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1 15:14

您怎么评价诗词中的老干部体 其实很多人没有资格笑话老干体
2019
09/21
11:31
老街味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问题:你怎么看待当代诗词中的“老干部体”?

前言

一般认为,讲究格律,但是内容比较空泛的诗词作品,被称为老干体。网络上关于老干体的评价,大多是贬义,甚至有很多网友一看到老人作诗就归为老干部体。

其实老干部们作诗未必都是所谓的”老干部体“。老人和年轻人一样,悟性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也有高低不同,写出的诗词水准当然也不一样。

因为我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审稿的工作,我就谈一下我眼中老人们作诗的一些现象。


一、政治正确 古人的老干体

很多老人学诗是在退休以后,他们进入老年大学或者某些诗社、协会才开始接触诗词创作。年龄上决定了思想意识上的成熟,这一代老人都经历过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因此对于今天的社会虽有批评但是以褒扬为主。另外,能够有闲情学诗词的人,也与一般的老人不同,三观都很正确。

不过大家也不要误解,政治正确并不是只颂扬不批评。但是今天老人们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丑恶现象批评起来毫不留情,我就常常看到很多这种批判性的诗词稿件。

当然,无论批判还是颂扬,主题都是向上的,都希望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更加昌盛。这一点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即使是古人的讽喻诗也是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另外,也确实有不少作品相对空泛无物,几乎成了口号诗,我把这种现象看作学习中的一个过程。

这方面可以看看古人的应制诗,虽然也是歌功颂德,但是情景交融不失诗家本色。例如唐朝宰相苏颋也是一位老干部,看看他的应制七律:

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微落奉觞前。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感情要融入写景当中,如果干巴巴的抒情议论,而且还很直白的话,自然缺少诗的味道。

在填词方面,从南宋豪放词中也能看出区别,高手情景交融、豪放中见曲折,词之杳渺与诗之襟怀相互融合。 次一等虽然缺少词的意蕴之美,但是激昂慷慨,有一种直接感发的力量。再次一等,一味铺张叫嚣,没有词的意蕴之美和诗的感发力量。

例如叶嘉莹先生就将刘改之的《沁园春·古岂无人》归为此类,这就是诗化之词(豪放词)中最劣一等。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常衮何如,羊公聊尔,千骑东方侯会稽。中原事,纵匈奴未灭,毕竟男儿。

平生出处天知。算整顿干坤终有时。问湖南宾客,侵寻老矣,江西户口,流落何之。尽日楼台,四边屏幛,目断江山魂欲飞。长安道,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

今人写出这类词已经很难得,尚且被批评缺少诗词的味道,可见老干体自古就有,未必一定是老干部所写。


二、部分人喜欢用新韵

学习诗词创作的朋友都知道,用古韵作诗比较复杂,而新韵就简单得多。因此很多学习诗词的人使用普通话(新韵)来押韵。

虽然有一部分老人喜欢用新韵,但这其实不是老干体的专利,大家在各类诗词杂志、网络论坛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喜欢用新韵作诗。

甚至还有人把一部分喜欢用古韵作诗的人,认为是泥古不化的老干体。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老人,坚持用新韵作诗,对于喜欢用古韵作诗的人不以为然。新韵古韵之争其实不必费口舌, 各取所爱即可。

不过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慢慢改为用古韵创作诗词。原因嘛,老街提到过很多次。古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古人的技巧。而新韵在平仄、对仗等方面常与古韵南辕北辙,所以感悟不到古人的在句法、字法上的良苦用心。

我常接触的老人们,大多数用古韵作诗,因为相互之间的影响很重要,另外,领路的老师也很重要。


三、有些作品格律不严谨

除了新韵的问题以外,有些老人对于格律的掌握不熟练。因此出律落韵的情况还是能够见到的。

同样,这种现象也是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格律的掌握只是熟能生巧而已。当然,确实也有人就停留在这个阶段,觉得格律诗太难,不愿意再进一步。

但是这和是不是老人无关,也不是老干体特有的现象,大家在网络上见到的这类现象太多了。有人是不喜欢、有人是学不会(或者懒得学)、有人甚至批判格律诗。

格律诗与古韵常常被一些人认为是与时俱进的绊脚石,对于这种论调,没有必要去争执,还是各取所爱即可。

但是,不能把这种格律不严的现象扣在老干体身上,今人作“格律诗”却不守格律其实是挺普遍的现象。

另外也有人喜欢作古体诗,甚至有人喜欢作一些顺口溜一样的现代齐言诗。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爱好和兴趣了。

例如唐朝的王梵志就喜欢写这样的诗,反而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甚至王维、顾况、白居易等人都仿效过王梵志体。下面这两首就是王梵志的“打油诗”: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受到王梵志的影响,后世的禅门诗人寒山、拾得、皎然等秉承王梵志衣钵,写下了许多梵志体诗歌。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上面这首诗中寒山写到,王秀才笑话我的诗中有太多的错误,笑话我不懂四声八病(蜂腰、鹤膝是沈约八病中的二项),并且平仄(侧,即仄)不合律,语言粗俗不讲究。其实我寒山也看不上你的诗, 就像瞎子咏太阳..........


四、老干部中的佼佼者

我身边有一些极为优秀的老年诗人,有人的小品文和诗词不让古人。这些人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有和文化沾边的老师、教授,也有不沾边的公安局长、人大主任、工人、个体从业者等等。大多数人的工作几乎和文化工作完全不接触,作诗纯粹是一种业余爱好 。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生活中的俗人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书画家,而生活中很多的文化人其实真不一定会写诗。

我也见过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诗词教育一线的长者。他们退休前就做喜欢诗词,退休后不计报酬地发挥余热,只是因为真心喜欢。

如果把老干体完全等同于老干部的诗词,可以说老干体中有很多佼佼者,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结束语

老干部中自然会有沽名钓誉之人,但和年龄无关,不是老干部也有这类人。

我见过国家级报纸发表过的外行诗词,作者误以为把字数填对就是填词了,恰巧编辑们也不懂诗词,直接就发表出来,以至于沦为笑谈。

古人有烧诗的故事,很多诗人成名以后喜欢烧掉自己认为的拙劣之作。不过变成铅字发表以后,这个办法就失效了。从另一方面看,这类作品保留下来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老干部写诗,老干部与普通人一样,当然有高手有庸手。今天的网络上可以看到无数诗词作品,网络背后我们看不清作者是什么人,很多人的作品其实和老干体没有什么区别。

另外,无论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干部,高手自然有不少。但是读者未必都有一双慧眼,有一部分读者仅仅人云亦云而已,本没有资格笑话什么老干体。

@老街味道

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佳句作为上联 下联怎么对

讲究平仄的格律诗比古体诗更上档次、更高级吗?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2 15:43

李白少见的唐词,我们虽不熟悉,但是写尽了“断肠人在天涯”悲凉
2019
09/21
15:06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宋词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积累,盛唐李白等人都已经开始有了词的创作。只不过当时词的地位比较低下,仅仅是发轫而已,并没有快速发展。到后来白居易乃至于晚唐温庭筠的笔下,词才真正展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并最终在五代词人的手中完成蜕变。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李白的唐词。主要有两首作品,一首是《忆秦娥》写的相思之苦;另外一首则是这首著名的《菩萨蛮》,我们虽不熟悉,但是写尽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悲苦。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就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我们虽然对于这首词并不太熟悉,甚至连这首词是否是李白所写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并不妨碍这首词中有绝美的羁旅天涯的境界。细细品味其中的词句,很有马致远笔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味道。


诗词的上片还是景色描绘,渲染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有抒情主人公抒发情感的氛围。“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如此迷蒙,带给词人的并非是朦胧之美,反倒更觉得凄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这是这首词中的思妇形象,也是游子的想象。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由此游子思妇的主题也就很明显地展现出来了。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下片一开始是一组很有意味的对比。在家思念的女子站在玉石的台阶上痴痴的等待,但是思念都是徒劳的,因为不知道游子什么时候能够归来。与之相对应的是天边的小鸟,黄昏之时快快地飞,积极的归巢。

拿小鸟对比游子思妇,其中的对比意味凸显出思妇在家相思的苦涩,也更显现出游子天涯沦落的悲苦。

最后的十个字是无尽的慨叹。“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马致远笔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道美丽的剪影,其中是天涯游子说不尽的思乡愁。但是在李白的笔下,则是天涯游子最真切的盼望。

虽然李白留下来的词很少,但其中已经显现出对比诗歌的优势之处,那就是长于抒情。虽然句子参差不齐,但是也对应了情感抒发的强弱不一。此后宋词更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势,最终取得了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历史地位。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2 16:00

李清照笔下最伤感的秋天,两个典故的运用,不负千古第一才女之名
2019
09/21
13:02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两宋之间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而她确实对得起这样的名气,尤其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所写出的经典诗词,果真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却能够把家国之仇都融入诗词当中,完全跳出了闺阁女子的见识。

自古至今唯其一人而已。


公元1128年,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已经在南宋逐渐立足了脚跟。但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漂泊,伤感的体验一直伴随着她。而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更让她涌出写不尽的伤感。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就是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开篇两句就已经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秋天。如此萧瑟,如此凄凉。古人对秋天向来不会有多么高的兴致,而此时李清照更是用所有的语言慨叹出笔下最伤感的秋天。

上片一开始就是一片萧瑟之景。“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深秋时节,世间万物都已经失去了生机,哪怕是天边的太阳也逐渐变得惨淡。寒霜肆虐,连梧桐树都不堪忍受其寒。


在这样一个萧瑟的季节当中,词人“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伤感的秋天用什么来打发时间?唯有借酒浇愁。而且因为伤感在心中累积,甚至于夜不能寐。“梦断”之后也只能感受“瑞脑香”,在香气中暂时麻痹。

虽然是“更喜”,虽然是“偏宜”,却也在不经意中透露出李清照的借酒浇愁、夜不能寐。

“秋已尽,日犹长”,秋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但是白昼还显得日子很长。这种伤感如何消解呢?下片中李清照引用的两个文学典故。“仲宣怀远更凄凉”,借用王粲(字仲宣)《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觉得更加凄凉,不经意间透露出去国怀乡之愁。


伤感未曾过去又来一层,那该如何消愁?“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东篱”借用陶渊明的历史典故,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对故乡的思念是不言而喻。上下片都写到了饮酒浇愁,说明此时她的心境在这个秋天更加伤感。

结尾之语本意表达超脱,实际上更是加重乡愁。下片关于王粲和陶渊明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现出李清照的博学,千古第一才女绝非浪得虚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3 10:49

4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让人一见倾心,忍不住背下来
2019
09/23
09:58
真游泳的猫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得到人们的喜爱。而《满江红》乃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词牌,拥有诸多名篇佳句。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文化爱好者。关注我,一起来欣赏5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让人一见倾心,忍不住背下来。

第1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名将岳飞。虽然有不少说法,说这首词乃是明代人伪作,并非真是出自岳飞之手。不过一般人还是认为这首词应当归于岳飞名下。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首词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满江红》了。

这首词有感怀,有追忆,有悲伤过去,也有畅想未来,可以说是一首充满了真情实感的词,千载之下读着这首词,依然觉得虎虎生风,感受到词里的真挚之意。因为这首词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说了,只愿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殷切语言和大家共勉。


第2首,《满江红怀岳忠武》: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明代抗清将领张煌言。从词的名字上可以看出,这首词乃是怀念岳飞的。当年岳飞全力抗金,却被奸臣所害,留下无限悲伤。而张煌言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面临着与岳飞类似的救亡图存的任务,同样是心怀慷慨,希望驱除清兵,还一个汉服江山。

整首词的格式也颇为模仿岳飞的《满江红》,开篇先讲当前的艰难形势,说只有少数人保持赤血丹心,而多数人像李陵一样选择投降清兵。所以整个氛围是令人感伤的。

但是张煌言毕竟是英雄肝胆,他没有被艰难的形势给吓倒,而是要“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想着要恢复明朝,“捧日心”,让百姓们有一个安居乐业。不得不说,这首词体现了张煌言当时的英雄之气,让人感慨万分,同情不已。


第3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的作者是近代女侠秋瑾。秋瑾虽然是女子之身,但是慷慨激昂处更胜过须眉男子。她的壮志令人感动,她的牺牲令人悲叹,她的精神被众多仁人志士所继承。

这首《满江红》开篇写中秋时节,菊花开遍,秋色如霜,四面楚歌。而秋瑾却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别有一番壮怀。她表示自己虽然不是男儿之身,但是心却比男子更加激烈,不是那种凡夫俗子所能识别的。同时秋瑾也因为当时知己难寻而感觉到一丝难过,但她虽然难过,却没有为此而低头,而是持之以恒继续着自己的事业,令人感动不已。

这首词基本是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秋瑾的壮志,语言比较平实,令人一见而倾心,一见而忍不住感动。同时,“何处觅知音”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而“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显示出秋瑾深厚的文学功底。


第4首,《满江红狂风沙》: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空怅望,人寰无限,丛生哀怨。泣血蝇虫笑苍天,孤帆叠影锁白链。残月升,骤起烈烈风,尽吹散。 滂沱雨,无底涧。涉激流,登彼岸。奋力拨云间,消得雾患。社稷安抚臣子心,长驱鬼魅不休战。看斜阳,照大地阡陌,从头转。

这首词的作者是王凯娟,乃是出自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片尾曲。当年我第一次看《大宋提刑官》,就被独特的片尾曲给震撼了。一般电视剧的片尾曲的歌词都比较通俗易懂,而这个电视剧的歌词居然真是一首词。一般电视剧的歌曲都是唱的,而这个电视剧的片尾曲居然先朗诵再唱,真是令人浑身一震,印象深刻。

这首词虽然算不上名作,但是呢,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慷慨激昂,一下子就记在了心里。特别是“泣血蝇虫笑苍天,孤帆叠影锁白链”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无奈感,写出了一种苍茫感,不但具有画面感,更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

同时“长驱鬼魅不休战”这一句更是充满了壮士那种奋斗不息的精神,有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至于词的最后“看斜阳,照大地阡陌,从头转”构思有点类似李白的《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大家还知道哪些满江红呢?你们自己有创作古诗词吗?欢迎留言哦。如果你们喜欢诗词文化,也请关注一下我哦。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3 10:55

qq_logo
要闻娱乐财经体育图片时尚
一键登录
解忧历史

史上最惊悚的一首古诗词,读完透心凉,一个人时不要轻易尝试
2019
09/23
10:00
解忧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唐诗宋词,最能使人感到诗意与唯美,或雨恨云愁,或刻雾裁风,好的文字如摘艳薰香一般倾醉灵魂、惊艳时光,回荡于心间久久无法消去。然而你是否曾感受过来自古诗词的恐怖气息?

很多人首先想到了“诗鬼”李贺,李贺诗中的鬼魅形象比比皆是,诡谲诞幻,阴森可怖,令人陡生寒意。不过李贺的风格更多的是奇幻浪漫,虽大量涉及,但多有虚化,没有一首直击心脏的恐怖力作。

另外,杜甫其实也写过不少“鬼气”之作,比如《祠南夕望》中的“山鬼迷春行”,《天末怀李白》中的“魑魅喜人过”。而且,“鬼吹灯”最早就是出自杜甫笔下!


《移居公安山馆》诗中有“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一句。然而,杜甫诗歌中的“鬼”皆是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就是摆在读者眼前看,所以便少了几丝神秘的恐怖感,达不到惊悚的效果。小解认为古诗词界最惊悚的一首作品当属清朝文学家黄仲则的《点绛唇》,它如鬼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吓人”技巧性,在平和之中忽然骨寒毛竖,令人大惊失色。

《点绛唇》清·黄仲则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这首词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阴寒寂静的氛围:细草必然高,空林必然深邃,其中隐藏着什么呢?雨已经够冷了,而作者又将看不见的风具象化,足见风之凛冽——此情此景,已让人不寒而栗。

“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原来是一个孤魂野鬼,准备找个人寻个方便。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了《倩女幽魂》电影中的镜头:夜黑风高,风簌簌地吹着竹林,随着镜头一转,小倩映入眼帘,颇具仙气却暗含杀机,她在等待,在打量着过路的行人。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如果说上片营造了画面感,那么这一句作者开始将声音灌入读者脑海之中。此“瘦小孤魂”假装一位孤单无助的女子,她一遍遍地喊着行人,企图行人过去帮助她或者发生一段孽缘,结果可想而知,行人若前往,必有去无回。

“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这一句描写了行人的所见所感,他朦胧之中,看见灯火忽明忽暗,恍惚一闪,一个笑面桃花的女子脸庞突现。这种感觉,像极了现在恐怖片的常用套路,比如风雨之夜关上窗户回过头,一个脸突然出现。


而且,这也与小倩的情节十分相似,小倩吸取男人之阳气,可谓心狠毒辣,但她同时又是千姿百媚,令男人无法抗拒。果然,文学中的“女鬼”都是美艳无比的,这也寄托了作者们的心愿,那就是他们之间能发生一段奇幻浪漫的爱情故事。

读完之后,大家是否能够感受到那透心的凉意呢?那么黄仲则为何要写这样一首“鬼词”呢?小解认为,黄仲则表达的主题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旷世的孤独,二是对“小倩”的殷切向往。


黄仲则,即黄景仁,就是那个写下“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才华横溢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他出身贫寒,少年就有诗名远扬,但为了生计只能疲于奔波,最终也没立下功名,反而穷困潦倒,客死异乡,年仅35岁。

那么黄景仁在这首《点绛唇》中所蕴含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一来是对自己壮志难酬、入仕无门的孤独倾诉,二来“桃花面”则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多么希望生活能够有所起色,而且是汹涌而来的那种,虽然有些可怕,但怎么也是美好的。

这就是最令人惊悚的一首古诗词,来自黄仲则之手,这是一首词,也是一个梦,一梦不须要成真,但却必须美丽,黄仲则把人生的颠沛酿成了伟大的诗意。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3 11:42

古体诗的特点
2019
09/23
10:06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古体诗即古风,是中国古诗中除了近体诗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诗的统称。

而近体诗,是唐朝形成的格律体,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近体诗在格式上是高于古体诗的,因为有了音韵格律的规范化,彻底避免了发声基本错误。一首近体诗,只要是合格的近体诗,必然没有音韵错误,是清新自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这是一种规格产生后的强制提升。

古体诗则相对地不讲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对的。

我们说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格律,一定有朋友会说,不对啊,我们平时念《静夜思》,一样的音韵通顺,味道十足啊,我们诗朗诵《蜀道难》,同样感觉不到发音的阻滞,感情的表达照样流畅,在背诵《将进酒》的时候,“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气苍茫,感情充沛,并没有任何的平仄音律问题啊?

那么是不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完全多此一举?

当然不是。


诗是韵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结合。

按照格律创作的近体诗,在音律上不需要考虑是否有问题,只是行文构思是否精巧,用词是否高雅优美,表意是否含蓄悠长,这些才是一首近体诗是不是好诗,会不会流传的根本原因。

而古体诗呢?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古人的古体诗,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汰下来的作品,第一关就是是否适合口口相传。古体诗虽然不符合唐时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声韵”啊,再往前面有“梵呗”,再往前面没有汉字音韵学的时候,古诗还处在汉乐府和诗经、楚辞阶段,完全依附于音乐而存在,不需要汉字本身音调的起伏。

就好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词,唱起来的时候,你是否关注过那些汉字的音调?

不需要,因为音乐性取代了汉字本身的音调起伏。


而古体诗作为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的吟诵体,如果不在音韵上下功夫,必然会在千百年间淘汰。所以,古体诗不是不讲音韵,他只是不强求合平仄格律而已。

一首朗诵的诗歌,哪怕是现代诗,如果没有音调的起伏,从成型到死亡能超过几个小时?从作者到读者,能传播几个听众?

古体诗也一样。我们今天能听到的,都是符合汉字发音的,发自内心的好作品。近体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是在这些好的、自然的作品基础上提炼、归纳出来的一套用于简易创作近体诗的音韵系统。

所以,古体诗虽然不合平仄,但必定是符合汉字音调系统的。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音调的诗,是反自然的,我们念到一首结结巴巴,音调没有起伏的作品,还有没有兴趣去看他的内容?


古体诗的特点还是韵文,有节奏感,有韵脚。但是押韵宽松,而且诗的长短不限,韵脚也可以随时转换,韵脚不像近体诗必须用平声,是可平可仄的。

不要求对仗,但是可以使用对偶,格式也宽松,不在乎平仄、词性相对。下笔出典,古朴沉雄,语言简单清新,这是因为高古的语言系统不完善的缘故,长久下来反而形成了一套让人感觉古拙的意境。

其实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后来近体诗、词牌这些更高级、更精致的文学形式而言的。

随后在格律成熟之后,长短不齐的古体诗句子基本上也会成为律句,因为合律是好听顺耳的最简单方式,这种句子合律,只是体式,押韵,对偶上只合古风的诗体,我们称之为“律古”。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不断精细化以及诗词意象的不可逆转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古体诗”很难再现。今人仿作,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工业社会的油腻之气。

至于那些堆砌古词,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所谓新时代“古风”,不过是一袭工业流水线下的汉服罢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3 11:51

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3 15:52

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 赵企用流水账的方式填词
2019
09/23
07:18
老街味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前言

今天读《宋词鉴赏词典》中的人物是赵企,不知道为什么他被排在第88位,从有限的记载来看,他是宋神宗时的进士,比起前几篇中所写的李清照、惠洪应该早一些 。

一、神秘的赵企

赵企字循道,南陵(今属安徽)人。宋徽宗大观(1107年—1110年)年间,赵企为绩溪令。宣和初,通判台州。后来官至礼部员外郎,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靖康之难时,金军攻破东京了(今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同时押解北上的皇族、官员有三千余人。不知道赵企是否也在其中,总之是消失了。


二、赵企词《感皇恩 》

南宋曾慥的《高斋诗话》曾经评价赵企:

“以长短句词得名,所为诗亦工,恨不多见”。

但是赵企留下的诗词作品很少,词也只有两首,最著名的是这首《感皇恩 》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整首词像是一篇优美的流水账,去长安、见故人、告别、离去,相思感慨。

上阕写到,我骑马又一次去了长安,很开心又见到了从前的好友,可惜刚刚重逢,云雨之梦还没有作成,又要分开了。这种遗憾心情,可能只有巫山的神女才能够体会

下阙写离去路上的心情,依依不舍中诗人独行在千里关山古道,回头再也望不见魂牵梦绕的长安城。在一路落花啼鸟中,是我满怀的思念和痛苦。青春就这样渐渐蹉跎,曾经的朋友呀,如今在哪里漂泊?

朱敦儒有词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这是出世者的心境,不受世间俗情困扰。

赵企反之,引崔护人面桃花典故,写出旧欢之情,可惜露水之缘不能长久。为什么不能长久,诗人没有交代,从下阙步步回首的难舍难分可见诗人深深的眷恋。

词结束时用的是“故人”,前面用的是“旧欢”,又有”人面桃花“和”巫山云雨“的典故,可见故人应该是一位与其有感情瓜葛的女子。


三、柳七风味

赵企这阙词以赋体平铺直叙,写的又是神秘的情人,从内容与形式来看,都很像柳永作品的风格。

苏轼写完《破阵子·密州出猎》以后,还曾经问身边人:我的词跟柳永比怎么样?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月:““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赵企的这首《感皇恩 》,正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风格。


四、赵企诗中的佳句

赵企的诗也传下来十几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这首《秋日泛西湖》,这首诗是比较少见的古体仄韵七绝,2、4句押去声韵:处、去。

湖光山色共争秋,一点尘埃无觅处。沉沉水底见青天,画舸直疑天上去。

宋《苕溪渔隐丛话》作者胡仔是绩溪人,因此对于曾经做过绩溪父母官的赵企颇感兴趣。胡仔收录了不少赵企的警句,如

“几夜已生蝴蝶梦,三年辜负鹧鸪班”;

“愁从竹叶杯中去,老向菱花镜里来”;

“青灯影冷棋三战,红火炉温酒一杯”;

“青镜不览一两日,白发又添三四茎”;

“四山来不断,一水去无穷”等。

赵企的诗被认为“大率体格全学白乐天,故句语皆平易”。 这种诗读起来不烧脑,老妪能解。


结束语

赵企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估计很多人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幸运的是他还能留下十几首诗词作品,让我们偶尔在历史的角落了还能看到他的一丝影子。

结束时,老街用其韵作《感皇恩》一首。

折柳尽离樽,故人空老。飞尽杨花听啼鸟。断肠声里,欲眺萍踪谁晓。举头红日近,长安杳。

袖染缁尘,心疲古道。何似青山水云好。夜来风月,应有乡愁吹到。青春都一瞬,忽过了。

@老街味道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5 12:23

十首相遇诗词:与君初相见,犹如故人归
2019
09/24
16:57
诗词大会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诗词中,爱情是美好的,

相遇亦是美好的。

有的如“杏花吹满头”,

有的如“倚门回首”,

最美好的相遇,都在诗词里。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据说这是李清照初见赵明诚后所作。面对突然造访的翩翩少年,李清照赶忙躲避,却又无法控制内心的好奇,想看看对方到底长什么样子,所以才有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情态。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思帝乡》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一个春日,女子出去春游,风吹杏花满头,她看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一见钟情。少女追求爱情的热烈情态表露无遗,我想以身相许嫁给他,一生一世就此休。纵使他薄情无义抛弃我,也不后悔也不害羞。


《长干曲四首》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长干曲》描写了一对男女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惟妙惟肖,非常可爱。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诗经·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


《西江月》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在宴会上遇到一个女子,十分钟情。他极尽笔墨描写了她的美丽,从妆容、情态、舞姿入手。

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是上元佳节,到处都是一片繁华,灯火、人群,在好女如云之中,诗人偶一回头,蓦然发现一个女子,正是自己梦中苦苦寻找之人,多么幸运和美妙。

《蝶恋花》

【宋】周邦彦

鱼尾霞生明远树。

翠壁粘天,玉叶迎风举。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剪水双眸云鬓吐。

醉倒天瓢,笑语生青雾。

此会未阑须记取。桃花几度吹红雨。

一笑相逢,不是在人间分明是在蓬莱仙路。趁此次相会还未完结,就须好好记住这次相逢的情景了。这是花开花落,几度红雨才有的相聚啊!

《江城子》

五代·张泌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

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蜒。

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这首词从男方的角度来描写一次难忘的男女会见。那天,在春日融融的浣花溪边,我初次遇见了爱人你。

当时你多么美丽:明媚的眼波,轻淡的黛眉,高绾的秀发好似绿云,秀发上发髻援簇。情不自禁地问你:“能不能呆与我约会?”你却调皮地一笑,轻绽樱唇吐出一句:“莫自作多情”。

《古相思曲》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这首诗写的是一见钟情,十三岁时初次与你相识时,正在王侯家里弹琴。就是因为看了你一眼,就让我对你思念到如今。再见你时,我已经十五岁了,此时为你跳霓裳舞,可叹时光太匆匆。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横塘这里,诗人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没有搭讪,没有交集,诗人只是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这个世界,有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有无疾而终的相遇。不论是哪一种,只要我们珍惜这一切,都会成为生命中珍贵的回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5 12:34

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5 14:05

诗人送给朋友一首诗,不乏人生感慨,两句被范仲淹赞“仁者之言”
2019
09/24
23:5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诗人的情感总是如此的丰富。尤其是离别的思念,更需要诗人回想两人的友谊,甚至通常还吟诗作赋,把最美的情感、最柔情的诗意都注入在诗句当中,成为一首首经典之作。

我们今天所分享的这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给好友的一首经典唐诗,其中不乏人生感慨。确实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离别之后的思念,更容易引起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古诗就是,唐代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诗歌一开始就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去年花开时节,我们依依告别,如今又是花开时间,转眼间我们又已经分别了一年了。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世间万事非常苍茫,未来的命运又有谁能够知道呢?尤其在这个春天百花盛开且又百花凋落的春天,更让人心中感受到郁结,夜不能寐。

但是这种夜不能寐的惆怅之感并非完全是因为思念好朋友,在后面的诗歌当中表达出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前两句写诗人自己在仕途当中很不顺利,生出了归隐故乡归隐田园的心思。后一句写诗人自己看着流亡的百姓,自己非常惭愧,对不起国家的俸禄,没能尽职尽责。

这两句古诗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良心,就像白居易在《观刈麦》当中的感慨一样。这首古诗其实也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对于贫苦人们的同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仲淹称为是仁者之言。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作为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品质,是千百年来最最具代表性的士大夫精神。


最后两句又归结到思念朋友的主题上,听说你来看我,我一直高楼眺望,期待早日看到你的身影。最后用月圆来代替两个人的相聚,很有含蓄意味,这也表达出了诗人真切的情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5 14:14

九首渔父词:读一首《渔父词》,忘却尘世烦恼
2019
09/24
16:56
诗词大会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任何时候,我们都向往简单、宁静、自在的生活。

在古时,诗人们也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他们向往山水,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徜徉在山水之间,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平静。

能实现这个愿望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渔父。故而词牌中有《渔歌子》,又叫《渔父》,历代诗人写就了许多渔父诗词,今天,隐娘要分享10首渔父诗词。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渔父词》,丢掉人间的烦恼吧!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犹如一幅画,诗读完,画也就立在眼前了。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父》

南唐·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这是一首题画词,是词人为南唐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词开篇通过对江上和岸上两个场景的描绘来表现画中渔父的生活环境,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最后是词人对渔父的羡慕。全词语淡情疏,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渔歌子》

五代·李珣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此词表现的是渔人超脱尘世的闲情逸致。

上片是楚湘山水画,江山秀美,风物可爱,语言流利。下片描绘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从外到内,“不见人间荣辱”。

这正是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受压抑、打击、挫折之后的一种理想的追求,绝意仕进,与世无争。

全词淡淡写景,缓缓抒情,风骨俊逸潇洒,态度旷达超拔,语言清新流利,文笔洒脱豪放,无不洋溢着一种“清胜”之美。


《渔父四首·其三》

宋·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这组渔父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作品中的渔父饮而醉、醉而醒,于飞絮红尘中阅尽世事之沧桑悲凉与无常,正包含着苏轼对自己多年来迷于政治是非而致人生峻厄的嘲讪与悲悯。

被贬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此时写就渔父词,亦寄托了苏轼对世事的态度吧。


《西江月·渔父词》

宋·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沈沈。闲管兴亡则甚。

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过采石矶时创作了这首词。

白鸥来往无心,人则与世无争,不管风浪如何险恶都能泰然处之。以鸥鸟喻渔父,兼以自喻之意,写其有鱼堪脍,有酒可斟,过着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自然不会去关心千古的兴亡。

身在红尘的辛弃疾,看到红尘之外的无忧无扰的渔父,也心生羡慕吧。


《好事近·其一》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羡慕渔父的生活,他辞官归隐后,生活嘉兴一带,闲时驾舟与友人玩兴,弹琴宴乐自娱,可谓神仙生活。

“绿蓑青笠”、“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


《渔父词二首》

元·赵孟頫

仲姬题云: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其一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两首词表达词人身在官场而傲视王侯,身虽富贵却向往江湖云水的性格。


《渔父》

清·纳兰容若

收却纶竿照落红。秋风宁为翦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出身贵公子的纳兰性德也羡慕渔父的生活。

渔父收了钓竿,秋风吹落芙蓉花,落在水中。渔父淡淡的,水蒙蒙的,耳边传来短笛声,正好看到芦花被吹到水中。


这几首渔父词,隐娘读下来,眼前似有流水芦花,觉得清风拂面,闲适无比。果然隐娘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呀?

你呢,你喜欢这些渔父的生活吗?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6 11:54

除了古风,为什么其它诗歌,词牌,对联都不能三平尾、三仄尾?
2019
09/25
23:10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写诗(非古风),填词,作对联。不是古风那就是近体诗了,即格律诗,词牌是格律体,对联作为律诗中二联引申出来的文学形式,也是格律体。

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为什么格律体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这里面有个错误。格律体确实是严禁三平尾的,但是三仄尾一直没有问题,直到近代才开始有人提出来,并慢慢形成一种和三平尾同错的认识。

其实,三仄尾在唐诗宋词中大量存在,根本不是问题,自然不是格律体的错误。只不过格律体都是两个音节间隔,所以在基础的格律体平仄格式中是没有三平、三仄连接发音的设置的。所以我们如果单单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来学习写格律体,肯定就不会出现三平、三仄的现象。

三仄尾

但是作为变格而出现的三仄是大量存在的。这里有几个原因,我们结合三平为什么是大忌来谈。

格律体正式成型之初,永明体、宫体已经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但是,这个时期还是没有平仄的概念,那么,诗人们如何标注汉字的发音,或者说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来写诗,以保证句子的韵律呢?


双瞳奇人,南梁开国功臣,永明体创始人之一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四声就是“平、上、入、去”,也就是说从这里器,汉字的四声发音法就开始用于诗歌创作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个时候的“四声”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是不同的。平包括了我们今天的一声、二声,上声是我们今天的三声,去声是我们今天的四声。而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面已经消失。

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看沈约的《悼亡诗》中的句子:“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按照四声谱标注出来应该是怎样(当然,我们用今天的发音来标也不准确,这里纯属示例):“去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这样是比较难找出格律之间的规律的。

到了唐朝,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这本书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将平音单独拿出来成为“平”,因为格律诗是以平声结尾,而且声音上扬,和其它的“上、入、去”三种发音有明显区别,其它三种就统称为“仄”。


再来看沈约这首诗的平仄标注:“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是不是就简洁了许多?学会了格律基础格式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首句平仄是首字不论的“平平平仄仄”的正格,而对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所以这两句是出律了,《悼亡诗》就是一首古风,不是格律诗。

说三平尾和三仄尾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平仄知识呢?

因为三仄尾中的三个字发音有可能是三个发音,这在吟诵的时候自然是通顺的,当然不能草草划入出律了事,更加不能说这诗格律诗严格禁止的。

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实际上就是“平平上去入,平去入平平。”虽然都在仄声里,但是“两、岸、阔”三个字完全是不同的发音,如果我们会读“阔”这个入声字的古音的话,也许会更加抑扬顿挫,郎朗清晰。

《唐诗三百首》的五律共有八十首,其中有二十四首是三仄尾,占到了30%。很显然这不是特例、孤例,这就是可以存在的。


所以说,三仄尾不是格律诗的问题。当然了,你不能全都是仄,“仄仄仄仄仄”一句下来,然后说,这个三仄尾有问题。

三平尾

那为什么三平尾绝对不允许呢?

平声相对于仄声来说,只包括了阴平、阳平。而且这两种声调都是平和、悠长的。在诗词中,特别是格律诗中,韵脚必须使用平声。这是因为平声上扬,起到一个句读的作用,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这首诗写完了。

如果使用连续的平声,一连三个平声字,声律就没有变化显得平板,不能出现音调的高低抑扬变化,听起来就不会和谐悦耳。就好像我们听的广告轰炸“羊羊羊”,好听吗?用童声读出来,并且让最后一个音节拖长发生变化,还是可以的,但是用普通话反复念出来就是聒噪而让人厌烦的,就像一群苍蝇在耳边环绕,不过这正是他们让你记住的方式。


而诗歌作为一种用来朗诵的韵文,一旦失去了抑扬顿挫的上口感觉,魅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诗是韵文,是音律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会产生错误吟诵感的音韵组合。唐诗中也有三平尾,如“夜静春山空”、“隐处唯孤云”就是三平尾,这些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格律体成熟之后,这种问题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了。这些三平尾的诗句在唐诗中数量极少,大约只占1%。

这还是因为当初格律体是在试探成型的阶段。有些规则,一旦大家发现有利于诗歌创作,就都会自动使用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今天来写格律体的话三仄尾看情况而定,三平尾绝不允许。用了,就自动归入古风了,不在格律体的讨论范畴。

对联虽然出自格律体,但是好像要宽松一些,因为对对子本身就是民间的文字游戏,这方面粗放一些,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格律诗中是绝对行不可以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7 14:35

孟浩然传世经典诗词三首,句句堪称千古绝唱,你知道几首?
2019
09/27
10:25
京博国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代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孟浩然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碍于面子,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既不卑不亢,又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

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本诗的前半部分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部分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

首联直接说理。言语简单,道理深刻,包含着诗人几多沧桑的感觉。颔联写登山之事。诗人的万般感後沽然而生,颈联描写诗人登山所见,抓住极为典型的物象即水和鱼,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缕淡淡的伤感情怀。尾联写的是登山后的感受、本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半淡深远见长在诗的结尾引用典故,贴切自然,情趣盎然。


《过故人庄》

唐代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的首联如记事一般,用语极其平淡自然。颔联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这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现为一种谐和而单纯的美。


颈联的“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从尾联来看,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8 16:11

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是不是故弄玄虚?
2019
09/28
10:00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起承转合,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

格律诗是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中国古诗的形式。我们在总结格律诗规则的时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递进,平声押韵和对仗等技巧规则,在写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转合”。

但是我们要知道,“起承转合”的行文方法并不局限在格律诗中,甚至不局限于诗作之中。

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想,小说、散文、记叙文、纪实文、议论文,有哪一种文体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转合”?便是现在流行的讲段子,是不是也要起句,续写,转折,收尾?

便是讲相声,也得讲个:“我昨儿个——”、“想当年——”说起个由头,再两人互相砸挂,然后抖出个包袱,让听众哈哈大笑。不过相声的每一个包袱,都暗藏了起承转合,他将大量的情节发展和意外集中起来,达到让观众笑起来的效果。


咱们再想远点,跳出文艺作品的范畴,世界上有哪一件事情的发生不是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则?

哪怕是艺术另开一枝的音乐,是不是起手、渐强、高潮、消散?

我们浪漫的爱情,是不是相识、相知、相恋、相守?

一个人出生、成长、纵横天下、叶落归根,直至死亡。

一个王朝建立、强盛、顶峰、衰亡。

一个事件起因、发展、高潮、圆满结束。

所有这一切,是不是一个个起承转合?

用老子的话来说,这简直就是“道”。

文学艺术作品是干什么的?是用来叙述世间沧桑、描写人物百态、记录王朝兴衰的成品,不按照“起承转合”来要怎么办?


诗歌只不过是更加精炼的,押韵的,有节奏感的文章,它也是要说事情,发议论,表感情的,不遵循“起承转合”又该如何表达呢?

我们不排除有些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会使用各种时空打乱的写作手法来增加诗文的吸引力,但是在读者心中,无非是最后才把所有头绪按“起承转合”理顺,恍然大悟。

这是生而为人的局限性,也是大众最好接受的逻辑性。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起承转合”,就算表现得不明显,无非是作者增加阅读趣味性罢了。

现在来回答:“起承转合”在格律诗中是必要的吗?

当然是必要的。

你只看到高超技巧的作者使用精巧的语言表达喷涌出巨大的感情能量,却抓不住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对万事万物罗辑的遵从,却以为“起承转合”是故弄玄虚。

其实这才是本末倒置。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9 13:16

五千年来10首最美古诗词
2019
09/29
10:52
28non古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最美的古诗词,总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的地方,且慢慢读来。


时光再美,怎如初见。

《木兰词》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没有距离,便少了思念。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时光的流逝,距离的遥远,可以使人淡忘很多往事,但彼此间的爱意,却永远都不会磨灭。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才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以蓦然一眼为始,以相伴一生为终。

《击鼓》

先秦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世间再多纷繁,也抵不过最爱的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亲阅沧海,再没有见过真正的波浪;履历巫山,世上哪还有入眼的云彩?轻轻挥去一路上迷离的风景,我的心只和你的音容紧紧相依。

见多了舞榭楼台,灯红酒绿,看惯了莺歌燕舞,花径逶迤。就算把俗世的春色尽收眼底,也比不上梦里看一眼你盈盈的笑意。


韶华流逝,物是人非,风亦感伤,人亦彷徨。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非要等到千帆过尽,才开始知道回头;要等到流离失所,才开始懂得珍惜;等到物是人非,才会开始怀念。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往阴暗处寻找我们心中的她,却总不见其影踪,蓦然回首,才发现她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当真正的美好逝去的时候,回忆,又能挽留什么呢?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个“已”字,可怕至极。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懂得珍惜。


一思一念是情节,一步一遥是想念,一夜一盼是枉然,一烟一雨是十年。

《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哪怕是苏轼那样的豪迈男儿,对着亡妻的坟墓,也只剩感伤。

十年是一个恰好的跨度,看似不长,却足以让一个呱呱婴儿变成一个懂事孩童,足以让一个满怀热血的中年人步入人生的晚年。


提升自我的唯一法则是不断学习,吸取能量。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惟有源头活水来。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永葆活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一次旅程。


生活要懂得豁达,不怕霜花凋落,不怕风雨叠加。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跌宕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9 13:26

怎样才算是一首合格的七言绝句,如何理解绝句与律诗的区别?
2019
09/29
10:17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如何才算是是一首合格的七言绝句?

绝句分为五言、七言。而和中国古诗的分野一样,有是否遵循格律的区别。唐以前包括格律出现以后不遵守近体格律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古绝。而遵守平仄格律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律绝。

我们平时提到的五绝、七绝是通指律绝中的五言、七言。

所以,我们不讨论古绝。题主这个问题我理解是问如何写一首合格的近体格律七言律绝。

作为近体格律诗的排头兵(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绝句以其短小精悍,词字精致,意境优美,余味悠长而让人喜爱,不过首当其冲就是遵守格律安排。

平仄

七绝作为五绝的扩充版,基础平仄格式也是从五绝扩充而来。比如五绝的仄起仄收格式,首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应七绝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再根据平仄推导法则(看前面文章),就可以得出整首七绝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三种格式(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也都可以这样得出七绝平仄格式。而除了在某些“一、三、五”非重要音节位置可以平仄互换,“二、四、六”的平仄是不能乱的。

一首合格的七绝必须遵守这四种平仄格式中的一种。允许有变格,允许有拗救,但是变格是从正格来,拗救也不能影响其它句子的平仄推导。


押韵

首句仄收的七绝,则偶数句押韵;而首句平收的七绝,则一、二、四句押韵。平收的七绝,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这叫做“孤雁出群格”,但是不能跑太远,否则就出律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峰:二冬】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东】 押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一东】 押韵

这就是孤雁出群格,这是合格的。至于历来就有的平水韵和新韵之争,在赏析唐宋诗词的时候,了解平水韵是必须的,而我们今天写诗,倒是不必太计较这一点。新诗新韵,也没什么不可以。只不过在完成一首作品之后,标出所用的韵,对读者也是一种尊重。

七绝在格式的要求主要就指这两点。至于对仗,在绝句来说不是必须的,有,当然好,显得文采飞扬,没有也不是问题。这点也是绝句和律诗的区别之一(题主的第二个问题)。


文法

绝句的写法其实和大部分文学作品一样,都是讲究“起承转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事,言之有景,然后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升华,转换,写出言在诗外的意境。

为什么绝句更讲究言在诗外?因为绝句短小,没有足够的字词空间来发挥,像律诗一样从头合到尾。所以七绝的写法一般是“起、承、转、放”,第一句起笔,第二句深化,第三句转开的时候为第四句做好铺垫,就像射箭之前的蓄力。最后一句把感情爆发出去,诗完结,意不完结,就真正做好了余味无穷。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大家可以自行体会这种写法。感情的爆发并非就一定是慷慨激昂,而是指发散出去,并不用像律诗一样“起承转合”一定要合回来。

能做到格式上的遵守,文法上的大致合体,一首七绝就可以说是合格了,但是不是好诗,咱们得另说。不过这就并不是题主的问题所在,此处不赘述。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之处在哪里?

第一点,律诗为八句,比绝句多了中二联。字数上的充沛可以给诗人充足的空间来描写、讲叙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这是绝句所欠缺的。

第二点,律诗作为格律诗,平仄格律上和绝句一样必须完全遵守平仄格式的推导,否则就出律,划入古风。

第三点,律诗的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后来由于过于严格,就放宽了要求,颌联不对仗也可以,但是颈联必须对仗,这一点是基本原则。如果颈联不对仗,划入古风。

第四点,律诗的押韵和绝句一样,除了首句可以押邻韵,其它位置都必须严格押韵。也有一种尾联押邻韵的格式,叫“孤雁入群格”。

第五点,律诗写法,基本上遵守“起承转合”,和绝句不同的是尾联要合回首联,而且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两句作为单位的,而绝句是以单句作为单位的。

这些就不举例了,大家知道了基本区别,再去读几首七绝和七律,自然看得出来了。


你如何理解?

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就是格律诗中的朋友圈和公众号文章。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9 13:37

辛弃疾最“狂”的一首词,其中有两句是千古名句
2019
09/29
11:09
谢小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文武双全的文人,读他的词,有一种大丈夫生当如此的感觉,他的“狂”,与李白苏轼有着不同的意慨,今天小楼推荐一首辛弃疾最“狂”的词《贺新郎》,这首词是有两句是令人击节赞赏的千古名句。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罢居瓢泉期间。辛弃疾在瓢泉建有一座别墅,别墅中建有一座停云亭,他在这首词的序中说,他独坐停云亭中,看水光山色,联想到陶渊明《停云》诗篇及其思亲友之意,写下此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起句“甚矣吾衰矣”,表面上是感叹自己已经衰老了,内里却有更深沉的意慨。《论语·述而》有云:“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辛弃疾直用此句,包含了他与孔子一样因人生理想破灭的无限失落之感。

接着,辛弃疾点出思亲友的主题,怅望平生,知己好友大多凋零,如今已经不剩下几个了。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这里宕开一笔,自我排解。“白发空垂三千丈”,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过,李白的是愁,而辛弃疾却是“一笑人间万事”,这里的笑并不是轻浮的笑,辛弃疾也有愁,但是面对愁,他自我排解,一笑置之,这“笑”中,有辛弃疾与人间愁绪相互斗争的深沉意涵。

“问何物,能令公喜”,典出《世说新语·宠礼》: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桓温所赏识,荆州时语谓此二人“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辛弃疾妙用王恂、郗超和桓温的典故,说好友零落,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呢。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接下来几句,是辛弃疾思亲友不得,转而移情于青山。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人世沧桑巨变,惟人与自然永远亲切和谐地相处,辛弃疾从自然中得到了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一尊搔首东窗里”,化用陶渊明《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悠,掻首延伫”的诗意。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诗,想来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江左,长江以东,晋室南渡,东晋及南朝相继建都金陵,统辖江左一带。

浊醪(láo):浊酒。

南朝那些所谓的句士,只知把醉酒狂妄当成求句的手段,哪里知道酒中的真趣。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翻飞。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南史·张融传》张融语:“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古人,只恨古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这首词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是千古名句,据说,辛弃疾对这两句也是颇为自得,常令歌伎歌唱此词,自诵此二警句,边诵还边拍着大腿笑,此种狂态,他人难及。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9 13:48

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的姓氏里藏着最美的唐诗宋词!
2019
09/29
10:00
解忧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姓氏,是父母赐予你的印记,而名字,是你献给世界的惊艳。我们常说,谁起得名字普通,谁起得名字好听,是作为独立语言来考虑的,然而不论什么样的名字,一旦将它放进唐诗宋词里,总会生出一片诗情画意。

小解按照2018年最新百家姓排行为例,依次揭开你名字里隐藏的最美句子。

如果你姓王,王维会送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色浓郁,摄人心魄,你是否愿意停留?

如果你姓李,黄庭坚会送你:“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思念的春风,催熟了一年又一年的桃李。

如果你姓张,胡铨会送你:“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像神兽一样勇猛的战士,才是对“弓长”的最美诠释。


如果你姓刘,李商隐会送你:“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天涯海角,重岭蓬山,你所到之处,就是我牵挂的方向。

如果你姓陈,李端会送你:“流年恍惚瞻西日,陈事苍茫指南陌。”沧海桑田,万物有移,唯有想你的那颗心,永远不变。

如果你姓杨,朱淑真会送你:“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你就是春天的样子,你就是我淡淡的愁。

如果你姓黄,刘彻会送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人生易老,岁月易逝,秋天的每棵草木每片白云,都值得好好对待。


如果你姓赵,傅玄会送你:“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云为车兮风为马。”你是遥远的古老的传说,爱而不见,求而不得,是这个世界最悲伤的事情。

如果你姓吴,李贺会送你:“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身佩宝刀,奔赴沙场,去戎马生涯,去拜相觅侯,去收拾破旧山河。

如果你姓周,苏轼会送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能称得千古风流人物,唯周郎与你。

如果你姓徐,苏轼再送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徐徐吹来,不曾打扰过湖水,愿你的人生同样“徐来”,愿你的苍老一直“不兴”。


如果你姓孙,程大昌会送你:“孙枝秀雅,已挂恩袍春草。定从欢喜处,添年考。”你是葳蕤的孙枝,你是人间的贵人,你是我最爱的欢喜处。

如果你姓马,陆游会送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愿你如陆游一马平川,勇往无前。

如果你姓朱,李煜会送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你的容颜应像你的姓氏一样始终不渝,衰老从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如果你姓胡,白居易会送你:“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如果你姓郭,杜牧会送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如果你姓何,李商隐会送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果你姓林,李煜会送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如果你姓高,张先会送你:“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争,千里伴君行。”

如果你姓罗,晏几道会送你:“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如果你姓郑,白居易会送你:“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

如果你姓梁,陆龟蒙会送你:“珍重兴公徒有赋,石梁深处是君行。”

如果你姓谢,薛昭蕴会送你:“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如果你姓宋,李峤会送你:“入宋星初陨,过湘燕早归。”


如果你姓唐,刘希夷会送你:“归来高唐夜,金釭焰青烟。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如果你姓许,刘言史会送你:“花间自欲裴回立,稚子牵衣不许人。”

如果你姓邓,皎然会送你:“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更睹邓林花落朝,狂风乱搅何飘飘。”

如果你姓韩,孟郊会送你:“有客步大方,驱车独迷辙。故人韩与李,逸翰双皎洁。”

如果你姓冯,钱起会送你:“应笑冯唐衰且拙,世情相见白头新。”

如果你姓曹,岑参会送你:“似出栋梁里,如和风雨飞。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

……

如果没有如果,我也会在唐诗宋词里遇见最美的你。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30 12:29

这首宋词,清婉奇丽令人惊艳,堪称人间绝句
2019
09/30
11:36
谢小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翻检古诗词,常常会读到令人惊艳的词句,让人感叹,这样的人间绝句,就是再给我八辈子也写不出,今天小楼推荐一首自觉可称人间绝句的词,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首词唐圭璋先生认为豪放之处, 可比东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诗人,他与黄庭坚、陈师道合称江西诗派的“三宗”,陈与义还善于填词,今存词十余首,其词豪放处近于苏轼。

此词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此时,陈与义已经四十六七,经历了北宋灭亡,流离逃难,他回忆起二十年前在洛阳的日子,那时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游赏玩乐。陈与义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此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午桥:在洛阳南面。午桥也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回忆往昔,在洛阳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都是当时的豪杰人人物,那样美好的时刻,让人不曾觉察到月光随着流水消逝。

“长沟流月去无声”七字,意境极美,让人仿佛看到月映沟水,沟水缓流,极富清明之美,同时,也蕴含着时光在长沟流水中缓缓流逝的感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这两句写当里宴饮的风流盛况,月光从杏花上流泻而下,豪杰们在杏花疏朗的影子下纵饮,还有人笛助兴,他们就这样一直玩到天亮。

这两句历来为人赞赏,清人彭孙道《金粟词话》中说:“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然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平淡。若使语意淡远者稍加刻划,缕金错彩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若《无住词》之‘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词的下片转到今天。昔日的风流韵事已为陈迹,金兵入侵,宋室南渡,经历了流亡逃难的艰苦生活,这二十年的人生,恍如一梦,虽劫后身存,依然令人心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如今闲来登上小楼,欣赏雨后新晴的美景,世事万千,古今兴亡,令人感慨,这些事,都在三更时渔夫的歌声中了。


词的最后两句,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内涵,超越了自身的限制,扩展至对历史人生的思考,遂成千古警句,《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便是从这里来的。

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中评:此首豪旷,可匹东坡。上片言昔事,下片言今情。“忆昔”两句,言地言人。“长沟”三句,言景言情。一气贯注,笔力疏宕。换头,忽转悲凉。“二十”两句,言旧事如梦。“闲登小阁”三句,仍以景收,叹惋不置。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20190722石门素疏【鱼象鱼说】今日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