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泳必须符合科学要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5 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鹿 于 2021-8-25 18:46 编辑

      冬泳必须符合科学要求

    适应寒冷刺激进行冬泳锻炼和冬泳冷疗法作为医疗体育,来促进人体健康和疾病康复所起的作用,已为冬泳人的勇敢实践和医学界、体育界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所证实。但必须掌握方法,方法不当可就生相反的结果。因此,我们主张冬泳必须符合科学要求,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简言之,科学冬泳。

科学冬泳是从冬泳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总结岀来的。尤其在大讲冬泳好的蓬勃发展形势下,意外地岀了问题和事故,而且有的是多年冬泳能手。冬泳人的一些死亡或伤残事故,在许多地方时有发生,对科学冬泳的呼声十分强烈。在震惊之余,人们懂得了冬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科学冬泳。
科学冬泳是全国冬泳运动发展中提出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对冬泳者的根本要求与实现安全冬泳的基本保障。
科学冬泳的概念与定义可概括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冬泳,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冬泳,按照科学健身的理念,提供冬泳人的锻炼素质和生活质量,从而发挥冬泳身心健康的优越性。
科学冬泳的内涵,包括以下要点:
(1)参加冬泳的目的明确。即以身心健康与达到娱乐为目的,冬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习效果,给人带来全新的欣快感受,提高抗寒能力,锻炼意志与毅力,提高生活与生命质量,祛病健身,解除与缓解病痛。尤其那些已被病魔折磨了多时的慢性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体弱者,渴望参加冬泳来使自己获得绝处逢生的机会,如果上述目的实现了,即成为冬泳的动力。他们往往成为冬泳的宣传人和活广告,往往成为冬泳队伍中的中坚。
(2)具备参加冬泳的各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体条件、冬泳场地的环境条件。
(3)锻炼方法要科学。最重要的是按照“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指导冬泳活动,掌握适量这一关键问题,安排好自己的具体做法。
(4)掌握冬泳者自身主观情况和所处的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5)冬泳者增强保健养生观念,采取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达到冬泳健身祛病的效果。
(6)要有自我保护、自我监测意识,定期查体,加强医疗监护,及时防病治病,保障冬泳的安全性与持续性。
冬泳运动是人们主动接受以寒冷刺激为主要刺激的健身运动,寒冷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给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威胁是众所周知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又有可利用的一面,现已用于医疗和健身。因此,冬泳人对寒冷的利和弊必须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利的方面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从弊的方面可以得到启示和防护。

严寒的冰水要比寒冷的空气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的危险程度大得多,科学家观察到:有的陆生动物可以耐受零下50°C的低温,而水生动物在零下2°C的地方就不能生存了。人对寒冷的适应也有过试验:1998年3月8日,陕西咸阳市人体科学研究会组织25人在零下21°C的冰库中,身着单衣单裤连续试验了3个小时;22日再次组织33人在零下23°C的冷库中进行长达5小时16分耐寒试验,受试者无一人冻伤或异常。有报导:美国芝加哥一位年轻妇女在饮酒后回家的路上,卧倒街头、直肠温度只有18°C,心跳22次/分,呼吸3-5次/分却获救。而在冷水中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据报载,某国的海军在离岸百米处,划船翻倾,落入冰水者无一人幸免。这里介绍一个用人做实验的最有代表性的记录,那就是在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战俘进行的极其残酷的人体试验。从人道角度绝不容许,但其实验结果仍被许多有关著作所引用。将身着飞行服的实验者投入4.5°C水中,开始体表疼痛,特别是头部。入水后5分钟内直肠温度没有变化,但皮肤温度急剧下降,全身肌肉极度僵直,呼吸困难,不能说话;10分钟后动作困难,剧烈发抖,心跳增到140次/分,收缩压达150mmHg;40分钟后,直肠温度变成33.3°C,皮肤温度为17.4°C,心跳50次/分;浸水一小时后,直肠温度降到31°C,失去知觉,心房颤动,面色变紫,瞳孔扩大;当浸水67分钟后,直肠温度继续下降到26.8°C时,心跳停止跳动而死亡。另据资料介绍,其他一些有关人体在冷水中出现的低体温的报告内容与此大体相同。但一般认为全身浸泡在冷水中的人,从开始到死亡的时间:在15°C水中为6小时,在4.5°C水中为1小时,在0°C水中为30分钟。在我们的冬泳运动中,特别是北方,也有不幸身亡的教训和忘不了的险情。

在极低温度的条件下,人体也会结冰,尤其是细胞内结冰,可导致细胞的微细结构不可逆的破坏,直至死亡。如果是细胞外结冰,多数动物对此有一定的耐受力,但随着细胞外结冰,可引起细胞内脱水,也会带来致命的影响,这是因为细胞外的水变成冰时,盐分子和一些大分子物质被浓缩,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使细胞内的水分外渗,发展成脱水,如外渗达到2/3,细胞也会死亡。局部冷却,即冻疮;全身冷却,冻僵,进一步导致深部体温下降,可危及生命。
人体单纯依靠生理上的体温调节机制,保持不了恒定体温,耐受不了严寒气候,因此陆生动物包括人在内的高级动物都将本能地起来抵御寒冷,其方式有三种:行为御寒、生理御寒、适应御寒。
(1)行为御寒:
如大雁南飞,鱼类游向暖海或潜入海底,龟蛇钻进洞穴,水生动物从有结冰危险的水域向暖和的水域转移,人的行为御寒,层次更高,方法更多。
(2) 生理御寒:
最常见的是许多动物一到冬寒季节皮毛生长丰厚。科学家还发现人体内有若干种可防止冻结的物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像甘油那样的具有很多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它能给水分子之间的结合带来影响,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通过细胞膜。这样,不仅在细胞外,而且在细胞内也能起到防止结冰的作用。同时又发现生活在南北极地的鱼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分子,它具有使体液冰点下降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认为是糖蛋白分子通过覆盖住小的冰晶以减弱冰的结构使之溶解。
(3) 适应性御寒:
机体通过较长时间冷适应锻炼,在改善了某些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了抗寒能力,提高了整体性的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抵御一些由寒冷引起的病痛。冬泳人具有耐寒的身体素质,如血管的收缩反复程度逐渐减弱,而舒张功能快而迅速,所以冬泳人很少患感冒。
对冬泳运动最大的疑点是:人在气温零下十几度、三十几度的寒冷天气游泳,岂不把人冻伤、冻僵、冻死?但通过冬泳人的实践,并不像大家担心的那么可怕!反而受益匪浅。其主要原因如下:
1、人体有个强大的体温调节机制
(1)根据生理学知识,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一般保持在36.5°C左右,这是维持正常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但人体各部位温度差异很大,肝脏温度最高,达38.5°C,下丘脑达38°C,体表温度又低于体内温度,当气温为23°C时,躯干温度为32°C,足部为27°C。但核心体温仍恒定。冬泳时体温虽有变化,但都在36.5°C左右的恒定体温下进行,只有冬泳过量,使体内温度下降,才岀现危险。
(2)陆上运动时,产热剧烈增高,体内深部岀现运动型高温的生理现象,有利于运动机能的发挥。在常温下游泳,代谢率低,不会岀现体内高温,而冬泳不是这样,冷水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产热也增加,表层体温急剧下降,体内温区明显缩小,直肠温度大幅度下降。体内温度反而升高,导致运动性高温,虽时间极为短暂,但也反应了人体应激自救的本能。
2、冬泳体温的散失与产生
(1)体温散失。冬泳运动,皮肤与水直接接触,体内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向外传导,还由于水的对流,带走大量体热,所以它是耗热量极高的运动。
(2)体热产生。人体热能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经化学转换而成,产热途径有以下几种。
a安静时,体热主要来自内脏器官的物质代谢,占机体热量的56%,而肌肉中的物质代谢产热仅占18%。
b运动时,骨骼肌在做功过程中,对能量的需求成倍增加。如进行1-2分钟的剧烈运动,肌肉对能量的需求比安静时增加120倍,肌肉产热量占机体热量的90%。
c寒冷刺激加速体内产热。安静时在29°C的环境中代谢率最低,低于20°C时,代谢率开始提高,100以下代谢率明显上升;环境温度越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越高,代谢率提高40-60%。
d下丘脑接受冷刺激信号以后,立即通过甲状腺、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使机体产热剧增。有人实验在寒冷的环境下度过几周以后,甲状腺分泌量可增加2倍,代谢率增加30%,儿茶酚胺超出正常量的1000倍,机体产热大大提高。
e寒颤产热。寒冷使中枢兴奋引起寒颤,寒颤是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但并不做功,所以消耗大部分能量都变成热,寒颤最强的时候,体内产热可增加4-5倍,冬泳出水后更衣时的寒颤,有助于体温的恢复。
3、冬泳体温调节
(1)冬泳体温调节的整个过程。下丘脑、延髓、脊髓构成体温调节中枢。其中下丘脑是主要的,因为它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其中又分热敏感神经元和冷敏感神经元,分别对热、冷刺激做出反应,而且极为敏感,对0.1°C的温度变化都能做出敏捷的反应。
冬泳时,下丘脑接受了冷刺激的信息,首先,传导神经发岀冲动,血管运动中枢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在外周的流量,增强了皮肤绝热层的效应。这时皮肤少血,呈现苍白,出现鸡皮疙瘩,头、手、脚感到疼痛,这就是冬泳的冷感期。冷感期内,交感神经兴奋,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机体能力代谢增强,体内深部温度升高,从而提高了下丘脑的温度,引起热敏感神经元的兴奋并发出指令,接触外周血管的紧张,体内深部大量的热随血液扩散到皮肤,出现一种热胀感,毫无冷意,这就是冬泳的热胀期。

人体有限的能量储备,抵挡不住冷水的无限吸热,下丘脑的温度持续下降,不能再引起热敏感神经元的兴奋,使外周血管再次收缩;皮肤出现苍白和"鸡皮疙瘩”,出现寒颤,进入冬泳的寒颤期,在这个时候再不出水,就会出现低温症:强烈寒战、动作迟呆、语言不清、四肢麻木等症状,对健康不利。
(2)冬泳体温调节的调定点。由下丘脑首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控制,成为温度调定点,在冷感期内将调定点上移到运动性高温点,使机体进行产热、升温、保温等—系列调节反应。在热胀期内,由于冷水吸热过多,迫使体温向下离高调定点时,则会通过寒颤等产热方式来纠正这种偏离,进入寒颤期,由于体内热源干竭,往往又会引起调定点下滑失控的现象。
(3)冬泳体温调节的负反馈和前馈,医学上称之为体温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与各效应器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效应器不断将自己生理变化的信息负反馈到下丘脑,不断纠正和调整下丘脑发生的指令,精确地确定新环境下的体温调定点,以维持平衡。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不但有效应器向下丘脑负反馈信息,而且还有前馈现象,如在冬泳前进入更衣室换装时,冬泳场的各种视觉、听觉刺激,就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发动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制,这就是前馈现象。
(4)冬泳体温的行为调节。以上所述的下丘脑体温调节,是不受意识支配的,通常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另外,还有行为性体温调节。冬泳运动是在高级神经中枢指挥下进行的。在冬泳时,各感应器的刺激信息传入大脑的皮层,在第二信息系统的参与下进行高级综合,通过大脑的运动中枢发岀指令,岀现产热。保温的行为反应,如戴橡皮游泳帽,加快动作用力游泳,用手揉搓皮肤,出水后跑步取暖并喝一杯热茶等等,这些御寒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具有意识性的。行为性体温调节是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868584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8-31 22:3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8-31 22: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5 13:09 , Processed in 0.03255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