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02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页


  领跑时代的田桂英
  1950年3月8日,年仅20岁的田桂英开动从大连开往旅顺的旅客列车,成为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在田桂英担任司机长的整整3年时间里,“三八号”机车安全行驶20多万公里。
  1950年9月,田桂英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安排向毛主席献旗。1951年全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田桂英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又见到了毛主席。
  此后,她先后到沈阳实验中学附属工农速成班和唐山铁道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沈阳铁路局机务处负责技术工作,成为当时沈阳铁路局唯一的一位女工程师。
  “文革”期间,田桂英被污为“假劳模”,下放到沈阳铁路局下属的施工机械厂当工人13年。1980年分配到沈阳工程处做工会工作,直到离休。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07 | 只看该作者
田桂英: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2009年07月11日 星期六 00:39




田桂英家里挂着一张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一个年轻的姑娘身着制服,从火车头车窗里探出身来,表情坚定,目光悠远。车窗下是一面锦旗,上写:妇女的火车头。这个年轻姑娘就是田桂英,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在1950年评选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时,是464人中的一个,那一年她20岁。
为养家,田桂英13岁就进城当童工,直到17岁。1949年6月20日,19岁的田桂英在女火车司机培训班的报名表上签了名。
“那时开火车不被人看成好事,事故多,撞人、撞车什么的,活又脏又累。我父亲坚决反对,他对我说:‘再咋穷,有口饭吃就行!我绝对不能让你去!’当时段里的男职工都反对,都说不能干。他们的实践经验觉得女人干不了这活。”田桂英回忆说。
9个平均年龄20岁的姑娘苦练了3个月后,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就这样“出炉”了。“如按正常程序,培养一个内燃机车司机,光在讲习所就要学两年。”因为田桂英毕业考核成绩最高,她被任命为司机长,她们的包车组被铁道部命名为“三八号”包车组。从3月8日到8月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田桂英的包车组创下了安全行驶3万多公里、节煤51.76吨的纪录。
一夜之间,全国的报刊都在宣扬“三八号”包车组的光荣事迹,这些“铁姑娘”的故事被收入了当时的中小学生课本。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叫田桂英的女火车司机。
1950年9月底,20岁的田桂英作为东北铁路工人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这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次评选自己的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9月,参加铁道部和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5年12月,东北铁路总局授予她“东北铁路总局先进生产者”金色奖章。

9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代表聚集在中南海怀仁堂。田桂英被安排向毛主席献旗。后来,她不但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访问苏联,还成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榜样。
1985年,田桂英离开了工作岗位。离休后,她仍然闲不住,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革命传统。近年来,她又参加了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与20多位离退休的劳模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卫生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08 | 只看该作者
田桂英:新中国首位女火车司机的精彩人生
日期:2009-09-14      中国妇女报   
[/td][/td]

图左:田桂英等9名女职工组成的包车组被誉为妇女的火车头;
图右:田桂英离休后,在沈阳劳模物业公司参加保洁工作。

田桂英,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的名字,承载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凡的业绩,曾经照亮了她奋斗过的那个时代,也让那个时代的精神延续到了今天。9月11日,在田桂英老人宽敞整洁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已是80岁高龄的田桂英老人,她1985年从沈阳铁路局离休,但只要有时间,她会去沈阳劳模物业公司参加沈阳北运河的保洁工作。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田桂英老人的激动之情还是溢于言表。主动申请要当火车司机
田桂英出生在旅大市(现为大连市)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小时候,她每天和父亲在海上撒网捕鱼。虽然生活贫苦,但惊涛骇浪练就了她百折不挠的性格。
12岁那年,在大姐的提议下,田桂英进入小学学习。3年后,田桂英辍学,到一家印刷厂学徒,贴补家用。在印刷厂做了两年,经一位小学同学介绍,田桂英被安排到大连机务段的一个食堂里发饭票。
参加了机务段组织的夜校学习后,田桂英的想法慢慢发生了转变,她决心和男人一样建设国家。于是,田桂英向段长提出学技术的请求。田桂英告诉记者:“我跟段长说,男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让我干什么都行,只要能学技术。”后来,段长还真把她派到了轻油车库,让她学开轻油车。
田桂英学习热情非常高,政治觉悟也在不断提高。1948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劳动模范。
不久,一个让田桂英兴奋不已的消息传来,国家要在大连机务段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然而,回家与父母一商量,却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火车司机又累又危险”、“那不是女孩儿家干的”,但是,执拗的田桂英还是毅然报了名。1949年6月18日,一个由9人组成的女子包车组成立了,田桂英被选为组长。这年,田桂英19岁,包车组年龄最大的21岁。
那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烧煤,田桂英她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练习投煤炭。一锹煤七八斤,15分钟要投280锹。练了3天,一个个腰都直不起来。田桂英也累,可她对姐妹们说:“万事开头难,挺过这关,胜利就在眼前。
1950年2月,前苏联专家和中国工程师组织她们进行了考试,结果,田桂英考了第一名。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工种,田桂英是司机。田桂英永远也忘不了1950年3月8日那一天。大连市举行了一个有2000多人参加的大会,党政工主要领导全来了。这天,以9名女职工组成的包车组被正式命名为“三八包车组”,机车则被命名为“三八号”,献给她们的彩旗上写着:妇女的火车头。
第二天,几乎全国所有的报纸、广播电台都在宣传“三八号”包车组的事迹,后来,这些“铁姑娘”的故事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生课本,又被拍成电影。很快,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有了自己的女火车司机。
在田桂英担任司机长的整整3年时间里,“三八号”机车行程20多万公里,未发生一起事故。在那个年代,田桂英的行动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女青年。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
1985年,田桂英在沈阳铁路局沈阳工程处工会干部岗位上离休,这年她55岁。但她仍然闲不住,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革命传统。
1993年,沈阳市成立老年时装艺术团,他们选中了田桂英。那时的田桂英已经62岁了,刚刚患过脑血栓还没有痊愈。对于模特表演,她一无所知,不过,对于这项新任务她还是接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5年举行的全国老年时装舞蹈表演大赛上,田桂英和同伴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1997年,全国劳动模范、沈阳铸造厂退休副总工艺师张成哲创办沈阳劳模物业公司,负责对沈阳北运河及河两岸的保洁,邀请田桂英参加。这项工作的性质与环卫工一样,扫垃圾,拣拾游人丢弃物,工作很辛苦,对劳模每个月只给很少一点补贴。田桂英是离休干部,收入不算低,不差钱,但想到还能为市民做点事儿,她很高兴参加了。近年来,她又来到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与20多位离退休劳模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环境卫生。
虽然退休多年,但田桂英始终为自己曾是个铁路人而自豪。她说,现在看到奔驰在铁道线上的动车组列车,这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为和谐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田桂英经常说:“我从一名普通的渔家女成长为一名火车司机长,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全靠党的培养,我从内心感激党。”(本报记者 沈莹)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11 | 只看该作者
述说激情燃烧的岁月 记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据新华社电    新中国首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她榜上有名,驾驶蒸汽机车的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铁路的电影《女司机》又以她为原型。田桂英———这位与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耄耋老人,已成为那火红年代的见证和印记。

  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敏捷,刚刚过完80大寿的田桂英,打开记忆的闸门时,流畅的讲述如同摄像机一般将人带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0年和1951年,田桂英作为全国劳模两次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无论是顺境当上了沈阳铁路局第一位女工程师,还是逆境文革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田桂英始终无怨无悔。直到离休后,她还坚持和离退休的劳模们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卫生,为青少年讲述艰苦卓绝的经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07年,当动车组上线运行时,田桂英忍不住买票坐了一趟。“安静、舒适,还每小时300公里,铁路发展真是翻天覆地啊。”


      编者按

      近一段时间,“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120名候选人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辛勤劳动、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铁路局工程处退休干部、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候选人序号32),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原司机长李永(候选人序号59),曾经主持北京南站、天津站、上海虹桥站等多个世人瞩目的大型铁路客站建设的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铁征(候选人序号78)入围候选人名单。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对上述三人的事迹作全面报道,旨在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以他们为榜样,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中国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段不凡的业绩,不仅照亮了她奋斗过的那个时代,也让那个时代的精神延续到了今天。

      7月13日,记者见到了久违的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已是80岁高龄的田桂英老人,虽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她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然激动万分。

      田桂英出生在旅大市(现为大连市)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小时候,她每天和父亲在海上撒网捕鱼。虽然生活贫苦,但惊涛骇浪练就了她百折不挠的性格。

      12岁那年,在大姐的提议下,田桂英进入小学学习。3年后,田桂英辍学,到一家印刷厂学徒,贴补家用。在印刷厂做了两年,经一位小学同学介绍,田桂英被安排到大连机务段的一个食堂里发饭票。

      当时,食堂每月发25公斤高粱,十几元工资,中午还提供一顿高粱米干饭,17岁的田桂英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她说:“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多挣点钱,养活父母,再买点线,绣几对枕头,到年龄了嫁个好人家。”

      参加了机务段组织的夜校学习后,田桂英的想法慢慢发生了转变,她决心和男人一样建设国家。于是,田桂英向段长提出学技术的请求。田桂英告诉记者:“我跟段长说,男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让我干什么都行,只要能学技术。”后来,段长还真把她派到了轻油车库,让她学开轻油车。

      田桂英学习热情非常高,政治觉悟也在不断提高。1948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劳动模范。

      不久,一个让田桂英兴奋不已的消息传来,国家要在大连机务段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19岁的田桂英不顾家人反对,填写了女火车司机培训班报名表。经过严格挑选,她被安排参加上岗前的学习培训。那时的火车都是蒸汽机车,所以,如何投煤炭便成了田桂英首要也是最难的一项学习任务。15分钟投280锹煤炭,几个小时下来就累得腰酸腿疼,但田桂英还是咬牙挺了下来。

      接下来要学的机车构造技术管理和制动机理论,对于田桂英来说就更难了。和她同时进入培训班的还有9人,其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人也只是读到了小学6年级,还有几个是文盲。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图表,照图讲解,手把手地教,由易到难。晚上回到宿舍,姐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互相帮助,直到完全弄懂当天的培训内容。靠着顽强的毅力,田桂英和姐妹们了解了压油、主连杆大端的热度试验及灌油等知识。同时,她们还弄懂了各种信号、道岔转线器等部件原理。

      经过近9个月的培训,田桂英和姐妹们全部通过了最后考试。

      1950年3月8日,“三八女子包乘组”出车仪式在大连站站前广场隆重举行,田桂英等3人获得了司机证。这一天,由田桂英驾驶的“三八号”机车从大连站缓缓启动,开往旅顺。

      “我第一次登上自己驾驶的机车,心里太激动了。我记得车上的每名旅客也很兴奋,因为他们坐的是新中国第一列由女司机开的火车。”田桂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洋溢着幸福。

      从这一天开始,田桂英和姐妹们成了铁道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她介绍,那个时候,火车上的工作条件可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她们要在脖子上围个手巾,以免煤灰钻进脖子里,跑一趟下来,满脸都是黑的。工作条件艰苦不说,她和姐妹们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行车中发生危险。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13 | 只看该作者
在田桂英担任司机长的整整3年时间里,“三八号”机车行程20多万公里,从未发生一起事故。

      在那个年代,田桂英的行动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女青年,开辟了新中国第一代妇女参加工作的新途径,也谱写了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新篇章。

      1950年五一劳动节,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从大连出发,沿途运送200多名劳动模范去哈尔滨参加东北铁路劳模大会。这是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以来,行车距离最长的一次。

      1950年9月,田桂英作为东北铁路工人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9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代表聚集在中南海怀仁堂,田桂英被安排向毛主席献旗。

      从北京回来,田桂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不但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访问了苏联,还成为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榜样。

      1951年,田桂英作为列席代表,进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对她说:“我们见过面。”然后,主席打量了一眼田桂英瘦弱的身躯,问:“你能开得动大火车?”田桂英心想:主席,您太小瞧我了!在和主席握手的时候,她故意使了点劲。主席风趣地说:“你的脾气不小呢!”

      主席又问:“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支持抗美援朝,你准备怎样支持抗美援朝呀?”

      “报告主席,我准备把火车开到朝鲜战场!”

      主席笑了:“你开的是客车,到朝鲜战场不起什么作用。你只要好好工作,多作贡献,就是支持抗美援朝了。”

      谈到和毛主席的两次见面,田桂英满怀深情地说:“我从一名普通的渔家后代成长为一名火车司机长,全靠党和毛主席的培养,我从内心深处感激党和毛主席……”

      1952年年底,“三八女子包乘组”解散了,田桂英和姐妹们被送到学校补习文化知识。1955年,田桂英考进唐山铁道学院,在机械系学习蒸汽机车理论。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当工程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到沈阳局工程处任女工科副科长。

      1985年,田桂英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仍然闲不住,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革命传统。近年来,她又来到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与20多位离退休劳模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环境卫生。

      早些年,沈阳市退休办组织成立老年时装模特表演队,要选一个有影响力的劳模参加,选来选去就选上了田桂英。那时的田桂英已经62岁了,刚刚患过脑血栓还没有痊愈。对于模特表演,她一无所知,不过,对于这项新任务她还是接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5年举行的全国老年时装舞蹈表演大赛上,田桂英和同伴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田桂英又随辽宁劳模代表团到北京第三次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虽然退休多年,但田桂英始终为自己曾是个铁路人而自豪。她说,现在看到奔驰在铁道线上的动车组列车,这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为和谐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16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当初《人民日报》咋报田桂英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叶鹏 时间:2009-07-27
图片说明:《人民日报》画刊压题照片,“三八”号包车组全体成员。
图片说明:当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照片,在田桂英家中悬挂了59年。
■文/首席记者 张晓帆  图/资料图片
在大连藏报家张挺的众多收藏中,有一个专题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刊载大连的发展与成就的《人民日报》。其中于1950年3月18日刊发的《新中国的第一批火车女乘务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第一次用整版、画刊的形式报道大连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更是因为这篇报道家喻户晓。
9位姑娘平均年龄才20岁
田桂英的故事曾经被收入小学课本,她的名字也因此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熟知。不过,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报道她的却是《人民日报》。记者看到,整版画刊图片生动,压题照片上,9位风华正茂的女孩昂首挺胸,她们就是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乘人员、“三八”包车组全体成员,自左至右分别为:司炉周淑贞、宋桂金,司机王宝鸿、毕桂英,司炉王桂清、李雯雯,副司机程淑兰,司炉戴淑贞,司机长田桂英。9位姑娘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
画刊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三八”节,“三八”号包车组首发的情形:旅顺大连地区铁路局,出现了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乘人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
光投炭一项就练了3个月
如今的田桂英和老伴住在沈阳,她家的墙上依然挂着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那幅黑白照片。多少年来,与人谈话时她总喜欢侧着身子,腰板笔直,样子就像在开火车。
1949年6月20日,19岁的旅顺渔家女田桂英怯生生地来到大连机务段女火车司机培训班报名处,在表格上签了名,从此开始经历另一种人生。报名前,她寝食难安,眼前反复出现在职工俱乐部看过的一张照片:一个膀大腰圆、威风凛凛的苏联女火车司机。正是这张照片,促使田桂英下了决心。
田桂英跟另外8个姑娘成为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她们接受了为期8个月零20天的“速成魔鬼”培训。第一步就练投炭,10来斤的大平板锹,每3秒一锹炭,15分钟必须投出280锹。火车上投炭不比平地,车身一晃,一锹炭全撒。9个姑娘光练这个就是3个月!第二步更可怕,9个最高只有小学文化,有的连字都不认识的姑娘,要学习枯燥的机车理论,以至于老师只能画着图给她们讲解。培训结束后,田桂英在9个人中成绩最高,被任命为司机长。
与119名劳模一起成为候选人
田桂英和她的“三八”号一直运行到1952年末。1953年,9朵姐妹花被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学校学习。田桂英后来被分配到沈阳铁路局工作,曾被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人相继退休。田桂英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周都要到沈阳北运河清除淤泥和杂草,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田桂英已是80岁的老人了。
时隔59年,田桂英的事迹再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日前,由全国总工会主办的“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田桂英与另外两位大连籍全国劳动模范赵桂兰、王亮一同入选120位候选人行列。6月27日的《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刊载了他们的事迹和选票及投票方法,大连人可以为他们3人投上一票。

相关链接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18 | 只看该作者
著名女劳模田桂英: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发布时间:2009-9-7 11:08:00来源:南方工报字体:
  虽然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一部反映劳模生活的影片《女火车司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成的,而那位女火车司机的原型,就是著名女劳模、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田桂英1985年从沈阳铁路局离休,今年已79岁高龄,现在依然坚持劳动,只要有时间,她就去沈阳劳模物业公司参加沈阳北运河的保洁工作。谈起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如数家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主动申请当火车司机

  田桂英1930年3月生于旅大,就是现在的大连市。姊妹6个,田桂英最小。因为家里穷,田桂英只读了两年多书,15岁就到一家印刷厂当了学徒工。在印刷厂干了两年,1947年,经人介绍,田桂英被安排到大连机务段食堂发饭票。

  大连于1945年解放,田桂英成为第一批接触到解放军战士的大连人。解放军纪律严明,待人和气,在解放军管理的工厂里加班,还给晚饭,上一个月班,给25公斤高粱米。

  田桂英说,那时,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1948年5月13日,田桂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劳动模范。

  1949年6月18日,一个由9人组成的女子包车组成立了,田桂英被选为组长。这年,田桂英19岁,包车组年龄最大的21岁。

  那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烧煤,田桂英她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练习投煤炭。一锹煤七八斤,15分钟要投280锹。练了3天,一个个腰都直不起来。

  当年10月,田桂英她们又开始学习机械原理、技术规程等理论知识。田桂英念书的时间还不到3年,学习理论之困难可想而知。

  1950年2月,前苏联专家和中国工程师组织她们进行了考试,结果,田桂英考了第一名。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工种,田桂英是司机。

  代表劳模向毛主席献旗

  1950年9月,田桂英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9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代表聚集在中南海怀仁堂,田桂英被安排向毛主席献旗。

  宣布她上台给毛主席献旗时,一看到毛主席在看她,她的眼泪就止不住了。事后她说,怎么上的台,怎么献的旗,毛主席跟她说了什么,她一概不知道。

  中秋节,党中央和政务院宴请劳模,田桂英被安排在了周恩来总理那桌。周总理对田桂英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在沈阳学习过。一听总理在沈阳生活、学习过,田桂英与总理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和总理话也多起来。

  总理建议田桂英去给毛主席敬酒,田桂英说,我不会喝酒,也不敢去敬酒。总理叫过一名工作人员,让他领着田桂英去给毛主席敬酒。

  毛主席问田桂英:你能开火车吗?田桂英回答:我能开。主席又问:你会喝酒吗?田桂英说:不会。毛主席说:那你少喝一点。

(顾威)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20 | 只看该作者
全国劳动模范田桂英幸福度过80岁生日
http://www.syd.com.cn? 2009-04-02 16:46:03?沈阳网
    3月28日,是全国著名劳模、我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老人80岁的生日。这一天,沈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代表沈阳市委、市政府看望了田桂英老人,向她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田桂英17岁到沈阳铁路局铁路机务段工作。1950年,20岁的田桂英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并创造了安全行车3万多公里、节煤51.76吨的优异成绩。1950年国庆节前夕,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田桂英在新中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当选全国劳模。离休后,田桂英仍然保持劳模本色,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传统。
    鞠秀礼说,全市广大职工和劳动模范,要向老一代劳模学习,让劳模精神成为时代旗帜,成为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保增长、促和谐”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要倍加关爱劳动模范,为劳模的生活和工作排忧解难,进一步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心劳模、爱护劳模的良好社会氛围。(少凡编辑 白兆忠摄)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2:29 | 只看该作者
鲁豫有约 田桂英 梁军
《第一代女劳模的沉浮人生(上)》


《第一代劳模的沉浮人生(下)》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10:38 | 只看该作者
王绍轩

如果说关向应是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第一个大连籍的红军领导,王绍轩则是第一个参加长征的大连籍红军战士,他的不平凡经历为庄河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王绍轩(1900~1961) 原名王述先。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九日)出生于辽宁大连庄河石城岛(今长海县石城岛)三胜村来福沟屯。幼时家庭贫苦,父亲勉强供他读书写字。由于学习刻苦,练得一手好算盘,并写一手好毛笔字。三年级时因父亲去世而退学。教书先生念其学习优良,免费挽留他继续读书,半年后,终因生活太苦而辍学。成年后当渔民,24岁时娶亲后生有二子。


  1933年初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王绍轩入伍后,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和同志们一起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懂得了革命道理,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参加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多次战斗,勇敢杀敌,冲锋在前。1934年8月,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医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撤离苏区,他得知消息,伤未痊愈便拄着棍追赶部队。回部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排长、连长。同年10月参加长征,跟随部队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结束后,王绍轩被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到晋察冀某军分区教导团任副团长。


  1950年冬天,王绍轩退役回到家乡石城岛,住在来福沟屯故居。1951年到庄河县凤窝堡区砬窑村落户。1961年12月6日,厂里要去丹东拉煤,他不顾自己年纪已高,主动要去。领导因他年岁已大,不同意他去,他却硬是跟随厂里的汽车出发了。到丹东装完煤后,在夜里返回时,他主动把司机旁边的位置让给别人,自己坐在车斗里。由于风吹雪扫,回到家里就病倒了,治疗无效,于当年12月12日于庄河青堆子医院去世,终年61岁。


  同年12月15日,庄河县委、县人委及当地驻军为王绍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随后,根据王绍轩的遗愿,他的灵柩被运回石城岛,安葬在石城来福沟北山面海的山坡上。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10-5 10:49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10:42 | 只看该作者
红军战士王绍轩
文/邹俭朴 2005-04-03 www.dlxww.com
一身戎装的王绍轩。
   

有人把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庄河籍老战士王绍轩就是这条红飘带上的一根鲜艳的红丝线。
  王绍轩原名王述先,1900年生于石城乡三胜村来福沟屯,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骑兵独立营营长、副团长等职,1961年在庄河逝世,是除关向应之外,参加过红军长征的第二个大连籍人。   坎坷生活促参军   王绍轩的故乡位于庄河市石城乡三胜村来福沟屯。1900年农历正月十九,王绍轩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渔民家里。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之际。外国列强大举入侵,腐败的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岛上,渔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渔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当时在石城岛一带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春季里,雾茫茫,小船破冰出南洋,一身冰甲一网鱼,送给渔霸还饥荒。冬季里,雪茫茫,修船补网忙又忙,东家催租又逼债,渔家老少愁断肠。   这首凄凉、忧伤的歌谣是沿海地区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王绍轩的父亲还是不顾家境贫寒咬着牙把王绍轩送进了私塾。但就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病故,王绍轩只好含泪离开了学校。王绍轩自幼聪明,深得老师的厚爱,辍学后,教书先生几次登门劝说,并答应不收他的学费,让他继续读书。在教书先生的劝说下,王绍轩一边干活,一边读书,但是半年后,他还是离开了学校。24岁时,王绍轩由母亲作主,与当地的一个姑娘结婚,婚后他们生育了两个儿子。   1931年秋天,王绍轩因不甘受欺侮,痛打恶霸地主后,背井离乡,连夜逃离了石城岛。他一路乞讨来到大连,在码头上当苦工维持生计。这期间,他听到了许多关于江西、关于红军、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事儿,江西、红军使他萌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1932年,王绍轩辗转来到江西。   他先是在杂货店里打杂,后来又到茶馆里当伙计,1933年夏天,他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名为王绍轩。   转战南北屡立功   在红军队伍里,王绍轩逐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他与战友们参加军事训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数次战斗中,他勇猛杀敌,冲锋在前,屡立战功。1934年8月,在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王绍轩身负重伤,住进了红军医院。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决定撤离中央苏区,王绍轩在医院里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等到伤口痊愈就拄着拐杖昼夜追赶队伍。这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前的准备,王绍轩参加了学习整顿,并在此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里,王绍轩跟随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重重封锁,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   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王绍轩从一个渔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由于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得到了组织的信任,由一名普通的士兵被提拔为炊事班长、排长、连长等职。   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纵横11省,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写下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王绍轩被组织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立即奔赴抗日前线,在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任骑兵独立营营长、教导团副团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王绍轩指挥部队与根据地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多次粉碎了日军的“铁壁合围”计划,屡立战功,多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1943年,王绍轩所在的教导团进驻河北易县,这一年,他已经与家乡中断了12年的联系,经组织批准,王绍轩与当地农村姑娘刘筱萍结婚,重新组建家庭。   刘筱萍与王绍轩共同生活了18年,王绍轩去世后,刘筱萍领着儿女孤独地度过了40多年的时光,她周身都浮荡着岁月的阴影,丈夫王绍轩永远珍藏在她的记忆深处。   解放战争时期,王绍轩率领所在部队参加了中原大战、鲁南会战、千里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等一系列战斗。在战斗中,王绍轩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一次,他在指挥部队攻打定兴时,骑马奔赴前沿阵地,被敌人的一颗炮弹连人带马炸翻,身负重伤。定兴解放后,他未等身体痊愈,就指挥部队参加了解放石家庄、张家口等战斗。   回乡开始新生活   解放初期,王绍轩由于战争年代留下了累累创伤而不能参加正常的工作,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多次要求退役回乡。1950年冬天,王绍轩夫妇带着3个孩子及简单行囊,拿着那张由六十三军首长王宗槐、龙道权签发的通行证离开了北京,回到了阔别18年的故乡,享受国家供养。   乡亲们听说失踪多年的王述先回来了,而且是革命功臣,敲锣打鼓欢迎他及全家。   王绍轩回到庄河后,不让组织给他家安排房子,而是回到了石城岛来福沟的故居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家乡居住了一年后,搬到了青堆镇砬窑村。1959年12月,庄河烈属光荣院在青堆镇成立,经过组织反复做工作,王绍轩才勉强同意全家搬到光荣院过集体生活。搬家的当天,庄河县政府准备安排车辆帮助他们搬家,王绍轩坚决不同意,而是乘坐乡亲们的马车来到了青堆镇光荣院。   王绍轩回乡后,从不以功臣自居,时时替组织着想,处处为群众解忧。在砬窑村居住时,孩子很小,他自己又不能耕种,因此家里的农田都是由政府安排人员代耕,但他闲不住,主动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秋天,主动向国家交纳公粮。   在青堆镇光荣院期间,王绍轩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多次要求组织给他安排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全家,组织再三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最后才安排他到青堆镇福利制鞋厂当车间主任。在制鞋厂,年近六旬的王绍轩以厂为家,对残疾人关怀备至,赢得了职工的爱戴。   1960年冬天,国家经济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群众生活极度艰难,庄河县领导考虑到王绍轩的身体状况,特意为他家送来了一些粮食,王绍轩面对送来的粮食,深有感触地说:“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我不能摆老资格,搞特殊化。”说完硬是让人把粮食带了回去,和妻儿一道以野菜充饥。   王绍轩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前妻生育的两个儿子,还是刘筱萍生育的四个子女,他都严格管教,使这六个同父异母的兄妹相处得十分融洽。   他经常给当时在石城岛当生产队长的大儿子和在丹东市粮食供应站当主任的二儿子写信,告诫他们在困难时期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绝不能给党丢脸。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绍轩多次给干部群众以及驻地官兵作革命传统报告,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事迹教育乡亲们,鼓励大家战胜困难。   1961年12月6日,王绍轩随制鞋厂的汽车去丹东拉煤,在返回的途中,他将驾驶室内唯一的座位让给了一位体质虚弱的装卸工,自己则坐在车厢里。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气温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坐在车厢里的王绍轩冻得瑟瑟发抖,刺骨的寒风肆虐地吹打着老人满是创伤的躯体,深夜,汽车终于到达了青堆镇。   1961年12月12日,王绍轩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堆镇医院去世,享年62岁。   1961年12月15日,庄河县委、县人委及当地驻军为王绍轩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戎马半生的老红军的丰功伟绩。王绍轩的老战友、老首长王宗槐中将也来信表示哀悼。老红军走了,他走得是那样的平凡,但他的精神却攀升到了无限的高度,令人敬仰和震撼。   如今,在石城岛来福沟老网口北坡上,耸立着一座英雄的墓碑,老红军王绍轩仿佛微笑着挺立在老网口,俯瞰着家乡的土地、家乡的大海。   叶落归根的老红军,永远活在故乡人民的心中。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09-10-12 09:2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共产党人令我们汗颜,叫我们心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星海太极鱼 于 2009-10-12 09:25 发表
这样的共产党人令我们汗颜,叫我们心颤。


居功不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8:43 | 只看该作者
赵桂兰


简介  
赵桂兰,女。全国劳动模范。原籍山东安丘人。9岁跟随家人到大连谋生。1946年起,16岁的赵桂兰先后在大连市国光工厂、建新化工厂当工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19日抱病上班。下班时,手持雷汞送配置室,途中突然头晕腿软,为保护工厂安全,她紧握雷汞不放,跌倒时雷汞爆炸致残。被称为“党的好女儿”。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后任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督导员。


  赵桂兰,从11岁起先后到了日本人管辖的苹果园和辽东纺织厂当童工,194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大连国光工厂化学配置室管理药品。她没上过学,识字不多,要记住化学药品的名称、符号十分困难,但她苦学苦练,不仅很快熟悉了各种化学药品,还学会了各种配方。赵桂兰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194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哪里困难大,就出现在哪里,在危险面前从不退缩。


事迹  1949年12月19日,下班的笛声响过之后,工友们都先后走出工厂大门。赵桂兰拿着100克雷汞,准备送到配置室保存起来。离工作室只有二十几步远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眩晕,眼前一黑,两条腿完全不听使唤,倒了下去。这时她心里很清楚,前面配置室里放的全是易燃易爆药品,附近还有一座仓库,雷汞触地就会爆炸,整个车间和工厂都可能毁于一旦。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她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把雷汞紧紧抱在怀里,压在身下。“轰”地一声,雷汞爆炸了,地上被炸出一个大坑,车间保住了,工厂保住了,她却被炸得全身血肉模糊,左下臂被炸飞了,右臂断了五根筋,头部和身体多处重伤。工友们闻声赶来,火速把她送到医院抢救。从此,人们亲切地称赵桂兰为“党的好女儿”。她的事迹被广为传播,编进了课本。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大会。同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在大会上发了言:“我虽然残废了,但我的思想没残废,我还要和以前一样为人民服务。”从此,她把做党的好女儿作为一生的追求。


  1957年9月,赵桂兰被保送到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市西岗区法院任助审员,1962年7月调到西岗区民政科工作。此后工作多次变动,1986年1月,在西岗区信访办离休。离休后,大部分时间用来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


荣誉  赵桂兰,曾数次排除险情,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生产,她自己的左手却被炸飞,造成了终身残废;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微笑着直面命运的考验,她还在为社会无私的奉献着。1950年,赵桂兰被评为“护厂英雄”,东北军工局“特等生产模范”,旅大市“女工工作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并被政府授予“党的好儿女”,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9年被市工会授予“大连百年工人运动十大杰出人物”。


公益  1986年,离休后的赵桂兰并没有闲着,总想着为党、为人民做点事儿。刚搬到锦绣小区的时候,细心的她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当时的锦绣小区刚建成不久,居民买菜要绕道走很远的路,极浪费时间,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则更为不便。于是,赵桂兰找到了相关部门,建议在锦绣小区设立早市,有关领导经实地考察后,很快一个市场建成了。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便宜的蔬菜。


  社区以往没有活动室,老人没地方活动,孩子们放学没地方玩。赵桂兰就把自家房子拾掇出来,给老人、孩子们做活动室。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有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挤出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从此,锦绣小区有了第一个社区活动室。


  赵桂兰是个热心人,谁家有了难处,她总是主动热心地为其排解。她家楼上一位老同志多年患脑血栓,病发时痛苦不堪,并时有精神失控之举,家中儿女工作繁忙,又怕老人出事,便将老人锁在家中。老人发病特别想出去时,就把钥匙从窗口扔下去,请人为他把门打开。赵桂兰得知此事后,替他捏了把汗:锁在家里就安全了吗?如果他在扔钥匙时,有个什么闪失,如果钥匙被坏人捡到了,如果……后果将不堪设想啊。赵桂兰多次找到老人的子女谈心,并帮他们找到了更妥善的办法。这样一个热心人,居民们有事儿都愿找她说,请她帮忙。


  赵桂兰的女儿、儿媳下岗了,她们向母亲述说此事,赵桂兰说:“国家现在有困难,我们要替国家分忧。这是一种分工上的调整,我们从这个岗位上下来,还可以寻找更合适的岗位。”她常告诫儿女“思想要高尚,生活要简单”。现在,她的女儿、儿媳又找到了新的工作,并都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现在,赵桂兰可是个大忙人,忙学习新知识,如摄影、书法;忙社区活动,如劳模合唱团活动,社区党组织活动;忙“学雷锋”,帮这家分忧、帮那家解劳。她还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十余年来,为各学校、企业做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个人事迹等报告1000余场次。2003年,赵桂兰被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8:47 | 只看该作者
[tr]
不能忘记的“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2009-09-25 07:40:53



9月的大连秋高气爽。在大连锦绣小区锦虹北园,每当夕阳西下,伴随徐徐清风,一位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大妈就会准时出现在劳模公园。公园里的人都是附近的住户,大家不管男女老少,都称呼她为“赵大姐”。
这个称谓饱含敬意,这位大姐不同凡响。新中国成立后,她是旅大市的全国劳动模范第一人,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并认可的“党的好女儿”,先后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今,她虽然已经离休20多年,但却是离而不休,成了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
她就是赵桂兰,一个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的不怕死的共产党员,一个光荣事迹曾经鼓励了几代大连人的传奇式的女英模。为工作,曾经四次负过伤
1930年12月,赵桂兰出生于山东省安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6年,16岁的她参加革命工作,在当时市公安局下属的保密单位国光工厂化学配置室管理药品。没上过学的赵桂兰识字不多,要记住古怪的化学药品名称、符号更是困难,经过不懈的勤学苦练,她不仅熟悉了各种化学药品,还学会了各种配方。1948年1月,她被调到建新公司宏昌工厂(后划归国营大连五二三厂),在化学配置室管理药品。这年12月,赵桂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赵桂兰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对于革命工作却有着常人难及的质朴的忠诚与敬业。在那次闻名全国的负伤前,赵桂兰其实还有过三次负伤经历。第一次是在1948年初,她第一次值夜班时,隔壁房间失火,她冲过去救火。第二次也是1948年,她在工厂制造炮弹的车间干活时,铜丝崩到了眼睛里。半个月后,有了休息日的赵桂兰才去医院治疗。为了保密,她谎称是扫地时不小心被崩的。结果,医生认为她不爱惜生命把她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第三次是在1949年夏天,她在化学药品配置室工作,旁边工友桌子上的化学药品突然着火,工友吓得跑了出去,赵桂兰先冷静地盖好自己桌子上的药品,然后扑过去救火。那次,她浑身着火,脸部也被烧伤,休息了二十多天才上班。
赵桂兰的第四次负伤轰动了全国。1949年12月19日,赵桂兰带病坚持工作。下班后,赵桂兰拿着工友们用剩下的100克雷汞,准备送到配置室保存起来。离工作室只有二十几步远时,她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眩晕,两条腿完全不听使唤,整个人倒了下去。但当时的她心里很清楚,前面配置室里放的全是易燃易爆药品,附近还有一座仓库,雷汞触地就会爆炸,整个车间和工厂都可能毁于一旦。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她把雷汞紧紧抱在怀里,压在身下。“轰”的一声巨响,雷汞爆炸了,地上被炸出一个大坑,她被炸得全身血肉模糊,左下臂被炸飞了,右臂断了五根筋,头部和身体多处重伤。但车间和工厂都保住了。党的好女儿
这次大无畏的英勇负伤,表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献身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赵桂兰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五湖四海。1950年,赵桂兰被评为“护厂英雄”,东北军工局“特等生产模范”,旅大市“女工工作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并被誉为“党的好儿女”。
1950年6月14日,赵桂兰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握住毛主席的手,赵桂兰说:“我是东北大连的工人赵桂兰,我代表大连的工人、妇女和学生问候毛主席好,祝领袖身体健康!”说完这些,赵桂兰深深地给毛主席鞠了一躬。也就是这一句话,让毛主席记住了她。
那天中午,中共中央办公厅设宴款待大家,宴会结束后,大家起立送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们退席。这时,周总理快步走来握住赵桂兰的手问:“你是东北大连来的,你叫赵桂兰吧,你现在做什么工作?”看到总理竟然认识自己,赵桂兰很激动地回答:“我在党校文化班学习。”总理接着鼓励她说:“好啊,学习好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很勇敢,你的事迹很感动人!要好好学习,更好地为党工作。有了你们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我们就放心了。”
1950年9月25日,赵桂兰再次赴京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作为重工业劳模代表成为主席团的一员。会上,赵桂兰作为东北代表给毛主席献旗献礼,毛主席亲切地对她说:“又来了。”赵桂兰没想到毛主席还记得她,兴奋地喊道:“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当年,赵桂兰的事迹到处传扬,感人至深。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提到了赵桂兰的事迹,书中写道:“这位女工因保护国家财产而负伤,在站上她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我听车上的公安战士讲述了那位青年女工的故事,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还有这样不同的青年……”
近六十年过去了,在赵桂兰心里,当年的一切历历在目,永远难忘。而在她的心里,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党的好女儿”,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一定要符合这个让自己自豪一生的荣誉。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
从1950年起,赵桂兰多次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9年,她被市总工会授予“大连百年工人运动十大杰出人物”。
党组织对赵桂兰十分关心,先后安排她到市委党校文化班、工农速成中学和东北人民大学附中学习。1957年,又保送她进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西岗区法院任助理审判员,后到民政部门工作。1986年,赵桂兰从西岗区信访办以处级干部的待遇退休。1988年,在老伴去世后,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街道和社区的义务工作中去。退休二十年来,除了组织讲师团、参加劳模报告团应邀给各单位、学校作报告外,她还主动调解邻居们家长里短的各种纠纷。由于多年在信访办工作,赵桂兰练就了一套很管用的调解办法,邻居们都很尊敬地称她为“赵大姐”,说她是劳模楼里最忙的人,赵桂兰则称自己为“志愿者”。
退休二十多年,赵桂兰又获得了很多荣誉。2003年,她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现在,赵桂兰每天都忙着给孩子们讲爱国主义的故事,因为她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中国的革命历史。
赵桂兰有四个子女,都做着很普通的工作,其中有两个是下岗后再就业的。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她笑着说:“俺张不开那个口啊!”让老人欣慰的是,她的四个孙辈都很优秀,有在北京攻读博士的,还有在国外留学的。
赵桂兰是个富有爱心的好大姐,她总是把热心助人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她的退休工资除了每个月给自己留1000元生活外,再给四个孙辈每人分一点,剩下的都用来资助有困难的邻居们。这么多年来,赵桂兰自己一分钱也没有攒下,却给我们这座城市、我们的社会攒下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可歆

责编:戴显龙     来源:大连晚报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10-14 00:30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8:51 | 只看该作者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1日 09:38 来源:CCTV.com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出版发行在百万份以上。
责编:红立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8:54 | 只看该作者
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td]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9    更新时间:2009-9-29

    提示:党的好女儿赵桂兰前不久被评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1930年赵桂兰出生于山东省安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9岁跟随家人到大连谋生。1946年,16岁的赵桂兰在大连国光工厂参加了工作。1948年她被调入宏昌工厂。进厂后,她埋头苦干,危险关头总是奋不顾身冲上去。
  1949年12月19日,下班的笛声刚响过,工友们都已走出工厂大门,赵桂兰拿着100颗雷汞往仓库里送。突然,她感到一阵剧烈眩晕,倒了下去。如果雷汞触地,就要引起爆炸,工厂就要遭到破坏。为了工厂的安全,她毫不犹豫地把这100颗雷汞压在自己的身底下,雷汞爆炸了!当大家从血泊里把她抱起来时,她已是遍体鳞伤,失去了一条胳膊,而工厂却安然无恙。1950年,旅大市委授予她“党的好女儿赵桂兰”和“护厂模范”的荣誉称号。当时的旅大行政公署给予在生产新纪录运动中成绩卓著的赵桂兰一等奖金的奖励。同年,赵桂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此后,赵桂兰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当时的华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党的好女儿赵桂兰》一书,把这本书作为当时“扫盲运动”的“速成识字补充读物”。

群英会上见到了毛主席
  1950年6月14日,赵桂兰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看见了毛主席,赵桂兰心跳加速,她握住毛主席的手,紧张的她只说了一句“我是东北大连的工人赵桂兰,”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看着身后的长长队伍,稍微平静了一下的赵桂兰鼓起勇气说:“我代表大连的工人、妇女和学生问候毛主席好,祝领袖身体健康!”说完,赵桂兰深深地给毛主席鞠了一躬。毛主席面带微笑连说“好的、好的”。
  那天中午,中央设宴款待大家,宴会结束后,周总理快步走来握住赵桂兰的手问“你是东北大连来的,你叫赵桂兰吧。”“我是!”赵桂兰边回答边纳闷,总理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
  “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周总理问。
  “我在党校文化班学习。”
  “好啊,学习好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很勇敢,你的事迹很感动人!要好好学习,加强智慧,更好地为党工作。有了你们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我们就放心了……”
  谈话过程中,赵桂兰感觉总理的目光亲切,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尽管50多年过去了,在赵桂兰心里,当年的一切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50年9月25日,赵桂兰再次赴京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会上,赵桂兰作为东北代表给毛主席献旗献礼,已经认识赵桂兰的毛主席微笑着说:“又来了。”赵桂兰没想到毛主席会记住自己,忙高兴万分地说:“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利用会议休息时间,赵桂兰壮着胆子请毛主席为自己签名留念。毛主席在赵桂兰的笔记本上签下了龙飞凤舞的“毛泽东”3个字。摄影师及时地拍下了一张让赵桂兰幸福一生的照片。


刻苦学习 投身祖国建设
  1957年党组织保送赵桂兰到东北人民革命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法律系学习。当时赵桂兰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她将两个大一点儿的孩子留在大连由丈夫照顾,自己带着老三踏上求学之路。1961年,赵桂兰顺利完成学业,在组织的关照下回到大连,在西岗区法院民事科担任助理审判员。一年后,赵桂兰被调往西岗区民政科工作。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赵桂兰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她想用最佳成绩回报党组织对自己的关怀培养。1986年,赵桂兰从西岗区信访局光荣离休。

  

退休不褪色 永葆劳模本色
  1997年5月1日,赵桂兰等全市89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劳模喜迁新居,搬进了“劳模楼”。赵桂兰分到了其中一套所有家电都是配备好的80多平方米的房子。新房里,陪伴赵桂兰的是她曾经获得的几十本荣誉证书和挂在墙上的50多年前颁发的“党的好女儿”的锦旗。
  赵桂兰请人将她和四代新中国领导人的大幅合影挂到客厅里。街道领导与她商量在她家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桂兰不怕麻烦,欣然接待了近万名参观学习者,她也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
  “不为名,不为利,就是想为党多做点儿工作,晚年还能为社会发挥余热,我非常欣慰。”近几年,她与其他几个劳模带头成立了一支劳模信息服务队,在楼里办起了信息站、教育室,义务为下岗职工提供信息,开展就业观念教育,想方设法与辖区单位联系,安置下岗职工,先后为842人次解决了就业问题。每看到一个下岗职工能够重新上岗工作,她就打心眼里高兴。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10-13 19:19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8:57 | 只看该作者
大连两位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2009年09月28日17:18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大连9月28日电 王金海、张世安报道:今天,大连市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好女儿”赵桂兰和全国劳动模范、“新时期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王亮前往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观礼、联欢等系列庆祝活动。大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汪集刚前往机场送行。

  赵桂兰从1946年起,先后在大连市国光工厂、建新化工厂当工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为保护工厂安全,赵桂兰被雷汞炸成伤残。毛泽东称她为“党的好女儿”,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前不久,在全国总工会开展的“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中,赵桂兰和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同时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称号。此次评选活动,全国共60人荣膺此称号。

  2005年全国劳模、“新时期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王亮,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公司电工、高级技师。1993年以来,主持指导了百余台(套)企业设计制造的大型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其中有13种产品是填补国家空白的重大技术设备。

  据悉,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发出通知,大连市赵桂兰、王亮经中办审核批准,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汪集刚对赵桂兰、王亮应邀进京表示祝贺,汪集刚说,赵桂兰同志已经80岁了,在被雷汞炸伤前,已经三次奋不顾身去灭火。以赵桂兰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劳动模范伟大的精神影响了好几代人。王亮同志作为新时期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是当代技术工人的楷模,是老一辈劳模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建设者,是新时期工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今天,你们代表60年来大连市所有劳动模范进京,是大连人民的骄傲、是全体劳动模范的骄傲。汪集刚希望他们在参加庆祝活动的同时,加强与全国各地劳动模范的学习交流,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带回来,同时要把大连工人阶级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和风采,作为一份礼物,献给祖国60岁生日。赵桂兰、王亮感谢市委、市政府和市总工会的关怀,表示要在节日活动期间,充分展示大连劳模风采,为大连争光。
(责任编辑:杨笑)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10-13 19:13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9:22 | 只看该作者
[tr]
我市劳模观礼归来说“震撼”
2009-10-03 09:24:18
图片说明:赵桂兰、王亮从北京归来。
我市劳模赵桂兰、王亮代表大连劳模亲睹了这次盛大隆重的庆典离京返连,两位劳模还是难以抑制国庆大典带给他们的激动
昨日下午5时,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十几双眼睛热切地望着一架飞机的舱门,“快看,他们来了!”当胸前佩戴劳模奖章的赵桂兰、王亮同时出现在机舱门口,市总工会等相关单位前来接机的人们禁不住兴奋地向他们挥手致意。 在全国180多位受邀参加今年国庆观礼的劳模中,他们两位代表大连老一代全国劳模和年轻一代全国劳模,亲睹了这次盛大隆重的庆典,这是我们大连劳模的光荣!
虽然已经离京返连,可赵桂兰和王亮还是难以抑制国庆大典带给他们的激动。 今年79岁的老劳模赵桂兰参加过两次国庆大典。第一次参加国庆大典是在1950年,当时的她年仅20岁。“59年前,我是坐在天安门西观礼台上,亲睹了受阅部队从眼前经过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今年,我是坐在天安门东观礼台上,近距离看到这次盛大的阅兵仪式。”赵桂兰激动地告诉记者:“记得当年毛主席提出,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我觉得今天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曾经在兵工厂工作过的“党的好女儿”赵桂兰,对国庆阅兵有特殊的感情。
“新时期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王亮是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太震撼、太自豪了!”王亮告诉记者,他和赵桂兰都在东观礼台上观礼,一起目睹了上午的国庆阅兵和晚上的联欢晚会。“在现场,这两个盛大的庆典仪式给我两种不同的震撼。上午,我最震撼的是整个天安门广场数十万人同唱国歌,我听到自己的歌声、周围人的歌声,全场人的歌声,那种全民同唱的强大凝聚力太震撼了,给人以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一刻,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到了晚上又是另外一种内心的震撼。整个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大舞台,10万人在那里表演,那种宏大的欢庆场面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普天同庆。那种纵情的欢呼、那种热烈的狂欢,就像阅兵时轰鸣的飞机坦克产生的震动能传递到心里一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也是彼此传递着的。”王亮久久沉浸在激动人心的盛大典礼中。

责编:金波     来源:大连晚报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10-13 19:23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23: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哩哏郎 于 2009-10-15 20:44 发表



         感谢老谭不辞辛苦的为大家连续报道,让外地人羡慕,让大连人自豪。


谢谢你的鼓励!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11-18 20: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23:09 , Processed in 0.09157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