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姻缘 1983年,韩国客机因导航故障误入苏联领空被击落,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卫星导航的民用性,时任总统里根决定开放GPS给民众使用,GPS由军方专用变为军民共用。 1996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国家GPS政策》,承诺免费持续对民用开放GPS标准定位服务;鼓励各国引入使用GPS,激励GPS民用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增值服务商进入民用市场。随着2000年GPS被写入《美国法典》,GPS军民两用性得到了法律形式的确认。 早期,GPS系统在所有的民用信号上放了干扰。后来为应对俄罗斯/苏联的格洛纳斯系统挑战,取消了这个干扰,定位精度就得到极大提高。但是,GPS开放的只是民码,定位精度仍然比美国军方使用的军码差了十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为什么要免费提供GPS服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收费,在技术上做不到。GPS是单向通信体制,只管发信号,是谁在接收并使用这些信号却不知情,也就无法收费。 美国索性“免费”提供服务,再通过收费的产品,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产业,既能使美国自身相关的高科技公司受益,又输出了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虽然美国政府在GPS不同发展阶段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政策,但是其核心思想有不变的特性:维护GPS全球领先地位,获取军事和经济效益。 但是美国随时可以停止GPS民码服务、增加干扰、乃至提供虚假位置服务信息。如果别的国家的军事系统上安装美国GPS,就受制于人,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事情还真发生过。1999年印巴Kaigil战争期间,美国直接关停了印巴战区的所有GPS服务,导致双方依赖GPS的设备无法使用,给双方造成巨大损失。 所以不仅是中国,美国的盟友也想搞一套自己的系统。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感慨地说:“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美国的附庸。” 尽管美国反复劝阻,欧洲还是铁了心要搞自己的伽利略系统。 一天,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张国成回家时,儿子问他伽利略计划是怎么回事。张国成趁机做了次“科普”,儿子这下才知道,原来代表中方在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上签字的人就是他的父亲。 4年前,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德帕拉西奥在和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会晤时表示,欢迎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中国和欧盟都希望合作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相对独立于美国的GPS技术。在后来的谈判中双方一拍即合,中国拿出2亿欧元“入会”。 但中国真正的“入会费”其实没那么多。根据协议,中国第一阶段投入7000万欧元,其中只有500万欧元是支付外汇,相当于“入会费”,另外6500万欧元将以实物形式支付。也就是说,科技部将拨出经费,由国内的科研生产单位来承担项目,进行设备研制等。这为中国的机构和企业争取到了相当大的利益,在艰难的谈判之后,欧盟也作了让步。 诚心加入伽利略计划的中国,将自己的“北斗”定位为区域导航系统。但事情却起了变化。 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的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在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上,欧盟也开始排挤中国,将中国关在了“伽利略”核心决策的大门之外。中国对“伽利略”的影响,甚至比不上没有为信号扩增系统支付一分钱的日本和印度。加上中国不可能接受国防上与日本、印度使用相同的系统,于是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