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5-12-31 05:46 编辑
【译事帖】“声索”的范围
核心提示:“声索”从中文字面涵义,应为“声明索要”,在《参考消息》上初亮相是在2004年4月,最初的来源就与南海有关。 对于乍接触中国周边外交新闻的读者,在有关南海的报道中最经常遇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声索”。毕竟在那片复杂的海域中,除了中国外,主权声索国还包括越南、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各方宣称拥有主权的区域相互重叠,使得这片区域成为国际法研究者的一个噩梦。 不过对于记者来说,很少有时间去翻阅历史考据和法律文献,于是在英文报道写作中对各方的行为都是写下一个“claim”了事。比如说英国广播公司写道:“Brunei does not claim any of the disputed islands,but Malaysia claims a small number of islands in the Spratlys.”(文莱并没有对任何争议岛屿提出声索,而马来西亚对南沙群岛少数几个岛屿提出声索。) 鉴于南海复杂的地缘局势,在现在的新闻里大有“无南海,不声索”的架势,可事实上将“claim”翻译成“声索”还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情,之前大家习惯于将“claim”翻译成“对……宣称享有主权”。 “声索”从中文字面涵义,应为“声明索要”,在《参考消息》上初亮相是在2004年4月,最初的来源就与南海有关,但来源是台湾“中央社”的中文报道《越南组织南沙旅游掀起外交风波》。首次将英文稿件中的“claim”翻译成“声索”是在2012年3月。和之前的译法相比,将“claim”翻译成“声索”显得更加简练,这一译法也完全符合该词“to assert and demand the recognition of (a right, title,possession, etc.); assert one's right to”(对权利、头衔、财产等提出要求,声称享有权利)的含义,因此被广泛使用。 《参考消息》2012年使用“声索”的文章有73篇,之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包含该词的见报文章数量依次为115篇和161篇,今年更是已经超过224篇。最近的使用例子包括《华尔街日报》12月19日一篇文章里提到的“A senior U.S. defense official said that bad weather had contributed to the pilot flying off course and into the area claimed by China.”(美国国防部一名高官称,恶劣的天气造成飞行员偏离航向,进入中国声索主权的区域。)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新译法的流行,同时意味着旧译法被弃如敝屣。在“声索”大行其道的同时,将“claim”翻译成“对……宣称享有主权”的方式已经被逐渐冷落,自从2012年首次出现“声索”这一译法以来,“对……宣称享有主权”的译法只使用了10次,而2014年10月后就再也没出现在《参考消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