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3341#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2#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2:21 | 只看该作者
学佛为什么不提倡算命2017年06月29日 09:21  溯源佛教网  我有话说(19人参与) 收藏本文      


学佛为什么不能算命?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佛遗教经》
  文/妙祥法师
  ☞命自我立,算也没用
  佛的戒律上是不允许学佛人算命的。虽然有一些书也写了一些类似算命的东西,还有《一掌经》等等的。现在有的电视片,拍的观世音菩萨也拿手指掐一掐,这都是后代人乱编的。
  证圣的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像我们的人,只能看前方。他左右、前后、上下无所不通,浑然一体。没有过去、未来、现在,都是浑然一体的。
  所以说不存在还用手掐一掐,弄得像老道似的。我一看,都是现在编的,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学佛人不要去算命,算命往往都是根据出生年月日,有一定规律,去推算的。有时候规律碰上了还准,碰不上根本就不准,对学佛人就更不准了。
  原先我(要出家前)母亲还给我算过命,原先她挺信这个的,说是看我能不能出家。(算命先生)一说,还能涨一级工资呢!还能涨一级工资。
  我母亲说,我以后再不去了,人都快走了,都出家了,他这面还说涨工资呢,是不是?从那以后她再也不信了。
  这些东西没有用,命自我立,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命运全得靠自己掌握,算是没有用的,算以后反而有一种依赖心。过去的心不可得,未来的心不可得,我们现在就应该努力,不应该靠这个命运。
  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全是唯心所造。今生努力了——虽然前生命运不好,但是可以改变;前生命运好,今生不努力,可以变坏。所以还得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特别是学佛人去算命,很叫人笑话,所以说不要搞那个。一算命,人就放不开手脚,不敢前进了。被命所困,就是被这种知见所困,并不是被命所困,命他不困你,是你被知见困住了。
  因为你算命产生了一种知见,说你好,你就等着发财。说你不好,你就悲伤活不下去了。这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努力。
  ☞吉祥和幸福不是算出来的
  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即该怎样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
  古代印度有很多人探索和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所有的众生,都要思惟的一个问题。
  究竟幸福在哪里?比如说人有人追求的幸福,畜生道的畜生也追求它的幸福。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哪儿是幸福之路?幸福究竟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大问题了。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
  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生善恶的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自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就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
  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某个主宰的神或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都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思惟方式,这就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完全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完全不同?因为佛已经彻底地知道了真理所在。因为他证到了真理,掌握了真理,他知道了人生的秘密,也知道了所有众生六道轮回里的秘密。
  所以说,佛提出了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命运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说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
  ☞给人算命,是邪命生活
  《佛遗教经》中佛告诫弟子:“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占相吉凶是不允许的。
  现在佛教有不少抽什么观音签,这都是不允许的。看看星星月亮,推推有没有灾难,这都是不允许的。
  推步盈虚,历数算计,这都不可以。算命、看风水、批八字等都是佛所禁止的邪命生活。佛教寺院也没有世间所谓的“风水地理”等忌讳的地方,处处都是不离修行。
  这个算命有很多方式:有的人拿钱算,有的拿龟壳算,有的是拿骰子算,有的拿算盘算,还有拿手指头算的,这几个手指头肚来回上下,来回数,数到哪块儿就哪样。
  卜算吉凶这个事常遇到,有时候到寺院来了,说:“师父,你给我算一算,我什么时候能发财?我什么时候能结婚?我什么时候能有小孩?”
  我说:“我不会啊!”他还想你是不是谦虚?我说:“确实不会,出家人不敢打妄语。但是我告诉你,你只能是多做善事,多去礼拜佛就会获得吉祥的。”
  虽然说不会,觉得挺“丢人”,但是我要撒谎更丢人,是不是?所以说不能撒谎,不会就是不会,再说出家人也不能给算。
  占相吉凶,就是算命算卦,现在这个事情非常严重。昨天还有鞍山市领导过来,他说:“师父,你们这儿算不算命?”问我算不算命。
  我说:“咱这不算命啊。”他说:“算命多好啊,是不是?来的人更多。”我说:“那不是佛教的行为。”他说:“怎么不是佛教的行为?我看很多寺院都算命啊!”
  当时我觉得脸都发红,有一种惭愧。虽然不是咱们这里,但他说到佛教,出现这种情况,令僧人生惭愧心。
  后来我给他讲了,算命这些都是邪命生活,属于佛教所不允许的。
  他说道教不也搞算命吗?我说道教确实搞算命,但就算道教真正有点修行的,他也不搞这个东西,都是那些为获钱的人才搞这些东西。
  ☞神通预兆,都在有相之中
  任何物质都有一个预兆,这个预兆实际上就是看我们修行到位不到位,如果你要是到位,这个预兆就更明显。如果你的修行不到位,这个预兆反而不明显。
  但是,这些预兆同时也是着相,你别看预兆,预兆它也是着相。你把你的心全预到这个上了,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就赶上算命了。我们佛教是什么呢?要离一切相,我们要直接用心来下功夫。
  预兆也好,不预兆也好,我都是要观察这个心,都要去努力修行,一切问题都从这里解决。你看到看不到,还能起什么作用?只是个因果的问题,是不是?
  你比如说哪块儿着火了,它已经着了,你能怎么的吧?——是,知道可能在哪块儿有不如法的地方,或修行不到位的地方,是不是有这方面因素,这应该观察。但同时也可能是火烧旺运的关系,这都是根据我们的修行,有时候表现一下。
  因为万物它都会表现的,包括一个树叶的动弹,一阵风的吹动,它都是你心的表现。你不要以为这个树叶刮动了是自然现象。你以为你观察不到,就认为是自然现象。那六祖讲的:幡也不动,风也不动,是仁者心动。
  就是这个道理,一切万物的动都是你心的变化,只不过是你注意和不注意的问题。所以有了定力,风刮不起来;你再大定力了,像宣化上人似的,地震都起不来,就是这样。
  不是说控制风——那天下哪来的风啊?哪来的地震哪?哪来的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心的变化。所以说根据你定力的大小和你智慧的大小来控制这些事情。
  虽然知道一些预兆的事,我们可以观察,但是我们不可以着这相。你着这个相,就等于被它转了,被物质所转。
  你认为有这个相,就等于认影尘,因为这是影尘的一种反应。就像你自己的影子,你人站这儿,旁边有个影子,你把影子当成自己了。你这就不合算,你能丢掉自己,认影子为自己啊?这不颠倒了?
  所以说邪命生活——算命这些东西,都是认这些灰尘为自己,他从这里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颠倒。
  佛教不是这样,佛教直接从根本上下手。这些东西都是灰尘的表现,我何必在这儿下功夫呢?我直接就奔心,奔如来藏性去走,奔着自性去走,奔无相走,奔这个方向。直接用功夫,这才是我们根本的东西。
  如果你要迷在这里了,老成天观察:哎呀,这个怎么的了?嗯,这个怎么的了……最后你被物质所转。虽然它有点灵性,但也是你自心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3#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2:42 | 只看该作者
常读《心经》可以有效治疗心理疾病2017年07月04日 09:10  佛教导航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常读《心经》可以有效治疗心理疾病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其中。
  《心经》是般若系统里篇幅最短的经典,但它具备般若经典的核心要素,也是般若经典中最为精要的部分。
  中国人最早对佛教的接受与老庄思想有一定关系。般若讲的是“空”,老庄讲的是“无”,空和无的思想比较容易挂钩。空和无是不是一回事?还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两种思想的接近之处,对于佛法的弘传起过很大作用。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界盛行玄学,这是从老庄思想中发展出来的学说。当时佛教的高僧和社会上的名士交往频繁,经常在一起谈玄说妙。著名的佛教法师支遁(支道林)由于擅长与名士清谈而备受推崇。
  般若经典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般若思想形成了一个宗派:三论宗。同时,禅宗早期以《楞伽经》为主导思想,四祖之后则以般若经典《金刚经》作为修行的重要依据。在中国的社会上般若经典也影响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没有出现之前,佛教在中国社会上长期担任心理治疗的角色,可以说《金刚经》和《心经》为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早已立下了汗马功劳。古代的很多士大夫、文人乃至老百姓,苦恼的时候念诵《心经》,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心经》为什么具备这样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我来尝试说明它的治疗原理。
  (一)认识自己
  “般若” 在汉语中没有能够准确对应的词汇,可以方便地译为“智慧”,但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普通智慧。
  “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也可译为“度”,通俗地说就是摆脱和解决问题。般若经典承载的内容正是告诉我们如何用智慧解决问题。“到彼岸”既是方式又是结果。
  解决什么问题?佛法解决的是生命的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心理治疗的功能来自正念。般若就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坛经》把这种最高的正念称为“无念”。平时我们坐在禅堂里修正念,这通常只是在进行基础练习——努力建立一种抵达最高正念的基础。
  生命的问题来自无明,众生处在无明的状态,无明带来了迷惑和烦恼。
  说到“明”,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光明。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房间里有光,什么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同样,生命也存在这两种状态:明和无明。无明相对明而言,明是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这盏灯没有被点燃的时候,整个生命处在昏暗之中,这就是普通人的现实状况。
  只要对生命进行深层的思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内心存在很多困惑,存在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
  比如:生命从哪里来,归宿又在何方?还有:我是谁?
  大家在生活中早已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我”?是你的身份代表着你,是你的相貌代表着你,是你的事业代表着你,还是你的观念代表着你?
  对自己的不认识和错误认识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源。这就是佛教要解决的问题。禅宗讲“明心见性”,禅宗的修行让我们认识“本来面目”,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在西方哲学中,“认识你自己”也是一个横亘千古的谜题。我们认识自己吗?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吗?生命的开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谁决定我们的命运?命运能不能掌控?
  关于这些问题,有的宗教认为有一位万能的神在主宰一切,但人们不一定都会接受这个答案。
  很多人不信任何宗教,认为命运只是是偶然,认为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去努力奋斗。不过,活到一定年纪以后,残酷的现实会让这些人逐渐明白:事情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人为什么活着?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我们对生命缺少认识,我们的生命就谈不上有多大意义。
  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只是根据感觉和需求忙忙碌碌地活下去。每当一种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觉得“这对我很有价值”。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我是谁?自我是什么?人们抛下这些重要的问题不去探索,需求什么就会去追逐什么,却没有去审视:我们的需求健康不健康?某种需求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是成长还是堕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正向的推动力还是破坏力?
  这些问题关系到你如何决定和选择你的未来。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推动命运的力量是什么,那你的未来怎么可能幸福呢?
  关于幸福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关心自己的幸福,可是有多少人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把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于物质环境。现在很多人都富了起来。然而许多富起来的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并不幸福,幸福的程度并没有随着物质的提升而提升。
  主导幸福的力量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凡夫的生命处在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生命的走向,只是在昏暗中不断地追逐和摸索,团团打转。
  (二)保持距离
  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也就看不清楚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认识的模式。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个认识模式,这个模式和经验、观念、心态息息相关。我们戴着业力构成的有色眼镜认识世界,对世界的好恶和判断以自身的认识为标准。
  比如,你认为某个东西有价值,另一个东西没有价值,觉得这个人很可爱,那个人很讨厌,这些判断的过程都被你的情绪处理过。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和设定范围之内。环境符合我们的设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觉得开心;环境和我们的需求冲突,我们就觉得痛苦。
  对于自身的错误认定是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关键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这些问题,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与自我紧紧捆绑起来,你会觉得“这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必须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当这个想法受到抵触,你受到的冲击就特别大,引发的烦恼也特别重。这样一来,你内心的回旋余地就很小了。
  大多数人会在内心的情绪里介入自我的成分,当情绪生起时容易陷进去,而且找出很多理由让情绪变得越来越大。这样不停地发展不良情绪,人生的痛苦就会没有尽头。
  情绪并不是你,它只是和你有一定关系。不良情绪是内心错误观念的产物,就像身上长出的毒瘤。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可以对情绪进行观察,与情绪保持距离。缺乏智慧的观照,你的情绪就会变成你的一切。
  (三)轮回之河
  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关注的内容,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古印度宗教哲学最关注的核心是轮回与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的宗教很发达,佛教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宗教。那时在印度,人们普遍相信生命就是无尽的轮回。在这个问题上古印度的多种宗教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他们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
  1、根据自己的修行经验对轮回做出诠释;
  2、试图超越轮回,走向解脱。
  可是在当今社会上说起“轮回”这个词,大家觉得这个概念好像有点遥远,不少人根本不相信轮回的存在。
  其实说清楚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轮回是一种生命现象。轮回代表着心灵中的一种重复,而且是低级的重复。轮回的根源在我们的内心。内心推动轮回的是两种力量,一是渴求,一是执著。
  这两种力量不断重复,这种重复不断升级。由于这两种力量对生命的作用力越来越大,到了后来你的事业甚至会成为你生命的唯一支撑点。
  经商的人是这样,搞艺术的人也这样,每个行当的人都是这样,大家都在各自追求的领域里面使劲轮回。生命就在这样的追求中重复下去,在重复的过程中继续强化这种需求的力量。这种轮回的力量推动着你生生不已。 佛法并不认为是神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佛法对世界的解释是因缘因果,核心内容就是“业”。
  业是行为,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即是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
  行为发生之后,一般人都关注外在的结果。其实外在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结果。心就像田地,行为会在内心播下种子,形成心理力量,形成性格和能力。大家今天能有这样的心态、观念、性格,这是生命积累的结果。
  每个生命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人是有天赋的,这天赋代表着过去生生世世的积累。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穷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我们每天的想法和做法构成了这条生命之河的水源。我们的起心动念又来源于我们的思想、观念、习惯。人在这条河流当中往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四)直面现实
  生命蕴涵着各种各样的力量。
  无明代表一种强大的蒙昧的力量,这使人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
  还有贪欲的力量。各种各样的对外界的需求,对财色名食睡的需求,对地位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这些需求推动着你不停地向外追逐,在追逐中又不断制造需求。
  还有情绪的力量。这些力量共同组成了生命的瀑流。
  在这种瀑流的冲刷之下,我们千方百计地满足需求,逃避恐惧。比如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大家总想着多赚钱,赚了钱多买点保险,等等。还有的时候,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娱乐让自己暂时忘记痛苦。但我们很少回头审视:“恐惧”是什么东西?“没有安全感”又是什么东西?是否多买保险就有等于有了安全感?是否逃避恐惧就没有了恐惧?
  因为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在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是现在的人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社会问题很多,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直面问题的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不敢面对,一天到晚都在逃避,拼命逃避。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佛陀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阿含经》记载,佛陀在深林里修行时如何面对恐惧。当佛陀禅修时恐惧生起,他不改变姿态,继续禅修,回光返照,观察恐惧。看看恐惧是一种什么心理?它到底能对我怎么样?运用智慧的觉照直面现实,恐惧终将消失。
  禅宗二祖向达摩祖师请教如何安心,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 。”不安的心是什么?当你向内审视,你会发现不安的心了不可得,根本找不到。这就是佛法的禅修,帮助我们直面内心的情绪和纠结。这些情绪是没有根的,它的产生来源于错误的设定。
  轮回的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佛陀在解决轮回的现象时,探讨轮回的源头在哪里。普通人做事随波逐流,佛陀则是逆流而上。这个探讨源头的心理过程,用佛教常规的方式来表述,叫做“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十二个要素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老死是我们当下的现象,凡夫的生命必然老死。从老死去寻找产生老死的因,这种因是业力的因,也是内心烦恼的源头。会找到什么呢?就会一步步追溯到无明。
  光明不在时,黑暗让你感觉到它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它是一种力量,让你什么都看不清楚。可是只要点燃一盏灯,黑暗又是什么?黑暗了不可得。智慧的心灯通过禅修被开启出来的时候,内心的无明就被驱逐了。
  学佛的过程就是点亮心灯的过程。释迦佛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发现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具有佛性。“佛”意为觉,佛性就是觉悟的本性。中国的禅宗就是秉承这样的见地修行的。《六祖坛经》的核心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的内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修行者体认到了觉悟的本性,就可以迈向成佛。
  (五)自我治疗
  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觉悟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解除迷惑烦恼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谁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佛法的智慧告诉大家: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治疗师。
  无论是从身体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具备自愈的能力。优秀的心理医生所做的工作就是疏导,帮助来访者获得内在自我治疗的一种正向心理。传统的中医也是给病人做一个疏导,让身体恢复本身的潜能。
  佛陀不是一位发明者,他是一位发现者。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佛法的真理都存在,佛陀出世的意义就在于把真理给大家开显出来。佛教开显的真理其实是超越佛教的,佛法提供的是普世的智慧和道德。
  既然佛法的真理是超越佛教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笃信佛教、学习佛法呢?因为只有通过佛教的这个渠道才能很好地认识真理。不学佛,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方式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学佛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以为凭借凡夫的错误观念和胡思乱想就能触及生命的本质,那就太自不量力了。
  佛陀一生说法的目的何在?《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里讲的“大事因缘”就是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众生都可以修行成就,佛的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头。佛陀来到世上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长达四十五年的说法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教化众生。佛法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犹如条条道路通罗马,觉悟就是目标。
  这像登山一样,前山后山有很多条路通往山顶,其中有大路也有小路,有近路也有远路,有平坦的路也有崎岖的路。不同的道路对应着众生不同的根机。佛教分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宗、密宗。
  经常有人问:“如何看待佛教宗派?”简单地说,一个宗派就是一套修学体系,这些宗派是一套一套导向觉醒的课程,不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群体,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众生通过修行走向觉悟,所有心病都将不药而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4#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2:59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礼拜仪式绝不简单 蕴含神秘加持力量佛学苑腾讯佛学弘一大师2017-07-03 15:38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43评论

佛教礼拜仪式蕴含神秘加持力量 (资料图)

文/弘一大师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有些人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

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

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是有些人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礼忏”。佛教徒礼忏诵经,也常常被人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基督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要藉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是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忏悔要有诚意 (资料图)

学佛的人,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

在一部分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

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

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

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

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5#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3:06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淡然于心 一切随缘
2017年07月04日 07:30:32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30人参与 32评论



一切是圆,一切随缘。天圆,地圆,万物循环往複,万事因果相连。一切皆非莫名,起点即是终点,终点是新的起点。


顺其自然(图片来源:网络)
一切是圆,一切随缘。天圆,地圆,万物循环往複,万事因果相连。一切皆非莫名,起点即是终点,终点是新的起点。没有当初的起点,何来今日的终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缘,是因果,因果是圆。别得意,得意是恶,终得恶果;别失落,失落是伤,伤者难圆。淡然于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即是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6#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3:09 | 只看该作者
何为威猛大丈夫?具备这项才可以
2017年07月04日 07:28:2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66人参与 5评论



编者按:忍让可以开拓人的胸怀,忍让是人有无修养的标志之一,人要有容纳百川的大海胸怀。当忍让时则忍让,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是一个人具有良好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的表现。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忍让可以开拓人的胸怀,忍让是人有无修养的标志之一,人要有容纳百川的大海胸怀。当忍让时则忍让,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是一个人具有良好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的表现。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
【注释】能够践行忍辱之人,才可以称为威猛有力大丈夫。如果不能欢喜忍受他人恶毒咒骂像自己饮下甘露那样,不能称其为得道有智慧的人。
【备注】《佛遗教经》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出,又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临涅槃略诫经》《略说教诫经》,叙述释尊在拘尸那罗沙罗双树间入涅槃前最后垂教之事,谓佛入灭后当以戒为本,勉励弟子不可放逸,精进道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7#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3:3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蔬菜煮的越久越抗癌 你吃对了吗?
2017年07月04日 07:33:41
来源:39健康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2人参与 5评论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日常饮食,并不能只追求美味,得先顾及营养。比如说吃蔬菜,有的可能生吃更好,而有的则要煮熟,才能令其营养功效最大化。 将胡萝卜煮熟,可以令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吸收率提升40%,且煮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日常饮食,并不能只追求美味,得先顾及营养。比如说吃蔬菜,有的可能生吃更好,而有的则要煮熟,才能令其营养功效最大化。
胡萝卜
将胡萝卜煮熟,可以令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吸收率提升40%,且煮的时间越长,相关营养的吸收率越高。
有实验证明,用足量的食用油将胡萝卜炒熟,β-胡萝卜素的消化吸收率可以达到90%。但这种传说中最好的吃胡萝卜方式,实际上并非最佳。
如果用压力锅炖煮胡萝卜,β-胡萝卜素的保存率高达97%!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群,包括维生素A,K,E,B2,B3,B6,C,以及磷,钾,叶酸,β-胡萝卜素,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对抗某些癌症。
具体来说,你将胡萝卜煮熟吃,会有这些好处:
1、保护视力
胡萝卜本身含有维生素A,而β-胡萝卜素也能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与眼部健康密切相关。它虽然不会说让你收获到夜视的能力,但是能保护视网膜和晶状体,不让它们被“自由基”侵害,让你的眼睛处于最佳的状态,降低疲劳感。
2、促进消化
胡萝卜榨成汁喝,可以在肠道形成一道“屏障”,保护着它。在人体无意吸入些有毒的化学成分之时,这道“屏障”就可保护肠道粘膜,防止肠道内毒素移位,避免身体相关部位器官发生感染。
有一个实验表明,双歧杆菌数量不足的老年人,坚持服用胡萝卜汁3天,双歧杆菌数量会明显增加。坚持14天,可以增加75倍!双歧杆菌是清除肠内毒素的一道重要防线,缺之不可。
3、增强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免疫力若是好,你便无需惧怕任何病毒、细菌,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杠杠的。你若免疫力不行,那小小病毒就可能让你生场大病。
正好,胡萝卜是一种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美国有研究表明,每天吃2根胡萝卜,血中胆固醇会降低10~20%。β-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成分,得用热油炒,才能将其逼出来,为人所消化吸收,充分发挥其作用。
4、美化皮肤
米国人认为胡萝卜是一种美容菜。其中的维生素A具有调节表皮,促进角质层新陈代谢的作用,帮助抗衰老,去皱纹,令肌肤变润滑。而β-胡萝卜素不仅对眼睛有好处,对皮肤的表层也有保护作用。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治疗皮肤病,起到美白肌肤的作用。
不过,胡萝卜也不能吃太多,不然皮肤会短时间内变黄。
5、保护心脏
胡萝卜里边含有一种叫玻珀酸钾的成分,这种成分有助于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胆固醇,因而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有利于病情的治疗。
6、降低中风概率
哈佛大学一项对8700名护士进行了8年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星期吃5根以上胡萝卜的人,比起每个月吃1根胡萝卜的人来说,患中风的概率要低上68%!
这是因为胡萝卜中含有果胶酸钙,这种水溶性植物纤维可以帮助降低体内的胆固醇。
7、帮助预防多种癌症
日本学者发现,肝癌患者补充适量的β-胡萝卜素,癌变细胞会有所下降;
国内相关营养科专家表示,β-胡萝卜素进入人体消化道,能增强肠道抵抗肠癌的能力;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4根手指大小胡萝卜条的人,坚持一周,患卵巢癌的几率会大大下降。
所以,为了让胡萝卜君的营养功效最大化。以后记得要将它煮熟再吃。最好就是用高压锅连同排骨炖汤,β-胡萝卜素的消化吸收率几乎可以达到100%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8#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3:37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传授“富N代”的正确养成法
2017年07月04日 11:08:02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0人参与 0评论



印光法师则认为,给子女很多财富不是爱子女,而是害子女。最好的爱子女的方法是为子女培福,而不是为子女积累财富。


印光大师法相(资料图)
印光法师,民国一代高僧,其振兴佛教,弘扬净土,密护诸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法师均为好友,弘一法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极高,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法师留给后世的无上法宝《印光法师文钞》,前后三编共计一百余万字,是净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灯,被誉为“小藏经”。
《印光法师文钞》涵盖了印光法师的各种思想,财富观即是法师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法师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不宜看得太重。法师自己则对财富看得很淡,他自己所得之财都分施大众,扶危济困;法师认为,财富用来作印赠经书等启人心智的事业,功德最大;在教育子女方面,法师认为,为人父母的,当为子女培福,不当为积财,否则便是害子女。
自《印光法师文钞》问世以来,印光法师便声名远播,前来跟从法师求皈依及供养法师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虽然印光法师并不缺少供养,但他却能简以自奉,而将弟子供养自己的香敬用来广种福田,或流通经典,或救济饥贫。法师认为,佛教的钱财十方来十方去,一旦手中有钱,就应当施舍出去,不能自己积聚财富。
印光法师认为,一个人将财富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解救他们的贫苦或急难,不仅可以为自己培植福报,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广行布施。
1926年长安发生自然灾害,印光法师得知后,就从准备印刷《印光法师文钞》的款项中,划拨三千元,托人汇到长安赈灾。印光法师不论听到何方有遭遇灾难告急,一定会尽力捐助,救济灾难。
1935年陕西大旱,得到善信王幼农居士的函告后,印光法师即取存折,令人速汇一千元紧急赈灾。汇款之后,印光法师令德森法师查账,存折中的余款,仅仅剩下百元。而当时报国寺的一切开支,都依赖这些款项来维持,印光法师对此毫不介意。
1936年,印光法师应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法时,闻绥远灾情严重,遂将一千多居士求皈依和求戒的香敬,共二千九百余元,悉数捐去,又加拨印经款捐助。印光法师导众救灾,己饥己溺之深心,即是如此深切。
财富无所谓善恶,当财富被用来做善事时,则财富越多越好;当财富用来做恶事时,就会贻害大众。印光法师认为,财富除了用来作布施救济大众苦难之外,如果能用来作印赠经书等启发人心智的善事时,不仅可以为自己培植福慧,而且还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印光法师在《复周孟由昆弟书》中说:
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
这段法语是印光法师写给弟子周孟由的书信,在信中印光法师谈到周孟由的母亲寄款给印光法师做功德。法师告诉周孟由,若将金钱用来做开人智慧的善事,则功德最大。法师告诉周孟由弟子,自己准备将其母所寄之款项用来印赠观音颂,以此让更多的人明了观音菩萨的大悲行愿,仰仗观音菩萨的威力消灾免难。法师认为,有缘读诵观音颂的人,自会产生观音信仰,心存善念,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法师还指出,在乱世之时,人心险恶,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财富广泛流通此书,让更多的人共沾法喜,改恶向善,则其功德利益将远远大于其他形式的布施。
一般的人在教育子女时都认为,给子女很多财富就是对子女最好的爱。印光法师则认为,给子女很多财富不是爱子女,而是害子女。最好的爱子女的方法是为子女培福,而不是为子女积累财富,否则将会贻害后人。
印光法师在《复周孟由昆弟书》中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说: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
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
印光法师指出,有钱人家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不能掌握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只知道给他们钱财。子女钱财一多,不仅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天长日久还会惹事生非。印光法师认为,女孩家如果太有钱,出嫁之后往往会因为有钱而骄傲自满,瞧不起自己的丈夫,有的不晓事理,帮助自己的丈夫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印光法师在本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为子女培植福报,而不是为子女积累财富。
对于一个没有理想和教养的子女来说,父母为他们积累财富,常会成为惹祸的根源。何况财富是无常的,现在虽然富贵,可能不久就会变得一贫如洗。真正的财富,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得来才最有意义。除了为子女培植福报之外,印光法师认为疼爱子女的最好方法是教会子女读书明理。若将来子女读书有成就很好,若读书没有成就,就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做,做一个品行善良,平凡朴实的人也是值得赞叹的。
在现代社会中,印光法师这种对待财富的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家有余财的人来说,可以用自己的钱财来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还可以用钱财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技能。特别是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我们要以印光法师“为子女培福,不为子女积财”的观点,教会他们读书明理,切不可只是一味地溺爱孩子,无止境地满足他们对财富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福慧具足,平安幸福。(文章来源:弘化社 文:禅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9#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0:40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704课堂笔记152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524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 ... CEQeQtu7W0k1g1gqrs_
截止20170630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9,358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为道日损】【为学日增】【看破,少欲】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0#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1#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1:54 | 只看该作者
学诚法师:如何放下心中怨气2017年06月28日 15:36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17人参与) 收藏本文      


让自己的心能够从烦恼的状态脱离出来

  1、网友:师父,什么样的内心才能对外在的伤害另眼相看呢?

  学诚法师:无限生命的人生观,业感缘起的价值观,自他不二的世界观。

  2、网友:法师,到底怎么念佛才算实修呢?

  学诚法师:就像某人欠你一大笔钱,你心心念念记着,一刻也舍不下那样,心里时时刻刻都是佛。

  3、网友:极乐是怎样一种体验?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如何平衡人世间的情感?

  学诚法师:1。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你证到了,才能体会到。2。想要治病,就要听话吃药;想要离苦,就要闻法转心。强调自己是个普通人,如果是为“做不到”找理由,那提问也没什么意思了。正因为自己充满烦恼,所以才要通过修行来改变。

  4、网友:法师,大乘佛法的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如何保持对净土对阿弥陀佛的坚信不退?

  学诚法师:要修信心,需要多闻思,多亲近善师善友。真信业果,信三宝,信无限生命,生活中很多事的选择就会不同。

  5、网友:师父,很多经典都说佛菩萨圣众无量无边,可是他们在哪里呢?既然是无量无边而且又又大力为威神,那为什么他们不能用神通来救济地球上的苦难?比如说打仗、大水灾、火灾等,难道佛菩萨们不能用神通改变吗?

  学诚法师:世间第一正见是业果,神通不能改变业果,“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6、网友:我是一名医生,从小立志救死扶伤,可是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医生和患者之间很难沟通和信任,给患者开来检查和药,他们总是觉得我们是为了赚钱而故意开的,那些检查和药物都是必须的,不这样处理很难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如果草草应付了事是对患者的不负责。原本救死扶伤的神圣工作,整天面对患者的不信任和内心的纠结,十分苦恼,有了想要放弃这个工作的看法。

  学诚法师:菩萨以众生心为心,少想自己的委屈,成就真实的功德。冷漠的坚冰、缺乏诚信的环境、人人心中的忧惧困苦,都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以菩萨为榜样,来融化、来改善、来拔除,用修行的心面对一切境界。

  7、网友:经上有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然佛法不是也讲有求皆苦么,咋理解呀?

  学诚法师:佛菩萨顺应众生的希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像大人许给孩子一个玩具,告诉他,你只要好好做,就可以得到这个玩具,其实帮助孩子培养起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才是大人真正的用心。

  向外求,一定会苦。把向外追逐变为因上努力,不去想外在会怎样,只管静静地在自己的身心上用功,就会从很多忧苦中解脱出来。

  8、网友:何谓如如不动,不动就是不动,加上如如二字是何意?

  学诚法师:如于真如,即相称、相应于真如之理,指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

  9、网友:不喜欢争吵,但有时候会有不可避免的争吵?

  学诚法师:很多时候,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去看看问题,多去理解一下对方的心情和需要,就争吵不起来了。

  10、网友:为什么人心里会赌气?会争一口气?要怎么劝人放下心中的那口怨气呢?

  学诚法师:嗔心烦恼充斥在心里,发挥着作用,把心的其他功能都屏蔽了,所以人就失去理智,无法开启正确的思维。这个时候要转心,若非自己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强大的调心能力,就需要一个更强的外缘,比如非常信任的亲友或一个强猛境界,让自己的心能够从烦恼的状态脱离出来,先停止烦恼的作用,平静下来,再反省,用理智去思索。

  所以修行要强调一个外在的善法环境的重要,这是帮助我们转心、念善的重要辅助,但是要让自己能够与外在的善法环境相应,需要常常接触,培养信心和习惯,如果平时没有去积累,境界到来之时,即使有这样的外缘出现,自己也难以接纳到其中的能量,获得帮助。

  11、网友:佛法讲无我,可没有我怎么修行呢?修行不是为了提升自我吗?

  学诚法师:初修行人我执深重,一时难以断除,一听到“无我”就会疑惑恐惧、不知所措,故而说“提升自我”,随顺根机故。

  12、网友:师父,我从小就跟自己的烦恼战斗到今天越来越失败,比如今天有想法想要树立自己人生理想,第二天这种心就退失了,然后我又提策自己,又莫名的退心,遇到各种困难打击,我该怎么延续这种进取心一直不变呢?

  学诚法师: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跟烦恼斗,不然都只是随着心情起起伏伏而已。我们从小到大,身体虽然长大了,但是智慧仍然是个婴儿,因为很少获取滋养智慧的“粮食”。所以我们需要依师闻法,熏习正知,培养正念。

  佛菩萨的愿力之所以坚强不退,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希求心,还有思维、信心、智慧等配合而成,这些条件也都是要“修”的。

  13、网友:师父,犯了恶业,又去忏悔,念佛菩萨,是不是很假,明知是错的却受不了诱惑,完了又心生忏悔,是不是特虚伪!?

  学诚法师:因为习气烦恼猛利而犯错,是力量不足,不是虚伪,万不可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总是做错,忏悔也没用,干脆就不做了。只要能够深切忏悔,净罪集资,慢慢定能改善!但是,如果心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故意犯错,认为“反正可以忏悔”,那就失去正见了。

  14、网友:师父,希求心是不是属于我执呢?

  学诚法师:希求心是一种别境心所。在经过修行破除我执之前,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带着“我执”的烙印,但如果认为这样就不能发希求心、不能树立成佛的宗旨,那还有什么办法和途径能够达至“无我”呢?这些都是修行必要的方便。

  15、网友:师父,请问在app里播放《地藏经》,当背景音乐在房间里放,同时在做其他事情,这种情况会有什么不妥吗?因为听着经乐会感觉很安静平和。

  学诚法师:若能更加用心,会有更大收获。

  16、网友:法师好!我本月16号从泰国拜佛回来,第二天,我的爱犬遭遇横祸意外身亡。我在这几天每天念地藏经回向给它。但是昨天21号晚上回家,突然发现,自己头上有一红色鸟屎。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学诚法师:没什么意思。

  17、网友:家里请了《药师经》、《地藏经》、《金刚经》,但是家里面还没有供佛像。请问,早上能不能读诵经典,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学诚法师:可以读,恭敬为要。

  18、网友:尊敬的法师,医院检查出我所怀胎儿畸形不正常,佛法讲堕胎罪过很严重,我想坚持把胎儿生下来。可是这个业就真的不能转化了么?如果能,我该为我的胎儿做些什么来减轻或化解这个业力?

  学诚法师:至诚祈求观世音菩萨。

  19、网友:如何才能戒色?

  学诚法师:修不净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2#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04 | 只看该作者
“天龙八部”都是什么2017年07月03日 09:53  禅风网  我有话说(14人参与) 收藏本文      


“天龙八部”都是什么
  佛教中常说的天龙八部,又叫“龙神八部”、“八部众”,是佛教八大护法神,数量很多。具体如下:
  一、天众。“天”就是神。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皆是。二十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两侧,如杭洲的灵隐寺。在佛教中,天神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仍有堕入恶道的可能,因为他们仍和人、畜生处在同一个大的等级上。
  二、龙众。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这与中国的龙王传说十分相似。作为佛教护法神的龙众,有人大龙王、十六龙王等。
  三、夜叉。半神,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他们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
  四、乾闼婆。是香神,又是乐神,多达6000多位。他们在佛面前弹琴唱赞歌时,“三千世界皆为震动”。这是佛国的中央民族乐团。
  五、迦楼罗。就是金翅鸟神,大得不得了,两只翅膀张开,就有336万里!他以蛇为食,可除掉世间各种毒蛇,益于众生。中国的神魔小说中,把他说成是在佛爷头上护法的大鹏金翅鸟。
  六、紧那罗。歌神。与乾闼婆各有分工,干阅婆专管演唱俗乐,是流行歌曲音乐家,紧那罗则专门演奏法乐,是专业音乐家。
  七、阿修罗。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其容貌丑陋,后被佛教收为护法。
  八、摩侯罗迦。佛教传说中拥有蛇的神,是大莽蛇神,人身蛇的头,又称作地龙,是佛教神祇的天龙八部之一。该神原本是腹行类,但由于其智力较低而无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的命运,脱胎换骨成为神祇。大蟒神也被吸收为护法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3#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21 | 只看该作者
宗萨仁波切: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 虚伪才是佛学新闻新京报张婷2017-07-04 15:09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21评论

文/张婷

傲慢、自卑、期待、恐惧……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浓烈的时代,每个人都游走在针尖麦芒之上。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尤其渴望宁静。

近些年,佛教越来越流行。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有些惯于转发阿弥陀佛、无欲则刚、修禅静心的人。自称佛家弟子的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关于佛教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我们不时在报章杂志上读到和尚开豪车戴名表的新闻,又或者是对于朝阳区有“30万散养仁波切”的调侃。修行的淡泊与欲望的执着不断拉扯,使得佛教、仁波切、修行这些词汇都蒙上了一层暧昧的阴影。

重重迷雾之中,向一位真正的仁波切讨教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自然是件难得的事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最高的活佛之一,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最近,借着他的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书评周刊对宗萨仁波切进行了一次专访。我们的采访从电影聊到了文学,从心理学聊到了佛学,但始终围绕着当代人生存的种种困惑与焦虑。仁波切的回答不一定是普世真理,但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仁波切(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Ch?kyi Rgya mtsho Rinpoche,Khyentse Norbu),1961年6月18日出生于不丹,被公认为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通常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下简称宗萨仁波切。宗萨仁波切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 Khyentse Jamyang Ch?kyi Lodro,1893-1959)的转世。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出版有《正见》、《八万四千问》、《不是为了快乐》、《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等书籍;同时,他也是一位电影导演,所拍摄的电影包括《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与魔术师》、《祈福》等,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于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虚伪无处不在:修行成为欲望的幌子

前段时间,曾经凭借《上海宝贝》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卫慧,以海灵格家庭排列师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引发了网友不少争议。还曾有专栏作家以“为什么文艺女青年都热衷于灵修”为题,来调侃卫慧。

我们越来越善于质疑、惯于嘲讽。围绕着佛学、灵修、假仁波切的种种负面新闻,让人更加容易心生疑窦。其实,众人质疑的并不是这些头衔本身,而是修行之人的淡泊身份与对欲望强烈的执着之间的冲突。

假仁波切横行,“不光在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多”。当宗萨仁波切看穿他们的表演,往往会略带调侃地说一句“你做得很好。但我知道你是假的。”

这些假仁波切们很精明,“他们擅长剪辑,传到别人那儿往往只剩下一句‘你做的很好’。你是记者,应该知道剪辑的魅力”说完他爽朗地笑了。

电影《嘿玛嘿玛》海报 (资料图)

《嘿玛嘿玛:在我等之时唱首歌》电影海报,“嘿玛嘿玛”为不丹语“很久很久之前”之意。梁朝伟与周迅在其中奉献了无偿的客串演出。

显然,这些假仁波切并不构成困扰他的因素。他把他们当成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个观察的样本。

但与此同时,对于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虚伪,他一直保持着足够警惕。他提及佛教寺院系统内、修行者的身份掩藏之下,虚伪更容易滋养壮大。他认为这是修行的物化,是精神上的物质主义。可见,虽然对别人的虚伪一笑置之,对自身可能沾染的虚伪,他却从始至终保持着高度戒备。

宗萨仁波切在采访中 (来源:新京报)

在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当中,他便探讨了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影片融合了宗教、悬疑、犯罪等颇为吸引人的元素:每隔十二年,就有一群人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戴上面具,隐藏起性别和身份,度过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人毕竟无法放下世俗欲望,男主角从戴上面具开始就试图与一名女子打破戒律。在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时,因为面具错戴,他强奸了另外一名已婚女子,并在女子丈夫(梁朝伟饰)发现后,杀害了对方。若干年后,他难以接受内心的谴责,再次回到森林中寻求救赎……

这是一个隐喻丰富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提供了多种解读空间。不同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意味,但无疑,欲望、以及如何与欲望共处,是影片的一大核心主题。

一旦人想要伪装,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罪恶,也从虚伪之中诞生。曾有人概括佛教与基督教世界观的不同:基督教认为,作恶是因为坏(罪);而佛教认为,作恶是因为蠢(无明)。

破除虚伪: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如果一定要问:如何修行才是正确的道路?

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真”。在所有关于修行的争议之中,都是因为这些修行之人不够真,或对人,或对己。“从根本上来说,佛教的目标是证悟真理。”宗萨仁波切的这个说法,也为佛教热潮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曾出现了一波皈依佛教的热潮。时至今日,宗萨仁波切的西方弟子也不在少数。

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艾兹拉·庞德、莱昂纳德·科恩……“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诗人、歌手、艺术家,许多人都是佛门弟子。为什么他们最终都会选择佛教?

左起: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 (来源:新京报)

宗萨仁波切分析,佛教是个非常内省的宗教,它倾向于向内的哲学思考。这决定了它往往能吸引那些以思考为业、致力于内省反思的人。他如此描述佛法:与其说佛法是一种理论,一种宗教,不如说佛法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只是,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解释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充满思辨。也因此,佛法的研习需要一些智识上的门槛。

当今我们常见的“灵修”,实际上往往是混合了心理学、佛学、神秘学、玄学等不同学说的大杂烩。它无所不包无病不医的同时,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过分强调灵修与佛教的关系,实际是对佛教的窄化。宗萨仁波切认为,佛法比灵修深广得多:“奥修和克里希那穆提等所谓现代导师和作家,他们教的并不是什么佛陀没教过的新颖的东西。事实上,有时,这些倒是只是从佛陀的教法里取出其中一小部分、一个小的角度,然后自称是自己的教法。”

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婆娑世界(轮回)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佛教徒则不是。不是为了快乐的生存,需要极大的力量。宗萨仁波切的力量来自他的真实。在跟他的交谈中你不难体会到真实的万钧之力,当一个人极度坦诚,他就已经无坚不摧。

图书《正见》 (资料图)

在纪录片《真师之言》中,宗萨仁波切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证悟”了的人,他很坦言没有。作为一个转世活佛,一个仁波切,他总能感受到人们加在他身上的诸多期望,而他要奋力在其中,挣扎出一个尚在修行中的、虔诚的自我。

他曾在书中写到有位长期交往的女友,还曾提及自己遭荷兰女友背叛,痛苦至极的经历。“我不是一个已经征服了对安全感、伴侣和乐趣的需要的圣人。人们问我为什么有女朋友的时候,我感到他们对我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我在普通人之上。这着实令我担心。我非常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人,拥有所有人类的特质、弱点、长处和过患。……很多事情应该放弃,但我没有力量放弃,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但我却因太懦弱而没有做。”

从佛法的角度,人应该舍弃一切滋长傲慢、我执和贪心的事。这件事可能是关系,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关系;可能是欲望,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欲望。

或许,宗萨仁波切最有力量的一点是,他从未假装舍弃。他有力量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反过来,真实也给予了他无限的力量。如果说,修行有什么法门的话,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你对欲望、对情绪的真实,从这个真实出发,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

欲望不是问题,对欲望的执着才是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拍摄《嘿玛嘿玛》的灵感来自于网络聊天室,在那儿每个人都使用匿名(网名)来交谈。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身份”这个概念的改变?

宗萨仁波切:“身份”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人们都想出名,但有名之后,问题随之出现。很多你原来想做的、可以做的事,你不能再做了。相反,匿名的状态可以转变成一种力量。如果你是小偷,你得让自己在暗处,你才能偷到更多东西。我想探讨如果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我知道大家在互联网上会匿名聊天。我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到网络聊天室里去感受了一两天。我发现他们的聊天内容很可怕,尤其是一些欧洲地区的聊天室,充满暴力、仇恨和猎奇。人们很容易被猎奇的东西吸引。

新京报:你平时会经常使用互联网或手机App吗,比Facebook/Twitter/Wechat?

宗萨仁波切:我平时用微信很多,它几乎已经是我的一个器官了。Facebook用得比较少。我喜欢读书,微信是个打扰,很浪费时间。但也不会太困扰,虽然用得多,但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电影剧照,图为头戴面具的男女主角在篝火旁跳舞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电影当中,主角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杀人。你是否认为强烈的“欲望”是不可取的?

宗萨仁波切:我在电影中没有任何预先设定,说人要放弃欲望。我想说的只是,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知道会有一个相应的后果在等着你,它会引导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就像火山一样,总是需要出口,需要爆发,如果你没有觉察,它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他带着面具在某个地方与世隔绝地生活,但与此同时,他感到越来越受折磨。终于,他犯了一个小错误:把前来跟他幽会的、面具底下的女人认错了。这个错误导向了后面的结果(杀人)。

新京报:那么,佛教如何看待“欲望”?我们常听到佛教中有“无欲则刚”的说法。你会说佛教是一个鼓励人们放弃欲望的宗教吗?包括对金钱、地位、爱情的欲望?

宗萨仁波切:嗯……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

图书《八万四千问》 (资料图)

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笑)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

新京报:如果说佛教要求人放弃一切执着,那么对证悟和真理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是否也应该放弃?

宗萨仁波切: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佛教里有上师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你手指里有根刺,你得需要另外一根刺,才能把这根刺取出来。所以,为了摆脱所有其它的执着,你需要保留一个执着——对证悟的执着,作为暂时的工具和途径。

一旦你真的证悟,那么即使是对证悟的执着,都会消失。我们知道,佛教里有“乘”的概念,“乘”就是“vehicle”(交通工具),一种工具和途径。当你乘坐一辆车到达了目的地,你就不需要停留在车里了,你自然会下车。

“假仁波切”丰富了精神生活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佛教在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当中很受欢迎,不少人都皈依佛教。你是否认为研习佛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识门槛?

宗萨仁波切:在欧洲、在美国,的确如此。佛教在知识分子中间正迅速壮大。当你开始朝内看,朝向你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味往外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转向佛教。我认为,在如何内省方面,佛教很可能是最复杂也最具智慧的(宗教)。它有几千年的传统,有无数的典籍、前辈已经实践了这一点。

西方人在接受佛法时往往更加“fresh”,他们没有预设的成见。如果你对佛教有很多成见,在这个基础上研习佛法,就好像你拿着一盘已经煮好的蔬菜,试图再次烹饪。

新京报: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把佛教当成工具,而非信仰。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烧香拜佛,以求佛祖保佑长命百岁、升官发财。你如何看待这种将佛教工具化的倾向?

宗萨仁波切: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在泰国、不丹、斯里兰卡,都是这样。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问题。

也许他们现在只是把佛教当成一种工具,但当他们想要更进一步,想要内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佛教的路径上走得更远。所以,如果大众用佛教来算八字、保平安、求财富,我觉得也是好的。我接受这种现象。

图书《人间是剧场》 (资料图)

新京报: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在中国有很多假仁波切。顶着仁波切的名号,骗财骗色,这让仁波切和佛教,在一些人心目中变成了含义很微妙的词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宗萨仁波切:是的,就我的观察,假的比真的多。但是我想说,这些假仁波切也服务于某个目的:他们让精神世界更加有趣。如果通向真理的道路是事先准备好的,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随到随取,那一点意思也没有,很无趣。但是如果这条道路是曲折的,拐到这儿又拐到那儿,那就有挑战得多了。

我遇到过很多假仁波切。他们通常口才很好,但我能看出他们是假的。我对他们说“你做的挺好,但我知道你是假的”。但他们会自己剪辑我的话,把后半句剪掉,就剩下前半句“你做得挺好”。(笑)有些假仁波切比真仁波切还像仁波切,因为真的仁波切通常很谦卑,不会大声表达,不太引起人注意。

新京报:近些年,心理学越来越流行。很多灵修书籍也在中国大卖,你如何看待心理学和佛教的关系,它们的修行方法有什么异同?

宗萨仁波切:心理学家用到的很多方法都来自佛教。事实上,心理学界的一大奠基者荣格就受到佛教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作家卫慧 (来源:新京报)

久未露面的作家卫慧,今年初以家排师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表示曾产生迷茫的追问,但接触到海灵格家排系统,开始走上灵修之路,由此感觉“打通了奇经八脉”。卫慧的修行之路曾引起关于心理学与修行的巨大争议。

但是,如果拿心理学和佛教相比较,心理学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佛教不仅是心理学,佛教是艺术,是音乐,是家庭教育,是儿童护理,是茶艺,是插花,是太多太多事情……心理学处理的范围明显小的多。

新京报:我们看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仁波切:有的仁波切很少公开露面,极少发表公开的文字、演讲;您更像是另外一种,有着非常活跃的公共生活,出版了很多本书,拍了好几部电影,也经常发表演讲、接受采访。这样的选择是你的性格使然,还是你把它当作宏扬佛法的义务?

宗萨仁波切:我想更多的是我的性格原因。我是双子座,喜欢热闹,喜欢交流。

我认为这两种人,佛教都需要。佛教需要讲话的人,也需要只是坐在那儿灵修的人。

“我还远远不是一个已经证悟了的人”

新京报:你在书中曾提及有一位长期交往的女友,你写到希望自己可以放弃对爱情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但是你无法做到。看起来,你好像把亲密关系当成是一件需要去“克服”的事情。请问你现在仍然处在亲密关系当中吗,你是否认为亲密关系是修行的障碍?

宗萨仁波切:是的,我现在仍然有长期交往的女友。但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太多。我需要亲密关系,但没想过要孩子,我觉得自己性格的原因,可能不会是个好父亲。我倒是喜欢别人的孩子。

至于亲密关系是否是修行的障碍,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你是不是能够恰当地处理它?我那样写,是因为我不能够掌控它(恰当地处理它),这是问题所在。但是当我看看周围,我发现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相较之下,我好像还做得更好一点儿。我相信亲密关系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就是能够给予彼此自由。但身处亲密关系中的大多数人,给予彼此的是跟“自由”相反的东西,他们总是试图“囚禁”对方。

障碍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一段关系可能是障碍,寺院体系也可能是障碍。当你身处寺院体系内部,你可能会染上精神上的物质主义(spiritual materialism)。这是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你以为你在进行精神上的修行,但实际不是。这更危险,也更虚伪。

图书《不是为了快乐》 (资料图)

新京报:这个问题或许不太礼貌,如果您觉得受到冒犯,可以不回答。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信徒对待自己的信仰,采取一半接受一半质疑的状态。比如,基督教徒会说,“我接受基督教关于爱的核心教义,但对于同性恋、堕胎等问题的看法上我持怀疑态度”。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宗教的某些教义会跟主流的科学观念或者“政治正确”的观念产生冲突,以至于不得不作出某些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你对佛教的信仰有经历过类似的怀疑吗?

宗萨仁波切:(没有任何迟疑)没有。我相信佛教教义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而且我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哈哈,没有什么问题会冒犯我。

新京报:所以你也确信,人死后会投胎转世并继续存在?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佛教中的“轮回”概念可能是最难理解的,要相信人死后会重新投胎,变成一个其他的什么东西继续存在,这对很多持无神论的人来说很难接受。你如何看待这种怀疑?

宗萨仁波切: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什么是投胎、什么是轮回。当我们提及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指涉的是时间。时间是相对的。

我想问你,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你吗?一半一半。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既非相同也非不同。它是绵延持续的。“轮回”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模糊的很难精确理解的概念。

当我们说你是“持续”的,这个持续指的是什么?举例说,如果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同的,昨天的你杀了人,那么今天的你不应该去监狱。因为那是昨天的你做的,而昨天的那个你已经永远消失了,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但是你还是要去监狱。

这是一个“相对真理”(relative truth),如果你想弄明白“相对真理”,你可能得坐在那儿好几个月,跟我学习和讨论。这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图书《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资料图)

新京报:你认为自己已经是个证悟了的人吗?如果没有,你觉得哪些方面仍然是你需要着重修行的地方?

宗萨仁波切:我?不不,远远没有,我还在期盼,实践,练习。我还有太多各种各样的情绪,需要去处理。

新京报:你上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

宗萨仁波切:就在不久前。6月18号是我的生日,我的朋友把它做成了排场很大很热闹的庆祝宴会。我感到很愤怒,跟对方起了争执。当然我知道根本上来说,我们互相关心,是很好的朋友,但有情绪的时候我还是会释放,也会跟别人有争吵。

新京报:你喜欢的电影导演和作家都有谁,跟大家分享几本最近在读的好书吧。

宗萨仁波切:很多,我之前提过挺喜欢杨德昌,一直以来最喜欢的是小津安二郎。作家的话,最近在读村上春树,很喜欢。尤其推荐《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4#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52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自度的心
2017年07月05日 07:26:00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780人参与 43评论



雨天,一个年轻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法师撑伞走过,于是说道:“法师,普度一下众生吧!” 佛教故事:自度的心 法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 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自度(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赵宏秋)
雨天,一个年轻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法师撑伞走过,于是说道:“法师,普度一下众生吧!”
佛教故事:自度的心
法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 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走出屋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法师道:“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淋,因为无伞。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自找伞去!”
自助者,天助之。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境。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呢?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一颗自度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5#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55 | 只看该作者
真诚的告诫!怀孕后这18种行为会让胎儿受苦
2017年07月05日 08:44:59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7人参与 4评论



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干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


繁峙公主寺大雄殿释迦牟尼佛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曹立君)
编者按: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是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怀孕期间,不但是指要好好调养身体,注意饮食调养,而且要调心,培福,才能感召到有福德智慧的好孩子!
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干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若母行欲,或急行走,或时危坐,久坐久卧,跳踯之时,悉皆受苦。——《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
【注释】如果准妈妈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胎儿都会承受苦痛烦恼。如果准妈妈吃了极为油腻的食物,或吃了非常干燥、极度寒冷、滚烫至极的食物,或吃了太咸、太淡、太苦、太酸的食物,或吃了过于甘甜、过于辛辣的食物,当准妈妈吃下这些食物时,胎儿都要承受苦痛。怀孕之后,如果母亲再行房事,或者快速奔跑,或者正襟危坐,无论坐得太久、躺得太久,或者上下跳跃,胎儿都会承受苦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3:0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佛学五毒心”?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2017年07月05日 07:16:31
来源:生命时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99人参与 7评论



佛学认为,所有烦恼有六大根源,包括“五毒”和“我执”,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理,这五种心毒就像毒药一样妨碍人们修行。


修行不易(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丹珍旺姆)
编者的话:佛学认为,所有烦恼有六大根源,包括“五毒”和“我执”,正是这六种障碍遮蔽了心智,导致内心无明。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理,这五种心毒就像毒药一样妨碍人们修行。只有破解这五毒,才能明心见性。佛学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宝藏之一。本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为您解读佛学五毒,破解心中的迷惑。
贪:沉溺过去和未来
贪有很多种,通常来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的一生无不在贪欲中摸爬滚打,沉溺于贪婪带来的快感,不能自
拔。从心理学分析,贪源自过去的创伤、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忧,因贪而严重“脱离现实”,迷失于舒适的、概念化的过去和未来。
金钱权势,声色犬马,很多人心甘情愿成为它的奴隶。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小官赵德汉,就是因为“过去穷怕了”,才有敛财2亿多的疯狂;剧中“大反派”高育良早就和原配妻子离婚了,却为了各自的利益仍然住在同一屋檐下。现实生活中,小到美食、购物、吸烟、酗酒等成“瘾”恶习,大到追求升职加薪,沉迷交际发财,都是贪。为了金钱,为了地位,有人甚至不讲道德、不择手段。然而,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这些控制不了的欲望,最终会吞噬掉我们的健康和善念。
贪欲太强的人应当多接触现实生活,增强五官的感知,品味生活的真正内涵。良田千顷,不过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不过夜眠八尺。幸福和快乐从来不是贪来的,知足才能常乐。去嗅一朵花的芬芳,品味一颗果子的甘甜,和家人促膝长谈……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以佛教的“布施”处理生活中多余的部分,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来弥补因贪婪产生的空虚。
嗔:无法逃离的情绪宣泄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情境,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情境。嗔是愤怒生气,当我们遇到不高兴、不喜欢的情形,想要逃离和控制它,但又有很多是拒绝不了、摆脱不了、控制不住的,所以会嗔。
嗔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世界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计划,二是自己回避不了的痛苦和不满。由此,人就会产生好斗、好胜的嗔恨之心。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或尊严被羞辱时,就会产生想要报复或伤害对方的心。因缺斤短两与小贩争执不下、被人“穿小鞋”而心生怨怼、夫妻吵架指责对方一无是处……凡此种种,如果不能及时忍让退出,都可能使矛盾升级,引发口角、诅咒,甚至是争斗。佛教有言“嗔恨可烧毁一切功德”,要避免嗔心的恶果。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心中产生冲动、报复、愤怒等负面情绪时,要学会“接纳”这些想法,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反应去接受。当然,这并不是叫人一味地忍受屈辱,而是理性分析情绪中“自以为是”的部分。心浮气盛之人不妨平时多读一些隐喻性的故事,比如掉进泥沼中的人,越挣扎陷得越深。特别想发火的时候,可以“跳出情绪看情绪”,使自己学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慢:自以为是的虚荣姿态
在名利虚荣支配下,不理智、冲动、盲目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心理学上,慢,指的是一种行为和姿态,源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导致冲动、傲慢、怠惰等行为障碍。
人若傲慢,会伤害人际关系、耽误事业,目标难成。比如,有人在学业和事业上稍稍取得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自视甚高;有些“富二代”“官二代”自恃高人一等,到处炫富;生活中常见的攀比行为,自认为比别人了不起等。这些不仅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还会蒙蔽自己的心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因为它让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傲慢会产生“不精进心”,认为自己“已经最好”,不再需要进步。所以,行为层面,要有梦想、目标和价值方向,制订清晰的规划,不受某种欲望影响,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前进。用谦虚心替换傲慢心,保持空杯心态,这样能消除自大心、涵养谦虚心,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痴:虚实之间的认知混淆
痴也称为愚痴,是把想法等同于现实,被表面事物或文字所迷惑,容易“痴心妄想”。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头脑认知”和“客观现实”的虚幻融合,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听不进他人意见。
“痴”有程度之分,结果也有好有坏。例如,单纯地痴恋某人,醉心于摄影、绘画等爱好,痴迷于追求人生梦想,这些都可以看作一种痴,这种痴有利于实现自我和未来发展。相反,严重的痴则是做事笨手笨脚、道理不明,比如痴缠偶像的私生活,无心学习和工作,对他人的爱好感到无知和好笑,类似“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口号…… 到了这种程度,“ 痴”就会变成阻碍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桎梏。
痴心是一种执迷,破解痴念,一定要将认知解离,把想法归于想法、现实归于现实,比如,当发现自己痴缠于某种想法,可以反复地重复念叨你的想法,试着用疑问、反问、快乐、悲伤等各种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这时候,你会醒悟这个想法仅仅是想法
而已。或者用旁观者的态度去对待,告诉自己:“ 我发现,我头脑中有个想法……”当然,痴迷于爱好也要掌握好度,不要过度沉迷,以免耽误自身发展。
疑:信仰缺失下的自我迷失
疑主要指犹疑不决,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佛学中的“疑”并不是指“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我们探索未知和未来的动力,而“疑”则是一味相信自己。
怀疑过多,人就容易迷失信仰和价值方向,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陷入一种“无意义感”。当下,一方面快餐文化的流行,让人们吸收不到文化的营养,找不到人生目标;另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理解、体悟、欣赏生命,一旦遭到挫折和打击,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罗盘,年轻一代的信仰缺失在今天显得尤为严重。“读书无用论”“寒门难出贵子”等言论甚嚣尘上,背离过去,否定现在,一边动摇着内心的想法,一边又在新的怀疑中投入未来。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认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拥有信仰,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实现自我。摒弃疑心,需要每个人找寻到自己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东西,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出自愿的价值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7#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3:14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在西班牙:从“基督禅”看“佛教本土化”
2017年07月05日 07:34:4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33人参与 2评论



佛教在西班牙最重要表现为“基督禅”的出现与传播。那么佛教在西班牙作为一个外来少数宗教,是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呢?


佛教已经在近代弘传至西方社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佛教在西班牙的历史仅有短短40年。40年中,佛教在西班牙从无到有、由弱及强,如今西班牙佛教徒数量达8万人之多,这在拉丁—基督文化居绝对主导地位的欧洲国家并不常见,而佛教在西班牙最重要表现为“基督禅”的出现与传播。那么佛教在西班牙作为一个外来少数宗教,是如何立足并融入当地主体社会的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玖玖发表了文章《佛教在西班牙—“基督禅”视角下对佛教本土化的思考》。作者在细致考察佛教与西班牙的历史渊源、梳理佛教在西班牙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基督禅”为切入点对佛教在西班牙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探究,并对佛教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做出了分析。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编辑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基督禅”:宗教对话与文化融合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短短40年的时间内就得以在天主教信仰占绝对优势的西班牙立足并蓬勃发展,除了佛朗哥独裁统治结束后的宗教自由政策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外,佛教与基督教在教义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因素。首先,佛教尤其禅宗并不强迫信徒放弃原先的宗教信仰,也不对信徒过度约束,而是给其很大的自由空间,这是基督教等其他严苛的“一神论”宗教无法做到的;其次,佛教教义中充满了和平、仁慈和忍辱的精神理念,其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宗教名义的“圣战”,这与基督教会史上的某些暴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与基督教不确定且遥远的上帝信仰相比,佛教更像一种十分理性的生活方式,它为信徒的得救提供了一个更易于实践的方式,而不必需信仰天堂或更高的上帝。
然而,宗教作为多元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和承载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不断演变,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即“本土化”的过程。佛教在西班牙亦不例外。佛教在西班牙本土化的重要表现即“基督禅”的出现与传播。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已经有人提及基督教与禅宗的关系,但明确提出“基督禅”这一概念的是北爱尔兰耶稣会会士庄士顿,1971年,他发表了《基督禅:冥想之道》一书。“基督禅”一经提出便传入同一时期的西班牙,萨拉曼卡主教大学的哲学史教授、神学家、天主教神父卡洛斯·卡斯特罗·库韦利斯是最早接受并倡导“基督禅”的代表人物。“基督禅”自出现至今已超过40年,如今在西班牙已经完成从知识精英阶层的学术研究向普通信徒宗教实践层面的转移。Cristianismo Zen网站成为当今西班牙最重要的“基督禅”交流和践行平台,它从理论、具体实践和“基督禅”实践者个人经验等多层面展示了“基督禅”在西班牙的发展概貌。
“基督禅”实则应为“基督徒的禅”,即基督徒借助佛教的“禅法”服务于自身灵修,其中“静默”、“祈祷”和“打坐”是基础。它并非新的禅修方式,亦不要求信徒放弃其基督徒的宗教身份,而在于帮助信徒获取更多的修行方式,增强信徒对上帝的领悟。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基督禅”的诞生是佛教与基督教在精神和伦理层面的相遇,是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西班牙基督教进行宗教对话,进而融入西班牙主流社会的结果。
“基督禅”的出现首先建立在佛教禅宗和基督教在宗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相通性的基础之上。禅宗强调信徒通过“打坐”来实现精神觉醒和自我发现,所谓“禅坐者要心空以见道”,这同基督教传统的修行方式“沉思冥想”不谋而合。此外,由基督禅者看来,基督教与禅宗在对万物的起源与存在,即对“本体论”的阐释方面具有相通性。禅宗,一方面强调万法皆空,“本来无一物”,但另一方面也认为“心”是人的自我本质,万法皆由心起,亦由心灭,讲究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这种以无为本、以心为中心的思想,将无限的“空”收纳入有限的“心”,麻天祥先生认为这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而就基督教而言,自其问世便信奉有一个世界“本体”,即上帝。上帝是“神”、是“道”,是创造一切的本源。但这个独一无二、不可言说的本体却是抽象的存在,需借助有限而有形的“耶稣”实现对万物的终极关怀,上帝的无限性就寓于耶稣的有限性之中,基督教的本体论是上帝创世的本体论。
然而,禅宗思想与天主教灵修方式在西班牙的深度融合并非源于双方哲学思想的交锋,而是肇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主教会对异教态度的转变。1962年“梵二会议”后,《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发表。该宣言主张不同宗教间的对话并承认佛教的某些思想。在天主教会倡导普遍性宗教对话的背景下,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才开始了佛教与基督教对话与融合的进程,“基督禅”由此应运而生。西班牙的“基督禅”倡导的是信徒通过禅的修行方式实现自我觉醒、发现真理、通往自由。在西班牙,践行“基督禅”的信徒首先要尊重“禅”本身,但又同时又要将“禅”完全本土化到西班牙文化和宗教之中。但西班牙的“基督禅”并非是日本禅宗和基督教的叠加,不是基督教和禅宗表面上进行的简单调和,而是双方遭遇之后深度融合的结果。比如,西班牙神秘学家圣十字若望的故事可以成为日本禅宗的公案来源,而源自日本的公案也同样帮助西班牙人更深刻地领悟《福音书》。这表明佛教与基督教相遇后,双方在改变对方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接受对方并将其内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8#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1:25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705课堂笔记152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524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 ... CEQeQtu7W0k1g1gqrs_
截止20170630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9,358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为道日损】【为学日增】【看破,少欲】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9#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2:26 | 只看该作者
持诵《楞严咒》的六大作用2017年07月05日 10:11  菩萨在线  我有话说(5人参与) 收藏本文      


持诵《楞严咒》的六大作用
  楞严咒破魔显正的作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很多人仍有疑惑而没有去实修楞严咒,比如:
  1、放不下“冤亲债主”,因为听某些人说不超度冤亲债主,好像修行就有障碍。
  2、要超度亲眷,但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楞严咒有超度的作用。
  3、学佛总有所求,但好像没有听说过楞严咒也能所求如意。
  4、都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但自以为楞严咒没有消业的作用,殊不知楞严咒消业更殊胜。
  5、放生时是否可以给生物加念楞严咒。
  6、老听某些人宣传念佛才可以往生,没听说过念楞严咒能否往生。
  一、除障
  至心持楞严咒不用再去执着所谓的冤亲债主了,它们不会再来障碍你了。学佛本来是要放下执着,但很多人反而多了一个执着,执着于冤亲债主!相信很多学佛人还在患得患失,比如是回向给冤亲债主,还是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若不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是不会障碍我,等等疑惑, 放下这些纠结,那就诵楞严咒吧!如楞严经所云,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诸佛如来语无虚妄,只要你肯至诚去念咒!
  二、超度
  摄受护念历劫亲眷,是为大孝!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十方如来持这秘密咒心,能于十方世界,摄受护念,历劫以来的亲戚眷属,又能令一切小乘人,听到如来藏心的秘密**,不会惊疑恐怖,还会回小向大。
  三、求愿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罗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复次阿难,假若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持诵这大白伞盖神咒,或者书写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
  欲求福德果报,速得圆满的,便能速得圆满成就,若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形色端正,亦能一样如愿。
  四、消业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业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阿难,如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造轻重业障,从前世带来,还未能及时忏悔的。假若能至发至诚心,恭敬读诵这佛顶神咒,或恭敬书写,或身佩戴奉持,或供养于自住的庄园馆宅中,那么,这些多劫以来积聚的宿业,就如雪遇沸汤,即时溶化,既然宿障消除,正定现前,则不久之后,便会证得无生法忍。
  五、放生
  放生仪轨也可以加入楞严咒。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
  以前有这样一个事例,放生的师兄只念楞严咒,发现被放的物命在水里跳的特别欢快。很多初学师兄不会诵全咒,可在仪轨中加入楞严咒最后的咒心,只要诚心诵持,一样可以发挥楞严咒的效用。而且,通过每次放生,把楞严咒的种子也给参加的人种下了,弘扬正法,功德无量!
  六、往生
  诵楞严咒的人,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诵持《楞严咒》的众生纵然他自己不做什么福德,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人,就能常常生在佛出世的时候,和佛一起熏修!命终之后,可以随自己的愿力,往生十方任何国土,把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早证菩提,功德无量无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2 08:28 , Processed in 0.10432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