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在岁月更替之时,《集结号》吹起了一片热情。人们谈论冯小刚的这部最新大片,大都限于影片所带来的一切,而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外景地,百姓记忆最深的是1年前《集结号》拍摄时的一幕幕场景。 fficeffice" /> 虽然时隔1年有余,但谈起《集结号》的拍摄过程,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的百姓依然津津乐道。 ffice:smarttags" />2007年12月26日,记者一行三人驱车宽甸,先后采访了《集结号》的几处外景地、数名群众演员和为剧组跑前跑后的编外人员。 时过境迁。记者采访的人中,当时的情景大都历历在目,但具体时间几乎都说不上来。 第一场拍了好几遍,牵牛的老汉急了。 2006年10月6日上午,在青椅山镇八棵树村举行简单的开机仪式后,《集结号》正式开拍。 开机后的第一场戏,是男主角九连连长谷子地向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一位牵牛老汉问路。 据八棵树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彦介绍,牵牛老汉这一角色,原先推荐的是70多岁的村民孙树海,可是剧组没看中,后来从宽甸县城找到了一位群众演员。作为道具用的4头黄牛,是张德彦帮忙从村民家里雇来的。 这一镜头,拍了三四次还是不行,又接着重拍。最后,这位牵牛老汉急了…… 当时,正是秋收季节。可附近村落的村民都放弃手中的农活,跑来看热闹,还有的人从宽甸县城专程赶来。“围观的有三四百人,像赶集似的。”张德彦说,“都站在20米之外,并且不能讲话。” 戏是拍了,可惜没用上! 36岁的任晓辉,是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的组织委员。《集结号》里有一场男女主角在客车里相遇的戏,作为群众演员之一,任晓辉扮演一位城里干部。 对于演戏时的那身装束,任晓辉记忆犹新:4个兜的蓝色上衣、蓝色帽子、灰色裤子、蓝色球鞋,上衣兜里插着一支钢笔,手拿一个写有“北京”字样的黑色皮包,包里装着用报纸包裹的石头。“车上还有售票员、军人、扎绑腿的农民和抱小孩的妇女,都是那个年代的穿着。”任晓辉说:“在车里怎样都行,就是不准说话。” 2006年10月9日早晨5点,任晓辉同部分群众演员一起,乘坐剧组的大客车从宽甸县城来到青椅山镇拍摄现场。同导演、演员吃过同样的早餐后,6点半便开始拍戏。 先是拍摄客车在公路上行驶的场景,摄像机就架在路边的玉米地里。而这样一个小镜头,就拍了五六次。 拍车内戏时,客车不发动,而是用一辆拖车牵引着前行。车外加了反光板,将太阳光反射至车内,加上车内安装的日光灯,所以光线特别强。客车副驾驶座位被拆掉,架上一台大摄像机,还有一台手提的小摄像机,据说是拍摄花絮的。 “这一段(戏),要求群众演员不能看镜头,不能说话。”任晓辉兴致勃勃地说,“我当时低着头,装作睡觉。” 头一次参加拍戏,任晓辉就体会到个中的艰辛——车走了一段路后,就听导演喊道:“不行,重来!”拍了七八次后还是不行,冯小刚便让群众演员下车休息,而他则不停地抽着烟,在地上来回走动,思考着。 这一场戏,任晓辉他们离开现场时,已是晚上6点多。 张德彦说,知道要招群众演员的消息后,一下子来了近30名村民,最后9人当选。这些群众演员都是想体验一把拍戏的感觉,而非冲着一天35元的劳务费。但遗憾的是,由于剧组中途更换了女主角,故《集结号》里并没有他们的身影。 不过,客车在公路行驶的外景,最终保留了。 头一次拍戏,没想到拍张照片! “拍剧照了吗?” 面对记者的发问,八棵树村一组村民丁志江惋惜地说:“头一次拍戏,就没想起这事儿,等到回过味儿来,已经晚了!” 这十几名群众演员中,只有扮演售票员的曾霞拍了照片。不过,照片是同事用手机拍的,其中有与男女主角的合影,还有一幅是冯小刚给演员讲戏,曾霞就站在冯小刚旁边,同事抢拍了这一镜头。 后来,剧组又找到曾霞,这位当时青椅山镇的副镇长(现任宽甸司法局副局长)没有答应。“当初就是想尝试一下,体会那种新鲜感。既然已经拍过,就没有必要再参与。”曾霞说,“至于有没有镜头,无所谓。” 由于换装时将自己的服装放在另外一辆车上,曾霞便把手机和600多元现金分别装在戏装的口袋里。结果拍完戏后,曾霞只拿出了手机,返回的路上才想起钱没有拿出来,最后联系上负责群众演员的副导演,到剧组下榻的宾馆方找到那身戏装…… 给我剃了个“姜大牙头”,好长时间才长出来。 57岁的丁志江扮演一位农民乘客。这位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印象最深的是,剧组给他剃了一个“姜大牙头”:头顶的头发较长,像一个盖子扣在头上,后脑勺则剃得溜光。“好长时间才长出来!”老丁笑着说道。著名演员张丰毅扮演的姜大牙,是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的男主角。 而任晓辉则剪了一个“茶壶盖儿”的发型,就是头顶的头发长,边上的较短。拍完戏后,任晓辉到理发店修剪了两次。 错过了“及时雨”,冯小刚摔碎了对讲机。 在通往青椅山机场的公路上,有一出伐木工人乘坐大卡车运送木材的戏。青椅山镇民政助理邵文才,就是4位伐木工人之一。 这4位伐木工人,都外穿浅蓝色破棉袄,内着红色无领单球衣,脚蹬黄色翻毛皮鞋,头戴草帽,外披一块绿色雨布。为了表现棉袄的旧与脏,剧组用雪花膏兑上鞋油涂抹在袖子上,看起来乌黑发亮。 按照剧情要求,这场戏是在雨中拍摄。在拍摄了三四天也不理想的情形下,正赶上有一天天公作美,下起了一阵小雨,结果因剧组的车挡住去路而错过了阵雨,冯小刚十分生气,将手中的对讲机摔在地上。 后来,只好采用“人工降雨”,才完成这段戏。 为了拍戏,一座废弃的砖窑延期拆除。 除了青椅山外,还有几处宽甸“风景”也纳入《集结号》之中。 据宽甸县委宣传部的一位人士介绍,《集结号》的一场战争戏选在了永甸镇军民村,原因是那里有一座废弃的砖窑。而此前,因为公路改扩建,这座破旧的砖窑已经列入拆迁范围,并且即将拆除,否则将延误工期。为了保证这一场景得以拍摄,宽甸宣传部与交通部门反复磋商,直至拍完戏后才拆除砖窑。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一座从沟壑中飞跨而过的大桥,那就是宽甸至灌水间的蚂蚁沙大桥,激烈的战争场景中,大桥显得气度不凡。该桥建于1977年,桥长102米,桥高32米,单孔跨度70米。这座宽甸最高、辽宁省单孔跨度最大的大桥,拍摄完《集结号》后,结束了自己最后的使命,2008年将重新建造。 此外,老道排、大川头镇新丰村也都搭上了《集结号》的“班车”。 许多道具,都是在当地租借。 开机后的20多天里,张德彦忙得不可开交。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剧组寻找道具,从梯子、电锯、油锯、筐、瓜果,到牛、鸡、鸭、鹅,道具组不仅仅白天找他,有时晚上也挂电话。 青椅山镇财政所所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长孙玉">长孙玉ersonName>君告诉记者,剧组的人直接找到镇政府,想找一些陈旧的木柜、木桌和椅子,用来布置战地医院等场景。镇政府有几个对拉门的旧式档案柜和长条桌椅被相中。虽然剧组答应给钱,但镇里没收。 选择在宽甸拍摄,是有人推荐。 冯小刚为什么选择在宽甸拍摄?这不只是记者关心的问题,更是笼罩在许多人心头的“神秘”。 据宽甸县委宣传部的有关人士介绍,这是因为有人向冯小刚推荐宽甸,而个中细节,外人自是无从知晓。 这位人士还说,《集结号》有一些雪地里的场面,可是2006年冬天雪少,冯小刚等下雪就等了很长时间。 要是建成永久建筑就好了! 在青椅山机场废弃的机务连营房,是数栋二层楼房,经过“装修”后,成为《集结号》第一场攻坚战的拍摄地。 青椅山镇三道沟村村民张成海,带领100多人的建筑队伍,按照剧组的要求,连续工作了50多天,将此处“还原”成一个街道长200多米的“小镇”。 张成海说,“小镇”的建筑都是仿古建筑,像大门洞就是模仿剧组提供的照片建造的。这座上世纪40年代的东北“小镇”,闹市、商店、酒肆、教堂、妓院、商贩及国民党军部、景点、树木等一应俱全。他们在建造这座“小镇”时,冯小刚时常到现场指导。 张成海有幸观看这场“战役”的拍摄过程。“打了一个多星期。每个镜头都要拍三到四次,然后从中选择一个。”张成海说,“演员拿的枪都是真的,能打出火花,就是没装子弹……像冲锋、中弹倒地的镜头,看起来可像了!” 张成海他们建造的建筑物都是临时性的,有的在“战斗”中炸掉,有的在“战火”中焚毁,有的在开春时倒塌。“当时如果建成永久建筑就好了,肯定能吸引很多人来旅游。可惜当初眼光浅。”张成海遗憾地说。 其实,发出这种感慨的何止张成海一人。 2007年7月就任青椅山镇党委书记的隋永宽说,宽甸的旅游主要是自然风光,缺少的就是人文景观,如果能把《集结号》的拍摄地有效地保护起来,必定会成为一个红色旅游的景观。 像冯小刚这样的“大腕”,能来到宽甸拍摄大片,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没能保留拍摄“景观”是一种遗憾,没有抓住《集结号》上映的机会宣传宽甸也是一种遗憾。 还有人说,《刘老根》火了,《男妇女主任》火了,但宽甸仍然是宽甸,仍然是默默无闻的宽甸。 相信电影《长空雄鹰》还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可你知道是在哪儿拍摄的吗?丁志江告诉记者,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就是在青椅山机场“起飞”。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借影片的“好风”,而拍摄地“一飞冲天”的事例并不鲜见。被誉为“中国战争电影里程碑”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而且“号声”嘹亮,我们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