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3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书法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5:54 | 只看该作者
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绝版临摹教程!
2019
12/05
07:00
书法家论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01 | 只看该作者
101岁成名的画家,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很多种可能
2019
12/05
12:15
趣读故事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哈里·莱伯曼先生,是一个老人,身材瘦长,脸上皱纹很深,下巴留着一撮胡须,头发花白,但却精神焕发,衣着也很讲究。

他80岁时,开始学习作画。

莱伯曼是在一家老人俱乐部里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那时,老人歇业已有6年。他常到城里的俱乐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时间。

一天,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作陪。看到老人失望的神情,这位热情的办事员就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还可以试着画几笔。

“您说什么,让我作画?”老人哈哈大笑,“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

“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来到了画室,平生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但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围的人也都认为这位80岁的老翁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画家。81岁那年,老人去听绘画课,开始学习绘画知识。


1977年11月,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陈列馆举办了其第22届展览,题为:哈里·莱伯曼101岁画展。这位百岁老人笔直地站在入口处,迎接参加开幕仪式的400多名来宾,其中有不少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赢得许多参观者的赞赏。

老人说道:“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岁、70岁、80岁或90岁就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还不是生活暮年。不要总是去想还能活几年,而要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干些事,这才是生活!”

生活可以有无限种可能,所以不要年纪轻轻的,就说自己老了,累了,那只能说明在生活的风雨面前,你太脆弱了。

繁华世界,竞争社会,立身之间须懂处世之道!

立身处世三件事: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49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创作:局部与整体
2019
12/06
10:19
中原书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书画艺术

传播:书法 |国画|文化 | 艺术| 教育

经常有书法人苦恼一个问题:“我的单字很好练,也写得不错,为什么写整体就不行了?”今天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观自

行书的章法比正书的章法复杂、多变,表现空间也很大,其中包含着书家融入的诸多风格、意趣以及审美取向等。从单字的学习,到章法的突破,前后主要分两大部分:

1、字组处理

2、章法表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字组对比

我们以米芾书法为例,字组处理方式很多,核心无非是阴阳结合、对比反差等多种方法,摘其要而言之有以下10种:

1

欹正组合


2

浓淡组合


3

大小组合


4

行草组合


5

粗细组合


6

连体组合


7

横纵组合


8

省略组合


9

疏密组合


10

排列组合


把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恰当,有效地保证了行书章法上的变化问题,避免了雷同和单调,是书家们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但是也要注意,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上述变化而故意安排,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解决了字组内的关系,我们再看下如何处理通篇章法:

2

通篇章法表现

通篇布局表现有四种方法

01

纵有行横有列式

这种布局方法匀称齐整,比较适宜于字数较多和较为庄重的内容。行书采用此种章法形式,应注意字的长短、大小、阔窄、斜正、疏密等各种姿态的变化,于参差中求齐整方为得法。举例如下:


李邕《李思训碑》

02

疏朗式

将字距行距拉开,字距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散神凝。举例如下:


杨凝式《韭花帖》

03

行疏式

此种章法有行无列,但有意将行距拉大,通篇字距紧而行距松,营造了另一种疏朗和紧密强烈对比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对疏朗式章法的继承和创新。举例:


董其昌题《仿古山水册》

04

均布式

此种章法纵有行横无列,但在纸面的分割上行距与字距排布均匀,将错落变化富于匀整之中。这种章法使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分割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变化。举例:


赵孟頫《采神图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2:10 | 只看该作者
楷书过渡到行草?写哪帖好?
2019
12/05
19:30
坚强扯煎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为防失联,把“书法功课”设为星标“★”哦!

练习哪家的楷书方便以后过渡到行草书?

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属于方向性的一个问题。也是在学习书法前要想好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你是有老师的话,那么你就按照你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如果是自学的朋友可以听听我接下来要讲的。

首先要先纠正一下一些错误的观念。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往往会被这这么一些观念所限制。

比如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其实这个说法是立不住的。楷书既不是书法的基础,也不是学习行草的基础,从字体演变来说也是最后出现的。

如果非要说,哪个是书法的基础。其实篆隶真行草五体,它们是相互为基础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要从哪一个体入手都是可以的。

那么现在为什么出现以楷书作为的呼声越来越高呢?那是因为,练习楷书再学习行草好处非常的多,主要原因有几点:

第一.自楷书出现以来就一直作为规范字体,到现在也是如此,群众基础极其大,因为好辨识且规律性相对比较强,容易掌握且实用!

第二.从技法上来说楷书的发力点比较明确,主要是起笔,收笔,转折,出钩处,如下图所示。


第三.楷书虽然也是连贯书写的,但是和行草书相比要弱化很多,即使有时候不连贯也可以写得好看,所以相对容易把握。

而行草连带使转比较多,容易信笔,所以练习楷书也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哪个楷书比较容易过度到行书呢?我认为学习楷书只要是经过历史检验留下来的经典法帖,那么不管是哪一家的都是可以的,最好是墨迹。

对于自学的朋友,我比较推荐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其用笔和体势继承二王,取法高,格调好,且有真草对照,对于真草的学习真是好得不要不要的!


其次就是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可能有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甚至觉得丑,那是你看印刷体多了!

《大字阴符经》笔法丰富,充分发挥了毛笔的性能,可以说用尽了一支笔!且带有行书的笔意,对于过度到行草非常有帮助!

中书协名家阴符经精准解析

3~6张高清运笔图,文字详细介绍


如果实在接受不了,可以选择褚遂良早期的书法作品《倪宽赞》


第三就是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其实力毋庸置疑!

而赵体的楷书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称之为行楷,因为它带有非常明显的行书笔意。并且赵孟虎留下来的墨迹非常的多,比如《三门记》《胆巴碑》。

我们讲学习书法一定要从墨迹入手,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清楚了解他的用笔细节。


三门记


胆巴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1:00 | 只看该作者
到底什么是好书法?我同意这个观点
2019
12/09
08:27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第一、看字体间架结构的基本功怎样

写毛笔字,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写不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字意,从而影响到书法的审美价值。一个字的间架搭好,这个字的字体也就确定了。“真、草、隶、篆”,不同字体有不同的间架结构。每个书法家在字体上求变,首先是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

李斯在史籀大篆字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创造了小篆字体的间架结构;程邈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而成隶书。王羲之也是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而大成楷书、行书、草书。他书写的字体间架结构就非常美。后世的大多书法家都在他的间架结构上求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个用毛笔写字的人,连字最基本的间架结构都写不好,那他就成不了书法家。“真、草、隶、篆”,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行笔的法则。行笔法则变了,字体也跟着有所变化,也许新的、更好的、具有审美性的字体就产生了。


第二、看笔法是否丰富完整、笔力是否有神有韵

我们赏析一幅书法的好坏一定要从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去看,看起笔是否有力,行笔用力是否均匀流畅,在写点、横、折、竖、勾、撇、捺、提等笔划时,是否符合这种字体的行笔法则,这些行笔法则都是前辈大书法家千锤百炼出来的。每个大书法家在行笔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写的每一笔划都有功力,都有审美价值。书法家在行笔上没有功力、没有审美价值的笔划叫“败笔”。所以书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笔法则为学习基础,练好书法行笔中每一笔的基本功。


第三看章法是否完整、美观

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除了点画精到,结构优美之外,还要注重其章法的完整与美观。

章法就是指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全盘的安排,又称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幅作品的艺术要求,不仅需要把每个单字写好,而且应当把众多的字组成完整的章。无论字与字间、行与行间,以至天头地脚、题款用印,都须作一番总体设计,合理布局。作品内容怎样排列、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组成部分。


第四、书法中是否有文学的内涵

好的书法作品不但每个字都体现着该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赤壁赋》也是这样。这些书法作品被称为“文人字”。


第五、书法作品是否给人以联想

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时常评曰:“这是文人字”、“这是书家字”、“这是匠人字”。这是由于写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读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书法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读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就像读田园诗,会勾起对田园的联想。读林散之、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也都会给人以诗词的联想。


第六、书法作品中是否内涵音乐的韵律

好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都有音乐的韵律,你读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就仿佛感到世界上最雄壮的交响乐在奏鸣。

第七、书法中是否内涵着画的意境

“字画本一体”,字乃抽象的画,好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着画的意境。


第八、书法中内涵的势态

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这些统统和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颜真卿的字厚重,文征明的字格调高雅。毛泽东书法大气磅礴,这是由大政治家的气魄所决定的。总之,书法作品所涵盖的丰富语言,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书法家人格的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3:30 | 只看该作者
小楷静心,一些书写小楷的窍门,带给大家
2019
12/09
10:58
龙灵书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小楷虽小,但五脏俱全,相对来说,小楷比中楷更有难度。学习小楷,首先要掌握中楷的书写技能。待中楷熟练掌握后,可开始小楷的学习。

那么用多大的毛笔写小楷好呢?

一般用“七紫三羊”毛笔,直径6mm--7mm,出锋30mm--35mm。并且

每个人的用笔习惯和用笔感觉不同,笔的大小是不同的。而且小楷也要看字是多大的小楷,是蚕豆大的字还是蝇头小楷,它们的用笔也会不同。

以下小编为想练习小楷的书法爱好者收集总结的写小楷的小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书写小楷时,执笔不宜过高


刘春霖小楷册页(局部)

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

2、书写小楷,不宜过于紧张


敦煌书法《度人经》局部

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

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

3、书写小楷,不宜高悬手腕


沈度小楷《心经》

因为小楷每字亦只有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着端重,用笔精致细到,要悬肘作小楷,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很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

晋以前人作小楷时常席地而坐,无所凭藉,悬腕书之,笔力十分可观。故前人主张作小楷亦当悬腕。如写稍大一点的小楷(约每字二公分见方)亦可用枕腕的方法,如写极细小字,(每字半公分见方),则可用着腕之法,即腕部贴着桌面,但也不能贴死,只动指不动腕,反使笔机凝滞。

4、书写小楷,不宜靠在桌上


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

眼睛与纸面不可紧逼贴视,当保持在一尺左右,两肘宜开,以左手按在纸上,然后静作小楷,正确的姿势不但能有助于保持体力和护养眼力,同时亦能更好地发挥书写时的艺术效果。

要能真正圆熟地掌握用笔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写多体味,开始时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之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到得此时,便无事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

5、书写小楷,执笔不宜过紧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3:50 | 只看该作者
硬笔和毛笔的浅显比较
2019
12/09
10:34
书画相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硬笔是指钢笔、铅笔、圆珠笔的硬性材料制作的书写工具。我国古代便是用刀、石片等硬物刻划而成,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战国时期毛笔出现后,变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两千余年常兴不衰近百年来,随着钢笔、圆珠笔在我国的普及,硬笔书法又呈风靡趋势。这里,把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作一些浅显的比较,谈一谈硬笔书法的特点。


工具:毛笔的笔锋的特点是柔软而富弹性,硬笔笔尖着刚硬而少弹性。常用的硬笔有圆珠笔、钢笔、铅笔等,也有人运用竹笔木笔等进行影壁书法创作。硬笔书法不用宣纸。

执笔:硬笔执笔法为:用拇指及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的侧面从三面将笔杆掐住,无名指和中指向中指靠拢,手放桌上,笔杆斜向,坐书。而毛笔用五指执笔法,力从四面聚拢,指实掌虚,笔杆竖直,腕多提起作书可站可坐。笔法。由硬笔自身的特性和执笔的姿势决定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笔法不同突出表现在:

(1)笔画的粗细肥瘦变化小因此书写时不可过分提按

(2)无须过分追求藏锋、回锋、顿笔、折笔等效果,意到则止;

(3)运笔速度加快。

结体:同毛笔但较疏朗。

章法:多为横写,字势及字间呼应便不同于竖行。亦可竖写,借鉴毛笔书法章法。布局法则与毛笔法相同,亦讲究“计白当黑”、“宽可走马”、“密不透风”但不宜写大幅。


另外,谈几个问题。

一是钢笔书法的选帖。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钢笔书法字帖,鱼龙混杂,初学者宜明辩良莠!古人云:“取法乎上”。硬笔书法亦可用借用毛笔字帖,或两者兼习,相得益彰。

二是先学好毛笔字好,还是先学好钢笔字好?

写好毛笔字再写钢笔字,就容易的多;先写好钢笔字,对毛笔字也有帮助。如条件许可,二者同时临习,进步更快。

三是练硬笔书法要不要学些毛笔书法知识?

很有必要。硬笔书法的兴盛是近年来的产物,而古人关于书法的技巧方法都积淀载历代碑帖中,只有学习借鉴,才能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

四是有人把钢笔书法的笔划写得十分干巴,没有内涵,怎么办?

我的办法是先将钢笔字按毛笔的写法放大去写,这样要以把笔画写得提按、转折、粗细变化等都十分明显,然后再逐渐缩小,自然易于成就。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3:3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书法入笔
2019
12/10
10:51
中原书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书画艺术

传播:书法 |国画|文化 | 艺术| 教育

按:看看书圣王羲之对练习的总结“一遍正其手脚,二遍学其形势,三遍领会其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涩。如笔下未滑不可便休,三行二行习之未休,取滑健为能,勿计其遍数也。”此言概括了练习过程步骤的重点。


我们知道,一个笔画的完成,需要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大到横竖撇捺,小到一个点都是有这个动作过程的。比如起笔时要一气呵成,所以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时才能信笔写出很好的效果。收笔则与起笔同样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孙氏的《书谱》在起收笔方面很有特色,十分精巧,特别是对锋颖的熟练使用令人叹为观止。

一、起笔

孙过庭的起笔十分爽利,确实做到了一气呵成。在临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学习《书谱》的入笔方法。

1、起笔的角度

首先《书谱》中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

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变化太丰富,不能一一列举,读帖时要细致观察。

2.起笔的藏露

《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少量的藏锋起笔也是为了改变节奏,增加字法章法的丰富性。

露锋

藏锋

3.起笔的轻重

《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轻起笔

重起笔

4.起笔时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

《书谱》的行文十分流美,一点都不会有阻塞的感觉。虽然连笔不多,大都字字独立,但是字与字之间的笔意上的连带使得章法上出现了流美的效果。因此要注意起笔时与上一笔的笔意上的连带关系,走笔要有势的关系,不可一笔一笔独立开来。

如“志”的第一笔横画以及“俯”的第一笔撇画。


二、收笔

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笔而不去关注收笔,这是不对的。古人对于收笔十分重视,无不小心翼翼。有来必有收,这样一个字才算写完整,而不是丢了一块。

1、顿收

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但是《书谱》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

回锋收笔,这里是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画当中,同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例如“无”字横的收笔和“令”字最后一点的收笔。

3.放收

这种收笔方法在《书谱》中运用的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收笔时,孙过庭一般有一个提的动作,导致出来一个小小的锋尖。“互”字第一横的收笔很明显。有些笔画收笔时,提的成分加多,不如上面的含蓄。

有些笔画为了承接下一笔,眉目传情,放收时要注意笔断意连。

4、锋尖送到随处

收笔时最忌讳用力甩出去,而是应当把锋尖送到笔画的末端。这样字才不会轻浮,显得沉着一些。

书法运笔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楼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楼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

本文所述的运笔方法,主要以丁文隽先生的意见为依据.现将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介绍如下。

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叫挫笔.挫笔大多用在笔画转折处,如写口字的横折时,先提笔,用笔尖写出棱角,然后顿笔,这时把笔微提,于是出现第二个棱角,再略微转动笔锋,使笔尖朝着笔画的上方——这时叫挫笔,最后继续行笔,横折就写成。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写"马"字第二笔或写"元"字第四笔时,为了使转折处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中锋与侧锋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富于变化是我国文字及书法的显著特色之一.从汉字的构造上看,横竖,撇捺,繁简,宽窄,长短,斜正,各具其态;从用笔上看,提顿,行驻,纵收,藏露,转折,疾徐,无所不用,因而使得点画的方圆,粗细,俯仰,曲直变化多姿;从结构上看,疏密,开合,聚散,稳险,各尽其美;从用墨上看,枯润,浓淡,干湿交映生辉;从章法上看,大小,虚实,断连,参差错落.可以说,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一对立矛盾的过程.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这些矛盾都达到了对立统一。

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试看被说成是笔笔中锋的怀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侧锋的吗!所以明朝丰坊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即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有人说,要保持中锋行笔,就要在写字时保持毛笔笔身的端正和笔头的圆锥形态.这种说法不够确切.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精论》说得更明确:"笔管直竖不欹,亦不能尽掠磔波撇之势,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终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论此法最精,他说:'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故管不能终直,腕亦不能终平也。"

历代书家都强调运腕要轻灵虚活的作用.虞世南说:"用笔须手腕轻灵."康有为说:"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险劲雄深,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腕要轻灵"虚活"就不可能保持笔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笔身的端正,腕将会何等僵死据我临池的体会,笔身正,写出的点画也可能是偏锋,笔身不正也可以写出中锋,笔在运行过程中,笔身端正的时刻是短暂的,而上下左右倾倒则是经常的。


写字过程保持笔头的圆锥形态也不可能.严格地说,只要笔一着纸,圆锥形态即遭到破坏.笔越下按,点画就越粗壮,笔毫也越平铺,此时笔头的前端呈现的形状是齐而不是尖;反之,笔越上提,点画就越细瘦,笔毫也越收拢,越接近圆锥形,但要保持笔头圆锥形态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笔头的圆锥形状,也如清朝吴育所说:"专用笔尖直下,以墨裹锋,不假力于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

点画写法我国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的同志,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

现将基本点画的写法列表说明:

撇的藏锋法:落笔,折笔与点的写法大致相同,然后向左逐渐提笔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过尖过细,这样会形成病笔"鼠尾",并旦笔画的长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会钝而无锋.露锋法是笔锋直落,然后调整笔锋成中锋撇出。

横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右先左,到左端时折笔下顿,再轻提笔用中锋向右行,至长短合度时先轻提笔用侧锋写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后顿笔,至右下端时转笔左收。

露锋法是笔往右下方一落在纸上,立即用中锋往右行,其余提笔,顿笔,收笔都与藏锋法同.用露锋法写横时,特别要注意落笔不可过于往右下方切锋,否则横的左端会菲薄虚浮。

点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下先上,到顶端折笔,不能用转笔法,转则顶端不尖锐,然后往右下方行笔,至底部左下方转笔,最后往左上方收笔。

点的形状是上尖下圆,腹(左边)平背(右边)圆. 露锋法是顺锋直下笔——这种用笔法又称切锋,其余行笔,收笔都和藏锋法相同。


捺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有先左,然后向上转笔(如用圆规画圆,又像用毛笔画半个小圆点),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渐按笔使笔画逐渐加粗,将出锋时驻笔,最后顺势提笔出锋.书写的全过程可以用"逆入平出"来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时不可以有折角.捺中较陡直者称为纵捺,又称金刀,用于木,本,来,史等字;较平缓者称为横捺,又称游鱼,用于走之等.凡纵捺首端与其它笔画相衔接而不外露者,起笔可顺而不逆。

横捺的露锋法是顺锋直落,然后侧锋上行,其余行笔,驻笔,出锋均与藏锋法同.竖有悬针,垂露之异,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部出锋尖锐如针状者称悬针。

垂露竖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折笔向下,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至长短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

露锋法是切锋直落,调整笔锋成中锋行笔,其余笔法均与藏锋法同。

悬针竖的藏锋法,露锋法起笔,行笔均与垂露竖同,至长短合度时缓缓提笔出锋,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为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悬针最难的是写得不偏不斜,有如铁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

钩的变化最多,这里先讲最基本的两种——左钩和右钩。

左钩和右钩都附属于竖.竖至下部将出钩时先微提笔向左下行(这样就在竖的右方出现了棱角),至钩的底部时衄笔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钩.右钩与左钩笔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种右钩,看上去像是两笔写成的,称之为搭钩,用于辰,氏等右边有长捺或长戈等字.其写法是,竖至长短合度将要写钩时,先驻笔,然后提笔左行,折笔下顿,最后提笔挑出.学会了左钩,右钩之后,可进一步学习狮口,凤翅,宝盖,龙尾,直戈,横戈等。

狮口的写法是:用笔如写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向左下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笔向上,顺势提笔挑出.狮口法用于句,匀,蜀,南,马,为等字.凤翅的写法是: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然后中锋行笔如循规作圆,至长短合度时,衄笔顺势挑出.写凤翅时要求转折处和将出钩处要粗些,中间部分要细些.凤翅法用于风,凤等字。


宝盖的写法分为方笔式和圆笔式: 方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回锋至转折处再铺毫用中锋或侧锋出钩。

圆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用中锋回旋至转折处出钩.此法多见于柳体.无论方笔式,圆笔式,所出之钩宜平不宜垂,以便与宝盖下的部分相呼应.宝盖法用于空,宝,予,冠等字。

龙尾的写法是:用笔如同竖画,转折时如循规作圆,边行边转动笔锋,行过弯转处后用笔如同横画,至长短合度时觑笔上挑出钩。

龙尾的弯转处除欧体外都应作弧线,而不应作方角,此处运笔应稍快,以表现铁画银钩的力感.过了弯转处如作横画的部分宜微上翘不可下垂,下垂则有懈怠之感.龙尾用于也,元,见,笔等字。

直戈的写法是:起笔如竖,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锋向右上方挑出钩。

写直戈上段与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细.辟如人的身体,肩宽臀丰腰细则健美,腰粗肩臀窄则显得笨拙.直戈不宜过直或过曲,过直显得生硬,过曲显得柔弱,贵在刚柔相济.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

横戈的写法是:顺锋直落笔,以求尖锐,如循规作圆随行随转,行笔至如新月形时即驻笔,然后衄笔向左上方出钩。

横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长,所出之钩较龙尾之尾略长横戈用于心,必等字。

病笔字的点画有方有圆,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细,有锐有钝,有短有长,但都必须符合一定的书写法则,才能各具意态,否则即为病笔.实际上只要运笔失度,则百病齐生,如锯齿,钉头,僵直,枯瘦,臃肿,散尾,凹腹,残缺,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1 13:36 | 只看该作者
掌握这19句口诀,草书快速入门不再困难
2019
12/11
07:40
燕京书画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

落笔逆锋入,锋在画中延,

点画之伊始,扎实意了然。

2

提笔锋运行,行进虚提杆,

抽丝拉筋出,线条显劲健。

3

转笔不宜快,笔意重空旋,

开张舒展势,作草多环绕。


4

行笔推向前,笔画即完全,

均匀力着纸,草体线条观。

5

拙笔有快慢,换锋须臾间,

快拙软无力,慢拙忌僵板。

6

蹲笔出轻按,笃实无跃感,

如人之蹲行,步履沉甸甸。

7

顿笔呈关节,深厚要重按,

草体字遒劲,力透纸背看。

8

驻笔浮纸行,迂回相顾盼,

务实阻滑笔,墨注聚锋尖。

9

渡笔失萦带,起止无迹看,

神留即画后,笔见未画先。

10

留笔戛然停,笔意性情见,

防滑滞败笔,锋毫向空抬。


11

抢笔半虚实,空势在横端,

直侧空实抢,抢法堪可研,

圆蹲出直抢,侧抢偏蹲现,

笔湿当空抢,实抢值墨干。

12

侧笔作点姿,写点不一般,

飞动增气势,夷中可求险。

13

衄笔下复上,不似回锋观,

为使笔画坚,逆笔除飘然。

14

涩笔滞柔滑,媚中把拙参,

涩处不宜多,平添节奏感。


15

急笔似闪电,心潮涌瞬间,

催僵化拘泥,草体传气概,

16

打笔抖精神,空中落笔悬,

犹如坠石沙,笔触生光彩。


17

纵笔写开来,气度大不凡,

放开笔画写,舒展笔势哉。

18

振笔须坚实,中锋破其难,

凝滞顿消除,飞动生姿颜。

19

摄笔草境界,跌宕墨波澜,

五合交臻备,笔短意长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3:29 | 只看该作者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真正做到了诗帖合一
2019
12/12
07:30
燕京书画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米芾的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纸本行书,29.1X3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米芾举止癫狂,在自叙学书也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他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

由于在书法上用功最深,米芾因此颇有书法造诣。他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而且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精神饱满,笔力雄强,使转灵动,结字端妍。虽无款印,但一望而知为米氏中年行书精品。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做到了“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米芾自称“刷字”,这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下图为局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3:44 | 只看该作者
何谓笔法,这一点见分晓
2019
12/12
09:54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何谓“一点成一字之规?”

唐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他认为,书法貌似有很多字形,但就其根本来源于基本的点画。所以,书法最重要的就是写点画。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如果简单地进行分解,书法其实只有横摆与竖摆两个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画和竖画。这两个基本动作,都是由点演化出来的。下面就此进行简要演示:

1、横点。

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缩写的横,有起有停,摆动动作不大但是发力要充分,不能缺少动作才能做得饱满。

2、长横点。

本质上还是一个横画,看起来象三角点,不过比点横着走的路线多一些。这个点画的动作,着重于右侧的停止,停得利索点画就完整。


3、加长横点。

一般稍微右侧下沉一些,这个点就要求起笔收笔都干净利落才成。很多捺画可以写成加长的横点。


4、短横。

反过来说也成,短横就是一个加长的点,有起有止还有中间的行走。


5、长横。

长横,就是把速度提起来,行走一段,然后戛然刹住。最后的大屁股,不是回锋,是刹住的时候在纸面上的摩擦痕迹。


虽然这五个点画形态各异,但是我们要明白,其实它们的动作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横摆。下面看竖点和竖画的关系,具体我就不多说了,明白了横画,基本上也就明白了竖画的形成。其实横画和竖画写法和形态都是一样的,不信的话你把图片翻转过来看看就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3:44 | 只看该作者
何谓笔法,这一点见分晓
2019
12/12
09:54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何谓“一点成一字之规?”

唐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他认为,书法貌似有很多字形,但就其根本来源于基本的点画。所以,书法最重要的就是写点画。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如果简单地进行分解,书法其实只有横摆与竖摆两个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画和竖画。这两个基本动作,都是由点演化出来的。下面就此进行简要演示:

1、横点。

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缩写的横,有起有停,摆动动作不大但是发力要充分,不能缺少动作才能做得饱满。

2、长横点。

本质上还是一个横画,看起来象三角点,不过比点横着走的路线多一些。这个点画的动作,着重于右侧的停止,停得利索点画就完整。


3、加长横点。

一般稍微右侧下沉一些,这个点就要求起笔收笔都干净利落才成。很多捺画可以写成加长的横点。


4、短横。

反过来说也成,短横就是一个加长的点,有起有止还有中间的行走。


5、长横。

长横,就是把速度提起来,行走一段,然后戛然刹住。最后的大屁股,不是回锋,是刹住的时候在纸面上的摩擦痕迹。


虽然这五个点画形态各异,但是我们要明白,其实它们的动作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横摆。下面看竖点和竖画的关系,具体我就不多说了,明白了横画,基本上也就明白了竖画的形成。其实横画和竖画写法和形态都是一样的,不信的话你把图片翻转过来看看就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3:44 | 只看该作者
何谓笔法,这一点见分晓
2019
12/12
09:54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何谓“一点成一字之规?”

唐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他认为,书法貌似有很多字形,但就其根本来源于基本的点画。所以,书法最重要的就是写点画。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如果简单地进行分解,书法其实只有横摆与竖摆两个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画和竖画。这两个基本动作,都是由点演化出来的。下面就此进行简要演示:

1、横点。

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缩写的横,有起有停,摆动动作不大但是发力要充分,不能缺少动作才能做得饱满。

2、长横点。

本质上还是一个横画,看起来象三角点,不过比点横着走的路线多一些。这个点画的动作,着重于右侧的停止,停得利索点画就完整。


3、加长横点。

一般稍微右侧下沉一些,这个点就要求起笔收笔都干净利落才成。很多捺画可以写成加长的横点。


4、短横。

反过来说也成,短横就是一个加长的点,有起有止还有中间的行走。


5、长横。

长横,就是把速度提起来,行走一段,然后戛然刹住。最后的大屁股,不是回锋,是刹住的时候在纸面上的摩擦痕迹。


虽然这五个点画形态各异,但是我们要明白,其实它们的动作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横摆。下面看竖点和竖画的关系,具体我就不多说了,明白了横画,基本上也就明白了竖画的形成。其实横画和竖画写法和形态都是一样的,不信的话你把图片翻转过来看看就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书法问集》480、古代有什么厉害的书法家?
2019
12/14
12:36
一人笔记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是一人。这个题目的问法,有那么点厉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排行榜,而且都有自己的理由。不如结合现在,说一说现在也非常厉害的古代书法家。】

我认为书法史地位前五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钟繇、李斯。我有我的理由,但是有人也会不同意啊。

所以不如取一个大家都普遍能够接受的排行,那么前三就是: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

书圣王羲之:这个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小的”最厉害“的书法家,没有之一。快速简洁回答什么能够代表书法(之美),你是想到王羲之,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现在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机器写字的时代。王羲之在书法中的地位非常非常非常的高。


不管什么书法史的排行榜,王羲之基本是各种”好的方面“的是第一。王羲之生活时代公元450年左右,王羲之确定成为书圣是在公元650年。

王羲之是书圣已经至少1300年,”书圣“这个名号很多人抢着要的。能够保持1300年,非常的厉害。

欧阳询:我们现在学习书法,一般从欧阳询的楷书学起。欧阳询楷书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学习书法的启蒙。


欧阳询在我们当代地位极高,各个方面来看欧阳询的影响力仅次于王羲之。欧阳询在古代的地位没有现在这么高。


随着田英章的书法教育兴起,大部分人学习书法都是从欧阳询开始。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欧阳询是楷书的唯一。

看到我心中前五的书法家,没有欧阳询。我的排名中有楷书之祖的钟繇,可是我们现在对于钟繇是比较陌生的。

赵孟頫:生活中最常见的”优美字体“,喜欢他的人非常的多。


每个时代都有喜欢赵孟頫的人,我们当代就有主要根据赵孟頫的字为模板,编辑和整理的电脑字体:华文行楷。


走在大街小巷,很多店家的招牌使用的就是这个字体。很多学习过欧阳询楷书的人,最后选择学习赵孟頫的行书。虽然赵孟頫有各种质疑,但是他的字真是好到让人不得不喜欢。

我的排行榜中也有赵孟頫,经历过”宋人尚意“,赵孟頫的字还能够有魏晋之风,实在是太厉害了。

为什么没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现在学习颜体和柳体的人实在太少。30年前,我们当时的书法教材大部分是颜体和柳体。

上面这三位书法家,在我们当代是最厉害的一批。当然还有一些在书法圈比较厉害,这些人偏向个人的感受。就像我的排行榜里面还有李斯、钟繇。

【一人有感】

喜欢书法的人,心中会有一个排行榜。不过只是你的一家之言,如果大多数人的想法就要结合时代。


2010年的时候,黄庭坚《砥柱铭》拍卖4.368亿元。之后书法圈不少人各种吹捧和模仿黄庭坚的字。


黄庭坚的字当然很优秀,长枪大戟英姿飒爽。但是如果没有”《砥柱铭》拍卖4.368亿元“这个事件,或者说2010年前有多少人学黄庭坚的字呢?

一个书法家厉不厉害,还是要看他的字能够让多少一直学习。而不是一阵风,大家跟风一下而已。

现在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人过多,支持和不支持的都已经出现不理智的情况。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13日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0:42 | 只看该作者
在古代,从事书法的人——书法家身份的特殊性,经过历史累积,沉淀了书法的高尚。古代书法家何许人也?其一,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饱读诗书;其二,有重要的社会担荷,或居于庙堂而经纬天下,或处乎山林而维持人心;其三,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才是具备书法本体内的技术。而技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几乎人人皆有。也正是因为人皆有之,超凡绝伦就更为难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3:55 | 只看该作者
顿笔。这就涉及到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但今天不说太多复杂的技巧,或者说不讲那些笔画的细节之处,大家只需要记住,不管写什么笔画只要加上动作点(顿笔),字的整体观感就会提升不少。看下图



这里面写了八个笔画,没有过多去举例其它笔画,因为只要你掌握了这八个笔画,大部分汉字都会用得到,会提高你的书写水平。横画有两个动作点,什么是动作点?很简单用笔轻轻斜向大约45°一点,写横画先轻轻一点,再运笔,收笔处再轻轻一点,这样横画看起来就会活泼许多,有了更强的观感。同样的竖画也是先顿笔,收笔处不用再处理;撇画、捺画、提画都是这样处理,先顿笔再完成笔画。

后面三个笔画:竖折、横撇、横折钩,除了其中的横竖笔画还是先顿笔外,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就是在转折处也要有动作点,轻轻一折,可以看做转笔做一点画,顿笔而成,完成剩下的笔画,这是这三个笔画的细节之处,务必牢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1:42 | 只看该作者
书法中的“厚德载物” 崔方珎作品赏析
2019
12/19
10:13
看书赏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基本释义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厚德载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所延续的。我们应当有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并能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肩膀和胸怀。


崔方珎作品《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也一直是承载我们中华民族血脉文化的力量。自古至今,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家中都会找书法家写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悬挂家中,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做人应该怎么做,也时时刻刻的映像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对小朋友,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崔方珎作品《厚德载物》局部
“厚德载物”是众书家所最喜爱的一个词句成语,因为这也是对书法创作的一种韵味要求,写字上升到书法艺术层次后,对字的书写也就增加了许多的要求,厚重、厚道,德行、品格,是对书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在书法中要体现的。所以书写“厚德载物”除却对书法字体的联系之外,更多的是钻研,分解字构的过程可以更了解“厚德载物”字里内涵。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地写出“厚德载物”的蕴意。也可以把厚德之本运用到自己的书法艺术人生中。


崔方珎作品《厚德载物》场景应用
书法家、文字学家崔方珎通过对文字研究以及解体分析,去追寻厚德之本源。在对本源的研究中对自己的书法创作起到了重要性的影响,我们看其写的《厚德载物》就能深深的感觉到其书法中的文化底蕴。


书法家 崔方珎
崔效宝,字方珎,别署博晋斋主。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学历。师从陈振濂、王冬龄、曹锦炎、汪永江、韩天雍、何来胜等诸师;现为山东省、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1982年10月到2012年7月服役于武警消防部队,主攻书法;

2013年到2016年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进修;

2017年到2019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毕业创作巨幅榜书岳飞《赴宴诗》3.4X3.8(米),被岳飞纪念馆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5:54 | 只看该作者
这十种经典碑帖,临摹诀窍!
2019
12/17
12:49
书法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临《礼器碑》


战国和秦汉时代,人们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上添加各种龙凤虫鱼的装饰性图案,产生一种叫“鸟虫书”的美术字。到东汉,人们将这种图案融化到笔画中去,一笔写就,变成了横画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挑法,于是出现了分书,分书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

分书的主要特征是取横势,表现横势的方法有三:一是横画写得舒展、跌宕、有波磔;二是结体略带扁形;三是章法上缩小行距,让左右字靠得紧些,感觉上连成一气。分书是没有转折之笔,运笔要笔笔断,断而后起,否则,一连写就有楷书的意味了。

《礼器碑》的笔画清朗遒劲,波磔处重按快挑,蚕头雁尾比较夸张,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运笔节奏非常强烈,风格与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2、临《西狭颂》


《西狭颂》的线条厚重,临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圆,笔锋不要偏侧,尽量走在笔画的中间;二是毛,笔锋顶着纸面逆行,辅毫逸出,线条就会毛糙。厚重的线条容易呆板和腻滞,要避免这种毛病,起笔和收笔有时要露些锋芒。

适当的露锋,在点画形式上能表现灵巧姿媚,在结体章法上能表现运动的气势,在创作心态上能表现随意而不拘谨。西狭颂》的结体宽博,临摹时应尽量将点画撑在字形的四周,让中间留出空白。

宽博方整的字形相互之间缺少阴阳向背、穿插避就的关系,呼应联系不够,因此章法上字距行距必须小些,靠得紧些,否则容易散漫。《西狭颂》的风格与唐代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3、临《石门铭》


传统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型,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点画形式有很大区别。在运笔方法上,帖学偏重于提,碑学偏重于按;帖学强调顺畅,碑学强调逆涩。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线条的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则很快地一掠而过,因而显得轻灵劲挺;碑学偏重于线条的中段,抑扬起伏,跌宕舒展,两端则不作过分的修饰,因此显得浑厚大气。

《石门铭》的点画圆浑苍茫,临摹时运笔要注意两点,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散开,造成线条两边的毛糙感。二是加强运笔时的阻拒力量,好像有东西挡着不让前行,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造成线条的曲折起伏。《石门铭》的结体“飞逸奇浑”,临摹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横势,笔画尽量往横里舒展;二是左低右高,形成一种奇险的造型特征。

4、临《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点画没有粗细区别,基本上是一根等粗的线条,因为刻在高低不平的山崖石壁上,所以线条比较毛糙而且有起伏。作者在书刻这件作品时,可能受山川景色的感动,心胸豁畅,不仅点画极力舒展,而且结体也极力开拓,显得非常大气。字形内的布白非常疏朗,有许多甚至大于字距行距,因此造成上下左右字的亲密无间,浑然一体。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书法特征是:点画单纯,结体开阔,章法茂密。我临写时,常常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在字形不散的前提下,尽量荡逸开去,走到哪里是哪里,用苏东坡的话来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将结体扩张到极限。同时,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去切割空间,注意所切出的空间相互之间的大小疏密、横竖斜正的对比与谐调。我觉得这是一种练习胆量气魄与笔势造形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近几年的创作,在字体变形中敢于不受束缚地极度开张,当归功于这种临摹。

5、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特征是“婉媚遒劲”。具体来说,它的线条非常劲挺,粗细变化很大,有一种装饰性,显得非常华丽。《雁塔圣教序》的结体特征是内敛,字形外轮廓线都是朝字心内弯曲的。瘦劲的点画线条在造型时,如果不采用内敛法来压缩中宫,结体就会因字心余白太多而显得疏松散漫。瘦劲的点画必然为内敛的结体,这是一般规律。

临摹《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第一要细挺遒劲,运笔必须有一定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否则就出不了精神。第二要有粗细变化,运笔必须强调提按,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要重按,行笔要轻提。楷书的笔画不连贯,但运笔不能断,从纸上的笔画到空中的笔势,再从空中的笔势到纸上的笔画,书写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空中的笔势是纸面上两笔画之间的过渡,作品中点画的呼应连贯、造型的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

6、临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书法的一般特征是:点画线条起讫分明,提按顿挫强烈,因为用笔重,笔毫铺开之后,靠本身的弹性已不能使笔锋回复到垂直状态,因此在转折换向时不得不增加回顶的动作,出现所谓的“鹤脚”、“肩胛”,捺画收笔处出现缺角等。

古人说“点画生结体”,点画线条粗了,结体如果太紧凑的话,眉毛胡子挤在一起,不好看。因此,颜真卿在处理结体时,不得不采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在字形中间留出空白,把笔画安排在四周,而且极力向外扩张成腰鼓状的弧形。颜体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将笔画裹束在方整的字体之中,外形是团聚的,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的关系不多。

因此,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应当紧凑一些,以强化上下左右的连贯。点画生结体,结体又决定章法,三者浑然一体:点画浑厚沉雄、结体开阔博大、章法茂密饱满,这就是颜真卿楷书的风格。

临摹颜体在基本技法上有三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颜体线条厚重,掌握不好容易堕为粗痞;二是转折换向处因笔锋回顶而出现的种种特征,理解不正确,会成为做作的描绘;三是结体外拓,片面强调圆转,会失之于媚俗。

7、临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的行书纵横开阖,气势磅礴,它的点画非常浑厚,书写时逆入回收,中锋按笔行走,有篆籀遗法,起笔和收笔处牵丝映带,使点画在浑厚的基础上灵动流畅,姿媚跃出。它的结体多为外拓,非常开阔,章法上字距行距比较紧凑茂密,整个风格可以用沉雄恢宏四字概括。

《祭侄稿》为墨迹,圆浑遒劲,流畅奔放,清晰地反映了运笔的精细之处,是初学者最好的范本。《争座位帖》为拓本,一经翻刻,线条的凝涩性和含蓄感增加了,显得更加厚重苍茫,强化了颜体特征。学颜真卿行书应从《祭侄稿》得其法,从《争座位帖》得其神。前人学书重真迹轻刻本,我觉得光临《祭侄稿》容易写得轻薄油滑,应当同时临摹《争座位帖》。

8、临杨凝式《韭花帖》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从楷书到行书的转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笔势,把原先走在空中的笔势部分地表现在纸上,成为若断若续的牵丝。二是体势,楷书的结体四平八稳,到行书就要开始随着上下字的造型关系和连续方式左右摇曳起来。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正确处理笔势与体势是写好行书的关键。

《韭花帖》的点画在起笔和收笔时强调提按顿挫,通过逆入与回收将笔锋裹束起来,将力量凝聚起来,中段运笔则很快,线条非常劲挺,这是典型的帖学风格。《韭花帖》点画遒劲,因此结体也比较紧凑,造型偏瘦长,偶尔横向出几笔长的线条,显得非常俊逸。《韭花帖》的字距和行距极为宽绰,书写时为了避免散漫,一定要注意笔势和体势的呼应连接,注意疏密大小的造型变化。

9、临米芾


米芾的运笔受褚遂良影响,提得高,按得重,大起大落,写出来的点画沉着痛快,跌宕豪迈,节奏感极强。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的水平与垂直,而是重感觉,不管是曲线还是弧线,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就行。米芾善用弧线和曲线,因此点画和结体都特别生动。

米芾在结体上主张“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要根据字形繁简和上下左右关系来结定造形。他的字常常是左右欹侧,摇曳多姿,甚至上松下紧,头重脚轻,有人比喻为“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颠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文”。米芾行书的传世作品很多,《虹县诗》比较潇洒俊逸,有褚遂良的影响;《多景楼诗》比较厚重沉雄,有颜真卿的影响。

10、临董其昌


董其昌草书写得委婉、清遒、酣畅,线条连绵相属,时间的流转跃然纸上。人的感官一触及线条,第一眼不论落在什么地方,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顺着线条展开的顺序前行,在体会粗细长短、收放开阖、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的书写节奏时,领略到音乐的感觉。历代草书作品中,董其昌的最有音乐性。

临摹董其昌草书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线条要清纯,就像民族乐器中的丝竹之音那么轻盈悠扬,因此书写时提按顿挫不能太明显;第二结体要圆转疏朗,尽量上紧下松,这样才有“挺然秀出”、“爽朗清举”的效果;第三章法上要扩大字距行距,追求散朗虚旷的意境;第四用墨要清润淡雅,让人感到有一股清气存在于空明有无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5:54 | 只看该作者
这十种经典碑帖,临摹诀窍!
2019
12/17
12:49
书法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临《礼器碑》


战国和秦汉时代,人们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上添加各种龙凤虫鱼的装饰性图案,产生一种叫“鸟虫书”的美术字。到东汉,人们将这种图案融化到笔画中去,一笔写就,变成了横画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挑法,于是出现了分书,分书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

分书的主要特征是取横势,表现横势的方法有三:一是横画写得舒展、跌宕、有波磔;二是结体略带扁形;三是章法上缩小行距,让左右字靠得紧些,感觉上连成一气。分书是没有转折之笔,运笔要笔笔断,断而后起,否则,一连写就有楷书的意味了。

《礼器碑》的笔画清朗遒劲,波磔处重按快挑,蚕头雁尾比较夸张,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运笔节奏非常强烈,风格与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2、临《西狭颂》


《西狭颂》的线条厚重,临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圆,笔锋不要偏侧,尽量走在笔画的中间;二是毛,笔锋顶着纸面逆行,辅毫逸出,线条就会毛糙。厚重的线条容易呆板和腻滞,要避免这种毛病,起笔和收笔有时要露些锋芒。

适当的露锋,在点画形式上能表现灵巧姿媚,在结体章法上能表现运动的气势,在创作心态上能表现随意而不拘谨。西狭颂》的结体宽博,临摹时应尽量将点画撑在字形的四周,让中间留出空白。

宽博方整的字形相互之间缺少阴阳向背、穿插避就的关系,呼应联系不够,因此章法上字距行距必须小些,靠得紧些,否则容易散漫。《西狭颂》的风格与唐代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3、临《石门铭》


传统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型,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点画形式有很大区别。在运笔方法上,帖学偏重于提,碑学偏重于按;帖学强调顺畅,碑学强调逆涩。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线条的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则很快地一掠而过,因而显得轻灵劲挺;碑学偏重于线条的中段,抑扬起伏,跌宕舒展,两端则不作过分的修饰,因此显得浑厚大气。

《石门铭》的点画圆浑苍茫,临摹时运笔要注意两点,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散开,造成线条两边的毛糙感。二是加强运笔时的阻拒力量,好像有东西挡着不让前行,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造成线条的曲折起伏。《石门铭》的结体“飞逸奇浑”,临摹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横势,笔画尽量往横里舒展;二是左低右高,形成一种奇险的造型特征。

4、临《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点画没有粗细区别,基本上是一根等粗的线条,因为刻在高低不平的山崖石壁上,所以线条比较毛糙而且有起伏。作者在书刻这件作品时,可能受山川景色的感动,心胸豁畅,不仅点画极力舒展,而且结体也极力开拓,显得非常大气。字形内的布白非常疏朗,有许多甚至大于字距行距,因此造成上下左右字的亲密无间,浑然一体。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书法特征是:点画单纯,结体开阔,章法茂密。我临写时,常常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在字形不散的前提下,尽量荡逸开去,走到哪里是哪里,用苏东坡的话来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将结体扩张到极限。同时,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去切割空间,注意所切出的空间相互之间的大小疏密、横竖斜正的对比与谐调。我觉得这是一种练习胆量气魄与笔势造形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近几年的创作,在字体变形中敢于不受束缚地极度开张,当归功于这种临摹。

5、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特征是“婉媚遒劲”。具体来说,它的线条非常劲挺,粗细变化很大,有一种装饰性,显得非常华丽。《雁塔圣教序》的结体特征是内敛,字形外轮廓线都是朝字心内弯曲的。瘦劲的点画线条在造型时,如果不采用内敛法来压缩中宫,结体就会因字心余白太多而显得疏松散漫。瘦劲的点画必然为内敛的结体,这是一般规律。

临摹《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第一要细挺遒劲,运笔必须有一定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否则就出不了精神。第二要有粗细变化,运笔必须强调提按,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要重按,行笔要轻提。楷书的笔画不连贯,但运笔不能断,从纸上的笔画到空中的笔势,再从空中的笔势到纸上的笔画,书写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空中的笔势是纸面上两笔画之间的过渡,作品中点画的呼应连贯、造型的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

6、临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书法的一般特征是:点画线条起讫分明,提按顿挫强烈,因为用笔重,笔毫铺开之后,靠本身的弹性已不能使笔锋回复到垂直状态,因此在转折换向时不得不增加回顶的动作,出现所谓的“鹤脚”、“肩胛”,捺画收笔处出现缺角等。

古人说“点画生结体”,点画线条粗了,结体如果太紧凑的话,眉毛胡子挤在一起,不好看。因此,颜真卿在处理结体时,不得不采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在字形中间留出空白,把笔画安排在四周,而且极力向外扩张成腰鼓状的弧形。颜体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将笔画裹束在方整的字体之中,外形是团聚的,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的关系不多。

因此,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应当紧凑一些,以强化上下左右的连贯。点画生结体,结体又决定章法,三者浑然一体:点画浑厚沉雄、结体开阔博大、章法茂密饱满,这就是颜真卿楷书的风格。

临摹颜体在基本技法上有三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颜体线条厚重,掌握不好容易堕为粗痞;二是转折换向处因笔锋回顶而出现的种种特征,理解不正确,会成为做作的描绘;三是结体外拓,片面强调圆转,会失之于媚俗。

7、临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的行书纵横开阖,气势磅礴,它的点画非常浑厚,书写时逆入回收,中锋按笔行走,有篆籀遗法,起笔和收笔处牵丝映带,使点画在浑厚的基础上灵动流畅,姿媚跃出。它的结体多为外拓,非常开阔,章法上字距行距比较紧凑茂密,整个风格可以用沉雄恢宏四字概括。

《祭侄稿》为墨迹,圆浑遒劲,流畅奔放,清晰地反映了运笔的精细之处,是初学者最好的范本。《争座位帖》为拓本,一经翻刻,线条的凝涩性和含蓄感增加了,显得更加厚重苍茫,强化了颜体特征。学颜真卿行书应从《祭侄稿》得其法,从《争座位帖》得其神。前人学书重真迹轻刻本,我觉得光临《祭侄稿》容易写得轻薄油滑,应当同时临摹《争座位帖》。

8、临杨凝式《韭花帖》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从楷书到行书的转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笔势,把原先走在空中的笔势部分地表现在纸上,成为若断若续的牵丝。二是体势,楷书的结体四平八稳,到行书就要开始随着上下字的造型关系和连续方式左右摇曳起来。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正确处理笔势与体势是写好行书的关键。

《韭花帖》的点画在起笔和收笔时强调提按顿挫,通过逆入与回收将笔锋裹束起来,将力量凝聚起来,中段运笔则很快,线条非常劲挺,这是典型的帖学风格。《韭花帖》点画遒劲,因此结体也比较紧凑,造型偏瘦长,偶尔横向出几笔长的线条,显得非常俊逸。《韭花帖》的字距和行距极为宽绰,书写时为了避免散漫,一定要注意笔势和体势的呼应连接,注意疏密大小的造型变化。

9、临米芾


米芾的运笔受褚遂良影响,提得高,按得重,大起大落,写出来的点画沉着痛快,跌宕豪迈,节奏感极强。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的水平与垂直,而是重感觉,不管是曲线还是弧线,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就行。米芾善用弧线和曲线,因此点画和结体都特别生动。

米芾在结体上主张“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要根据字形繁简和上下左右关系来结定造形。他的字常常是左右欹侧,摇曳多姿,甚至上松下紧,头重脚轻,有人比喻为“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颠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文”。米芾行书的传世作品很多,《虹县诗》比较潇洒俊逸,有褚遂良的影响;《多景楼诗》比较厚重沉雄,有颜真卿的影响。

10、临董其昌


董其昌草书写得委婉、清遒、酣畅,线条连绵相属,时间的流转跃然纸上。人的感官一触及线条,第一眼不论落在什么地方,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顺着线条展开的顺序前行,在体会粗细长短、收放开阖、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的书写节奏时,领略到音乐的感觉。历代草书作品中,董其昌的最有音乐性。

临摹董其昌草书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线条要清纯,就像民族乐器中的丝竹之音那么轻盈悠扬,因此书写时提按顿挫不能太明显;第二结体要圆转疏朗,尽量上紧下松,这样才有“挺然秀出”、“爽朗清举”的效果;第三章法上要扩大字距行距,追求散朗虚旷的意境;第四用墨要清润淡雅,让人感到有一股清气存在于空明有无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2 10:57 | 只看该作者
从这些名家书法作品,窥视中国书法理想
2019
12/21
12:00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书法家们以历代书法批评理论为内容进行创作,从东汉至近代,历数观点,阐发理想,旨在从古人的书法理想中检视当前书法之得失及发展方向。

我们从这些作品,能否窥视中国书法的理想?


江壽男 242cm×70cm

動力學原理

林語堂的這種解釋是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書法的“力感”與“動勢”,雖然淺顯,却從一個新的角度闡釋了書法“力感”“運動感”的來源。他一方面堅持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另一方面用西方人士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叙述。此説雖然可以銜接中西,增進西方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理解,但不足以開啓未來。


余继忠 / 226cm×54cm

“象”与“势”观念的确立

从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来看,草书显然是抽象的,但中国先民却从这些抽象符号中联想到很多自然事物的姿态及其运动,这是一个复杂的观照模式。而这种观照模式也是中国书法成爲艺术的根本。《草书势》里的“象”与“势”成爲后来书法理论中被经常运用的重要概念。


陈明之(2) 35cm×35cm×5

儒家立场的书法观

赵壹并非完全否定草书,衹是对于当时很多人狂热地学习草书的风气感到担忧,因此便奉劝人们不要迷恋草书,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所需要的事业中。他认爲,一草书不是圣人所开创的事业;二草书水平的高低与人的天生才能有关系,甚至与人的学养有关系;三草书的优劣与人生成就没有什麽关系。赵壹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主张经世致用,而草书在官方用字的篆隶之外,国家不用,则习之无益。


陈亮 247cm×97cm

各书体体势美的认知

蔡邕《篆势》述及篆书的起源,对篆书的形态特点有生动的描述,赞扬篆书有“入神”之妙。文中还涉及篆书之势,用笔的轻重,体势的纵横、方圆,姿态的飞动之美等。

成公绥所说的隶书前面指的是魏晋时期的楷书,后面指的是八分书。关于“隶书”的历史定位,成公绥认爲隶书与草书一样具有“简易”的特点,且“规矩有则”。同时,他还强调隶书既无篆书之繁复,又无草书之荒率,合乎中庸。

王珉《行书状》对行书美感做了细致的描述,并首次涉及到“文质”问题,成爲后来书法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毛国典 180cm×97cm

“工巧”与“笔势”

所谓“杀字甚安”,指杜度笔力强劲,力透纸背、沉着痛快,但是体势微痩;崔瑗“笔势”生动自然,而结字安排尚有不足;张芝则以“工”称胜。所以,在西晋及其以前的书法品评中,“工巧”“肥瘦”“骨力”“笔势”是主要的价值判断准则。


陈忠康 227cm×50cm

王羲之的“精熟”与“书意”

在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尚处于演变之中,王羲之在其《自论书》中认爲张芝书法备受推崇的“精熟”是通过工夫可以达到的,而“书意”则是书法更高层面的表现,它包括书体的客观性及美感,也有作者书法思想的迹化运用与心灵的活动。东晋时期,各种书体都向更爲简括的方向发展,王羲之的书法创造是这个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陈忠康 227cm×50cm

王羲之的“精熟”与“书意”

在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尚处于演变之中,王羲之在其《自论书》中认爲张芝书法备受推崇的“精熟”是通过工夫可以达到的,而“书意”则是书法更高层面的表现,它包括书体的客观性及美感,也有作者书法思想的迹化运用与心灵的活动。东晋时期,各种书体都向更爲简括的方向发展,王羲之的书法创造是这个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方建光(4) 120cm×61cm

“天然”与“工夫”“骨势”与“媚趣”

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南朝时期的书法审美亦推崇“自然”。破除旧的观念,追求率性自然的书写与潇洒高逸的精神境界。在羊欣之后的时代,“自然”为“天然”所代替,“天然”则指不假雕饰的契合自然之美;“工夫”即“工巧”与“精熟”。“骨势”出于笔力,“媚趣”在于形势。在南朝书论中,“天然”与“工夫”、“骨势”与“媚趣”相伴而生,并不厚此薄彼。


王忠勇 139cm×69cm

古质今妍

“古质”“今妍”是一个相对的历史范畴。在书法审美上,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指书体演进的差异;二指个人选择与风格的差异。“古质”是说时代比较早的人的书法质朴、自然;“今妍”是相对于“古质”而言,是时代较晚的人的书法特征,华美而新潮。


刘宏卫(1) 233cm×42cm

“物情”与“形式”

“物情”的理论基础源于玄学,会産生“时空融合”式的移情效果,万物有情,人与万物同情。王僧虔首次涉及到书法创作活动中的“情感”与“形式”的联系等问题,认爲书法艺术的创作动力是内心的情感与天地万物的融通。好像从虚无中寻找到能表现与心灵吻合的形象。对于书法创作,此文还涉及心、眼、手、笔之间的联系,以及主体精神中的情、思、志三个方面在创作活动中的作用。


杨科云 192cm×29cm

书评体例的发端与对“神明”的祈尚

袁昂《古今书评》采用了形象描述的方式来评价各家的书法风格,把书法作爲展示人的主体精神的艺术形式来对待,开辟了书法批评中从关注形式的完善到精神追求的转化,带来了书法内涵探讨的深化。对“神明”的祈尚,将书法艺术从表现自然物象、生命形态的筋骨之力提升到人的精神层面,而精神包括风度、才智、情调、生命力等综合因素的发越。


张志庆(1) 52cm×32cm×6

九品论书

庾肩吾《书品》取法于汉魏时期人才评定选拔的“九品官人法”,以九个等级将古代的书法家排定座次,以见出他们书法的优劣。庾肩吾认爲张芝书法“工夫第一”,锺繇书法“天然第一”,王羲之书法“工夫”“天然”都居中,意谓兼有两家之长,而无两家之短。庾肩吾认爲当时五花八门的书体虽是奇珍,但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书体,则不作爲重点。他所关注的是隶书(包括楷书)、行草,并对隶楷二体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庾肩吾九品论书,开以品论书之先河。


曲庆伟 137cm×43cm

北朝的文字规范与书法价值观

江式重视的是汉字的标准性,希望社会上通用的汉字能够有统一的标准,并符合文字的本原,而不是向壁虚造。顔之推告诫自己的子孙,不要用主要精力来研究书法这个小道,稍须留意即可。北朝书家以崔、卢二门爲最,多习锺繇、卫瓘,复渐知二王,汉族士大夫多深藏不出。北朝实际上对书法艺术问题没有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主要关注文字的正、俗。


王卫军 69cm×70cm

尽善尽美标准的确立

唐太宗李世民首次援引儒家的“尽善尽美”的价值观来表达他心目中理想的书法,将王羲之树立爲絶对的典型,其他书家被悉数摒弃。尽善尽美的要求真正触及到文字书写的两面性,既要标准、适用,又要美观。唐太宗专门撰文研究王羲之的书艺,观点鲜明,是一个创举。


王厚祥 240cm×124cm

詩人的書法理想

詩人的書法理想反映出唐朝中期書法批評的一個整體觀念:强調“風神骨氣”,提倡意興,標舉狂逸,張揚天性。理想的書法藝術應充滿生機活力,充滿浪漫與激越的精神。他們的觀念中非常重視才情,并需要將它發揮出來。


王大禾(2) 96cm×59cm

古典完美的理想

《书谱》以王羲之书法爲典型来阐述理想的书法形态,并结合张芝、锺繇在草书、楷书方面的成就,以及自己的艺术实践,对书法创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总结,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书法理论系统。孙过庭更是古典完美书法理想的阐释者。他的完美理想涉及到书法艺术的每个环节,客观上推动了书法达性抒情的功用,提升了书法艺术的品格。


劉京聞 247cm×127cm

理想的書法

朱熹欣賞《十七帖》高妙氣象,既不讓法則束縛自己,在法則之内游刃有餘,又不故意去改變已有的法則,一切顯得那麽從容自然,好像是從作者胸臆中流出。朱熹看重的是《十七帖》對於“法”的安守,守法就意味着對公共規則的尊重,契合天理。在不違離法則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存天理,滅人欲”理學思想的體現。所以,朱熹認爲《十七帖》是理想的草書,并非一味要求端嚴,而是根據不同的書體呈現出相應的風神韻致,這與朱熹一贯强調的道學品格并不矛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7 22:01 , Processed in 0.04513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