。
三年过后,叫做“上老坟”,清明一般都要上坟,冬至则不一定需要,上坟的时间也被放宽为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
一般上坟时,先摆好菜肴,倒好黄酒,黄酒第一次不倒满,因为祭祀中间,还要加酒,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点蜡烛,焚香(一人三支,没到场的晚辈,一般也由亲人代烧香),烧纸钱。
祭毕祖先,有时,亲人们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不能只带清明团子和水果
最好有亲手烹制的菜肴
宋阿姨说,大多数杭州人,生前身后都讲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认为一顿好菜好饭是莫大的解压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辈给长辈上坟,只带了清明团子、水果等等,那么不免被视为简陋。
一般认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带亲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卤鸭、红烧鸡爪、煎鲫鱼、走油肉、白斩鸡……如果一户人家有5个子女,他们大都会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准备一两只菜肴带上坟头。咸鸭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肴,很多杭州人认为,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备菜肴。
当然,青团子对杭州人来说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带青团子去上坟,那简直就像没上过坟;如果春天没有吃过江南春糕团店(20年前,这家店曾经在葵巷一带,住得很远的市民都会专门跑去购买)的青团子,那简直就像从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祭拜结束
小辈们可以把祭品吃掉
本报资深记者朱成方,作为一个老底子的杭州人,他对清明的习俗非常了解。他证实了宋阿姨说的“头三年清明要正日子上坟”的说法:家里长辈去世的头三年,都要在正清明这一天去上坟。
祭品,要带上去世的老人爱吃的菜。祭拜的仪式要先点蜡烛,再点香,然后按照辈分,从长辈到小辈依次祭拜,边祭拜边默念祝词。
祭拜结束后,小辈们要把祭品吃掉。老话说,吃了祭品,小辈们的身体会更好。“不过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环保意识吧,不能浪费粮食。”朱成方说。
另外,坟上的字迹可能因为风吹雨打而斑驳了,小辈们可以用金粉或红漆把字重新描一下。以前还要往坟头上加土,大多是儿子或者孙子,铲些土加上去,然后把纸幡插在坟上,把坟周围的杂草拔除,说明这个坟是有主的。
清明前一天
杨柳要插在门上或头上
民俗专家丁云川,也补充了许多过去杭州人的清明节习俗,有些习俗延续到现在,有些已经渐渐消失了。
丁云川说,明清时,清明节的习俗很多,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所以那时清明三天家家户户都不烧饭,吃一些清明团子。明代时,在半山有个“半山娘娘庙”,很多文人墨客都会在清明节参加“半山香会”,吟诗作对。现在半山娘娘庙已经修复了,但是“半山香会”已经没了。那时文人都是坐船去参加香会,一路上的美景很多,所以会有一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流传下来。
明清时期,钱塘门外还会摆一个“厉坛”,祭祀那些已经没有后代的孤坟,还有到吴山上“迎神”的活动。那时清明节也是“鬼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把杨柳插在门上或者妇女的发髻上,小孩子们则把杨柳变成头环戴在头上,有种说法流传下来叫“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这些都是南宋以后流传下来的习俗,到现在逐渐都消失了。
而对于头三年祭拜亲人的家庭来说,都要在正清明这一天拜祭,要请“土地人马”、纸元宝、银锭等,用簪盒装上菜、清明团子等祭品祭拜,那时菜比较多,多的有十几盆菜,现在因为墓地面积小了,摆不下,菜的数量也减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8 03:48 , Processed in 0.04371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