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7-8-22 22:26 编辑
参考睿评|高铁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而是骄傲
2017-08-21 00:11: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高铁见闻
核心提示:中国高铁走到今天,产品是自己的,技术是自己的,品牌是自己的,市场也是自己的,而且这个市场不止是中国市场,而是全球市场,在全球领域不断上演徒弟打败师傅的经典案例。中国高铁已经实现了由“跟随”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参考消息网8月21日报道 最近有一篇名为《高铁是中国的骄傲,但却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痛点……》的文章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主要是说高铁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在世界来看也是少有的,高铁确实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名片,而这张名片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却是个痛点。文章所说的痛点主要是指高铁列车的好多零部件还是依赖国外厂家,所以高铁其实跟汽车没有什么区别,钱还是让外国人,尤其是德国人挣走了。 这篇文章举了一些例子,貌似有理,其实张冠李戴,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实际上,高铁不但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恰恰相反,高铁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 过时文章,冷饭热炒 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这其实是一篇写于很久以前的文章,只是又被部分自媒体拿出来当新闻来发,其实是冷饭热炒。如果放在十年前,这篇文章还是有三分道理,现在来看已经是驴唇不对马嘴了。 文章提到中国高铁可以按照外方的图纸进行生产,但是不懂头型的设计依据、原理,不知道加宽车体有没有风险。我们通过引进技术仿佛是买了四条鱼,但是没有买到钓鱼的方法。 在中国引进第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生产时,确实部分存在这个问题,当时中国高铁解决的是国产化的问题,一是整体组装,二是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此时,自主创新尚不是主要任务。正如常言所道,不会走怎么能学会跑?所以中国高铁第一阶段走过的路叫“僵化”、“固化”、“优化”。所谓“僵化”就是将外方技术原原本本地学过来,不求有所改变,所谓“固化”是将外方技术经过消化后,将关键技术通过工艺流程再造,在生产工艺上固化下来,所谓“优化”是在生产实践中,将外方技术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优化。当然此时的优化主要是微观的创新与改造。
7月27日,“复兴号”停靠在北京南站
这种情况主要只存在于中国第一代高速列车中,主要包括和谐号CRH1、CRH2、CRH3、CRH5等车型。中国高速列车发展到第二代已经实现了全面创新,主要是CRH380系列,如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头型设计就是全新的,不但充满了中国元素(设计原型是长征火箭),而且风阻系数,全面优于引进的高速动车组,而且早在2010年就通过了美国的评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更不用说刚刚下线的“复兴号”动车组,从技术标准,到整体设计,到核心零部件,完全的中国元素,再也没有一点外方技术的影子。 所以,我们买到的不仅仅是鱼,而是实实在在的钓鱼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