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60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13 18:41 编辑



于维汉
2010-03-09 www.dlxww.com

  
于维汉(1922.1.28-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满洲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教授。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据此用大豆及其制品预防克山病,使发病率明显降低,解决了克山病的预防;提高克山病治愈率,急型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慢型和亚急型5年死亡率由90%下降到25%以下,解决了克山病的治疗;在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阶段,并进一步证实克山病发病与病区硒、蛋白质、锰和维生素E等综合因素有关。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5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13 18:44 编辑



人物简介  
于维汉(1922~2010),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克山病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和广大科研人员一道控制了猖獗于中国部分农村的克山病。中共十大代表,第五届、八届中国人大代表,他的营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被国内外科学界所接受。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介绍1
  他是医学界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医疗界元老级人物称为“医界泰斗”,他的名字享誉中国业界,尤其是克山病防治等地方病防治领域。如今已83岁高龄、身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的于维汉,一系列桂冠和荣誉曾载在他的头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任日本医科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沈阳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提及于维汉,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克山病———这个曾经在中国部分农村肆虐一时的“瘟神”。1935年,克山县一些村屯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老百姓称它为“攻心翻”、“羊毛疔”。其实,这种病不独在克山,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的三百多个县的部分农村均有发生,共涉及人口近两亿。因当时在克山一带突发,而被称为克山病。为攻克防治克山病这一关,中国医疗卫生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但都“无功而返”。

  1953年,年仅3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于维汉受组织重托,带队投身到克山病病区;这一去,致使他摸爬滚打同克山病病魔缠斗了五十多个春秋。由于克山病在北方多发于数九隆冬、新年、春节,每逢这时都是病区最紧张、最缺防治人员的时刻,在到1972年的20年间,于维汉有十几个春节在病区度过。谈起那段历史,知情人讲“那简直就是一场战役”,最多时,于维汉率领的医大医疗队就达700多人。

  医疗队被当地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大夫”,于维汉则被当地群众称为“我们的教授”。1965年9月13日,《黑龙江日报》在二版曾用整版篇幅,以《“我们的教授”———记于维汉深入农村防治克山病十二年》为题报道了那段历史。
人物生平介绍2
  于维汉同助手们跑遍了的各病区,主持了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为了探索克山病与膳食的关系,1964年他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点,对1.6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性研究。为了探究克山病的奥秘,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已建成为具有70个编制的研究所。研究所成果丰硕,于维汉的营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更引起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广泛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并被定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
于维汉注重解惑更重育人。他自带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多达47名,辗转于吉林、辽宁、陕西、山西和甘肃等16个省市的150多个克山病区县市讲学。2003年,他又主持编著了长达100多万字的《中国克山病》。2004年11月,于维汉教授因脑出血住院,不能再正常工作。所里的同志讲,虽卧病在床,但这期间,于维汉仍时常关心克山病的科研情况。克山病,耗费了他大半生的精力,也是他毕生的事业。

人物成就  
于维汉教授,192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医科大学、久留米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技术顾问,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名誉总编辑,曾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专家组组长WHO心肌病杂志委员从1950年起,于维汉教授,本着“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始”的精神,常年参加现场抢救,试点防治工作。

  并和克山病科研们调查了60多万人次的病区人口,系统地诊治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只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克山病防治和病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克山病治愈率,降低了发病率。

  主要成就:

  一 提高克山病治愈率:1、应用亚冬眠适当补液治疗急型克山病,治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2、建立家庭病床,对慢型和亚急型病人口服洋地黄治疗和生活指导收到良好疗效,使慢型、亚急型病人5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解决了克山病的治疗问题。

  二 降低克山病发病率,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经过14年现场连续观察获得明显预防效果,并在中国推广,解决了预防问题。

  三 由他主持和起草的《克山病分型、诊断、治疗》、《克山病病区划定标准》、《克山病流行特点》和《克山病病理诊断标准》等已在中国推广应用,规范化了中国克山病防治工作。

  四 由他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1984——1986)是由7个省、市的10个防治研究单位293个专家参加,地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作,采用新思维、新手段在以往克山病研究工作基础上又取得重要进展:1、阐明了楚雄克山病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2、在克山病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生发展规律;3、克山病诊断和治疗等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化

  五 他主持编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本图集为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深化病因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加强了中国医学地理制图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

  六 他的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60年代初期他认为克山病发病与营养失衡有关,并继而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已被许多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为克山病研究开拓了新领域。经过几十年临床、流行病学现场预防、动物实验、生化、病理、细胞学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发现:1、锰元素对克山病发生有一定作用;2、在低硒环境下过量锰可引起血浆硒和维生素E下降;3、低硒引起锰在组织中积累,而蛋白质充足时锰可大部分由粪便排泄,表明病区环境硒、锰、蛋白质和维生素E等因素与克山病发病有关。综合营养失衡对克山病发病的证明,更说明传统膳食单一化在克山病发生中的重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后,中国范围内的克山病发病大幅度下降证实了这一论点。

  于维汉教授先后培养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22名硕士研究生及两名博士后、一名前苏联博士后人员。这些研究人员正在国内外科研岗位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逝世
  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逝世,享年88岁。追悼会于11月25上午在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举行。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专程到于维汉院士家中看望了院士的家属。吉炳轩首先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悼念,并代表省委对家属表示慰问。吉炳轩高度赞扬于维汉院士为克山病防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全省医务界都要学习于维汉院士的精神,学习他20多个春节在病区度过、全身心医治患者的高尚医德,学习他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攻坚克难的科学作风。他希望哈尔滨医科大学认真总结于维汉的学术成果,将其发扬光大,并在全校范围开展向于维汉院士学习的活动。于维汉的夫人也代表家属表达了感激之情,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省委省政府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多年来对于维汉工作及健康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

                                                                  ----原引百度百科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8:49 | 只看该作者
苍生大医于维汉: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
本报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19日   02 版)



    有一次,于维汉离开病区回哈尔滨,老乡们开着拖拉机、赶着马车,要把一袋袋的新粮送给他。他每家只抓一把,还是装了满满两麻袋
    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的办公室,在错落有致的陈列架上,一个用药水浸泡着两颗心脏切片的药瓶引人瞩目——这是两个年轻女人的心脏,是于维汉初到病区没能挽救过来的克山病病人的心脏。
    一个让自己灵魂不安的药瓶,见证了于维汉半个世纪来与克山病的斗争史。今天,经过他和全国同行的共同努力,困扰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6个省309个县、涉及上亿人口的克山病病魔已被降服。
    于维汉为“克山病”患者忘我工作了近50个春秋。
    他不爱提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教授的头衔。他说,“我是一名医者,我要坚守平屋农舍的病人炕头。”
    他让1.24亿病区人口远离一种“吃人”的地方病。
    1935年,黑龙江省克山县一些农村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患者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大流行时,一个冬天一个屯就有三五十人死亡。因当时在克山县突发,这种病被称为克山病。
    事实上,这种病不独在克山,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16个省300多个县的部分农村都有发生,涉及病区人口1.24亿。
    1953年冬,已是哈医大副教授的于维汉被派往克山县抢救病人、调查研究,从此踏上了攻克克山病的人生旅途。
    刚到病区,于维汉不认识克山病,也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有一天,黑龙江省北安县城郊一个14岁男孩患了克山病,他的父母、姐姐也全因克山病而死。乡下风大,于维汉脱下自己的黑大衣,包着男孩驱车几十里到北安县一家医院救治。
    于维汉和医院医务人员抢救了十几个小时。夜里10时多,孩子睁开眼对他说:“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看着慢慢离开人世的孩子,于维汉心如刀割。
    从此,于维汉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断、治疗、抢救,和治疗小组同志讨论,不断总结经验。为了抢救患者,他经常半夜爬起来,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走几十里地出诊。
    有一年冬天,于维汉抢救病人后坐马爬犁往回返。快到住地了,赶马爬犁的人回头一看发现马爬犁上没人,惊出一身冷汗,掉头就往回找。黑灯瞎火跑了好几里路,最终在雪窝里发现了掉下车依然在沉睡的于维汉。
    1957年在德都县一个屯子农家炕头,于维汉又遇到一名患克山病的孕妇。整整抢救24小时,在他与妇产科大夫帮助下,孕妇顺产下男孩,母子平安。于维汉激动不已地说:“就是这么一个个场景,把我磨炼出来了。”
    头场雪、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1953年至1985年,于维汉在病区数个村屯同农民一起度过了28个春节。
    在哈医大教授们的记忆里,有两个关于于维汉的风格迥异的形象依然鲜活。
    1964年,而今的骨科教授陶天遵其时刚上大学,于老师一进课堂让他眼睛一亮,“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大学教授的形象就在眼前了。”病区的于维汉又是一番景象。关振中教授当年第一次和于维汉下乡看病人,“感觉他和一般的教授就不一样,从没有嫌过脏嫌过味;不管多脏的屋子,上炕就坐;不管孩子有没有鼻涕过去就抱。”
    在病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一批学生来克山县实习。下了火车,接他们赶牛车的是一个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的老大爷。一路上,学生跟“老大爷”搭话,有的问今年收成怎么样啊,有的问今年雪大不大。等到了实习点一介绍,才知道这个“老大爷”就是出生在大连书香名门,校园里那位爱喝咖啡、爱听贝多芬交响曲的于维汉教授。
    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需要急救,哪里就有他;只要有克山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其间,爱人两次分娩,于维汉都没在跟前。病区的村民深情地称他,“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好医生”。
    “治病第一,为农民搞科研”,于维汉从事克山病防治研究以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
    1964年,围绕克山病地区缺硒、缺高锰、蛋白质和维生素E等,于维汉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同年,中央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此后,于维汉系统诊治了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了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为了尽快找到治疗克山病的办法,于维汉的很多实验都是在偏僻的农村病区进行的。他因陋就简,利用旧仓库做实验室,用面板做试验台,用冬天自然低气温做冰霜,用蜡烛来照明。
    他采用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性克山病,但疗效甚微;用升压药物治疗患者,效果也不理想;用注射冬眠药物治疗患者,也只能解决恶心呕吐问题,死亡率仍然很高。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于维汉始终不言放弃。有一次,他试用葡萄糖、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危重病人,收到意外效果。从此,于维汉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性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成为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
    经过多年研究,于维汉发现,克山病是贫困条件下长期单一饮食对人的“报复”。于维汉开始关注病区的饮食结构。他倡导村民食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有一段时间,在富裕县繁荣乡和德都县星火乡,于维汉挨家挨户送豆腐、豆浆,村民送给他一个雅号——“豆腐教授”。
    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提出了“营养”学说,即克山病病根是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性病因,随后在全国推广指导预防诊治。
    半个世纪干好一件事。作为中国地方病的首席专家,于维汉毕生致力于克山病研究,走遍黑龙江省每个重病村屯,辗转于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调查研究、办班讲学。原来每年有千百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经20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昔日肆虐猖獗的克山病魔终于被降服了。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前不久到日本、美国交流,有专家竖起大拇指说:“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消灭了一个流行病种,他(于维汉)是一个像神一样了不起的人!”
    多年来,于维汉与病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于维汉的小儿子于秉柯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每逢过春节,于维汉都会带着一家人下乡到克山病病区——富裕县繁荣乡过年,车子刚进村,村民呼啦一下子就围过来,抢着请于维汉到家里吃年饭。早上5点,就有人拉着于维汉过去吃饭、喝酒。10点,又来一拨人将于维汉抢走。
    2010年11月17日凌晨,一代苍生大医于维汉永远停止了关于克山病的思索。严寒中,吊唁的人群排起长长的队伍,默默地向于老作最后的悼别。他静静安卧于鲜花之中,身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大厅里回荡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音乐。
    “他很幸福,因为群众的爱戴。‘文革’蹲牛棚时,乡亲们偷偷给他送饭。一次,他离开病区回哈尔滨,老乡们开着拖拉机,赶着马车,要把一袋袋的新粮送给他。他每家只抓一把,还是装了满满两麻袋。”富裕县繁荣乡乡长陈兆亭说。

本报北京6月18日电




原文http://zqb.cyol.com/html/2011-06/19/nw.D110000zgqnb_20110619_1-02.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13 18:52 编辑

桃李满园百叶垂思 500人泪别仁爱大医于维汉

  于维汉院士的追悼会于25日8时30分在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的德政厅举行。停车场,车满了;追悼会现场,人满了;灵前,鲜花也满了。500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们尊敬的师长、为他们敬重的救命恩人辞行。
  来参加追悼会的原省政协副主席王迺谦深情回忆了自己与于维汉在富裕县共事的一段时光。1974年正是文革时期,他与于维汉一起参加了“防克”巡回医疗队,在富裕县繁荣公社的一个村庄里工作。当时有一位颌骨肿瘤的病人找上门来,想请医疗队的医生帮自己治病。这名病人到哈尔滨求医未果,所以到这里来碰碰运气。他与于维汉为这名患者做了初步诊断,认为可以手术。可是,王迺谦当时正处于群众监督劳动改造时期,没有恢复医疗工作。于维汉在身旁鼓励他:“医生就是要治病救人,一切为病人着想。不要顾虑,要先医好病人。”紧接着,他俩和同事们一起从齐齐哈尔市医院借来了手术器械,在公社简陋的草屋中为病人成功施行了手术。病人因此得救了。就这样,医疗队陆续治好了附近的许多病人。医疗队离开村子的那天,全村人都出来为他们送行,久久不肯离去。
  曾经挽救了万千生命的好医生,而今却仰卧于鲜花丛中,人们为此泪流不已。追悼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面对于维汉院士的遗体放声恸哭。原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是齐齐哈尔公安医院退休的主治医师李金生,上个世纪60年代他作为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毕业生被派到富裕县为从事克山病防治研究的于维汉老师担当助手。于维汉老师对于他来说,是榜样,更是几十年来他在基层行医的领路人。李金生的老伴董玉琴在一旁搀扶着他,董玉琴告诉记者,李金生从报纸上得知于院士去世的消息后,就打算来省城为于院士送行。而这也是她的愿望,因为于院士也是她的救命恩人,她所患的克山病就是于院士医好的。
  桃李满园,百叶垂思。于维汉院士的许多学生如今都已成长为医学界的骨干和精英。来参加葬礼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尹新华忆起恩师感慨良多:“我1995年师从于维汉老师攻读博士学位,老师在74岁时仍然在追踪研究克山病的病例。几乎每年,老师都要带领学生到克山病病区义诊,对慢性克山病患者进行随访,并指导他们用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于老师一下车就会被村子里的人团团围住,都像在迎接久违的亲人。有的人激动地抱住于老师不肯松手,说于老师救了他们一家人的命。那一刻,从于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患者对于医生的最高褒奖。”
  葬礼结束了,但思念不会因此停止。人民的好医生,人民永远怀念你!  于维汉院士生平简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名誉主任于维汉院士。于维汉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逝世,享年88岁。
  于维汉院士1922年1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38年考取原满洲医科大学,1945年毕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国医大二分校军医,参军后连年立功;1950年28岁晋升为副教授,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任内科主任、副教授;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任克山病研究室主任、教授;1978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1982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1984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1987年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名誉主任;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1968年以来,于维汉院士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日本医科大学、久留米大学等4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于维汉院士为第十一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于维汉院士一生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及省委指示,派于维汉院士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于维汉院士受命于“危难”之际,坚定地选择了地方病防治事业,率先奔赴我省克山县农村的重病区,开始了制伏瘟神的战斗,这一仗一打就是半个世纪!他为我国克山病的控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初,控制克山病还是医学界一项新课题。于维汉院士本着“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的精神,长年深入病区农村,结合现场实际搞调查研究。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病区百姓的健康,于维汉院士有二十多个春节都是在那里度过,人们称他是“百姓的教授”。他遵循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思想,到现在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1964年,于维汉院士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研究所。于维汉院士为首任研究室主任、所长。他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与同事们一起调查60余万人,抢救医治6000多病人,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在克山病临床治疗上,探索出亚冬眠、适当补液治疗急型克山病的有效方法,急型克山病治愈率由30%提高到90%以上,挽救了无数病区人民的生命。
  于维汉院士长期积累了克山病防治研究经验,于1961年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发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1973年以后,他进一步明确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在此病因学说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克山病病因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为防治克山病探索出一条新路。
  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院士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解除隔离后第二天就奔赴我省富裕县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这次在农村生活工作整整两个年头。改革开放后,由他倡导和主持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把克山病防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该考察组由7个省、市的16个防治研究单位近300名专家参加,地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作,阐明了楚雄克山病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病机理。于维汉院士医术精湛,学识渊博,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研奖励。
  由于工作突出,于维汉院士1956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62年至1966年多次被授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和标兵;1978年被黑龙江省科学大会授予“科学标兵”称号;同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特殊贡献奖;1979年至1981年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73年至1994年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于维汉院士的先进事迹,曾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建设》、《人民中国》、中央广播电台以中、英、日文报道。
  1978年至1984年,于维汉院士先后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他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40年,熟知国内外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进展。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国外医学界对他的学术工作十分关注,日本心脏财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多次提出与其合作并邀请讲学。他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在任副校长、校长期间,坚持原则,光明磊落,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哈医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维汉院士教书育人、师表天下。他亲手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于维汉院士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医药卫生战线的一代宗师,是医学界的一面旗帜,是人民爱戴的好医生、好院士。于维汉院士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原引:http://w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0/11/26/003498553.s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13 18:56 编辑

怀念克山病防治专家于维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06:56  新晚报

  
      17日0时10分,克山病战役中的时代英雄于维汉因病逝世,永远沉睡在了他曾经挥汗拼搏的黑土地上,享年88岁。于维汉是黑龙江省医学界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来,他带领着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基本上解决了威胁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1.24亿人口生命的怪病———克山病,成为百姓争相传颂的医学界神话。
  离开城市
  选择另种生活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在大连出生,23岁在伪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连医学院攻博士学位。1948年,年仅28岁的于维汉调到哈尔滨工作,在哈医大附属医院任内科主任、副教授。1953年冬,于维汉被派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从此踏上了他的克山病研究人生旅途。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是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疾病。百姓称它是“攻心翻”、“羊毛疔”。1941年,此病在克山北部各村蔓延,死亡近300人。
  当于维汉踏入克山病重病区时,他最先看到一个小女孩,身体浮肿,检查有蛋白尿、轻度血尿,从没研究过克山病的他,将之诊断为急性肾炎。当地抢救员却说这是克山病,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孩子两个小时后就死了,于维汉惊呆了。后经尸体解剖,他发现抢救员说的是对的。以后又不断地诊治过多例这样的病人,眼看病人在痛苦中死去,却无力挽救,于维汉难过极了。他开始思索:要想研究克山病就必须深入到农村积累资料,为了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我就不能到病区生活几年吗?
  于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远离亲人、和城市优越的条件,来到了到克山病的多发区。
  32载艰辛奋战防治一线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不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最初,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很多病人在抢救中死亡。他便更加勤奋地调查病情,研究防治措施。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诊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当地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也能充饥。每到冬天发病的季节,于维汉和他的助手就在克山、北安、克东、德都等地的克山病区没日没夜地奔波,为的是诊断、治疗、观察这种疾病,积累资料。
  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间,于维汉有十多个春节在下面发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自己的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在妻子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需要急救,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
  攻克难题瘟神被他赶走
  1958年底,于维汉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人体内,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经治疗,病情迅速好转。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了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
  上世纪60年代,由陕西提出在黑龙江广为试用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急型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此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便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一些病人得到根治。
  50年来,于维汉始终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原来每年有千百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10多年没有急型克山病发生,克山病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97年,于维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心存大爱桃李满天下
  于维汉公私分明,淡泊名利。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院士一定的补贴,于维汉坚持不取。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
  从1978年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到1983年当校长,再到1984年至今当名誉校长期间,经于维汉牵线搭桥,哈医大共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60多人次,为哈医大师资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目前,于维汉培养的学生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04年,82岁高龄的于维汉因病突然昏迷,直到去世再也没有醒来。如今,看着父亲当年喜欢用的咖啡壶,于维汉的儿子于秉柯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说,回到家中的父亲喜欢伴着贝多芬的交响乐,饮酒或喝咖啡,还喜欢游泳、打猎、收集烟斗、看书。他指着父亲生前最喜爱的书柜说,这个书柜下面是酒柜,工作时,父亲喜欢立着一个“难得糊涂”的小标牌;休息时,小标牌就变成了带箭头的“酒吧”,意思是,休息了,可以喝酒了。他还动情地回忆起父亲在80岁高龄时仍喜欢在大江大海里游泳,而他自己还游不过父亲。
  于维汉,这位曾经与“瘟神”克山病生死对决30余年,用汗水、睿智、善良和才华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医学界专家,人民将永远铭记他、怀念他!


原引:http://news.sina.com.cn/c/2010-11-19/065618382805s.s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13 19:04 编辑

(身边的感动)


于维汉:大爱仁心铸医魂

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2011年06月20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于维汉(右一)生前在农村调研克山病。
  资料照片


  

【阅读提示】
  他三十二年如一日,坚守在克山病防治一线,解除了千万患者的病痛,病区群众称他是“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好医生”。他就是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
  
  他的眼窝很“浅”,没抢救得了老乡,他哭;一杯一杯喝着老乡递上来的祝福酒,他也哭。他的心很深很广,不仅揣着对克山病这个农村“瘟神”的恨,更装着对1.24亿多农民的爱。
  如今,时光已将他的听诊器永久封存,也封存了一部长达50年的克山病防治史。但无论是松花江畔知名医科大学的校园里,还是东北某一个偏僻屯子里,人们都不会忘记他那高大的身影和宽厚的灵魂。人们不断地谈论起“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大夫”……
  他叫于维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也是老乡眼中最可亲的“于老疙瘩”。
  向病魔宣战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这种病骤然发作,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病人常常在数小时或一两天内死亡,曾经被视作东北农村里的“瘟疫”。
  1953年,31岁的哈医大副教授于维汉,来到黑龙江省北部克山病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富裕等县抢救克山病患者。但在当时,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而言是一项新课题,也是难题,于是他决定在病区呆下去,直到发现病因,驱走病魔为止。
  1958年12月31日,于维汉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一名重症克山病病人的静脉里,心慌的农民脸上露出了笑容。此后使用这种通用疗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是克山病防治史上一大突破。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性、亚急性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随后又阐述了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
  给穷人看病
  于维汉在克山病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痊愈的患者,还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010年11月17日,88岁的于维汉去世,消息传到富裕县、克山县等曾经的克山病区,许多老乡拿着他的照片痛哭失声。
  克山病其实是个“穷病”。克山病很少发生在城市,越是偏远边疆地区,越会发生,发病的都是一辈子呆在贫穷地区的农民。于维汉,这个从小家境优越、出身大城市的大学教授,成了一个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大夫。
  “这个教授一看就很特别,往老乡炕上一坐,拿起饼就吃,端起大碗就喝,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从1966年起跟随于维汉的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教授关振中说,于维汉不是农民,却仿佛和农民有着天生的血脉联系,看不得农民受半点儿苦。他坚持到病人家中、炕头去看病。由于身材高大,常常是跪在炕上抢救病人。
  由于长年在农村,于维汉和老乡们像兄弟姐妹一样随意、亲近,也成了老乡们的“于老疙瘩”,在东北话里,老疙瘩是兄弟姐妹里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受疼爱的一个。
  老百姓是天
  在于维汉众多弟子的眼中,老师几近完人;在外国友人的口中,于维汉是一个“接近神一样的人”。“病人把希望和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一个好医生是在病人的身边成长起来的。”关振中犹记得于维汉说的这一番话。
  几十年前的一个冬天,一群哈医大的学生到克山县实习,下了火车,赶牛车接他们的是一个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的老大爷。一路上,学生们跟老大爷搭话,有的问今年收成怎么样,有的问今年雪大不大,等别人一介绍,才知道这个老大爷就是早已闻名的于维汉教授。
  几十年后的今天,在一个鸦雀无声的会场上,一群80、90后的年轻人抑制不住内心激荡而热泪盈眶,他们听的正是于维汉的事迹报告会。这是于维汉和两代青年的交集,也同样激励了两代年轻人。
  关振中记得,于维汉曾经自语:“我一生和农民有深厚感情,和党有深厚感情。”



原引: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4/14943607.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13 19:18 编辑

造福百姓 仁爱大医

http://special.dbw.cn/system/2011/04/06/053086490.shtml

追记哈尔滨医大原校长于维汉:心系苍生战瘟神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28/c_12825048.htm




心系苍生斩病魔: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

http://news.hexun.com/2011-06-20/130691585.html

于维汉纪念馆

http://www.fenfenyu.com/Memorial_Static/4943/PerIntro.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8#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9:55 | 只看该作者

屈伯川

2010-02-01 www.dlxww.com



屈伯川(1909-1997)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化学工程博士。四川泸县人。1909年11月16日生。1928年夏,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1932年因参加抗日爱国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迫害,愤然离校。
  1934年9月赴德国留学,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1939年10月到延安,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筹备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任驻会干事负责人,参与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育处长。
  1944年后,任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工业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工业部试验所所长等职。1946年底,来东北工作。1947年5月起,历任关东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大连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7月大连工学院(简称工大。现大连理工大学)独立,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院长、党组书记。
  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78年后,他积极争取,使第一个培训高中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基地--中美合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设在大工;1981年使大工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9月,出任大工名誉校长,仍为教育事业不辞辛苦。帮助大连市办起了市属大学--大连大学。
  发表了《高校要加快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等学术论文数十篇。1983年5月,联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三位名誉校长上书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重视。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获国家教委"老有所为精英奖"。
  1997年1月,《屈伯川教育文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年2月18日在大连病逝。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9#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06 | 只看该作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大连人物

新中国60年大连英模谱:大工创始人-屈伯川

中广网    2009-10-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屈伯川之于大连理工大学,就像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



  理工大的师生们都记得他,大连不能忘记他。人们来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伯川图书馆,人们驻足于他的雕像前,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在那座庄严雕像后面的树林里,撒下了他洁白的骨灰。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理工大,献给了大连,直到今天,他还在用那双睿智热情的双眼注视着他深爱的土地和师生……
  延安红色科技事业的第一批干部
  1909年11月,屈伯川诞生在四川省泸县。少年时,他饱读了《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古书,古人的智慧给了他最初的精神滋养。1928年,屈伯川以优良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其间,他接触了一些进步学生和进步思想,参加了学生运动。“918”事变后,屈伯川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登报开除了学籍,先后到四川泸县中学和广西桂林第三高级中学当教员。
  1934年9月,一心揣着教育救国和学业救国的屈伯川远渡重洋,自费到德国留学,他在那里不仅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还与在德国留学生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党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忧心如焚的屈伯川通过了博士学位的答辩后于1938年4月回到了祖国。
  1939年初,屈伯川在重庆意外遇见了吴玉章,吴玉章介绍他认识了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林伯渠引领他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邀请屈伯川和少数科技人员到中央机关合作社会餐,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积极参加筹建我党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校——延安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先后担任院长,屈伯川担任教育处处长。
  1945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曾向中央提出要求派科技人员到那里帮助开展工作,经批准,屈伯川和军工局的江泽民一起带领科技人员和家属20多人一路北上。
  1947年,屈伯川一行来到了大连。大连是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屈伯川的到来受到了当时中共旅大市委的热烈欢迎,并要求他们留下部分同志搞建设,就这样,屈伯川和部分科技人员留在了大连。他在大连担任了关东工业专科学校的校长,他把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大连,开始了他在大连的教育事业。
  大连理工大学的创始人
  1948年,东北即将全部解放,党中央批准东北局创办一所正规的大学,以应对解放后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1月2日,在沈阳解放的同一天,大连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屈伯川担任筹委会委员,并同时接收日本人办的暂属中长铁路管理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这个所为今天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3月15日,大连大学成立。屈伯川担任工学院院长和化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根据形势需要,大连大学取消,大连工学院成立(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屈伯川担任院长兼党组书记。
  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历史上,屈伯川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名字。他将自己一生的半生的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大连。
  1948年学校筹建时,当地师资十分缺乏。屈伯川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国统区通过地下党聘请人才,请来了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屈伯川对他们尊如上宾。不到一年时间,大连工学院就办起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王大珩始终铭记屈伯川的知遇之恩,在1991年5月重返大工时,仍无限深情地对他当年的学生说:“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十分舒心,精神振奋的一段美好日子。”
  1952年开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上述几位第一流的专家,先后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和兄弟院校。为使学校有更多的名师执教,屈伯川“三顾茅庐”,从浙江请来了著名的力学家钱令希教授(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此,他们两人从满头乌发合作到双鬓染霜。
  “文革”中,屈伯川遭到了冲击,“文革”结束后,1979年3月,他再度出任大连工学院院长。
  1980年5月,邓小平访美时与卡特总统达成协议,中美两国要在科技上开展合作,在我国创办一个培训中心,学习研究美国现代化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得知信息后,他连夜赶往北京,找到国家经委的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把这个中心办到大连去,他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管理学科的良好契机。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三个部委和美方代表的赞同。当时的大连工学院要办这个中心,从硬件上来说是困难重重,没有现代化的教室,没有像样的外国专家招待所。屈伯川说:“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 8月18日, “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正式开学。这个中心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理论和经验的第一个窗口。美方从30多所大学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斯·克莱茵在内的130多位教授、专家来讲课。培训中心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这个培训基地成为原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全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重点基地”——“国家经贸委大连经理学院”。2006年1月13日,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在大连理工大学揭牌,如今大连已成为全国培养最高层管理人才的基地。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0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页

“211工程”的首倡者
  1981年,屈伯川退出工作一线,把大连工学院院长的接力棒交给了他亲自请来的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屈伯川担任名誉院长。职务上退休了,但是,他仍然坚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
  1983年5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首次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屈伯川与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选出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这就是今天的“211工程”的缘由。
  屈伯川组织起草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书中说:“我们认为,从全国700余所高等院校中,选出50所左右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既能培养质量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又能培养合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模也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这样做,“不仅不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多大负担,相反却会大大加速和更加有效地促进重点经济建设。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不是任何一个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所能比拟的。因为作为智力投资的总效益是长远的,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这项建议很快被国务院采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
  1991年5月,一次重病后,屈伯川立下遗嘱:“我总有一天要去见马克思。遗体献给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供教学科研使用(如果用后要火化,就把骨灰送给大连理工大学,同绿化用肥料混合,撒在学校绿化园地)。不要开遗体辞别仪式,事后在校报和《大连日报》登个消息就是了。”
  1997年2月18日,这位为新中国解放和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教育家与世长辞。他的家属忠实地履行了他的遗嘱。
  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写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着重介绍了包括屈伯川博士在内的18位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



原文:http://www.cnr.cn/dlfw/dlrw/200910/t20091025_505529510.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23 20:45 编辑

大连理工大学创始人屈伯川博士生平简介

本帖最后由 海天行者 于 2010-4-4 00:37 编辑




2010-4-4 00:21


位于大连理工伯川图书馆前的屈伯川铜像

1909年11月,屈伯川诞生在四川省泸县。少年时,他饱读了《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古书,古人的智慧给了他最初的精神滋养。1928年,屈伯川以优良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其间,他接触了一些进步学生和进步思想,参加了学生运动。“918”事变后,屈伯川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登报开除了学籍,先后到四川泸县中学和广西桂林第三高级中学当教员。

    1934年9月,一心揣着教育救国和学业救国的屈伯川远渡重洋,自费到德国留学,他在那里不仅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还与在德国留学生中的中-共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党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忧心如焚的屈伯川通过了博士学位的答辩后于1938年4月回到了祖国。

   
1939年初,屈伯川在重庆意外遇见了吴玉章,吴玉章介绍他认识了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林伯渠引领他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邀请屈伯川和少数科技人员到中央机关合作社会餐,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积极参加筹建我党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校——延安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先后担任院长,屈伯川担任教育处处长。

    1945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曾向中央提出要求派科技人员到那里帮助开展工作,经批准,屈伯川和军工局的江-Zemin一起带领科技人员和家属20多人一路北上。


    1947年,屈伯川一行来到了大连。大连是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屈伯川的到来受到了当时旅大市委的热烈欢迎,并要求他们留下部分同志搞建设,就这样,屈伯川和部分科技人员留在了大连。他在大连担任了关东工业专科学校的校长,他把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大连,开始了他在大连的教育事业。

    大连理工大学的创始人

    1948年,东北即将全部解放,党中央批准东北局创办一所正规的大学,以应对解放后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1月2日,在沈阳解放的同一天,大连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屈伯川担任筹委会委员,并同时接收日本人办的暂属中长铁路管理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这个所为今天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3月15日,大连大学成立。屈伯川担任工学院院长和化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根据形势需要,大连大学取消,大连工学院成立(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屈伯川担任院长兼党组书记。

    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历史上,屈伯川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名字。他将自己一生的半生的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大连。

    1948年学校筹建时,当地师资十分缺乏。屈伯川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国统区通过地下党聘请人才,请来了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屈伯川对他们尊如上宾。不到一年时间,大连工学院就办起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王大珩始终铭记屈伯川的知遇之恩,在1991年5月重返大工时,仍无限深情地对他当年的学生说:“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十分舒心,精神振奋的一段美好日子。”

    1952年开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上述几位第一流的专家,先后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和兄弟院校。为使学校有更多的名师执教,屈伯川“三顾茅庐”,从浙江请来了著名的力学家钱令希教授(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此,他们两人从满头乌发合作到双鬓染霜。

    “文革”中,屈伯川遭到了冲击,“文革”结束后,1979年3月,他再度出任大连工学院院长。

    1980年5月,邓小平访美时与卡特总统达成协议,中美两国要在科技上开展合作,在我国创办一个培训中心,学习研究美国现代化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得知信息后,他连夜赶往北京,找到国家经委的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把这个中心办到大连去,他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管理学科的良好契机。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三个部委和美方代表的赞同。当时的大连工学院要办这个中心,从硬件上来说是困难重重,没有现代化的教室,没有像样的外国专家招待所。屈伯川说:“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 8月18日, “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正式开学。这个中心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理论和经验的第一个窗口。美方从30多所大学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斯·克莱茵在内的130多位教授、专家来讲课。培训中心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这个培训基地成为原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全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重点基地”——“国家经贸委大连经理学院”。2006年1月13日,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在大连理工大学揭牌,如今大连已成为全国培养最高层管理人才的基地。
    “211工程”的首倡者

    1981年,屈伯川退出工作一线,把大连工学院院长的接力棒交给了他亲自请来的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屈伯川担任名誉院长。职务上退休了,但是,他仍然坚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

    1983年5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首次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屈伯川与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选出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这就是今天的“211工程”的缘由。

    屈伯川组织起草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书中说:“我们认为,从全国700余所高等院校中,选出50所左右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既能培养质量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又能培养合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模也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这样做,“不仅不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多大负担,相反却会大大加速和更加有效地促进重点经济建设。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不是任何一个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所能比拟的。因为作为智力投资的总效益是长远的,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这项建议很快被国务院采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


    1991年5月,一次重病后,屈伯川立下遗嘱:“我总有一天要去见马克思。遗体献给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供教学科研使用(如果用后要火化,就把骨灰送给大连理工大学,同绿化用肥料混合,撒在学校绿化园地)。不要开遗体辞别仪式,事后在校报和《大连日报》登个消息就是了。”

    1997年2月18日,这位为新中国解放和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教育家与世长辞。他的家属忠实地履行了他的遗嘱。

    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写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着重介绍了包括屈伯川博士在内的18位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 (插图 阎峰樵)




原文http://bbs.netbig.com/viewthread.php?tid=2226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23 20:37 编辑

【大连不能忘记】大连理工大学创始人屈伯川
http://dalian.runsky.com/2009-09/22/content_3391629.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发表于 2011-8-25 08:26 | 只看该作者
他是我们的老院长,一个好干部。这样的干部现在不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
发表于 2011-8-26 0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16# bywwcnll976

栋梁之材,中国的脊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5#
发表于 2011-8-27 15:11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2:03 | 只看该作者


唐建武
2010-03-03 www.dlxww.com


   

      唐建武 男,1953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汉族,农工党党员,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医科大学校长,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曾先后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Michigan大学学习,1994年起任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大连市卫生局副局长、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2002年3月担任大连医科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卫生部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常任理事,卫生部成人教育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专科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及大连市医学会、医师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及大连市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肿瘤病理学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十多项。其中“肺癌不同亚型的蛋白表型、抑癌基因缺失与肿瘤转移行为的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肺泡细胞癌及其淋巴结移行定植行为的受体与基因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子宫肿瘤凝集素结合特性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宫鞘糖脂及子宫凝集素结合特性在不同功能时期和肿瘤时期变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lic1\Ech1\Pla2g1b基因在小鼠肝癌细胞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等近年课题研究也已获得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成果。此外还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二、三等奖共六项。
  在国内外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各类论文80余篇,其中一些为SCI和“美国生物学文摘”等摘编、引用。主编、副主编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全国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病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生物医学基础》等著作八部,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各一部 。先后曾十多次获得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攀登学者等光荣称号和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等。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31 22:37 编辑


唐建武:切断肿瘤转移的学者




  人物档案:唐建武,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副主席。曾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Michigan大学从事学习与研究工作,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医学成人教育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副会长、辽宁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成果:长期从事肿瘤病理学研究,近年主持各类科研基金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教育部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十余篇被SCI和Biological Abstract等摘录引用。先后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和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5项,部分科研成果曾被列入2005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项目。
  先后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3项,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4项。主编、副主编《病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规划教材等11部。







做校长要讲4个字
    第一个字:实。实实在在的实。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实干,才有成就;实际,才有所发展;实在,才有朋友;实践,才有意义。只有“实”,才能为师生员工服务,你的价值才与师生员工是一个价值。
    第二个字:识。学识的识。作为一个校长,一定要有学识。人是要有一点本事的。特别是在一个高等院校里,这种学识,不光是专业学识,还要有政治学识,确实按国家要求和老百姓的要求去做。没有一个深厚而广泛的学识,你想管理好一所高校,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什么时候我们能把教育真正当做一种学问去做了,就不再是盲从的教育,不再是一个找不清方向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我认为我们现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本身的掌握和研究不够、不透。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没研究透,我们这些做大学校长,应该拿出精力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三个字:施。施舍的施。要有奉献精神。你的工作说到底是为社会做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理应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你的贡献。贡献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奉献,它要求你是不可以追求回报的。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人家才能信任你。一个大学校长,或者说走到领导岗位的人,最高的追求应该是你为老百姓服务了,老百姓觉得你还行。
    第四个字:是。实事求是的是。做人是要追求真理的。我们做学问,有没有名的问题?有。有没有利的问题?有。但我们做学问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追寻事物的本质。我要求我的学生,实验可以做不出来,可以做错,但决不能造假。如果造假,我永远把他开除出我这个组,我不会承认他是我的学生。

——唐建武


  打开大连医科大学的校志,满目皆是在大连、在辽宁乃至全国各地医学、医疗领域响当当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其中仅在大医学习、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10位。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用这句话来形容大连医科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医学院校中的地位再贴切不过。
  如今,大医留学生超过1000人,学成回国的莘莘学子成了大医声名的最好传播者,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对留学大医的毕业生认可度最高,他们认为大医培养出来的医生基础牢,底子厚,进步快。就连它的二级学院培养出来的其他学科的毕业生,都给它带来了不蜚的声誉。有例为证。大医艺术学院摄影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现在均已是北京、广州、大连等地各媒体摄影部的骨干力量,以至于一些媒体的总编辑逢人便讲如何对大连医科大学刮目相看。
  但从校长到学生,大医人偏偏不事张扬,就连校训都严谨有余——甚解、敏行、明仁、济世。所以,采访现任校长唐建武便成了我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历程。
  “我的人生没啥精彩的部分。”在他看来,写他个人,从哲学的角度看,就可能割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一个小时的对话中,他操着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坚持认为,他所以能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医科大学从学生做到校长,完全是因为“热爱”、“兴趣”、“努力”和“认同”这几个东西在起作用。“谁的人生是完全按自己设计的线路走出来的?当你的努力与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了,人家就会认同你,你就有可能被大家推到某一个学术的位置和行政的位置。所以,每个人的所得,最终都是别人给的。”
  这就是那个被同事称为“清新、透明、率直的专家型校长”的唐建武,永远以学者的口气、科研人员的执著示人。

2个白天5个早晨7个晚上
  不久前在连举行的留学创业周的研讨间隙,一位来自北京的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问唐建武:“我现在10个半天有5个半天是在做副院长,另5个半天搞科研,你有几个半天做校长?”唐建武答:“10个半天我都在做校长。”那位副院长惊讶地问:“那你的那些医学研究成果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唐建武轻松地说:“我还有2个白天、5个早晨、7个晚上啊。”他还打趣地解释:“有两个早晨我是要睡懒觉的。”
  就在回答副院长问题那个傍晚,陪同前来参加“海创周”的学者们吃过晚饭的唐建武又驱车从棒棰岛宾馆赶往旅顺校区的办公室,完成他当天给自己留的科研“作业”。等他再从办公室里出来到车库提车时,车库里只剩下最后一台车了。
  从30多年前踏入高等医学教育、科研、医疗的殿堂起,有多少个夜晚,离开校园,只有他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记不清了。但这样的场景,竟成了他人生的一大享受。
  “做业务是我的乐趣,至今不改。我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我是个专家型的校长?我以此为自豪。”繁重的行政、社会工作之余,唐建武把早晨、夜晚和每周的两个休息日都利用起来,搞病理学研究,给研究生改论文。多年来,他坚持细致地批改学生的每一篇文章。记者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他批改的一篇用英文写的论文,连每处错误的标点符号他都给改了。每隔两周或三周,他一定开一次全科研组的会议,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悉数参加,会议总是安排在周六上午9时至12时。有人问他,“你这么辛苦干嘛?”他仍然回答说:“这是我的乐趣所在。”
  唐建武现在主要做蛋白质组学研究。世界上出现这个学科研究不过20年,中国医学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也不过10年。唐建武与他的研究团队现在主要是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中哪一些基因和哪一些蛋白质在起作用,抑制了这些基因和蛋白质的转移,就有可能抑制肿瘤及其转移的发生和进展。
  “肿瘤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肿瘤原发在某一个部位是容易解决的,早期发现,切掉就可以了。难的是它到处跑。我的工作就是去研究它为什么跑,它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跑,它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分子机制去跑。我现在已经筛选出了一些基因,其中有一两个基因,我把它处理掉了,封闭掉了,在动物试验里已看出,恶性肿瘤如肝癌的转移率会明显下降,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这个课题国内现在无人研究,我们已研究10年,我这个团队现在有十几个人在做这项研究。我开始做的是肺癌的研究,那工作大概进行了10年,现在已经完成了。”肺癌那个项目,让唐建武拿到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做肝癌的研究,主要是在几项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做的,也快10年了,但这部分工作还没最后形成成果。原因是我比较保守,我想再反复验证,因为这种成果是非常使人惊奇、振奋的。”所以选这两项疾病进行研究,是因为肺癌和肝癌在我们国家是高发的肿瘤性疾病。

始终站在教学一线
  唐建武出生于医学世家,他跟随在大医做教授的父母支援过三线,在遵义一呆就是13年。“1969年,大连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前身)从大连搬到了遵义支援三线建设,我随在医学院当教授的父母到了遵义。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段,是在那里度过的。最初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观的建立、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那一段时间完成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唐建武下乡三年半,在六盘水当了3个月的煤矿工人,后来在遵义医学院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我感谢那一段艰苦的经历,它教会我怎样对待人生。什么时候境况再好,我不会高兴得忘乎所以;再难,我也不会垂头丧气。它让我知道,只有实干才能出成绩。”正是秉持这样的人生理念,做了校长的唐建武依然站在教学一线,依然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上课。
  “教育部对大学校长有要求,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但我给本科生上课的课时要多一些。大学的社会定位,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是通过教学这个基本环节来实现的。你不到一线讲课,不去直接接触你的学生,你怎么去了解他们呢,你怎么去培养他们呢?”
  校长亲自给学生上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
  唐建武的专业课是病理学,《病理学》的全国医学院校国家级统一教材,是他主编的。很多学生通过这一点,知道了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校有多么好的教授,专业在全国是什么位置。就是通过这样一些细节问题,他把教育、学生、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作为一位在中国医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经常要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要每年在全国、省、市出席各项参政、议政的大型活动不下几十次。即便如此,给学生上课,对唐建武来说也是雷打不动。“只要排好了上课时间,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我一般不会改变上课时间,开会,可以挪开或不去。我认为这是一位大学校长的最基本的职责,在学校里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职责了。”
  随着大连医科大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唐建武要求教师用英语为留学生授课。为了打消一些教师的畏难情绪,他带头用英语为留学生讲课。“你的每一件实际行动,比你的嘴巴讲一千句一万句都管用。”现在已有一大批教师能胜任专业英语授课,大医已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开展留学生全英语授课的少数医学院校之一。
  在唐建武的带领下,大医上下形成了一种扎实的教学作风、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懈的拼搏精神。
  “我们学校这几年发展很快,1982年,我在这个学校读研究生时,我们一年只招7个硕士研究生,而现在仅我个人带的在读的博士、硕士生已有17个,在校的研究生已有2000多人,每年要招七八百号人。我们原来是以5年制教学为主,8年前,我们开办了7年制的本硕连读专业,这些学生入学时,就是按研究生的模式培养的。以前招收的7年制学生数量很少,现在每年已达到300多人。我们学校全日制的来拿学历、学位的留学生超过1000人,在东北所有院校中排第一,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留学生目前以南亚国家为主,但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也都有留学生慕名而来。”
  上世纪50年代,大连医科大学在全国的30多所医学院校中排名第六、七位,现在在全国200多所医学院校中排名30左右。“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我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这个学校能够继续往上走,重振大医老一辈创造的辉煌。我们的目标是:‘国内先进的医科大学: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各方面,都要走在国内整个医学教育比较靠前的位置,要有更大的影响。’”

■     本刊记者李佳睿





发布日期:2009-11-08  责编:超级管理员  来源:东北之窗    点击次数: 537




原文:
http://www.dlrc.gov.cn/info/117271_119183.v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31 22:15 编辑


大连统一战线代表人士风采录
——唐 建 武

稿件来源: 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1-4-6  本文被阅次数:216





唐建武,男,1953年5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祖籍安徽桐城,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自90年代初以来,先后担任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大连市卫生局副局长,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行政领导职务,主管和负责教育教学、医疗、研究生和学科建设、财务、外事等方面工作,有较丰富的高校和卫生系统行政管理经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委会副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大连市委会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校长。
在日常工作中,科学定位,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认真履行好校长的岗位职责。依据 “以科学育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长学制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组织全校师生从抓好学校新校园建设和内涵发展两方面入手,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动力,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整体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工作协调发展。在其带领下,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不断拓展,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
在认真履行校长职务的同时,做为病理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坚持在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教材《病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指南和题解》、《病理学实验教程》、《生物医学基础》;副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教育部规划教材《病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著作教材共10余部,并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英文版病理学教材《A Textbook of Pathology》。两本卫生部、教育部规划教材《病理学》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医药教材成果二等奖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科研方向为肺癌、肝癌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主持承担“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课题、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中华肿瘤杂志》、《World  Jygastroente》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各类论文60多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SCI和美国生物学文摘收录。“肺癌不同亚型的蛋白类型、抑癌基因缺失与肿瘤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和“肺泡细胞癌及其亚型淋巴移行定植行为的受体和基因研究”等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作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研究生40多名,毕业研究生论文获大连医科大学历史上第一篇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多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10余项,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第一批千百万人才工程人选、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名师;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优秀专家等光荣称号。
唐建武同志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大连市主委,大连市政协副主席,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提出多项有意义、有见地的建议。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提出的《关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提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担任农工党大连市委主委期间,他领导农工党大连市委完成的《关于大连区域性国家航运中心建设的问题研究》等多项调研报告被评为大连市各民主党派专题调研成果一等奖,为把大连早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决策基础;他代表农工党大连市委提出《关于我市在GDP3000亿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提案》等多项提案,先后被市政协定为一号提案,为我市的经济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本职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能够顾全大局,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得到省市校各级党组织的高度评价。

编辑:刘冰 最后更新:2011-4-7 13:46

原文http://home.dlmedu.edu.cn/news/view.asp?id=4035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31 22:35 编辑


      唐建武,1953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汉族,农工党党员,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政协辽宁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大连医科大学校长,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人物简介

唐建武




      唐建武,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副主席。曾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Michigan大学从事学习与研究工作,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医学成人教育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副会长、辽宁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经历
       唐建武出生于医学世家,他跟随在大医做教授的父母支援过三线,在遵义一呆就是13年。“1969年,大连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前身)从大连搬到了遵义支援三线建设,我随在医学院当教授的父母到了遵义。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段,是在那里度过的。最初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观的建立、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那一段时间完成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唐建武下乡三年半,在六盘水当了3个月的煤矿工人,后来在遵义医学院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我感谢那一段艰苦的经历,它教会我怎样对待人生。什么时候境况再好,我不会高兴得忘乎所以;再难,我也不会垂头丧气。它让我知道,只有实干才能出成绩。”正是秉持这样的人生理念,做了校长的唐建武依然站在教学一线,依然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上课。
     “教育部对大学校长有要求,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但我给本科生上课的课时要多一些。大学的社会定位,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是通过教学这个基本环节来实现的。你不到一线讲课,不去直接接触你的学生,你怎么去了解他们呢,你怎么去培养他们呢?”
      校长亲自给学生上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
      唐建武的专业课是病理学,《病理学》的全国医学院校国家级统一教材,是他主编的。很多学生通过这一点,知道了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校有多么好的教授,专业在全国是什么位置。就是通过这样一些细节问题,他把教育、学生、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作为一位在中国医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经常要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要每年在全国、省、市出席各项参政、议政的大型活动不下几十次。即便如此,给学生上课,对唐建武来说也是雷打不动。“只要排好了上课时间,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我一般不会改变上课时间,开会,可以挪开或不去。我认为这是一位大学校长的最基本的职责,在学校里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职责了。”
随着大连医科大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唐建武要求教师用英语为留学生授课。为了打消一些教师的畏难情绪,他带头用英语为留学生讲课。“你的每一件实际行动,比你的嘴巴讲一千句一万句都管用。”现在已有一大批教师能胜任专业英语授课,大医已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开展留学生全英语授课的少数医学院校之一。


成就荣誉
科研成果:长期从事肿瘤病理学研究,近年主持各类科研基金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教育部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十余篇被SCI和Biological Abstract等摘录引用。先后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和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5项,部分科研成果曾被列入2005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项目。
先后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3项,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4项。主编、副主编《病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规划教材等11部。


原文:
http://dict.youdao.com/w/%E5%94%90%E5%BB%BA%E6%AD%A6/#tab%3Dchn%26keyfrom%3Ddict.bottom%26le%3Deng%26q%3Dbk%253A%25E5%2594%2590%25E5%25BB%25BA%25E6%25AD%25A6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0#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1-8-31 22:33 编辑

唐建武被选举为辽宁省政协副主席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41223/13810475.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1 00:19 , Processed in 0.10859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