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1号提案:关于全面放开生育的人口政策调整建议2 n, m, ^/ H# X3 e. g. [
7 P9 Z& D5 R, t- q; n- }(此提案由王名委员和刘大钧委员联名提交)
8 Y( i$ _5 \& Q9 C6 d& o: k3 e
1 Q$ o( Q" q i1 m7 N+ ? g 我们自2010年已连续三年提出放开二胎的提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年来,我们与诸多专家和学者对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谨慎评估、充分论证的基 础上,我们郑重提出本提案。我们认为: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以“城市一胎和农村一至两胎”为目标的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已经给中国各个方面带 来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问题,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尽快加以全面调整。根据新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发出进一步的呼吁:立即全面放开生育,对中国人口政策 进行重大调整。4 @/ w; _% a! Z1 H
# j: J% j7 p, e- _
一.人口形势的变化
( O+ B6 U! v7 x3 f8 ?3 c7 m; l1 u- s. I* o8 G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此为标志,中国启动了以严格控制生育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人口从9.9亿增至13.5亿,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从22.1%降至19.3%,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 a. i8 H9 p' ~6 t" o5 m G. W% h3 r" G3 c' ]
⑴ 生育率已远低于替代水平。根据目前的男女性别比和女性年龄别死亡率,中国生育率的替代水平在2.2以上,即每对夫妻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2 个孩子才能维持总人口最终不衰减。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70年代末约为2.5,自1990年代初就一直处在替代水平以下,目前更是远低于替代水平。据 2010年人口普查的长表,原始抽样的生育率仅有1.18,即使考虑到15%的漏报率,生育率也只有1.4,而国家统计局2011年抽样调查的生育率更是 仅有1.04。生育率即使处于1.4也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将减少至少36%。在此生育率下,只要两到三代人的时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就将少于美 国。8 a' ~8 j$ {8 \! g$ R* x# l! F
! Y1 i/ j }$ s3 u9 G2 s
⑵ 生育意愿面临多重压力。中国的生育意愿面临现代化、东亚文化共同因素及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三重压力。现代化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会进一步挤压生育率。目前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在东亚,尤其是华人社会。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的数据,与中 国文化相近的泰国、越南、缅甸和朝鲜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53、 1.75、 1.94和1.99,相当或低于经济更发达的俄罗斯、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是1.53、1.87、1.99和2.08)。严格控制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 来,中国的生育观念已发生极大改变。城市已经把一胎当成正常,农村在向城市看齐。数据显示,80后女性的累积生育孩子数远低于70后,而70后则远低于 60后,尽管她们处在相同政策环境下。1 ^) C( `9 p( M: ?5 x- L7 \
5 `9 O0 H6 x+ Q: ~6 [) I B' }3 O⑶ 中国或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无论从生育意愿调查、“双独”放开二胎的实施效果,还是对低生育率下生育行为的分析来看,中国的生育意愿已处于 极低水平,而且难以回升。当父母只有一个孩子时,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会不惜代价为孩子付出,同时少子化会降低养育的家庭和社会规模效应,两者共同 推高单个孩子的平均养育费用,让愿意多生的父母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对养育压力的感受来自对平均费用的判断。长期低生育率把一种极不正常的生育状态变成了常 态。因此生育率越低,对生育意愿的抑制越强。另外,长期低生育率会导致未来社会极度老龄化,养老负担沉重,让育龄家庭不堪重负,这反过来也会抑制生育意 愿,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高生育率时,降低生育率马上能缓解压力;但低生育率时,提升生育率短期内却会加大压力,缓解的效果要20年以后才能体现。因此, 低生育率的惯性会比高生育率惯性更强劲,更持久,也更难应对。
' u3 f9 s9 S1 h) {: ^
% ]9 |0 }+ d& O$ @. y# G( ]⑷ 人口快速老化和未来人口急剧衰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8.8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比发展中国家超前 了20年(2030年不含中国的发展中国该比例为8.1%)。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到17.4%;2050年更将上升到 27.8%。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国家。由于1960至1980年代出生人口较多,中国人口在未来十几年还会小幅增加,在达到 顶峰后,逐步由缓慢的衰减进入持续性的急剧萎缩。即使现在完全放开,若不鼓励生育,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口每年仍将减少1000万以上,其衰减速度和 幅度在人类历史上都将是空前的。从2030年到2070年,中国人口的下降幅度将达40%。相比之下,遭受所谓人口衰减灾难的俄罗斯在过去20年人口下降 幅度不过3.4%,扣除移民的自然下降也只有7.8%。; `- s s3 |% @; \. w* S
7 [& Y H0 L, U' V9 M
二.全方位的负面效应$ P I9 g" B: \
7 L: P8 R* d. W7 c. a' ^ e 尽管中国社会在过去30年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并不断恶化,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负面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各个方面:4 I- x7 m8 Z3 R
& I5 ~. ]& ^1 t: q7 n
㈠ 拖累经济发展。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早年高生育率下积累的人口资源。生育率从高到低,积蓄的能量得到释放,从而推动经济发 展。但长时间维持低生育率则是在不断地低效释放能量,更是在耗费发展的后劲。随着人口的加速老化和未来人口的急剧衰减,消费和生产将同步萎缩,大部分行业 会成为夕阳行业,投资意愿低迷,基础设施更新的动力和财力弱化,现有设施面临日益老化甚至废弃,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将大幅度减缓,经济可能陷入长期停滞 甚至萎缩,国力衰退。过去30年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中国可能将退化成一个老气横秋,萎靡不振的社会。
2 Q: K" A/ G# d: \, {, o b5 g/ `2 i: K, K% r6 `3 }
㈡ 弱化规模优势。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基础性优势。因为人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核心,无论一国内部还是世界范围,发达的地方 都是人口中心地。无论是电视、汽车、房屋等物品,还是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其总价值中人所创造的比例远高于来自自然资源的比例,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 人的价值越来越高。人口少、工业规模小的资源型国家向中国出卖自然资源是经济合理性的体现,说明中国人口的规模和集聚优势能够弥补甚至超越进口自然资源的 价值。中国控制生育的后果是人口老化和萎缩,经济衰微,市场规模效应降低,政治影响和军事潜力下降,最后需要用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国际市场的资源。这实际上 是以减少本民族后代的代价把资源留给其他国家使用,并使自己的后代处于未来资源市场上的劣势。在信息时代,人口的规模优势更加突显,因为通讯和交通的便利 使得任何不同个体之间可以直接交流和来往,人口越多,交流和来往增长得更快,社会复杂程度更高,唯有语言、文化和政治框架才是边界。如果中国能够维持现有 的人口规模优势,中国的最终崛起和全面复兴必将把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并非梦想,而是人类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长期低生育率使中国的发展 被釜底抽薪,中国的崛起将如昙花一现之后就迅速成为昨日黄花,中国世纪还未真正开始就将落幕。! C. }* T6 R6 D
. i& u) f3 n/ n+ q/ n㈢ 危害家庭幸福。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这对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家庭关系、社会形态和民族心理造成 的长远后果难以估量。家庭幸福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一胎化”让家庭风险成几何级数增加。任何社会都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夭折,但在二三胎家庭里,所有孩子 都夭折的可能性很小。只要还有存活的孩子,父母就有希望和责任继续生活下去,但独生子女一旦失去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彻底毁灭。根据中国的生命表和生育年龄 分布,母亲在40至65岁之间孩子夭亡的概率是1/100左右,这样二胎家庭孩子都夭亡的概率就只有万分之一。相对于二胎家庭,“一胎化”把这个比例提高 了一百倍,达到1/100左右。在这个概率下,几乎每个人周围都会出现“失独”家庭的悲剧。有学者估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已逾百万,引起了社会的普 遍不安。“失独”的心理冲击会让人们从最基本的道义层面来质疑“一胎化”政策,从而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家庭的风险不仅体现于生命的无 常,也体现在婚姻、事业、财力和健康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上。面对这类难关时,兄弟姐妹可以相互提携、共同分担,但独生子女则只能独自承担。这种现实反过来又 会降低家庭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性别比失衡所导致的数以千万计的“剩男”也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S/ w% ^- h4 c5 ^7 R: C& y# i- r
8 B% u4 g T, B# _
㈣ 损害社会公平。由于现行人口政策的局限性,当前的生育控制难以避免地要根据民族、地区和家庭状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这种区别对待滋长了社会的 不满情绪,引起民众质疑中国社会公平性,不利于党和国家的声誉。当前人口政策最大的不公平体现在对“超生”者征收社会抚养费。传统家庭养老中,父母既是养 育孩子的付出者,也是将来享受孩子赡养的受益者。在社会养老下,父母仅是养育孩子的付出者,但孩子将来支撑的却是整个养老体系,受益者是全社会。家庭养老 和社会养老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工作人口创造的物品和服务来支撑老年人的生活,只是社会养老下,养老积蓄和支付方式的社会化在微观上模糊了这种关系。对 “超生”者征收社会抚养费既违背经济规律,也违反基本的道义原则,因为不生或者少生者,年轻时付出少,年老后部分却靠别人的孩子的劳动来养老,而“超生” 的父母以自己的付出给社会贡献了更多的养老体系的支撑者,但却因此受到惩罚。
' h0 @6 S/ z0 L" v# r4 K2 b
6 r' D4 N3 _7 W2 a㈤ 削弱国防力量。人口规模的减少,人口结构的老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导致适龄兵源数量急剧减少,更重要的是引起兵源质 量的下降。大量独生子女不得不参军入伍,他们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自主生活能力方面都有其特点,对军队的军事训练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估计,我军现役兵员 的独生子女率已不低于70%,作战部队甚至超过80%。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军队,一旦走上战场,怎么能要求他们真正做到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而站在这些 独生子女后面的,更会是一个个风险不断增大的“失独”家庭所面临的悲剧。
+ _! n- R9 F: g4 g, e7 a! n8 M. k
$ s9 M+ f' H. v$ [0 V4 M6 j) g; I㈥ 降低人口质量。受教育人口的数量越多,越容易出现更优秀的人才。严格生育控制导致适龄人口减少,大量小学甚至中学关闭,大学报考人数逐年下 降,让中国优秀人才的备选基数不断萎缩。中国的生育控制政策对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加严厉,人为减少了那些成长条件更好的孩子的比例,因而又延缓了人口整 体素质的提升。在相同的人口规模下,一个老态龙钟的社会在知识更新能力、创造力和向上的动力及活力上都无法与年轻人较多的社会相提并论。长期低生育率会加 深老龄化,最终会导致平均人口素质快速下降。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生育率目前只有0.7左右。这些城市集中了中国各行各业许多最出色的人才,但在0.7的生育 率下,他们的后代以每代人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的速度在消失。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许多最优秀的基因只要两代人就会消减得只剩下原来的十 分之一。2 [$ g0 X2 E% U* U
1 S1 a' }+ Q {# L( N/ f+ V
㈦ 滋生错误观念。人在成年前是财富的消耗者,工作后是财富的创造者,年老后又成为消耗者。总体来说,人的贡献要大于消耗,否则人类社会不可能 进步。但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一味强调人口作为负担的一面,倾向于把中国各种问题都归咎于人口过多,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症结,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比如,人 们常把大城市的拥挤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但实际上,城市的拥挤与全国人口总量关系不大,而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更大。贫穷的国家,哪怕地广人稀,其大城市也 很拥挤。数据的分析以及俄罗斯等实例都预示,中国人口大幅减少的后果是大量城镇甚至小城市会衰败,人们会更加涌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后人们可选择居住 的城市大幅减少。3 I6 C& I6 k! b2 V3 m8 _' ?
4 ]/ B8 j+ W7 _" T) l) e
㈧ 危及中华文明。人口是文明传承的基础。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3亿中国人承载着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根基在于保持必要的人口规模与合理的人口结构,这是文明得以传承并始终保持生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保证。在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 下,不仅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加速老化,人口规模也将急剧衰减。中国目前占世界人口比例19%多,但每年出生人口不到世界的13%。我们目前的生育率仅有世界 一半左右。生育率维持在这一水平意味着,每隔一代,我国年出生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将下降一半,这样到本世纪末,中国在世界上的份量将一落千丈,中华文明将彻 底衰微。 | C) T( j a
% ?& Y: W6 H C# D! W# w三.人口政策调整# ]3 T6 M1 J' d; y
3 U7 o: S: j& a( }- v 1980年的《公开信》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我们认为:过去30多年执行的严 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履行党中央的战略设想和对人民 的政治承诺,适时调整人口政策。近年来,针对现行人口政策所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大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论证,提 出了许多调整中国人口政策的积极建议。结合这些思考和建议,我们提出调整中国人口政策基本方向如下:9 E/ ?# p d$ o% o; C6 k- z# F
8 p& t- r' {# h* D3 I* r1 @/ C
第一,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人口政策的最高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公共政 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人口政策直接关乎人和人的生命,应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尊重生命,要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人口政策的最高宗旨。人口政策的调整 必须坚持这一根本立场,尊重并捍卫人的生命,包括对未出生的胎儿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也包括对生育权的尊重与保护。要坚决反对和杜绝用堕胎等非人道手段强制 执行计划生育的做法。
( m4 d |- A. G$ l2 m' u1 s5 h7 N: f8 R; e$ o8 y
第二,放开生育,保护家庭。立即停止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无条件放开生育,把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民族复兴最根本的战略基础,在税收、教 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孩子,保护家庭。现代社会中,养育孩子非常艰辛,付出是家庭的,最终受益的却是全社 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中国多个地区的试点,以及可靠的科学研究都已经充分证明,“全面放开生育”带来的生育反弹幅度非常有限,真正值得担心的是:即 使完全放开后,也无法避免长期生育率的滑坡。“放开二胎”的倡议早在九年前就由18位人口学家联名上书中央提出,迄今仍未执行,致使我们错过了放开二胎的 最佳时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大声疾呼:立即行动起来,无条件地全面放开生育! ; R* R0 q$ X- }# T$ {2 L- f( E1 i
4 X, {; S0 k% ~! ^/ g' X9 h 第三,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生育率最终处于替代水平或之上,是维持民族繁衍的必要前提。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数已经远低于与人口总量相对应的水平, 即使完全放开也难以避免在可预见的将来每年出生人口的雪崩式滑坡。中国人口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稳步提升生育率至替代水平,最终确保每年出生人数基本稳 定,维持中华民族的正常繁衍和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如果说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持续下降无法避免,那也不应该让其降得太快。至少,中国应该在人口规模上保持 对西方的优势,确保中华民族拥有能够取得并维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的人口基数,最有效地维护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p, W: f; v! N2 N" O% U; ^
9 |& }# d8 Z @ C! E* A8 j
第四,集思广益,全面推进。应尽快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各方面专家就放开生育和调整人口政策举行专题会议。决定人口政策方向的是人口结构和规模对经 济、社会、国防、环境等的影响,因此人口政策的调整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建议由国务院统一协调相关部委和各领域的专家组成人口政 策调整攻关课题组,研究形成人口政策调整的总体方案。同时,要尽快修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有关内容,对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国 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对于因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失独”家庭,应建立国家基金进行公益救助和社会支持。要及 时调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能,改革现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建立与新的人口政策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实施与管理体制。
: s: \( @; s/ P, ]) [0 V# ~: I1 d# V
) ? I7 P3 y' v6 ~; s: R; _
% k* O& H0 [- o& w2 Q& m' @% S
人口政策的调整刻不容缓!为了维系和延续中华文明,为了避免中华民族的衰亡,我们必须恢复到正常的生育状态。今天的不作为也许会让我们失去逆转颓势的最后一次机会。我们恳切希望中央能够尽快研究并做出决断。
) O+ Z$ A! m! [0 ^
2 c6 a4 [' i,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