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南糯山,山上又出现了大雾,在这里下了汽车,雾小点了,能见度好了许多。从这里,就要步行去看茶树王。
我和骑行世界的中国冬泳女强人萍迹在版纳一起游览南糯山(北京日报曾用整版报道她)。
出发后,穿过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这所房子上有个路标,顺路走吧,仅此路一条。
路边粗大的古树很多,山坡上,目力所及,高大的古树更多,山坡陡峭,在没有完全退去的雾中,只能看看这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路边的树上,这样的野果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大家顺着小路迤逦而行,有的边走边唱,给寂静的大山,带来了生机。
这棵树,从树枝上垂下来几根藤条,让人直接的感觉就是进入了热带雨林。
导游说山上冷,让多穿点,有的还真把大衣穿来了。
在路上,时不时的就有这样的休息亭。
用铁管围起来的这棵茶树是“茶后”。
很早之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的老人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当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富裕。”
这里的茶树长满了花蕾,有的已经绽放了。
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这里古树名木繁多。
这棵树的树枝居然能90度生长。
这样的茶树都得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导游说,外面卖的古茶,大都不是真正的古茶,没有这么老的茶树,哪儿来的古茶?
木栈道在热带雨林中穿行。
万绿丛中、大山深处,有这样一栋房屋。其实,到了这里也就到了旅游的终点。
步行3100多步、3•5公里的路程,就是为了看这棵有800年历史的茶树王。
在网上得知,树龄800多年的茶树王在1994年死去。后来人们在半坡寨古茶园中新命名了一棵茶王树。
对这棵茶树王,大家都信以为真了。
萍迹夫妇在版纳过冬已经是第三年了,她的爱人老朱是足球教练,夫妇二人都酷爱体育运动。
牌子上写着水井,可我们只看到了水车。介绍说,哈尼人通常会在茶园的水源处挖凿水井,用井中清凉、纯净、甘冽的泉水泡茶、煮茶。
山泉水通过竹水道流到了这里,感觉也只有在这个地方、用这种古老的输水方式才能显得纯朴、归真。
在这个小棚子里,用炭火烧开了山泉水沏茶,透着悠然自得,透着神仙般的感觉。
走到这里,大家休息一会儿,就往回返了。听说翻过前面的山梁,还有一棵1200年的古茶树,也没人再过去看了。都累了。
这棵树上的果子是什么,也不知道。
大树上吊个轮胎,就是秋千。
回来的路上,看到这夫妻俩在平整一块土地,要搭个窝棚。
他说这棵树叫“多依树”,结的果实跟苹果差不多。
回来又路过那个小村寨,路边一家真能废物利用,不穿的鞋里都种上了花。不过,让人看了不舒服。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美丽的鲜花应该有相应的环境,这样有点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感觉。
从下车的地点又乘车继续往山上走,那里有野樱花。
虽说野樱花没几棵,也有点开败了,可这些老同志们依然像孩子那样兴致勃勃,爬到山坡上合影拍照。
来此越冬的北方人居多,冬天见到野外的鲜花太难得了。
从山上下来,到了公路旁一个小市场,里面是卖药材、水果、当地土特产的。这个大家伙像超大号豆荚,一打听,还真叫豆角。干什么用、怎么吃,还真没听明白。
这个大瓜有半人高。
这里卖烤红薯的也不少。
这位老人可能是哈尼族人。
不少游客在这里选购。这里的水果相对还是便宜。
这位笑嘻嘻的老人在推销她的土特产。
马路对面就是哈尼族文化园。
展室内,有图片和一些劳动工具。
还有一些生活用品。
这里展示的是哈尼族人的住房。少数民族住房简陋,但是规矩和礼仪很多,进出同一间屋子,长辈晚辈走不同的门,女人和男人走不同的门。
这里展示制茶工艺。
最后又带我们参观了一家乳胶加工厂。这里主要生产乳胶床垫和枕头。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乳胶和橡胶的区别,又做实验又给优惠打折,还让在床上体验,可我们这个团队谁都没买。最后厂家兑现承诺,每人发了一个乳胶脖套。一天的行程就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