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0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经典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2:58 | 只看该作者
王维:别问了,没故事
2019
10/08
10:22
看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世间的文人有很多种面貌,古往今来著名的文人大多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仿佛文人本就该超凡脱俗甚至惊世赅俗。

比起同时代命运跌宕、形象各异的文人们,王维留给今人的印象似乎平淡了些,大抵是因为这位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的诗人着实没有什么故事可言。

与李白和杜甫不同,王维少年得志、“冠绝当时”,时称“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时人与史官皆颇多赞誉,博学多艺,是诗歌、书画、音律三者俱佳的俊才,当时“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上层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礼相待,可见其才名之盛。


传 唐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现藏日本

王维年少成名,科考一帆风顺,开元九年登进士第后一直做官直至去世,历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诸朝,他的仕途总体来说倒也说不上坎坷——宦海沉浮,人生有所起伏也是常事。

王维虽然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是很快就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而被牵连被贬。开元九年秋,王维离开长安,前往济州任司仓参军,一个看管粮仓的小官。

这段时间生活虽然孤寂无聊,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深深吸引着他,他和当地的隐士常常吟诗唱和。开元十四年春,王维离开济州,度过了一段隐居的时光。

开元十七年,他回到长安闲居。二十一年张九龄上台执政,王维冷却的政治热情重燃起来,他重新出仕在洛阳和长安前后任右拾遗。

而正当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之时,两次重大变故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两次变故,一次是他的伯乐张九龄在政治角力中失势,而另外一次即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这次事件不仅仅击破了皇帝与贵妃旖旎的美梦,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人们的命运,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

这个气象万千的朝代连同曾经名震四方的国都,在这场灭顶之灾中均走向令人惋惜的穷途末路,盛唐与长安的浪漫与辉煌戛然而止——而王维不幸地成为了这场惊心动魄祸事的亲历者。

玄宗出走,而王维没有来得及跟随,只好服药谎称自己有病以推脱出仕。安禄山却慕其才华,强迫王维接受伪职。

在之后安禄山在凝碧池的宴请中,王维在宴席中触景生情,暗中作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正因为这首诗的流行,在肃宗朝清算伪职官员的时候挽救了王维的性命和名声,这还得益于与王维齐名的才俊——王维的弟弟王缙,他宁愿辞去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职也要为哥哥脱罪,因着这首诗和王缙的请愿,肃宗破例赦免了王维。

获得赦免之后,王维的官职一升再升,最后任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得到的最高官位,人们又称他为“王右丞”。

此时的王维在外人看来仕途通达、人生得意,可他的政治热情早已消失殆尽,安史之乱连同被迫接受伪职的人生变故对王维影响极大,他在之后的书信中常有自责愧疚之语。

四十岁后的王维越发寄情山水、淡泊度日、亦官亦隐,晚年的他“万事不关心”,这大抵是我们熟悉的摩诘先生,是我们熟悉的禅意与佛心、仙风与道骨。


传 唐王维《伏生写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似乎许多文人都走过这般的宿命,王维年轻时也并非如此空寂。

青年时代的王维与当时长安城里无数激昂豪迈的年轻人一样,渴望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剑气如虹、“天子临轩赐侯印”的慷慨热忱,王维生在了最好的时代,开元盛世携初唐以来数代积累正在世间徐徐展开其空前平安繁华的一面,盛唐是当时最好的国度,长安是当时最好的京都,而王维,正处于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还有什么是比最好的年纪正处于最好的时代更值得庆幸的呢?而最好的年纪又身怀时人最认可的才华,特别是贤相张九龄的不吝提携,给王维的仕途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玄宗后期李林甫得幸,张九龄因谗失势,这场混乱中,王维的官职虽然得到升迁,却再次被逐出权力中心长安。他于开元二十五年秋天迁河西节度府,所幸保住了性命。

在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他留下了三十多首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在此时创作的。


传 唐王维《雪溪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开元盛世辉煌下埋伏着的危机正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悄悄蔓延,而王维看似并不坎坷的人生路途也不得不与时代的暗潮汹涌密切相连,个人的力量如何能与整个朝代的危机颓势抗衡,哪怕是这样出色而恰逢其时的人物也不能幸免。

王维在《老将行》中写到: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王维在此描绘的苍凉老境,以少年驰骋疆场为背景以反衬白首弃废的无可奈何,人生起伏而世事无常的感慨恰是其迟暮的写照。

可是啊,当年他明明是那样高傲而耀眼的少年,“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

京兆会试之时公主极为赏识王维,问岐王:“何不遣其应举?”岐王回答:“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年少的王维心气之高、不甘人下非等闲之辈可比。

王维与很多天才少年有着相似的起点,也经历了相似的曲折沉浮,却展现出与他们完全迥异的辞章风格——在王维将近六十年的人生中鲜有哀怨忧郁之语,在仕途阻滞时随缘就势、顺适所遇,并非一味的自我折磨或吟哦苦楚。

清代赵殿成称王维的辞章“浑厚大雅,怨尤不露”,正切乎孔子“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古诗之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行轻描淡写的诗句以至简的文字、悠闲的笔调展现出看似平常实则惊人的宽广襟怀,想必给予古往今来许多失路之人另一种看待人生的心态和眼光,这也许是最闲云野鹤的一种治愈方式了吧。

宋人总结王维的诗歌这样写道:“其为诗通于绘画音乐之理,摛藻轶丽,措思冲旷,而出以庄重闲雅,浑然天成。柔厚而不为华靡,简淡而不伤寒俭。格调高浑,而寄兴复远。”

后人称誉的山水田园派诗歌与绘画仅是王维丰富而高远的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

虽然王维后来游走于辋川的自然山水中、越发身在红尘之外,却仍勉励同仁后辈积极入世、开创事业,对于朋友更是一腔深情厚谊,不惜极力举荐,每多劝慰鼓励,不使其自怨自艾。


传 唐王维《辋川图》,现藏日本圣福寺

王维儒释道三教兼修,素性淡泊,看似无心,却是情真,这样通达圆融的境界已衬得上“文宗”之盛名。

王维秉性温良,处世恭谦,几乎不见出言不逊、金刚怒目的行止。他是一位宽和笃厚的君子,事母至孝,友爱兄弟,对朋友相互扶持、鼓励慰藉,妻子去世后三十年孤身一人,生活简朴至极——他是身克制而心自由的文坛宗师。

闻一多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山水画“南宗”鼻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元王蒙《摹王维辋川图》(局部)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明蓝瑛《溪山雪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王时敏《仿王维江山雪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维的为人与他的诗歌书画一样,朗月清风般安详平和。儒是他人生的底色,而最终与道、佛归于一处,形成臻入化境的领悟和审美,以成就“诗佛”之美誉。

进与退、得与失,出仕与归隐、济世与修身,王维不是作出了选择,而是突破了其间的阻隔与对立,在更高的境界中达到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他是凡夫,却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超然和自由;他有慧根,亦兼具蔼蔼文风和拳拳爱心。

重情义、负家累的王维除了仕宦一途没有别的路可走,他毕竟也只是个出身下层官宦家庭的俗人——除了内心世界,什么都不能超脱。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与绘画自成一派,从辽阔壮丽的大漠长河到幽静空灵的山林泉水,俱以简洁真趣的笔墨一一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与画也许为心为形役的王维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开辟出第三条道路,游刃有余、相得益彰,在趋向没落诡谲的朝堂中达到灵魂的自在和圆满。

也许,只有王维,才能真正称得上是“诗意的栖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2:30
知人不必点透,责人不必说尽
2019
10/10
06:47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知道看人背后的是智者,习惯从背后看人的是小人。看清楚一个人,心中有数就好了,也不必非点透不可。

“看清”和“看透”是一种能力,“不看破”是一种智慧。

“看清”和“看透”能够让我们活得更理性、更透彻,不看破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平和!

一个人将这个世界的尔虞我诈、艰难险阻都看清楚、看透彻了,仍能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情与期待,充满积极的进取之心,可以说是修炼到了不看破的境界了。


我们不妨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

智慧与聪明仅一步之遥,看清世态而不看破,才是智者所为。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

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凡事不必做尽,留些馀德。

口,不能随心,得有尺度;欲,不能随性,得有节制。

尘世的喧嚣,皆因人心;世间的浮躁,皆因人言。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做事要留有余地,说话要留些口德。

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

王阳明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学问必须落实到自身实修上,如果只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见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自身践履,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哪有工夫去责备别人?

看人如看己,责人先问心。他人是己心的一面镜子,世人是自己的一个比照。

长于自检,短于责人。

凡事要留有余地,话不说绝,事不做绝 。

笑话别人之前,先检查自己,人人都有可笑之处。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有境界,能看远;有肚量,能看宽;有涵养,能自持;有锋芒,能内敛。

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莫念。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
支持 反对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0: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二字,最早出自这件国宝!
2019
10/15
09:32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

有一件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青铜尊,

铜尊的内壁底部有122个铭文,

记录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

放言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的故事。

铭文中,“中国”二字首次现身器物之上,

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国名称

在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崭露。

就是这样一尊称之为“国宝重器”也丝毫不过分的文物,曾经竟沦落废品站与破铜烂铁为伍,饱尝日月风霜的侵蚀,甚至几乎回炉铸铜。

具体怎么回事,还要从1963年说起。


何尊正面,西周早期

通高38.5cm,口径29cm,重14.6kg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

(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那年6月,宝鸡县贾村镇贾村村民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3米高的土崖。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家的后院土崖坍塌了一块,陈堆发现土崖上好像有亮光,于是就和妻子张桂兰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在坍塌的土崖上刨出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青铜器,夫妻俩不懂文物鉴定,便暂时将其放在阁楼上装粮食。


何尊侧面,西周早期

通高38.5cm,口径29cm,重14.6kg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

(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第二年,陈堆夫妇因故要去外地,临走时将青铜器交给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因生活困难,陈湖将弟弟寄放的青铜器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的师傅也不懂文物,便将这个铁疙瘩与其它废铜烂铁存放在一起,准备送冶炼厂。于是,这个没被认出来的“国宝”险些要和废铜烂铁一起回炉熔化。


何尊上的“饕餮纹”

天佑中华,一个月之后,也即1965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一位叫佟太放的干部在一个废品站中看到了这件铜器,觉得有一定价值,向领导汇报后,博物馆再以30元的价格将这件青铜器买走。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认定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其上的浮雕被称作“饕餮(念作taotie)纹”。


何尊上的“饕餮纹”

时光荏苒,到了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赴京组织筹备。经审核后,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饕餮纹铜尊。


何尊内壁底部铭文

马承源过去只听说但没有见过这件铜尊,见到实物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忽然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


何尊铭文拓片,“宅兹中国”见左起第6行上4字

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长篇铭文。马承源高兴至极,马上做了拓片,经研究,隶定出的铭文有122字。这122个字,揭开了3000年前的一段往事:


“中国”

周成王五年四月,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周朝金文称“成周”、“王城”)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在器物上出现。


“中 ” “国”

那时,铭文“中”,是一面飘扬的旗帜,高高升起。让人不禁想起今天飘扬在各个重大场合的五星红旗。

那时,铭文“国”,是一个持戈的士兵,昂首屹立。就像今天的共和国士兵在默默守护着和平。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小小的地名。

今天的中国,是十几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家!

事后,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马承源(1928~2004)研究青铜器

1998年,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开馆,马承源应邀而来。在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听讲解员介绍“何尊是镇馆之宝”时,他当即指出:“它应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全国有64件国宝此后永久不准出国展出,“何尊”便是其中之一。


何尊,西周 / 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时至今日,“何尊”仍保存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供游人观赏。其价值连城,重若千钧,举世瞩目,中国人应该铭记的一件国之重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10:47 | 只看该作者
《孙子兵法》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2019
12/07
06:07
小播读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史上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今天我们分享第十二篇:火攻篇。


火攻篇原文: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01

这篇是“火攻篇”,顾名思义就是论述火攻的作战原则。孙子认为火攻有五种,它们包括: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所谓“火人”就是焚烧敌军的人马。火积就是焚烧敌军粮草;火辎就是焚烧敌军辎重;火库就是焚烧敌军仓库;火队就是焚烧敌军运输设施。而且孙子说,要火攻就要随着准备好,要看准天时和选好日子,所谓“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日子和天时有两点:干燥的天气和起风的时候。

对于火攻,孙子的战术思想还是要“变”,也就是用以上五种方法,再根据敌人的情况随机应变。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就是说,如果在敌人内部放火,就要提前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的,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等到火势旺盛到了极点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


火也可以从外面点燃,这时就不必等待有人从敌人内部策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容易止息。凡是领兵打仗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方法,灵活运用,等待放火的时机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最为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就能加强攻势。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火可以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02

接下来,孙子论述了发动战争的原则,如果打了胜仗,消耗了国力和物资,还没有得到任何好处,那就一定会有问题。这种情况叫: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费留的战例,典型的是春秋时吴伐楚之战,孙子当时也参与了,吴王阖闾杀吴王僚即位,锐意改革,军事强盛,就开始伐楚争霸。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子胥、伯嚭、孙子攻楚,获得大胜,当时阖闾就想直取楚国国都郢都。孙子说,民众疲劳,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阖闾才作罢。


吴王阖闾四年、六年,吴国又两次大败楚国,中间第五年还击败越国一次。到了第九年,阖闾憋不住了,问伍子胥和孙子,说当初你们都反对我打郢都,今天如何?这回二人都同意,说联合唐、蔡两国就行。于是吴军再举攻楚,一举拿下了郢都,楚王逃亡,创造了春秋战史上攻下大国都城的第一例。

连续九年都在打胜仗,怎么样呢?费留了。因为只有军事,没有政治,不仅占领楚国后政治没怎么弄没有能“修功”,自己本国政治也没弄明白。阖闾在郢都“费留”,越国就乘虚而入攻打吴国。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也来攻打吴军。吴军和秦、越两国作战,都败了,阖闾的弟弟夫概见他哥哥在郢都滞留不归,他自己先逃回国去自立为王。 国内乱了,阖闾匆忙回师讨伐夫概,楚国收复郢都,夫概逃亡投降楚国。阖闾这一仗,最后什么也没捞着。不过第二年,他又伐楚,打了一个大胜仗。

阖闾的吴军一直很强大,威震华夏。不过,没有六十年的江湖,吴王阖闾十九年,阖闾在和越国的战争中伤重而亡。他的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告诉夫差,别忘了是勾践杀了你爹!夫差和勾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夫差的吴国后来为勾践所灭,成为春秋时期比较早灭亡的大国。“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吴国正是最典型案例。


03

百战百胜都没有好下场,那为什么还要用兵,所以孙子说:没有好处,就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愤懑而轻易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不要用兵。因为一时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一时愤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可以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实力的根本道理。

在这一篇“火攻”,孙子重点论述了火攻作为一个辅助的战争手段的具体用法,同时在最后,孙子再一次强调了“能不战就不要战”,战争是消耗双方财力物力的事情,如果没有任何利益,那为什么还要大战呢?还是前面我们讲到的,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孙子也强调了,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战,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也讲到,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政治,而不是一时逞强,争强好胜并不是战争的目的。这跟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是同样的道理。兵家常说: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如果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祸国殃民,最终还有可能导致自身的覆亡。


04

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高丽,皆大败而归。战争劳民伤财,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久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李密、翟让、窦建德、李渊父子等趁机纷纷起兵,中原大乱。在四方义军的追杀下,炀帝被迫逃往江都,后被部将杀死。隋炀帝穷兵黩武,“非危而战”。他多次远征高丽,均无功而返。此举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最终也为他身死江都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因“主怒而兴师”而遭惨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再次派白起率军攻打赵都邯郸。白起认为,当时国内空虚,不宜再出师邯郸,虽然长平之战秦军获胜,但却伤亡很大,于是推辞出兵。昭襄王另选他人率军攻赵,却久战无功。昭襄王再次敦促白起出征,白起称病不从。昭襄王大怒,命其带病出征。白起说道:“宁为断头之臣,不做败军之将。”昭襄王终究是不听劝告,执意发兵攻赵,结果大败。

白起身为秦国将帅,久经沙场,对战争的利弊得失最有发言权。他明白第二次出兵伐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于是极力劝谏昭襄王不要轻易出兵,可是昭襄王偏偏不听劝阻,结果出师未捷,而且损失惨重。昭襄王的失败是因为他违背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作战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20-2-4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20-2-4 1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8 14:53 , Processed in 0.05235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