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0-12 04:47 编辑
近几年讨论志愿军采用人海战术的文章断断续续都有,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里也有关于我军集团冲锋的场景,其队形之密集,实在是受错误观点影响很深。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也曾经坚称我军采用人海战术,而且还加油添料地增加了许多离奇的演义。到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媒体和一些军方人士延续了这个说法。那么这个说法准确吗?本文将予以分析。
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教授爱德华·C·欧道德教授对“人海战术”的定义是,在没有掩护或伪装之下,大量步兵以密集队形正面攻击敌方的战线,其目的在于冲入地方展现,使敌方难以使用火力歼敌,以近战击溃敌人或迫使敌方撤退。由于队形密集,且要攻击对方拥有重兵防守的阵地,因此这种战术往往会给进攻方造成极大的伤亡。通常情况下,人海战术往往被用于缺乏火力和机动能力,但在兵员方面又有重大优势的一方。 人海战术并非我军首创,在盖茨堡战争中的皮克特冲锋、祖鲁战争中当地武装向英军的冲锋、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二战期间日军的万岁冲锋,均能看到这种战术的影子。在人类战争史上,它只不过是一种战术形式,因此带着过多的有色眼镜说我军如何如何去解读显然是不适当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所称的“人海战术”多见于地方武装。但到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攻击并非单纯的靠人去堆。根据美国官方文献的说法,志愿军发起攻击之时并不是像过去的战争那样直接朝“联合国军”阵地直接猛冲猛打,很讲求战术。该文献指出,志愿军非常善于步兵的机动,在步兵渗透方面尤其出色。完成渗透之后,步兵从几个方向发起攻击,并制造出兵力人数众多的假象,但实际上同“联合国军”判断的兵力有很大的差距。 而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教授爱德华·C·欧道德教授的《印支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一书之中,对“人海战术”的阐述则成了一群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展开的部落式冲锋。但曾经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美国官方历史学家帕特里克·罗伊指出,志愿军的攻击绝对不是像新兵蛋子那样毫无组织地进行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