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宵节为何被说成是情人节?(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5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桂平老山 于 2012-2-5 12:45 编辑

元宵节为何被说成是情人节?
   
      岁岁元宵,今又元宵。时近农历正月十五,又到了人们闹元宵的时节。近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不少商家甚至是一些电视节目都把元宵节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让人听起来总觉得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如果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一番,并从我国历代诗词歌赋中揣摩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确实有点像那么一回事啊!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的,经得起人们的辩驳的!
      元宵节,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旧时又称“上元节”、“灯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民间娱乐佳节,也是中华民族独树一帜、最豪华、最富有诗意的节日。元宵观灯,始于秦末汉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节,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观灯赏焰,尽情欢乐,无不欢天喜地,盛况空前。在古代,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年轻女子平常是不出闺门的,只有到了元宵节,她们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青年男女就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点爱的火花,有了意中人的则偷偷幽会,享受爱情的甜蜜,因此,元宵节也成了造就无数良缘美眷的好时机。翻开我国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歌赋,就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青年男女约会的神秘和喜悦,无不跃然纸上,与当今时尚的情人之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加细致生动,令人神往。
      人们之所以把元宵节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必然要把“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写的元宵节爱情诗推出来进行佐证。因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写的《生查子·元夕》就是最为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词的上片,回忆去年观灯时欣悦的心情和与恋人相约的甜蜜和缠绵,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就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真是世事难料、情难如愿啊!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啊?说句心里话,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独最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的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中国人爱情的特点是含蓄,元宵节的情诗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南宋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号称“幽栖居士”,喜读书,善绘画,工诗词,通音律,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因其才高而失意,嫁与平庸商人,所以多才多艺的她只能将愁思寄予诗词的写作,其作品大都郁闷幽怨,凄恻感伤。她的《元夜》七言诗,就堪称代表之作:“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此词开头写尽元宵节的热闹景象:“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其中,“火烛银花”一词生动地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里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而“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写的是新的一年开始了,有很多要忙的事情,回首过去的一年,有许多回忆恍如一梦,深触内心。“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则祈求能够拥有片刻的温柔缠绵,让瞬间的美好留下永远的记忆,真希望总是这样月色朦胧,不奢望天长地久,只要是曾经拥有。至于“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描写的则是作者连元夜热闹灯会也没有功夫看了,只要人能够“缱绻”,体味那相聚的欢愉,任他月亮长期朦胧下去,即使明年还有灯节,可是还不知道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相聚?所以要格外地珍惜、留恋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宝贵时光,从而把一对情人在元宵节相会时的复杂心境揭示得淋漓尽致、伤感万端。
      最为难得的是辛弃疾,在泱泱宋词写手中他是与苏轼并列而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也有婉约的一面,请看他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描写元宵节灯市的词,写得非常生动,可谓有色、有声、有味,尤其把花灯及看灯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首词上片“花千树”、“星如雨”、“香满路”、“鱼龙舞”,都是描写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这几句是说,晚上,元夕的花灯像和暖的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烟火飞舞,迎风闪烁,更像天上落下来的群星。辛弃疾把直观的灯火景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元夕夜的花灯之多和色彩之艳,可谓一出笔就把人们引入到一个佳境。下片则借景抒情,突出一个“情”字。“蛾儿雪柳黄金缕”,是指女子头上的金银玉石的饰物和衣着上的金色衣带,作者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借漂亮的装饰物代观灯的少女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结伴赏灯,走着说着笑着指点着,迈着轻盈的脚步,在人流中游着,所过之处还留下了一缕缕淡淡的香粉气,此乃“笑语盈盈暗香去”之意。这几句,看似写观灯之人的穿着打扮,实际是写作者在观灯时看到那些亦庄亦谐、打扮入时的漂亮姑娘时涌起的爱慕之情。在花灯如潮人山人海中,他在人群里急切地寻找意中人,望上千百次都不见,真把人急煞!正失望无奈之际,猛然一回头,却见所思念的女子在灯火稀少的角落正向自己招手,那份喜悦和激动溢于言表。想不到军人出身而且向以豪放著称的辛弃疾,也在元宵之夜心动神驰,既写出了元宵夜观灯的热闹,更写出了恋人相约观灯而失散而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境,写尽了世事中常常出现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来的名言佳句。
      由此可见,无论是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还是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言,都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节”里常常出现的镜头么?也难怪,喜欢跟风的商家们以及一些电视节目把元宵节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桂平老山 于 2012-2-5 11:38 编辑

祝各位泳友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5:1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论述元宵节与中国特色的“情人节”关系的好论文。文中引经据典,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论述了元宵节成为中国特色“情人节”必然关系和社会公认的结果。这是一个网友的微博的文章,转载于此,便于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5: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特色的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所不同,其实,元宵节和七夕节,都是中国特色的情人节,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而且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2-5 15: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2-6 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6 17:03 , Processed in 0.04140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