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据说是上海知青发现了他们,最终在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基诺族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上午在曼沙古寨时间很充裕,11点集合出发奔基诺山寨。因为路上堵车,3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到了山寨门口下车,大家都饿了,有带干粮的,自己吃点;没带干粮的就在附近饭馆 趁着这个功夫,我在周边看看。这是山寨景区出口,有保安把守着。 门口处有两面大鼓,鼓的四周有一圈木棒,代表太阳。 保安说,山寨里有鼓和锣,凡是吊着的,一律不许敲打;落地支撑着的,可以敲打。这两面鼓是吊着的,不许敲打。 这个游客兴奋的自拍,不断的变幻姿势。 这是接待我们的基诺族小导游,无奈的等着大家吃完饭。 人来齐了,小导游带着我们进了寨门。顺着石阶路一路向上走。 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这位基诺族老猎人,拿着猎枪、像个雕塑坐在这里。我问有多大年纪了,小导游说,65岁了。看他的精神面貌,身体很好! 老猎人的旁边有个窝棚,是给人避雨用的。 再往上走,旁边树上的树杈上绑着几个木棍,这是基诺族人的瞭望哨。 相传,古时候基诺族和傣族人打仗,基诺族打败了,跑到山上过起了部落生活。 这组雕像是玛黒、玛纽兄妹。相传,远古的时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玛黑、玛纽兄妹得到造物主的指点,躲进蒙着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了基诺族的祖先。所以基诺族是近亲结婚。 这个雕塑是《阿嫫腰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间全是茫茫大水。一天,水中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漂浮很长时间后,突然裂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力大无比的女巨人,她就是阿嫫腰北(注:阿嫫即母亲;腰即大地;北即翻或造。全句译为“造大地的母亲”)。 《阿嫫腰北》是造世的神。 看了两个雕塑,我们快步来到了山上的演出大厅。观众席是四五个人围坐在一个小小圆桌旁,边品尝基诺族人的烤鸡、烤土豆、煮花生,边看节目。 这是太阳鼓舞。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基诺山鲜花盛开,欢声笑语。寨子里的卓巴(长老)敲响了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族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 台下观众边吃边看。 台上演员认真演出。据说许多演员已经不是基诺族人了,是招聘过来的。 这场戏是基诺族青年谈恋爱的情节。 这是演员和观众互动环节。演员邀请观众一起上来跳舞。 在后面击鼓的壮汉。 演员们也后台短暂的休息。 演出大棚外面,大树上吊着的轮胎秋千让游客们欢乐不已。 基诺族人的图腾。 这面木板墙上有简单的基诺族语言和汉语对照木牌。 这是基诺族的大公房,长约三四十米,宽8至10米,房内共居着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进楼有一通道,用石头砌边的土台上等距离并排着各个小家庭火塘,火塘两旁是他们的卧室,进门右边第一间为家长寝室。这种大长房虽然也有一个男性家长,但各小家庭已有了自己的家庭经济,按小家庭为单位独立消费。1940年时,竜帕寨的一个大竹楼曾住着同一父系氏族的31户,共125人。 基诺山寨古城墙遗址。 民族团结示范亭。 这个大棚里展示的是基诺族的生产生活用具和习俗。 过去基诺族以刀耕火种为主,打下来的粮食也得用石磨碾碎。 基诺族没有文字,用木刻符号纪录发生的事情。 在售货大棚里,有卖土特产的。这是卖蜂蜜的。 这是烤红薯和炸土豆。 两位基诺族妇女在表演织布。她们这个织布机经线很长,一头坐着一个织布女。 下了这个长台阶就到了出口。 在出口附近有个酒亭,免费品尝基诺族人的玉米酒。他们的习俗是迎客茶、送客酒。尝了以后感觉好,可以买。 离开基诺山寨回到市区后,又去了南药园。西双版纳南药园始建于1959年,它的前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云南分所地处云南省景洪市中心,占地面积320余亩,主要从事南药种植推广研究,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民族民间医药的发掘整理和利用,是我国南药生物资源研究的重要基地。现在开发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这个院里的植物,都是稀有名贵药材,这是寸木寸金的紫檀。 佛教圣树——羯布罗香 泰王国公主种下的非常名贵的龙血树。新加坡总理和邓小平曾用这种树配过药。一般人没这个资格。 这位导游解说对南药园的植物药性、作用、产地、给哪个达官贵人使用过都很清楚,讲起来滔滔不绝。 刺葵。果可以食,嫩芽可作蔬菜,叶可作扫帚。 从这里进去就是百草园,我们没进。 麻风病克星——泰国大风子。 园子很大,我们只参观了眼前的一小部分,就被带进都是名老中医的诊室,通过看手相查病;与诊室相通的是名贵中药售卖部。不过,我们这些人没人购买。都这岁数了,如果能把老年病治好了,那人还会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