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沈阳游击 辽东御清
在我国东北有个少数民族叫女真族。周朝时称萧慎氏,到了汉代称作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碣,五代时始称女真,后归属辽国。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起事,并于第二年正月称帝建国,国号为金。
宋朝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灭辽国后,兵分两路大举南下,问鼎中原。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农历三月,金兵攻克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当年康王赵构即帝位,迁都杭州,是为南宋。
虽然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的抗金斗争,取得过辉煌的战绩,但在投降派高宗、秦桧等人的策划下,仍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和金国订立了“绍兴和议”,从此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为蒙古所灭。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南宋灭亡,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自唐以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规模空前的大元帝国。
明朝初年,留居东北的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受明奴儿干部司管辖。
明朝中期,建州女真的一部在今辽宁的东部,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定居下来,经过多年部族间的分化、战争以后,逐渐强大起来,此即后来的“满”(满族)、“清”(国名)。
“满清”强盛后,和明朝军队经常发生摩擦,挑起战争。明朝为了防御满族军队的骚扰,在沈阳设辽东总兵府,张元桢(张氏六世族)因军工卓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升沈阳游击将军(从三品,掌铜印方二寸,厚六分),率二子赴辽东抗御满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长子张镛与三子张照随父在核桃岩与贼对敌,兄弟二人争先恐后,英勇杀敌,各斩首一棵,冲乱敌军阵脚,赢得战争的胜利。事后二人居升为本所小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老父去世,张镛(七世祖)系嫡长男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因武艺高强,又有文韬武略,战功显赫,赴兵部并升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从三品)。
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朝廷任命都督同知(从一品)抗倭名将戚继光为蓟州总兵官,负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
戚继光到任后,整肃军纪,曾建敌台,创建一种马、步、车相结合的战阵。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八月,戚继光又上疏朝廷,建议改革军队后勤供应现状,设置辎重营,得到朝廷的元准。
明代武官制,除兵部及都督府外,还有另一系统,即以总兵为首,包括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武官在内的所谓行伍官。总兵原为临时性的差遣,以公、侯、伯充当,挂以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或佥事等衔,加以将军或大将军的称号,以后才成为固定的官职。
戚继光总兵治军策略得到批准后,继续调整领导班子,落实治军措施。此事。已赴兵部并升指挥佥事的明威将军张镛,文武全才,风华正茂,故升迁为遵化辎重营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
戚继光总兵镇守蓟州长达十六年,在这期间,由于他从严治军,军队训练有素,勇敢善战,边防得到加强,后来曾多次打退过敌人的进犯,“戚家军”,令敌人闻风丧胆。游击将军张镛,分领辎重营,配合训练和作战,自然亦有功于北方边境的防御。因此,蓟州边境数十年无战事。
在明朝,“奇山守御千户所”一直是沿海的一支重要的部队,其隶属关系亦经常变革。据《增修登州府志》卷十二载: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设“巡查兵备道”于莱州。正德六年(公元1512年)惩流贼乱敕“兵备道”与“备倭都司”,仍合莱州壮快以实行伍。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建“兵备道署”与登州,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是专设“巡察海防道”于登州。辖府二:登州、莱州;州三:登属则宁海;县十二:登属则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巡检司十八:登署则高山、杨家店、孙夼镇、马停镇、东良、海口、竹村寨、斥山寨、温泉镇、辛汪镇、乳山镇;卫九:登属则登州、宁海、威海、成山、靖海、大嵩;所五:登属则宁海津、奇山、海阳。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因倭寇朝鲜,调集南北水路官兵防海,登州遂为重镇,与诸边等(时以辽东、宣化等镇为九边)。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设“总兵署都督佥事”;二十六年加兼海运,凡济、青濒海州县悉隶焉;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设登州巡抚赞理军务,专辖沿海屯卫兼辖东江诸岛,二年设“登州总兵”,时陆师为陆左、陆右、陆中、陆前、陆后、陆游、火攻营;水师为水左、水右、水中、水游、平海五营(水营或领以参将,或领以游击,悉听防抚提调);后又设辽东总兵(挂征虏前将军印,号东江大帅);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罢巡抚,三年复设,又裁总兵该设副将,七年仍设总兵。
至此可以看出,不管体制如何改变,“奇山守御千户所”都直接受“兵备道”、“备倭都司”、“总兵”指挥,不隶属于卫。
*注:靺碣的碣为革字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