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是觉醒的开始,《慧灯·问道》系列因此而诞生。它围绕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会热点等展开,在“问”中追寻“道”,在“道”中化解种种烦恼。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在《慧灯·问道》第二季中,以他无碍的智慧为我们答疑解惑,和您一起静下来,思考世界,阅读自己。
初识生死篇 第1期
本期视频约32分钟
阅读版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慧灯·问道》。本期节目我们要谈论一个特别的话题——死亡。近几年流行一本书,叫作《西藏生死书》,它让我们认知生命和死亡,了解如何迎接死亡,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我想这本书的热销,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想要了解死亡。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将要发生的不争的事实。所以今天的节目,有请慈诚罗珠堪布为我们解答关于死亡的问题。
死亡,真的是“人死如灯灭”吗?
堪布,很多人一提到死亡,就会想到人死了,生命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就好像老人们说的“人死如灯灭”,您怎么看呢?
慈诚罗珠堪布(下文简称“堪布”):死亡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是我们今天以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心情,来讨论这个问题。死亡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说的“如灯灭”,但是人类有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不是这两年的事情,甚至也不是几千年的事情,很久以前就有这种想法了。
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人类对大自然、人生,以及生命的真相,有逐步且缓慢的了解过程。过去的错误观点,一部分逐渐被后来的科学、哲学以及佛学所纠正,但有些却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些错误的观点,最初是怎么产生的呢?
举例来说明,比如身高一米七的人,面对大海或是站在大草原等辽阔的地方,望向远方,他的视野范围只有4628米,更远处就看不见了。因为地球表面是球形的,所以他往前只能看到4.6公里以内有限的地方,往后、往左右看都是这样。然后他再往前走,走到之前看到的地平线处,再往前看,还是只能看到同样长的距离。而且他看到的地是平面的,所以过去的人就认为世界是平面的,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视线以外的地球,无论走多远,能看到的范围始终非常有局限性,所以他们认为,没有看到的地方应该也都是一个样子。于是就产生了“地球是平面的”这个错误的认识。还有,太阳、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西边落,大家都认为它们在围着我们转绕,这也是一个错觉。但是,几千年来大家都误以为这是真理。
同样,我们对生命的了解也非常有局限性。往前看,也许我们可以活到一百岁,或许更多,或许更少;回头看,四五十岁的人只能看到四五十年的事情。再早的和再晚的都看不见,只能看到生命中间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就认为除此之外都不存在,以为人死了就结束了。早期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能力把肉体、灵魂分开进行研究分析,思维还不成熟,所以把肉体和意识看作一个整体。人的身体归于尘土后,他们认为一切都结束了,草率地得出一个异常简单的观点:没有前世,也没有后世。
这个观点一直保留下来,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也成熟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没有把死亡当一回事。虽然生死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他们却整天忙于其他琐事,没有把死亡当一个课题去专门研究。而且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仅以个人的能力去研究,也不一定能研究出什么结果。所以,虽然很多人对死亡很恐惧、担心,但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只能避而不谈。
主持人:更多人其实选择的是回避,忌讳谈这个话题。
堪布:是的,甚至很多人觉得,谈到死亡不吉利,根本不敢谈。但是,死亡总有一天一定会发生的。我们每个人都买了医疗保险、汽车保险等名目繁多的保险,其实这些也许用得上,也许用不上。但是我们会有这样的焦虑,担心也许会发生什么意外,以防万一,所以就买了很多。但死亡不是这样,它不是也许会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可是很多人却不愿意谈,一味回避,于是问题总是没有解决。所以,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太悲观。不要把它当作一个异常恐怖的事情来看,要正确地面对死亡。
从目前来看,唯一能够比较正确阐述死亡及其整个过程的书籍,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可能比较多一些。其他像心理学、哲学里也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得出让人很满意的答案。
总的来讲,我觉得“人死如灯灭”这种观点虽然有很长历史了,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靠不住。它的证据太过简单,没有什么真正深奥的理论支持,所以站不住脚。因此我们还是要重新思考一下,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主持人:谢谢堪布。有一部口碑很不错的电影,我相信堪布和在座的各位观众也看过,这部电影叫作《滚蛋吧!肿瘤君》。主人公熊顿是一个癌症患者,她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面对了自己的疾病和死亡。在熊顿的葬礼上,也就是影片最后,播放了一段熊顿生前录制的视频,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视频。
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正确面对死亡?(播放视频)
这个电影让大家都很感动啊,我每看一次,都会哭一次。熊顿面对死亡时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大家。在座的各位观众朋友,你们如果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有没有和熊顿不一样的?
观众:面对死亡的时候,我就和刚才电影里的主人公很不一样,我没办法像她那样乐观。一想到死这件事,我就心里发慌,不敢多想,当然也想不出太多什么。是不是现实中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啊?
主持人:看来确实是有和熊顿不一样的态度。其实我想,这位观众朋友说的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对死亡的一种态度。我想请教一下堪布,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或是什么样的正确方法去面对呢?
堪布:其实短片里的主人公面对死亡时,也不是很乐观。只有少数的修行人因为彻底地了解了死亡,牢牢掌握了面对死亡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用发自内心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除了这些少数的修行人以外,我想我们普通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从骨子里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
主持人:也许我们可以很勇敢地去面对,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该如何真正地解决死亡时遇到的问题。
堪布:是的。短片里的主人公用这样的方式面对死亡,确实让我们很佩服,一个普通人想出这样的方式,确实很了不起。但是,看得出来她骨子里也不是很乐观,肯定是这样,大家都能理解。只有在很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能乐观,对任何一个事情都是一样。比如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当有一定把握时,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但如果处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就会有一些顾虑和忐忑不安,不可能很乐观。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知道,佛教要求我们正视死亡,不要把它美化,也不要把它妖魔化。死亡,或者说生老病死,其实都只不过是一个周期性的生命活动而已。比如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有周期性的活动,像日食、月食等是外在宇宙中天体的活动,它们也一直都在这样循环。
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的身体从幼小到衰老就是一个过程,然后再换一个身体的时候,又从头开始经历这个过程,一直都是这样循环。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它伴随着我们的肉体经历了很多生老病死,但是它本身不会生,不会老,也不会死。生命是永远都存在的一个能量,只不过它的载体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是内在的生命本身不会有什么变化。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桌子等物体,它的形式可以有变化,但是它的原子和分子以及更小的粒子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比如这张桌子被毁了,只不过是它的形式被毁掉了、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原子毁不了,仍旧存在。还是在这个空间,几个小时或者一年以后,这些粒子又会组合成另外一个物质,这就是物理学里面的物质不灭定律。虽然 “物质不灭”,但我们认为物质灭了。比如这束花,一两天后它慢慢枯萎,成为了垃圾被扔掉,最后腐烂消失。虽然我们认为没有了、灭了,但是它没有灭,只不过它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形式的东西,看不见本质的东西。实际上本质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只能看到有变化的这一部分,于是就下了定义,无论物质还是人的生命等,只要在我们的视觉里消失了,就被认定没有了,不存在了,结束了。其实用显微镜看,它们没有消失,还是存在的。比如这朵花枯萎以后,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不会永久离开我们,它的原子、分子又会变成其他的东西,还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再次相遇。
物质是这样,那么生命作为我们内在的东西,更是无法被看到。但是,这个看不到的东西的变化过程,也和宇宙空间中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自然规律一样。不管作为物质的身体也好、精神也好,或者其他东西,它们的自然规律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循环的定律。
我们认为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但是真的不存在吗?进一步去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身边的很多东西都会告诉我们:“我”没有消失,“我”一定会换另一个形式出现。刚才这个视频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她说的确实是对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之前她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现在她暂时从我们的视觉里消失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她永久消失。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她一定会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中。但是最遗憾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知道她是谁。比如,这朵花的原子和分子,过几天以后组合成为另外一个物质,但是它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前几天这朵花的原子、分子,我们以为是一个新的东西来了,而那朵花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的想法一直都是这样,对生命的了解也是这样。我们认为这个小姑娘走了,她的生命结束了,当下一次遇到一个新诞生的生命时,我们认为又遇到了另外一个生命,但实际上有可能就是过去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看不到生命本质的东西,只能看到外表,而外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认不出来了。这是最遗憾的,也是我们最无知、最愚昧的地方。
我们认为过去的全部消失了,现在的全部都是新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都在循环。所以佛教就用一个词——轮回来描述,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不错。我们人在轮回,物质也在轮回,包括晚上我们抬头看到的满天星斗也在轮回。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的物质都在轮回。佛教的轮回这个词,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命,但我们所处的场所乃至这个宇宙,也在佛教的轮回概念中。
主持人:就是说死亡不代表结束。
堪布:对,死亡不代表结束,只是一个周期性的生命活动而已。包括宇宙中的这些物质也是有周期性的,比如日食和月食,月食一般出现在农历十五,不会出现在三十;而日食一年中不会出现太多,一般在农历和藏历的三十,不会出现在十五。
主持人:它是一个固定周期。
堪布:对,它们就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的速度和轨道都是一定的,不会乱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几千年几万年中,都是固定的。所以它们也在轮回,人的生命也在轮回,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片面。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我们不要站在任何一方,不要有任何成见,要客观、实事求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研究。其实现在我们去了解研究,资料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佛教讲的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资料可以借鉴,比如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事例;还有一些国外的生命科学机构,他们的研究数据确实也很多。所以我们现在真的想以这样的心态去研究的话,并不难,有很多的数据和资料。真正了解以后,我们不需要太盲目乐观,也不需要太消极悲观,要坦然地去面对,正视它的真实面目。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死亡会来临,而且死亡中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可以掌控,完全可以操纵,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说对于即将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我们发现自己在其中没有任何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很被动。但死亡不是,只要我们真的把死亡当一回事,认真去研究,这里面就有很多是人完全可以操作的。
当然,这和我们过去的业力、命运也有关系,但并不是说业力和命运都已经注定了,无法改变,根本不是这样。所以,不要那么消极。
我们都很关心生老病死中的“老”,很多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我们所有人也非常关注“病”,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物力;但就是没有关注死。原因是什么?一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死亡意味着一切结束了,没有必要关注;二是很多人觉得反正已经注定了,我也插不上手,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这两个想法都是错的。第一,死亡真的不意味着一切结束;第二,不是我们插不上手,如果掌握了方法,死亡的整个过程,人都是可以掌握、操作的。所以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去了解、掌握。
主持人:要了解、要掌握、要面对。
堪布:是的。
主持人:感谢慈诚罗珠堪布细致的解答,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一期节目再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