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挖掘"海棠香国"历史文化 让其重放异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2 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篇的话:“海棠香国”曾是古代乐山的称谓,乐山,也因其广产娇艳馨香的海棠花而久负盛名。它蕴涵了乐山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现存的一些古籍、方志、诗文,但凡涉及花卉海棠的,大抵都有它的记载和吟咏。在建设文化强市的今天,作为乐山的“市花”,逾经千年而馨香不败的嘉州海棠理应重放异彩,开拓、挖掘“海棠香国”的文化内涵,更有其积极的意义。从本期起,本报“三江周末”将开辟专栏,刊发“让‘海棠香国’重放异彩系列报道”,多角度反映“海棠香国”的历史、现在及将来,给读者回味、思考和启迪,敬请垂注。


  嘉州:历史上的“香城”


  历史上嘉州素以盛产有馨香的海棠而闻名于世。唐代曾在嘉州做过刺史的薛能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嘉州古城一度成为香城,这是怎样的一种香呢?宋时张长民《海棠记》载:“其香清酷,不兰不麝”。《西阳杂俎》特别强调:“嘉州海棠色香并胜”。


  嘉州海棠这一名称的缘起,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北宋诗人王十朋称为“嘉香海棠”,并以此为题写“点绛辱”词,“丝蕊垂垂,嫣然一笑新妆就。锦亭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从中可看出早在宋代,嘉州海棠就名闻天下了。


  有学者认为,海棠以地名“嘉州”冠之,既区别于异地,又标明了它特有的风格和特征,而成为另一种“物种”或“品种”。


  乐山人心目中的“海棠情结”


  散发馨香的海棠今已不复存在,“海棠情结”在乐山人的心中却根深蒂固,至今乐山尚有种植海棠欣赏海棠的习俗。


  郭沫若对有馨香的嘉州海棠也情有独钟。他在1939年回到故乡重游乐山草堂寺(今草堂高级中学校址)时,写有《重游乐山草堂寺》诗一首,“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几徘徊”。可以看出,在当时,嘉州海棠已经日渐稀少。


  《乐山报》在1980年创刊时,其文艺副刊即以“海棠”命名,希冀嘉州海棠能以另一种生命形式,“深深地植根于嘉州膏腴的土地中,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雨露阳光,四时竞秀,缕缕喷馨,用她绚丽的色彩和沁脾的异香,辉映时代的风貌,陶冶人民的情操。”在乐山人民的呵护下,这个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为开掘“海棠香国”的历史文化,乐山报海棠副刊在创刊不久就开展了有关嘉州海棠的讨论,引起了乐山市民的广泛关注,有识者热切参与。两年后的《乐山市志资料》在全文辑载其讨论文章时,还在各文的标题下加了副题。计有:李又林《海棠香国觅海棠——嘉州海棠是绿叶球根状海棠》(乐山报1980年9月19日第4版),孟汀《也谈“海棠香国”的海棠——兼与李又林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0月24日第4版),毛西旁《嘉州海棠是贴梗海棠——与李又林、孟汀二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1月7日第4版),孟汀《嘉州海棠是垂丝海棠——与毛西旁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1月28日第4版),李又林《愿为海棠谱新曲——为“嘉州海棠”与孟汀、毛西旁二同志商榷》(乐山报1981年1月16日第4版)。这个讨论因故暂停的情况下,又在其他出版物继继续续地延继着。文章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茶房酒店的热门话题。


  嘉州海棠被法定为“市花”,是经过乐山市民长时间酝酿、广泛地讨论后一致选出后,市人民代表在大会上一致通过的。


  为文化名城再添馨香


  旧时乐山府衙内悬有两道匾额:“汉嘉古治”“海棠香国”,这正是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


  “海棠香国”凝聚着乐山人对这块热土的挚爱,吸引着天下人对这方土地的关注。寻迹开发“海棠香国”对于建设文化强市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历史文化名城大放异彩,让“海棠香国”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出来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指引,成为新时代的一张城市名片,已迫在眉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 08:41 , Processed in 0.02532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