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05|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的记忆——兰州非物质文化陈列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4 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6 16:39 编辑
1 m8 W# e/ A, V  l) J, G/ V: V$ p: G: z& H' A
                 历史的记忆——兰州非物质文化陈列馆7 Y" G. |! {/ ^2 W8 v  u
& {. l+ D3 t8 \2 w( l" K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位于金城关。里面采用了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多视觉、全方位地呈现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姿多彩。采用全息数字化环形银幕技术、新型材料上镂刻图谱、微型浓缩景观模型、实物展示等形式,集中了兰州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旱田压沙技术、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微缩古建模型兰州四合院、兰州剪纸、兰州刻葫芦、兰州泥塑、兰州羊皮筏子等等。这些都是兰州这个古城历朝历代,悠久历史的沉淀、社会文化的积累、民众智慧的结晶、文明发展的结果。请看PP: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5 收起 理由
浪花LN + 5 神马都是浮云
醉老虎 + 20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3 编辑 . h  S% s9 @$ }% A- M

& `8 j; A4 c$ ?$ r, _
3 A+ h4 s& S7 E$ _% D4 X( ~: F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 z" O' ^9 Z7 l0 G3 e. l1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1 编辑 9 E& b" ?2 L1 Y# T9 \
& P% z# b; @$ `: c2 p3 }# F3 Z
1 Y1 s& v( L% r( n2 X+ V  ?
    兰州刻葫芦刻葫芦乃是葫芦艺术品中的一种,而兰州刻葫芦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属微雕艺术一门。兰州刻葫芦,主要用特制钢针在葫芦表面以极细的线条刻出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生动。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l$ @7 S% s7 S* p. |7 B7 d, I7 W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1 编辑 - e- t+ g# \* V' T/ F5 K& I

: N8 S- |% u5 S: W$ V% O! w+ r1 T3 w. u$ w+ ~( s" w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据《隋荫刻缉 》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 ' J" ]" A: X2 d4 w- M) @
     光绪年间,刻葫芦逐渐以甘肃兰州为著名。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王姓艺人鸿平等已在葫芦外皮上刻画戏剧脸谱,最初为民间玩物,到20世纪初被上层社会作为礼品。当时,书画家李文斋也从事刻葫芦,在技艺上加以改进。以细针代笔,刻画人物、诗词等。他能在直径5-6厘米的小葫芦上 ,一面刻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 ,一面刻后《赤壁赋》,并镌刻山水,字迹清晰流利。
* z  W( `5 d! t0 c* O- j: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4 编辑 / @% T6 J" P+ R5 _7 z1 {* v

+ I6 h9 g9 G8 v- U0 \7 ?' H. Y% y6 v8 l
    到20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的作品最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个民间画家,1938年移居兰州后,开始研究刻葫芦的技艺,并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修养引入了这一民间艺术。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凡诗词书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厢、红楼、聊斋人物,应有尽有,技法也日臻完美。
+ S0 |2 E3 o3 ?! J; w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37 编辑 ; ^# H2 P6 k+ @! g

, S- S0 ?5 W5 d! m) W2 U8 H4 N6 h/ d% v
    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 n& [! F' \% F9 F3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9:06 编辑
/ L; Y) r: Z$ t" [% r8 T* |- I0 C1 h% H

2 L! H- h. S% A  x) x( ^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一条遍及“马保子牛肉面”、“兰亭饭庄”、“润兴钱铺”、“天增成皮货铺”等金城老字号的“兰州老街”,将带您穿梭时空,畅游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3 |& ^7 N7 R& I3 s( z* o0 j  Z
3 A9 s) Y) o7 c# Z

4 S! w0 C0 k7 e9 H6 k6 J. A- V    在兰州方言《老街》里,王海用说唱民谣展现了一幅老兰州悠闲恬淡的生活场景:“我自尕就长在兰州城,有一条老街叫双城门,尕尕的院子几家子人,巷口子的老汉卖花盆,隔壁的妈妈那姓冯,那做的酿皮子馋死人……”

8 X8 D1 H6 j; M5 Z5 p  n5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8:42 编辑 # s6 T! [" k) T) I2 L8 V
. k8 g" d" [% W; \* X5 X

3 p: I' O7 n8 E$ \" Y
! ^7 V( Z3 @* w0 Y8 K( o
住在兰州古金城里的藏族商人" \! a4 n# H$ |$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9:08 编辑 . @- |9 `/ b  s2 B. H1 z

, q5 r# b5 J! _$ B* H( j; Q1 v5 U" \7 {  \+ M8 }3 X& d
    兰州三泡台, 又叫盖碗茶,是由托盘、茶碗、盖碗三部分级成,故而得此名。盖碗雕有细碎小花、山水图案或戏剧人物等,精致典雅。这三样器具,样样有用场:托盘是用来承托茶碗,端起来不至于烫手;茶碗口大底小,呈喇叭状,自然是用来盛水的;碗盖略小于茶碗口,喝茶时,不用拿掉盖子,也不必吹开浮茶,只须用盖子轻轻"刮磕"几下,使茶叶上下翻滚,茶水浓香均匀。尔后使盖子稍有倾斜,缓缓吸啜,只觉口角噙香,直浸心肺。不过,性急之人是喝不得三泡台的,否则会闹出笑话来。因为饮三泡台有两个原则:不能端起来连续吞饮: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须得文文雅雅、细斟慢酌。如果喝完还想要,就不必把茶底喝净,茶主会给你续水。喝足了,清爽了,茶底的水喝干了,用手把碗口捂一下,茶主自然就心领神会。兰州人品茗,是讲究个鲜、爽、活。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 三泡台饮法的讲究,也许是缘于名目繁多的配料,才能使二者"门当户对":上等的清茶以及冰糖、红枣、枸杞、桂圆、芝麻、苹果丝之类的佐料。泡茶也有一套礼俗。如果你到别人家作客,主家会当面将碗盖揭开,烫水冲碗,然后放入汤料,盛水加盖,并按辈份的尊次,双手一一捧送。这样,既表明了主人的识礼,又说明了没有别人喝过,将一个地地道道的兰州风格,无遮无掩地呈现面前。  n, m- g* z. k/ w$ w% e+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快活鱼 于 2015-4-14 19:12 编辑   W, K, e' J) P9 L3 O

/ i( F' M( l* M! O9 r% s8 b7 b+ d) S; G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 F% }8 W7 a  Q( e2 Z

4 b8 ]4 Q' Q! J( t6 K5 o+ d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演唱者一般为一人。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演员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能给听众以美感。 & c8 ?& A0 v. t$ T' z" `
    ' ]3 l% R' Y% y/ z0 J
" @$ [5 E7 E) }+ \

9 G/ V4 ?* X2 @: i2 e, 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9 2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14 06:24 , Processed in 0.05680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