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0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经典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2:11 | 只看该作者
明星和英雄为何会浮浮沉沉?《道德经》里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2019
08/17
10:12
符号帝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又是一个夏季的早晨,终南山的气温就像是为人们连身定做的天然温室,每一次呼吸都感觉舒适,你甚至会忘了自己的呼吸;每一个细胞都融入了空气,我想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


学生伊尹盘膝而坐,脊背挺得直直的,这段时间他的理解力算是彻底被洗礼,学东西也越来越快了,在他的心里,与无数个问题要问老师,而老子就松静地坐在他的对面,正在品着一杯山茶。


文/希夷


符号帝国独家原创





伊尹:“老师啊,今天我想让你给我讲讲第七章,尤其是后半段。”


老聃:“小子,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你想听那一段我就讲那一段啊?你有没有问过我答不答应?”


“……”,“老师,那您想讲哪个章节?”


“就聊聊第七章吧。”


“……”


老聃:“我听说孔子这厮说过,‘吾道一以贯之’,你知道他的那个‘一’是什么吗?”


伊尹:“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的所以学说都可以用‘仁’这个字串起来,就像镐京城中街边的烧烤那样。什么修齐治平,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把自己当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总想改变世界。”




“我的道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你知道哪是什么吗?”


“老师,我觉得是‘道’”。


老子的脸上微微露出一点愠色:“你以为你在打卡上课啊,还‘到!’呢,即使来了,你的课也白上了。我给你一次重新思考的机会。”


伊尹愣了一愣,张嘴吐了吐舌头。眼睛骨碌碌转来转去,转来转去,当转到第七个回合的时候,他终于眉头舒展喜上眉梢:“老师啊,我知道了!是‘无为’!”


“嗯,算你还不是朽木。我想再听听听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老师的无为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如果把握住了这一点,就算是入门级别了,起码可以保证不会跑偏。道可以是宇宙大道,也可以是物理世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则。


《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就连天地都如此积极有为,可见无为不是消极懈怠,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预防为主,与其做错不如不做。无为是不瞎做,不“胡作非为”。


“那你再和今天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问题不就迎刃而解?还用我给你解释吗?”老子的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说完拍拍屁股走人了。




伊尹再次陷入了懵逼状态,心想你这个老师也当得太轻松了吧,动不动就玩甩手掌柜,这不就等于说是又让我自习、自己看书吗?





其实老子说得没错,他之所以把道这个概念放在全书的开头,除了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打基础,还有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没有理解这个概念,没有在“道”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没有把“道”作为以后所有内容的“背景墙”,可能随时都会走上思想的歧途,就像现在很多学者那样,仗着自己能认全文字,以为这就可以理解《道德经》了,简直是痴人说梦胡言乱语。


那么圣人为什么要“后起身”,要“外其身”呢,不是说好了学参天地,学习天地的“自强不息”么?


《道德经》里还有两外一句话,可以作为这一段话的注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取不足而奉有余。这就是逆天行道。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将叫吴起,他带兵打仗,从来都是以士兵为中心的,他常常戏言自己就是个跑腿的,为作战人员服务的。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每次大战过后,他都会亲自慰问伤员,听说有一次一位士兵受伤,中了一箭,他发现后立刻就蹲下身子,用嘴巴为他吸吮伤口,以免毒性进一步侵入身体。


后来这个战士就战死了,当士兵的父亲听说吴起又为小儿子吸吮浓创的时候,突然掩面大哭,因为他知道,吴起的这个举动已经把仅剩的儿子推上了阴曹地府的绝路。





你看历史上的名将,哪一个不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冲在危险的前面,就把自己的安危放在了后面,置自己生死于度外。所以士兵往往作战勇敢,视死如归,为他们赢得赫赫战功。而那些藏头露尾畏手畏脚的将士,很多就会受到众人的唾弃,变成孤家寡人。




你再看看现在的演员和明星,演戏的时候什么都不相干,只想轻轻松松地做自己,生气就是瞪眼睛,想镇住人就是比谁嗓门大。这样的演员永远无法成为好演员,他们真的是在跟观众演戏,演什么都是在演自己。最后就变成了一个空花瓶,装了什么不知道,只能看到他自己。


这就是“身先”了,太自私了,所以无法成其私,观众不会买他的账。




反观那些好演员,角色面前,自己就会隐身幕后,放下对自我的执念,心里只有角色,演什么像什么,演谁就会变成谁。


伊尹起来伸了个拦腰,也像想老师那样潇洒地拍拍屁股走人,可是因为坐得太久,裤子已经粘在身上了,空气里弥漫着一阵尴尬,幸亏没人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1:50 | 只看该作者
从这五方面看,敦煌无愧中华文化自信之柱石
2019
08/21
11:08
敦煌莫高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莫高窟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其他自信的源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关系到国运兴衰。文化自信重要的一个源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沉淀凝结为中华传统价值观。敦煌有2000多年建置史,为古代丝绸之路"咽喉之地"。敦煌莫高窟从公元4到14世纪,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年的营造,留之今日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被公认为举世无双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所以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无愧中华文化自信之柱石。




精美的莫高窟壁画


一、敦煌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阐释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核心要义。


自信的文化一定是开放和包容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从西域传播到这里,进而再传到中原。敦煌作为必经之路,曾是汉帝国的文化前沿,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在敦煌壁画里,多个民族、各种肤色的人都出现在画面里。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敦煌壁画展现给我们的更多是开放、包容、共存,是不同文明的和谐对话。敦煌莫高窟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国际化禀赋的文化宝库,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沟通对话的见证,它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告诉我们,越包容、自信的文化越开放。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 张骞出使西域图


二、敦煌文化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独特样式,展现中华文化亘古以来生命力之强大。


只有自己的文化处于强势,才能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在贯通中西的古丝绸之路上,敦煌是其中最宽阔的一扇大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神州腹地中原喷涌 而出,经由河西走廊这条笔直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光芒四射地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包括埃及文化、希 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毗邻我国的印度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 源不绝地逆向地输入进来。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这里的大漠 荒滩上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 "然而,敦煌却不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物与化合物,也不是多种文 化相互作用后自然而美丽的呈现。它有一个主体,就是中华文化。"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与文化样式。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




玉门关遗址


三、敦煌文化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多元文化,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


敦煌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献宝库,在那数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有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众多文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敦煌文化记述的历史之漫长,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堪称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基因库。




大漠驼队


四、敦煌文化是一种崇高唯美、向善守正的文化,符合人类对生命意义的美好追求。


"敦煌文化居高临下,法象庄严,雍容高贵,富丽堂皇,充满庙堂气象。进入石窟,仿佛走进一个美的世界,对人心灵的震撼、洗涤和提升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论壁画、彩塑,无不气势恢宏,形态婀娜多姿,气质端庄大方。敦煌艺术无论是它的壁画、彩塑还是文书中的书法艺术等,更多的传递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倡导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我们看过后不管是否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总能感受到一种美的冲击、美的享受。在延续了1000多年的敦煌壁画中很少看到痛苦、邪恶、血腥等悲剧性题材的东西,基调和内容永远是健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惊人一致地坚守着敦煌文化的正面性价值,在不断的过滤中,敦煌文化积累的永远是正能量。"




丝路花雨剧照


五、敦煌文化的现代传承生机勃然,印证了当今人类对敦煌文化的认同及其面向未来的强大生命力。


时至近代,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及出土文书的海外流散,引发全世界对敦煌的关注,"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敦煌学研究与敦煌文化普及成果层出、生机勃然。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审议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按照遴选条件规定,文化遗产只要达到六条标准中的一条,就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莫高窟符合全部六条标准。这充分说明莫高窟是一处具有全世界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国内外敦煌艺术品及文献巡展在国内不同地方以及多个不同国家经常性举办,敦煌文化艺术普及与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丝路花雨》四十年海内外巡演,观众如潮。敦煌舞、敦煌古乐等相关文艺创作以及服饰研究、复原与乐器复制的日渐丰富繁荣。敦煌石窟影响的不断扩大和敦煌学的崛起已经使敦煌这个边陲小镇,变成了弘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守护敦煌,就是守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也是守护我们未来发展的根基。


由此可说,敦煌,无愧中华文化自信之柱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0:30 | 只看该作者
苏东坡:我太难了,但我一笑而过
2019
08/28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作者:物道君来源:物道(ID: wudaoone)


不管生活多难,都要取悦自己,暗夜突围。


他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东坡这一生,太难了!


但他留下的印象,一直是嘻嘻哈哈。


即便生活已如此艰辛,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而我们呢,年岁渐长,抱怨生活,浑噩不停,叹息不止。


已经再难有什么能让我们快乐。


学会让自己快乐,是东坡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作了个不完全统计:


我选了唐宋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看他们现存的诗词里,带“笑”字的篇数占比有多少。


东坡约3000首,有344首带“笑”,占比11%;


东坡的偶像白居易,被贬江州,2741首有171首出现“笑”字,占比6.2%;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一生154首,仅7首带笑,占比4.5%;


而史上最悲苦的诗人杜甫仅为3.9%。


他们与苏东坡一样命途多舛,有的还没东坡惨,可诗中却鲜见快乐。




苏东坡像


这小游戏不能代表什么,但多少能看出来:


“我太难了,但我一笑而过”,是苏东坡本相。


他热爱生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在枯燥无味的路途中点出色彩。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无论生活多难,也能让自己快乐。


所以,他让自己开心,也顺便取悦了世界。




《苏轼词意图》作者:范曾


悦己的开始,是先与自己和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坡是天生乐观者,但政治上却是幼稚鬼。因为他太真了。


王安石改革时,他觉得太激进了,怼了王安石,开始了贬官人生。后来,司马光来了,东坡又觉得太保守,说以前王安石改革多好多好。东坡又被贬了。


一言概之,他不是在贬官之地,就是在去的路上。如此起伏的人生,换做常人早就崩溃了。


可他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身处凡俗心自清,把人间看得透彻清明。




所以他与自己和解了:认清现实,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既然从文人落魄成农夫了,就接受自己,索性当个快乐的小农夫。


他跟朋友要了块荒土,穿上芒鞋布衣,清草除石,引流灌溉,锄地松土,插秧播种。直到吃着亲手种的粮食,才心之所安。


没钱落魄不要紧,他能从这农作中获得快乐。




《苏东坡小像》唐寅


一个人,只有开始接受生活,与自己和解,才会更坦然地面对波折的人生,也才能学会如何利用外界让自己身心愉悦,找到自己的生活品味。


就如松浦弥太郎说:


你的爱好,你的生活方式,都是为了取悦自己,当你懂得取悦自己,你的生活自然有了品味。




生活这么苦,吃得开心点吧。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天到了,鸭子想:春江水暖了,可以游泳了。


而苏东坡想的是:芦笋、河豚可以吃了!


东坡一生为口忙,他惦念着荔枝石榴与葡萄,不忘龙眼木瓜与樱桃;想着猪肉鲈鱼羊蝎子,馋着生蚝河豚与兔子。




我们的苏东坡来到黄州后,自朝廷新秀一下子沦落小城官吏,工资骤减,一度在贫困线徘徊,粮食靠自己种,肉食更是难得吃上一回。对于吃货来说,真的很痛苦了。【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但东坡令人惊叹的地方是:在艰难时,也想尽方法让自己吃得开心。


宋朝的肉食,主要是牛羊肉,而猪肉则为下品,所以价格便宜。东坡却吃不起羊肉。




东坡肉


但他对吃发自内心的热爱,为猪肉注入了灵魂。


他慢著火,少著水,待他自熟,等他火候足时自然美。


正如人生,慢慢享受,只管开心过活,火候到了就顺利起来。


苦闷日子因那块红烧肉,开始变得活泼起来。


生活实苦,不如吃得开心点。




东坡酒煮蚝肉


当东坡贬到惠州时,身为罪官的他不敢与权贵争羊肉吃,所以只好偷偷吃没人要的羊脊骨。


爱做饭的人,往往能在贫瘠里笑出声来。


他发挥手艺,先把骨头煮熟,倒点酒去腥,撒点盐接着烧烤,把羊脊骨煮得嘎嘣脆。


写信给弟弟说:“这羊蝎子能吃出海鲜的味道,连身边的几条狗都嫉妒我了。”


最简单的食材,能吃出滋味,是苏东坡的高超能力。




东坡豆腐


记得有次东坡吃完肉打算诵经,佛印说:吃肉不可以诵经。


东坡默默地拿起一碗水装模作样地漱口,我漱个口再诵总可以了吧。


是啊,生活多苦都好,用清水漱漱口,总会有一丝甘甜。




诗意,是失意的铠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阳春三月的一天,东坡与朋友路上遇大雨,大家都没伞,十分狼狈。只有东坡不这么觉得。


只见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快速地在树林中穿梭,从容地在路上唱歌,雨停了就把这一切写进诗里。在东坡眼中,万物皆可入诗。




《苏轼月夜访友图》


诗,是东坡的热爱,也是他失意时的盔甲,是对抗生活的小确幸。


当命运被拽入低谷,总要有热爱去化解这样的悲伤。


东坡来到赤壁时,也是他人生低谷时。


这个戈壁已在此等候他千年,它把所有的一切都为这个失魂落魄的失意诗人准备好了。


那时清风徐徐,江面如镜,东坡一饮而尽,吟诵起诗来。这才会感到残酷世界里有了些快乐,困顿都随酒气蒸发,他眼中只有江山明月。




《苏东坡赤壁夜游图》


他已年过半百了,尝遍了人间的冷暖,他并没骂这人间,只是悄然来到了这个地方,喝一壶酒,吟一首诗,就已经很开心了。


如同所有伟大思想的诞生一般,苏东坡也用诗文凝练出了人生哲学。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若从事物易变一面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若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都是永恒不变的。




《苏轼造像》


变与不变的辩证,让苏东坡真正意识到:所有的困苦都将逝去,永恒的是自己的初心。


他用诗给予自己安慰,也不小心安慰了后世的我们。


人生有点热爱,有所坚持,灵魂就有所寄托,就能在枪林弹雨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屏障。




《苏轼与米芾》作者:萧平


有趣的朋友,是沉闷生活的出口。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中国文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古都活得沉闷克制。


只有苏东坡是个异数,他像个快乐的大男孩,在众人不苟言笑时,也能哈哈哈哈哈哈。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绝对是个“损友”,爱拿朋友打趣。他想:我都被贬得这么惨了 ,总要给自己找点乐子吧。


他有个朋友叫陈季常,有点惧内。


我们的东坡生性豪放,常来找季常喝酒,有时还带歌妓来喝花酒,这就惹得陈妻不开心了,常常用木棍敲打墙壁,惹众人尴尬。


有次东坡找季常聊天,一直谈到深夜不眠,陈妻受不了,就突然呵斥,吓得季常柱杖都抓不稳,也打断了他们的聊天。


回来后,东坡就打趣这位朋友:“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吼由此风靡。




他也爱抓弄朋友,佛印最初只是个书生,有次他们看到京师有剃度的道场。


东坡就忽悠佛印:“你不是喜欢佛教吗?为什么不假装侍者进去看看呢?”


佛印一进去,人家看他有佛相,就帮他剃度了。


佛印剃度为僧后,东坡哈哈哈大笑:“人家都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有‘时闻啄木鸟,疑是扣门僧’,你看,都是用僧对鸟,老兄,你今天怎么就非要当个鸟呢?”


只见佛印淡定地说:“我现在不就正对着你吗?僧对鸟也。”


鸟在宋朝是粗俗之语,言下之意,就是佛印现在是僧,正好对着的东坡就是只“鸟”了


生活如同一堵墙,层层框住了无聊与沉闷。


可对于东坡这样的人来说,永远都能找到出口,哈哈大笑。


而朋友,就是那个出口。




《龄苏轼留带图》作者:崔子忠作


我一直在想:


苏东坡究竟有怎么样的魔力,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喜欢?


我觉得,无非是他懂得怎么让自己开心。


在那个克己复礼的时代里,他活得自然,在一条满是荆棘的路途上,他过得自在。


庙堂进不去,他就去江湖里浪迹,生活不能顺流而下,他就逆流而上,没钱没权没地位,他就写诗写词游山水。


不管生活多难,他都能取悦自己,暗夜突围。


抓住苦难,绝地反击,活成有趣的样子。


困境就如生命的裂缝,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束光,不仅让苏东坡在千百年来熠熠发光,也照亮了918年后同样暗夜突围的我们。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2:36 | 只看该作者
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6位文学大师“最后的访谈”
2019
09/01
22:28
读首诗再睡觉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读其书,想见其人。这是很多热爱读书的人最自然的想法。、
想见很多已故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们的访谈录了。在访谈录中,很多作家展现出他们最为真实的一面。因为在真实的对话中,彼此够坦诚、坦白,才能继续交流下去。
读作家的访谈录,也比啃读他们的大部头作品,来得更为轻松一些。一篇访谈录,多则半小时,少则10分钟就能读完,但对我们了解、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写作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不无裨益。
今天,读睡小店就为大家推荐一套20世纪大师系列《最后的访谈》,来自中信出版社。
这套访谈录是20世纪6位文学大师生前所做的“最后的访谈”,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留给这个世界的“文学遗嘱”。
当我们读20世纪文学的时候,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6个人: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他们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们的人生有着怎样丰富、神奇的经历?他们是怎样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的?私下里的他们有着怎么的生活习惯?他们每天都会写吗?他们也会读其他作家的书吗?他们对同行有着怎样的评价?他们的写作秘诀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些大师,我们可能有无数的问题要问他们。
幸运的是,所有我们可能想问、会问的问题,早已经有人问过了,而且得到了他们真实、明确的答复。这些访谈录如今读来,即使只有文字,我们似乎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说话的语调、声音,以及声音背后坦诚的内心,就像置身现场,偷偷旁观,一场场火花四射的思想交流,是如何产生的,在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里。
这套书,从国外火到了国内,在国外是Instagram上的网红书,在推特上也被很多名人推荐。
被引进国内后,这套书也经常出现在很多文艺青年的朋友圈中,大家都忍不住争相阅读、晒书。
1
《最后的访谈:海明威》
1939年至1960年期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他将此称作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
当时他住在哈瓦那郊外一座巨大的庄园里。为了集中精力写作,他谢绝一切访客。有些记者试着给他写信、打电话、托人带话,都不会得到任何回复。
没办法,有些记者就直接找上门了。对于这些“不速之客”,海明威还是很有礼貌,客客气气让进来,和记者喝着咖啡聊上几句。咖啡喝完了,访谈也就结束了。书中的几篇“访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按海明威自己的说法,他远离美国文坛,隐居在古巴,是因为他不喜欢出名和公众关注。他对生活的要求只有写作、打猎、钓鱼,以及隐姓埋名。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一篇访谈,来自于《巴黎评论》。在这篇访谈中,海明威对采访者还非常宽容,几乎有问必答。也因此,我们从访谈中获知到很多海明威的写作和生活习惯。
比如海明威更喜欢站着写作——在仅一平米大小的“工作台”上。
海明威还会在一张大表上记录自己每天的写作进度,表上的数字能看出每天的产词量:450,575,462,1250。较大的数字是海明威当天做了额外的工作,这样他第二天便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去墨西哥湾上钓鱼。
很多人很关心一个问题:“海明威为什么住在古巴?”这个问题自然被问过一千遍了,海明威的回答始终如一:
“我在古巴写作运气好。我在1938年从基韦斯特搬过来,在《丧钟为谁而鸣》出版的时候买下了这里。我黎明起身工作,然后坐着晒晒太阳,喝杯酒,读报纸。我很想念那些去小酒馆和朋友们会面的时光,但战时我丢了人生中大约有五年的工作时间,正在努力挽回。我没法一边工作一边在纽约闲晃,因为我就是学不会。我到纽约,就像以前的人长途跋涉赶着牛进道奇城。”
当然很多问题问多了,海明威也烦,脾气一上来,分分钟教采访者做人:
“如果你老是问些老套的问题,你也只会得到老套的回答。”
2
《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访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太谦逊了!如此博学,文学成就如此之高,却又如此谦卑随和,一点大师的架子和脾气都没有。像个慈祥的老爷爷,每个问题都会认认真真回答,开玩笑时也会让你知道他在开玩笑,免得对方当真。
这本访谈录的第一篇,就是一个叫理查德·伯金的美国大学生和博尔赫斯的对谈。1968年,博尔赫斯受邀来到美国剑桥做一场讲座。理查德·伯金,作为博尔赫斯的铁粉,得知消息后高兴了很久,盘算着要去见一见博尔赫斯本尊。
博尔赫斯并没有因为对方是个大学生而有任何敷衍和怠慢,反而非常在意对方的感受。访谈才开始15分钟,他们就聊到了福克纳、惠特曼、梅尔维尔、卡夫卡、亨利·詹姆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叔本华。
每隔五分钟博尔赫斯都会停下来问理查德·伯金:“不会无聊吧?不会失望吧?”
尽管博尔赫斯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他说自己首先是个读者,其次才是个作家。他自称,自己的书房中没有一本自己写的书——“我写的东西怎么敢与托马斯·布朗爵士或是艾默生的巨著为邻呢?我只是个无名小卒而已。”“我写过的书并不能证明什么。它们是最不值一提的。”
博尔赫斯说:“上天赐予我的一大乐趣就是和他人进行关于文学和形而上学的对话(尽管我是个无神论者)。这种对话对我而言不是辩论,不是独白,更不是傲慢的说教,而是和他人一起求索真知的过程。”
在这本《最后的访谈》中,博尔赫斯从他的童年谈起,他非常坦诚地谈到他的家庭、儿时的阅读、喜欢的作家……这本书完全可以看成是他的“口述自传”。
博尔赫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迷宫、老虎、镜子、梦境”等主题,都被博尔赫斯一一道出原委。比如说他为什么迷恋“老虎”,是因为他失明前最后能看到的颜色就是黄色,而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经盯着动物园里的老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博尔赫斯还为理查德·伯金的访谈写了篇前言。“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他说,因为“我认为自己完成了自我表述,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比起我自己独处时思考的产物,从他人那儿得到的启发往往更能让我眼前一亮”。
3
《最后的访谈: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学魔法的召唤师,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百年孤独》在全球拥有亿万的读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
马尔克斯一生笔耕不辍,他的作品还包括《霍乱时期的爱情》《族长的秋天》《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以及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等。
马尔克斯是一位永不停歇的作家,即使在取得无人能及的文学成就后,他的写作却一直没有停止。他热爱写作胜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写下去。这就是我的理由。我想我一直不停地在写,也是因为惧怕死亡。如果我就此停笔,那我很快就会死去。”
很多作家都会因“经典”所累,就是写出一部经典之作后,后面就难以为继,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了。马尔克斯却从来没有这种忧虑。他说,每一本书都会比上一本来得更具挑战;文学就是一次比一次复杂的过程。“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又迈向前的一步。”
和海明威一样,马尔克斯也曾当过记者。即使成名之后,他还在做新闻报道。“新闻才是我真正的职业”,他说。但是自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马尔克斯的记者生涯就自然终结了。
有一次他驾车到哥伦比亚某个小镇,想写一篇关于这座小镇的报道。但到了第三天,他很快意识到,哥伦比亚所有的记者都聚集在那儿看着他做这件事。“我,变成了新闻本身。”
对于采访者来说,马尔克斯是一位难得的采访对象,他精力旺盛,口若悬河,谈话时没有架子,还喜欢开几句无伤大雅的玩笑,丰富而有趣,无需追问,他会将自己肚子里的话一股脑全部抖出来。有时候他随便说的一个故事,可能比他写的故事更好看。
比如有记者问到,“有谣传说哥伦比亚大毒枭埃斯科瓦尔,给您钱让您为其写书。”
马尔克斯:这个故事太愚蠢了,我比他有钱多了。
采访者:他可是亿万富翁。
马尔克斯:好吧,我不是有钱人,我只是有点小钱的穷人而已。
在谈到文学魔法时,他并不介意透露自己的写作技巧和秘密。他说,文学和新闻的本质都来源于它的可信性。人们经由细节而被说服。但搜寻细节是一件“苦差事”。他说,为了写好一件事的细节,他需要去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去阅读、仔细核查。
“当你完成一部小说后,就应该把所有的草稿和笔记全部销毁。就像魔术师永远坚守着魔术的秘密,而作家亦是如此。”
4
《最后的访谈:波拉尼奥》
波拉尼奥(1953~2003),智利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包括《遥远的星辰》《荒野侦探》《2666》《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等。《纽约时报》称他为“拉丁美洲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之声”。
波拉尼奥曾说,比起作家,他更喜欢做一名侦探。他告诉采访者,“我是那种可以在夜里独自回到犯罪现场的人,不怕鬼。”
和博尔赫斯一样,波拉尼奥也是一位生活在阅读中的作家,或者是一位“书斋型作家”——首先是个读者,其次才是个作家。他说,“如果给我一座很棒的图书馆,或一张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际铁路通卡火车票,没有一点疑问,我会选图书馆。还有,有了图书馆,我的旅程将延长许多。”
认为“阅读比写作重要”的波拉尼奥,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诗人、作家。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也全是作家、诗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自传性的。
广泛的阅读,让波拉尼奥养成了刁钻的文学品味,他的口味挑剔,对于很多作家、同行,吐槽起来非常“毒舌”。
有采访者问起他“作家和作者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他如此回答:“西尔维娜·奥坎波是一位作家。马赛拉·赛拉诺是作者的一个例子。你可以测量一下这两位之间差了多少光年。”
他评价聂鲁达:“聂鲁达正是我在二十岁时假装出来的样子:不写作但像诗人一样生活。聂鲁达写了三本很好的书;剩下的绝大部分都很糟糕,有些真的跟传染病菌似的。但他已经像一个诗人一样生活了,而且不仅仅像一个诗人;他表演得像一个太阳诗人,一个诗人国王。”
被问到“关于你的作品,你最看重谁的意见?”时,波拉尼奥说:“我的书被卡罗琳娜(妻子)读过,然后是埃拉尔德(阿纳格拉玛出版社的编辑),然后我努力永远忘记这些意见。”
但当他的作品受到敌人的广泛批评时,波拉尼奥就没那么淡定和傲娇了。
他说:“每次我读到有人说我坏话,我就开始哭,我在地板上爬,我抓自己,我无限期停止写作,我失去食欲,我不怎么抽烟,我去运动,我去海边散步,那里离我家不到三十米,我问海鸥,它的祖先吃鱼而鱼吃尤利西斯: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没有伤害你。”
尽管波拉尼奥说自己几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但是他还是很看重读者对他的书的评论——“简单地说,读者本身就感动我了。我为那些阅读科塔萨尔和帕拉的钢铁般的年轻人所感动,就像我阅读他们并打算继续阅读一样。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嗯,阅读是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拿波拉尼奥的《2666》当枕边书的年轻人。
5
《最后的访谈:冯内古特》
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性内容。代表作有《五号屠场》《猫的摇篮》等。
冯内古特1922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父亲是一位建筑师。高中毕业时,他的父亲和哥哥一致认为他应该学化学,他不得不听从父兄的意见,去了康奈尔大学学习化学。可是他并不爱化学,在康奈尔大学,冯内古特一直门门挂科。大三读到一半时,他愉快地参了军,加入二战,成为一名美国大兵。
青年冯内古特
不幸的是,在阿登战役中,冯内古特成了德国人的俘虏,被押往德国德累斯顿。1945年2月13日,盟军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无差别、地毯式的轰炸,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而冯内古特当时正好就躲在一个叫“五号屠宰场”的地下二层地窖里,幸免于难。在这场大规模的屠杀中,十三万五千人在几个小时内死亡,死亡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民。
这场空袭,成为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因为毫无必要——丝毫没有缩短战争半秒钟,也没有削弱德军的防御或有效攻击其他任何部分,没有从死亡集中营里解救出一个人。
“只有一个人获益”,冯内古特说,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这场空袭后,冯内古特写了篇小说《五号屠场》,销量非常可观。因此,他说:“我从每个死人身上赚到三美元。”多么辛辣的讽刺,多么黑色幽默!
很少有一位美国作家,能将黑色幽默、讽刺和科幻与深刻坚定的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在他含着泪的“黑色幽默”背后,冯内古特向世人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真相:“我觉得,存在于生活中心最恐怖、最吓人或是最悲剧的伪善,就是那个无人敢碰的真相——人类不爱生命。”
经历二战,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后,2007年逝去的冯古内特,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
谁知道这句鸡汤话是不是冯古内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讽刺呢。
6
《最后的访谈: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1962-2008),身获数奖的美国小说家、散文家,曾任英语系创意写作课教授。1996年因小说《无尽的玩笑》震惊文坛,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著名的作品是1996年出版的长达千页的小说《无尽的玩笑》。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头发奇特的女孩》《对丑陋人物的简访》和《遗忘》,以及为《哈泼斯》《滚石》《大西洋》和《网球》等媒体撰写的非虚构作品。
他的散文全部收录在《思考龙虾》和《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这两部作品集中。他被广泛誉为“一代人的声音”,并赢得国内外多项大奖。他未完成的小说《苍白的国王》于他死后的2011年出版,并荣获普利策小说奖提名。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里,华莱士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波莫纳大学。
本书收录的六篇访谈,包括他自杀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对谈,私密而内涵丰富。华莱士谈到了当代美国的状况,娱乐、自律、成年人的生活、文学,以及他自己无法模仿的写作风格。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他与戴夫·艾格斯、与母校的学生杂志所作的披露性问答,以及他在《无尽的玩笑》出版前,与著名的劳拉·米勒所进行的访谈。
这些对话展现了华莱士多年来受人喜爱的诸多特质:他无以伦比的谦逊、庞大的博学,他的智慧、敏感以及人文关怀。他生动描述了他的创作过程和动力,在访谈推进中展现他的好奇,并最终反转占据主动。他带来了在文学、政治以及当代美国现状等方面的热烈思考,观点深刻而独特,展现了这一优异大脑的全景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6:06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到底有多美?从颜色到诗词都让人心醉
2019
09/04
21:40
人民艺术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中文有多美?
从音律到文字,从寓意到内涵,
可豪放,可含蓄,
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
中文之美,美在形体,亦美在风骨。
中文的颜色很美
荼白、竹青、绯红、月白、石青
紫檀、霜色、黛绿、胭脂、藕荷
豆绿、宝蓝、秋香、玄色、牙色
黄栌、靛蓝、明黄、朱砂、石绿
中文的年龄很美
赤子、孩提、垂髫、总角、幼学
豆蔻、及笄、束发、破瓜、弱冠
不惑、耳顺、古稀、知天命
中文的月份雅称很美
一月:柳月、端月、嘉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
三月:桃月、蚕月、莺月
四月:槐月、孟夏、麦月
五月:蒲月、榴月、仲夏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
七月:巧月、新秋、兰月
八月:桂月、仲秋、竹春
九月:暮秋、菊月、青女月
十月:阳月、露月、飞阴月
十一月:冬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腊月、冰月、严月
中文的成语很美
浮光掠影、翩若惊鸿、光风霁月
兰因絮果、静水流深、雪泥鸿爪
明眸皓齿、秉烛夜游、鲜衣怒马
朝花夕拾、长乐未央、怦然心动
一叶知秋、顾盼生辉、清风徐来
阳春白雪、光阴荏苒、白云苍狗
中文的地名很美
未央街、琅琊路、珞珈路、天竺路
长安街、启月路、钟灵路、沁园路
鹿溪路、鹤林路、永清街、胭脂巷
诗书街、莫愁路、百草路、琴台街
枝白路、琉璃街、枫林路、春晓路
百花深处、烟雨南街
五味十字、十月初五街
勒马听风街、万古一人巷
中文的对联很美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中文的药名很美
半夏、龙葵、白芷、曲莲、紫苏
合欢、赤芍、连翘、沉香、青蒿
青黛、玳瑁、菖蒲、忍冬、桔梗
麦冬、厚朴、陈皮、杜仲、青蒿
降香、紫菀、薄荷、茯苓、荆芥
女贞子、车前草、莬丝子
六月雪、凤尾草、半边莲
淡竹叶、蔓荆子、西河柳
中文的音韵很美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中文的诗词很美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中文的人名很美
江疏影、林风眠、关山月、丰子恺
屠呦呦、宋清如、王嘉尔、林语堂
木婉清、程灵素、朱自清、南怀瑾
中文里的礼貌用语很美
请人看稿称“阅示” 请人改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至用“光临”
问道年龄叫“贵庚” 问道姓啥叫“贵姓”
问道职务叫“称谓” 问道姓名叫“大名”
对方男孩称“公子” 对方女孩称“令爱”
自己妻子称“拙荆” 自己丈夫称“外子”
对方来信叫“惠书” 老人年龄叫“高寿”
自称礼轻称“薄礼” 不受馈赠说“返璧”
对方家庭叫“府上” 自己家庭叫“寒舍”
对方父亲叫“令尊” 对方母亲叫“令堂”
有一位网友曾说:
如果我没有出生在中国,我将永远不能体会天涯到底是多么遥远的地方,断肠又是怎样的一种相思。
我会完全联想不了江南二字除了一个笼统的地名,还在那朦胧烟雨中藏着多少万世流芳的传说,而对于江湖是怎样的人世,滚滚红尘淹没过什么,可能真的一生都无从知晓。
来源:诗词天地(shicitiandi)
艺术,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0:4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70年丨40余设计案例梳理国家形象形成历程
2019
09/06
07:08
新京报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9月5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嘉宾在看国旗的设计稿。
嘉宾在看人民大会堂的设计稿。
天安门广场的建设情况。
嘉宾在看第一套人民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还原国旗、国徽、国歌等形成过程,展出至10月7日
昨日,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展期持续至10月7日,观众可持本人身份证免费参观。这是一场从设计角度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展览,展览理念另辟蹊径,展品难得一见。其中展出的大量设计手稿、图纸等均为首次亮相,是从国内很多博物馆、企业等单位汇集的珍贵史料。
新京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以40余个设计案例为线索,既有国旗、国徽和国歌等国家形象,也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代表国家发展的建筑,以及汽车、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等带着时代风貌的民生物品。
此次展览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使观众从整体上认识国家形象的构成。展览由设计周组委会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策划,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形象设计进行系统梳理。
大量珍贵史料首次公开展示
本次展览着重介绍了国家形象设计的历程。新中国国家形象设计始于1949年6月,周恩来主持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六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第六小组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和沈雁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等人。
当时对国旗、国徽及国歌设计均提出了要求,国旗要求“庄严简洁为主”,国徽则要求“庄严富丽”,这就为国旗和国徽定下了不同风格。当年9月,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发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通过各大报纸向全国发布,随后进行评选、修改和确定。
本次展览以40多个设计案例为线索,系统梳理、展示这些国家形象的设计历程与思想。同时纳入了与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相关的重要设计,鲜活、立体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大量设计手稿、图纸等均为首次亮相,是从国内很多博物馆、企业等单位汇集的珍贵史料。
系统展示形象、建筑、民生设计
本次展览分为形象篇、建筑篇、民生篇三个部分。形象篇包括国旗、国徽、国歌、人民币、邮票等设计,其中尤为着重展现设计形成的过程。例如,针对设计过程最为曲折的国徽,展厅中专门辟出一个区域,呈现梁思成、林徽因主持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以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人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两个团队的设计,他们之间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最终国徽图案融合两方的方案。
建筑篇呈现了以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新中国大型建筑的设计过程,着重呈现了建筑纹样的设计。例如,对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的图案设计,参与设计的常沙娜曾表示,她原本设计方案直接用了敦煌图案风格的花瓣,构成了天顶中心的圆形浮雕装饰,被告知图案要考虑五千人宴会厅的整体照明、通风、结构的需要,因此不断修改。
另外,人民大会堂吊灯上的石膏花都形成统一风格,应用传统的唐代花卉纹样,花瓣来自莲花、宝相花、牡丹花,后来又用向阳花。这样的风格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总体按照大会堂建筑形式和功能所需而进行设计。
民生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民生物件原件,既有井冈山牌汽车、永久牌自行车、北京牌电视机、熊猫牌收音机等大件物品,也有水壶、算盘、煤油灯、铁皮玩具等小物件。展厅中贴出的一系列海报,呈现了新中国初期人们热情向上的生活状态。
设计故事
国徽
梁林团队与张仃团队的分歧与合作
同为最重要的国家形象标识,国旗和国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出炉,唯独国徽迟至1950年6月23日才正式定稿,其间经历了什么?
1949年7月至9月公开征集无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托梁思成、林徽因主持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人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集体设计国徽图案。
两个团队的设计方案各有特色。梁林方案主张,国徽图案应该继承美术史上的历史传统,多采用民族形式。张仃团队认为,继承历史传统应该是有批判性的,应该继承能服务于人民的部分,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要推陈出新。
梁林方案主张不在国徽中使用天安门形象,原因是天安门是建筑物,图式化比较难,不宜作为国徽构成部分,国徽要避免成为一张“风景画片”。他们主张国徽造型最好富有图式化,装饰风写实,易流于庸俗。
张仃团队则在《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中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齿轮、嘉禾、天安门都是国徽图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应该以天安门为主体,即使画成风景画亦无妨,世界各国国徽中有地理特征的风景画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题”。另外,写实是通俗的,并不是庸俗的。
两个方案也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嘉禾的设计,均为麦稻穗,将南北方主要粮食作物都涵盖在内,比单一粮食图案更具代表性。
正如张仃在《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中的陈述,两个团队的设计有分歧也有合作,“为互相充实设计内容与表现形式,故一度交换意见,我们接受了梁先生的很多宝贵意见。”
国徽的最终方案融合了两个团队的设计,例如天安门的设计来自张仃团队,五星红旗元素是梁林方案的贡献。经过清华大学营建系高庄完善浮雕图案,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宣布: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天安门广场
25个方案讨论广场怎么修、修多大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年间,作为皇城正门。1949年开国大典后,随即开始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征集。1950年至1956年,25个规划方案陆续出炉。对天安门广场的性质、规模,对旧建筑的处理以及广场的尺度等问题,形成了热烈讨论。此次展览呈现了不同方案,以及围绕方案产生的争论。
25个方案主要从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是关于广场的性质,有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天安门象征国家,周围建筑应当以国家的主要领导机关为主,同时建立革命博物馆,使其成为一个政治中心;有人则认为广场周围应当以博物馆、图书馆为主,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关于广场周围建筑物的规模,有意见认为,天安门广场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其周围甚至在前方或中间应当有一定的高大雄伟的新建筑,成为全市建筑的中心和高峰。反对意见提出,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不高,周围的建筑也不应超过它们,应当是比较低的。
对于旧有建筑的处理,有人认为旧有建筑(前门、箭楼、中华门)和新时代的伟大建设比较起来是渺小的,必要时应当让位;另一派观点认为旧有建筑是历史遗产,应当保留。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广场的大小。主张应该比较开阔的观点,是因为天安门作为集会的中心广场,应当开阔,达30-40公顷;而从建筑的比例上看,有人认为不宜过大,20-25公顷即可。
这些问题在讨论中逐步取得了统一:广场宽度定为500米,形成广场主要天际线的两侧建筑的高度为30-40米。这样,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两面的建筑物,但是站在广场中,又不为建筑限制住视线。
广场采取对称布局,两侧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体形相似而又有所不同,一重一轻,一实一虚。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在广场中央,树木和柱灯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
随后,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步步扩建改造:从拆除牌坊、三座门、牌楼、红墙、不断扩展广场面积,到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观礼台、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最终,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历史性的蜕变。
对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
国家形象设计反映初心
此次展览的一个特别设计,是以手稿、图纸、草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我们熟识的国家形象设计是怎么一步步定稿的。展览策展人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表示,呈现设计演变的过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目的和理念,从而对新中国成立的初衷和宗旨有更直观和更深刻的领会。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设计,是怎么体现“新中国范儿”的?
何洁:完成一个设计的过程,需要设计者对设计本身的含义深刻理解,找到合适的元素展现出来,然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和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国家形象设计典型地体现了这个过程,这些设计突出表现了当时的一些理念。
比如说人民性,国旗、国徽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性。国旗体现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国徽上也有工人、农民的体现。大家能够从这些设计的形成过程中,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初衷、宗旨,也能看到老一代革命家的理想,以及设计师的家国情怀。
我觉得通过这个项目,能深刻体会到设计和国家、人民的关系。办这个展是对设计本身价值的一种再理解,在今天这种变化的情况下,设计也不能离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京报:展览很详细地介绍了国徽等设计的过程,包括一些争论,目的是什么?
何洁:这里有一些从未展示的珍贵设计图,例如有几十个当时的国旗、国徽方案,我们想尽量多地展现当时的一些设计想法,以及形成最后版的过程。
为什么最终定下来国旗、国徽是这个样子?通过展示的一些文献解读,大家能够看到这里面的故事,当时一开始比较倾向哪个方案,最后选择了哪个方案,从而认识设计的过程。
一般公众对这些故事不了解,通过展览看到这些背后的故事,会更加珍惜国家的发展,更加珍惜今天。一个国徽、一首国歌,对于我们后来人了解国家的成立有很直观的帮助。
新京报:展览在对建筑设计的呈现中,注重展示了建筑的纹样。新中国建筑纹样表达了什么?
何洁: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建的十大建筑,当时是力图以具有符号性的建筑,来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和精神状态。新中国的成立是翻天覆地的,需要新的建筑符号来体现。所以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新中国初期的建筑形制,对传统建筑有传承,但更富有创新,尤其在建筑的一些装饰上有很多创造。
包括这次展示的国博、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文化宫等建筑上的纹样图案,都是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气息,又有新中国创新的地方。展览中展现的设计过程,让我们了解当初设计师为什么这么考虑。回顾这些经典的设计,对于我们今天发展设计大有好处。
我觉得十大建筑到今天看,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在我们心里有很重要的分量。
新京报:这些设计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短短10年之内的作品,现在如何评价当时的设计水平?
何洁:我觉得就国家形象设计而言,当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健康向上的气息。大家去看一看民生产品设计,包括海报,能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这确实是那个时代很真实的反映,融入了时代的精神面貌,而当时的设计映射了也助推了那个时代的发展。
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有很多参与设计的人都是设计界、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像参与国徽设计的就有梁思成、林徽因、张仃等,邮票设计也有钟灵、张仃等美术家参与,功力和形式感水平都很高。在最后选定方案的过程当中,广泛地听取了各界人士观点,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所以达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到今天都认为堪称经典。
新京报:共和国初期的国家形象设计,对现在的中国设计有多大影响?
何洁:新中国初期一系列国家形象设计,对当代影响还是很大的。今天我们去回顾它们,就是因为影响还在持续。今天中国到了一个深化改革和转型时期,国家要从高速发展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我们原来到底是谁?我们将来应该去哪?
从这样的展览中,我希望现在的人能悟出一些道理,为我们未来提供经验,少走弯路。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借鉴,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走得更高更远奠定基础。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A06-A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倪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0:16 | 只看该作者
人到中年,才懂王维
2019
09/07
13:56
光明日报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千百年前,王维在大雪地里画了一株芭蕉。
《袁安卧雪图》原本是王维为袁安画的一帧人物画,却被大雪里的一株翠绿的芭蕉抢了风头。
芭蕉是南方热带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冬雪里?
注:王维《袁安卧雪图》现已亡佚失传,上图为冯超然作
原画虽已遗佚,但千百年来,关于这株“雪中芭蕉”的争论一直不断。
有人认为是“误笔”,有人认为自有深意,这也成为绘画史上的一个谜。
要解开这个谜,就不得不简要回顾一下王维大起大落的一生。
王维出生于山西的一个名门望族,母亲擅长画画,父亲擅长诗文。
王维耳濡目染,自小便多才多艺。
他十五岁远赴长安,二十岁进士及第,以诗文、书画及音律盛名于长安城内。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刚到长安不久,王维就写下这首《少年行》,一时间技惊四座。
他的才华也让他走上了仕途。
进士及第后,王维任职太乐丞,专门负责皇家歌舞音乐类事务,却因为被人举报私自看舞黄狮子而被贬官至济州。
在济州,王维一待就是四年,直到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大赦天下,王维决定干脆回家陪妻子。
人到中年,失意之事接踵而至。
开元十九年,王维三十,他的妻子因难产而死,腹中胎儿也没有保住。
此后的几十年,王维便没有再娶,仕途也总是不得意。
经历了贬官、失爱、丧子,对于人生无常,王维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写诗与画画,成为了中年王维处世的办法。
头号粉丝苏轼这样夸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沈括的《梦溪笔谈》 则是这样说的:“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求也。”
所以,看王维的画,要透过有限的画面空间看到背后的精神与感悟。
这幅著名的《袁安卧雪图》,画的其实是一位隐居高士的故事。
《后汉书》有传,东汉时期,洛阳大雪成灾,人人扫去家门口的雪,出门谋食。
洛阳令巡视灾情,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了,就除雪入户,见袁安冻僵在床上,洛阳令问他为何不出门乞食。
袁安说,大雪天人人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去扰了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为孝廉。
王维在《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诗里就写到:“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便是以袁安比喻好友胡居士,赞其品性高洁。
雪中芭蕉,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如同袁安在大雪中仍坚守的高士节操。
所以,《袁安卧雪图》画的是袁安卧雪,抒写的却是中年王维历经世道沧桑后,“卧雪”以避世的禅寂体验。
拥有过又失去过,看尽繁华又放空自己,王维将一生中获得的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理想中的人生追求都留在了这株芭蕉上,这也是这幅画作最难以言说的动人之处。
王维,终究还是那个高冷男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9-12 16:21 | 只看该作者
如莲一样 自在 安宁
2019
09/11
16:30
云上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书画 | 收藏 | 人文 | 心赏 | 茶道 | 香道 | 养生


清幽梵音低吟在耳边

像佛前一朵莲

不沾染尘俗的污秽与媚俗

己亥年

八月十三

编辑: 云上文化

打开音乐

聆听云上的声音

音乐|芙蓉照水 艺人|史有志

今天为大家推荐这首《芙蓉照水》,收录于史志有专辑《水莲》。

本辑音乐即以莲为题,作曲家运用六种不同音色的主奏乐器,分别描绘六种著名中国莲的曼妙风华。

莲花又名芙蓉,花与乐的巧妙结合,将琴、箫、琵琶、柳琴、曲笛、笙、排箫等乐器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找一个僻静的环境,平静一下自己的呼吸,什么都不想,只是聆听就好,它会让你觉得很舒服,整个人都放空了。

一汪碧湖在晨间水汽氤氲,几株水莲开得正盛。风过处,湖水泛起小小的涟漪,碧波轻柔,荡漾开去。

人的一生,早些年都在向外求取,走着走着就会发现,最终的最终,美好的都只是初心。我们穷尽一生,只为走向内心的幽兰。


清幽梵音低吟在耳边,像佛前一朵莲,不沾染尘俗的污秽与媚俗,只是亭亭净植、莲香萦怀,静守一池涟漪,在梵音幽香里淡泊成一首婉约的古典。

编辑排版 | 云上文化

说不完的画里画外

品不尽的文气墨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9-13 13:43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赏月怎能不吟诗作对?文艺点就跟着古诗词去“打卡”赏月胜地
2019
09/13
12:37
南方都市报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秋佳节到来,又是一年赏月好时节。中秋赏月,怎少得了吟诗作对?古代的文人墨客、先贤名士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句,让我们跟着这些诗句,去诗人作诗的地方或家乡去“打卡”赏月胜地。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千古名篇,而这首诗开篇的“海上明月共潮生”也为我们拉开了一场月光盛宴。据考证,诗中的“春江”即现在扬州的扬子江畔。扬州自古就有月亮城的美誉,瘦西湖、二分明月楼、文昌阁等地更是经典的赏月地点。


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的这首词被誉为描写中秋的千古绝唱,一句“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当年苏轼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府时建造了超然台。中秋之夜,苏轼趁着酒兴,在超然台挥毫写下了这不朽的名句。如今的超然台,也是当地的赏月胜地。


山东诸城超然台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的这句诗意境太好了,既有月亮的美丽,又有月光下的共同情怀,经常被拿来当作中秋晚会的主题词。据考证,张九龄《望月怀远》这首诗疑作于其洪州刺史任上。洪州,即今天的江西南昌。南昌的滕王阁等地,也是经典的赏月地点。


南昌滕王阁夜景。时雨/CFP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李白的这句千古名句,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月下独斟独酌情景。李白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也许当年的李白就是站在如今的西安古城墙边与明月共饮。


西安古城墙月夜。

美人迈兮音尘阙,

隔千里兮共明月。

南朝宋·谢庄《月赋》

《月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桀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谢庄是南朝宋辞赋家,出生于健康(今江苏南京),谢灵运的族侄,以《月赋》闻名。如今南京的赏月胜地,最著名的当属玄武湖畔。


南京玄武湖上的中秋圆月。秦淮/CFP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唐·曹松《中秋对月》

曹松这句诗非常明快,描写了中秋时天气晴朗皓月当空,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曹松,安徽潜山人,一生都在四处漂泊,他的诗大部分都是旅途中写下的。年过七十方考中进士,是有名的“白头进士”。此诗作于何地已不可考,不过他的家乡也有不少赏月胜地。


一轮明月从安徽的徽派民居上空升起。施广德/CF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2:18 | 只看该作者
87版红楼梦薛宝钗房中的四幅字,有多少人看懂了?这才是细节
2019
09/14
19:28
青埂峰下的鬼话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87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在内地还没有那一部电视剧可以得到这样的赞誉,87版红楼梦就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87版红楼梦,就会被他们的匠心精神所折服,每一帧画面,每一场剧情,都是全体工作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晶。


赞誉的话也不用多说,所谓细节最能体现一部影视剧的高度。而很多时候,这个细节观众根本就很难发现,比如我举一个例子。在87版红楼梦第四集“探宝钗黛玉半寒酸”,贾宝玉来看薛宝钗,此时镜头移动,可以看出薛宝钗房中挂着四幅字,但是镜头没有给特写,一般观众都不会认真去看,即便认真去看,也看不清楚,因为那个年代的电视剧不是高清的。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就想看看薛宝钗房中挂的书法究竟写的什么?因为镜头给的内容很少,又是毛笔字,有些字不容易认识。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分析我还是想出了挂轴上面的字。总共四幅字,每一幅字上面是一首诗。从左到右,第一首是唐朝人张起的诗作《春情》,整首诗录下:画阁馀寒在,新年旧燕归。梅花犹带雪,未得试春衣。第二首诗是唐朝诗人令狐楚的《思君恩》: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第三首诗是皇甫冉的《婕妤怨》: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第四首诗韩翃的《汉宫曲》:绣幕珊瑚钩,香闺翡翠楼。深情不肯道,娇倚钿箜篌。


这四首诗基本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守寡寒窗空寂寞”,也就是说薛宝钗的命运,早就被她房中的四首诗预言好了。此处不讲这四首诗,也不讲薛宝钗的命运。单说剧组当时的苦心造诣,虽然这四幅字只是道具,可是红楼梦剧组并没有糊弄观众,而是写了可以影射薛宝钗命运的四首诗,对薛宝钗进行反衬,像这样的细节,一般观众肯定发现不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87版红楼梦里的一幅字,都能有这么大的含义。如果观众们看到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都会欢呼为良心剧,那么像87版红楼梦这样的电视剧,都能称为良心剧中的良心剧。如今再也看不到这么好这么细腻这么认真的电视剧了,所以87版红楼梦一帧一画都是经典,无愧于“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的赞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5:24 | 只看该作者
amtf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6:23
杜甫:我是我朋友圈里最不优秀的人
2019
09/16
19:50
诗词中国小诗妹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文章来源:长安处处有唐诗(changantangshi)


画家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画于1959年。

杜甫一生,遇到过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凭一技之长而闻名于世,有的在官场中如鱼得水,事业有成……甚至他还同时被一群十分优秀的人包围。

但是,他从来不嫉妒,不怨恨。相反,他更多的是羡慕,佩服与夸耀。

01

公孙大娘,她的舞姿让他记挂一生

杜甫遇到的第一个厉害的人,是因舞剑而闻名于世的公孙大娘。

公元717年,在郾城,五、六岁的杜甫第一次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公孙大娘舞剑的动作一起一伏,杜甫的心也跟着一起一伏。她的舞,柔美中带着一股刚劲,含蓄中又不失奔放。这样的剑舞,如雷霆翻滚,似天帝驱龙,镇压了青山和风云的颜色。

公孙大娘绝美的舞姿就这样深深地烙在了年幼的杜甫的心里。而五十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67年,他有幸再次目睹剑舞的芳彩。


图片来源于“壹伴图库”

可是,舞剑的早已不是原来那个公孙大娘了,而是她的徒弟,李十二娘。此时年过半百的杜甫,看到眼前这样似曾相识又振奋人心的景象,他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五十年前的那场观剑舞。于是杜甫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夸赞公孙大娘的舞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她一舞剑器,天地起伏,四方皆动。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如此优秀的人,被小小的杜甫遇上了,让杜甫感受到了什么是震撼人心的美。


图片来源于“壹伴图库”

02

那年,他的歌声传遍整个盛唐

杜甫遇到的第二个优秀的人,是开元初年著名的乐师李龟年,他常在豪门贵族中歌唱奏乐。

公元725年,13岁的杜甫就进入了岐王李范的宅子里做客蹭饭。一开始,他很欣赏岐王这样的一身贵族之气,可是当李龟年一出场,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岐王府里的音乐一响,李龟年说:“这是秦音慢板”;音乐换了节奏,他说:“这是楚音的流水板。”由此可见,李龟年对于音乐是极为敏感的,对于音律,他的确精通。可谓吹啦弹唱,样样能行。

李龟年抱着一把琵琶,弹一首扣人心弦的曲子,演奏出了大唐的色彩,也演奏主人豪放的气质,更演奏出他自己精湛的技艺。于是岐王府里,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作为客人的杜甫,听得目瞪口呆,神魂颠倒。这李龟年,绝对是大唐的最佳音乐人,没有之一!实在是太优秀了。

李龟年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和才华,让杜甫终生难忘。

公元769年,历经安史之乱的李龟年流落江南,以卖艺为生。而当时的杜甫,也近晚年,在他乡漂泊。杜甫和李龟年在湖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再次相遇,让风烛残年的杜甫又能听到李龟年那般宛如天籁的乐音。

他们还在一起相处了几个月之久,这对于杜甫来说,的确是人生一大幸事。公元770年春,杜甫离开湖南,写了一首为人熟知的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年少时听君一曲,多年未曾忘却,今已晚年又逢君,虽然各有各的落魄,但是君依然优秀如故!

03

他的盛名,杜甫难以望其项背

杜甫遇到的第三个优秀的人,是那个“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在长安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无奈的是,他落榜了。

于是心情失落的杜甫决定去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他要离长安远远的,离开这座不待见他的城。


图片来源于“壹伴图库”

九年过去了,杜甫身在洛阳。而此时的李白,早已名满天下。

世人无不知晓李白的鼎鼎大名,他的诗作也流传甚广。他受到朝廷的青睐,受到当时的大文豪高适、王维等人的崇拜,堪称唐朝的第一大红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李白的粉丝千千万。”

不过李白终究是不属于朝廷的,他属于大自然,属于山水,属于丈气和酒。于是李白早早的就开始游荡江湖。公元744年,李白也到了洛阳,带着长安的酒气,带着满腹的诗与豪情。

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了,尽管杜甫当时还是个无名小卒。他仰望他眼前的这位高人,无论才情还是生活状态,他都认为自己不如李白。

还没完全走出落榜阴影的杜甫,一下子就被李白的洒脱和豁达治愈了。


李白与杜甫。右图为蒋兆和创作的《杜甫诗意》。

因为李白带着杜甫,在苍茫的大地上,广阔的蓝天下,在青山绿水间,拉弓射箭,畅谈诗文,忘我饮酒。当然除了他们两个,还有一个从大漠走来的高适。

于是,三个人一起并肩而行,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们各自的风采。当然耀眼的是李白,其次是高适,最后是杜甫。

和李白相处的日子,何其快活。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总有离别。高适走了,李白也走了。杜甫怅然若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偶像: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甫一生写了多首诗作,而有关李白的,至少有十来首。或许是因为出于对李白的崇拜与喜爱,才会有如此多的话语要说。

对于杜甫而言,李白就是他无法企及的天才。

而李白的自信与豪迈,给了杜甫很大的鼓舞,于是杜甫又选择回到长安,追寻他的前程。

04

其实,杜甫自己也是个优秀的人

虽然他又失败了。加上被安史之乱弄得烽烟四起的中原,狼藉一片。在这种山河飘摇的世间,想寻得出路,简直难上加难!

他想起了李白的浪漫与奔放,想起了高适大漠里的风沙与雪月,也想起了王维的漠漠水田和翩飞的白鹭。而自己呢,自己有什么?

那就让李白去写颠倒乾坤的酒和游荡九州的剑,让高适写尽沙洲的白骨和北方的雁,让王维写尽松间的明月和石上的泉。

杜甫他,写他自己。写他的满腔抱负,写他的忧国忧民,写他的生老病死,写他的娇儿恶卧。

他写了最疾苦也最真实的人间,写不堪重役的黎民百姓,写被迫前往云南的征夫,半夜翻墙逃跑的老翁……

最后的诗,留给了他自己。


图片来源于“壹伴图库”

公元770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在寒冷的江上,贫病交加的杜甫,撒手人寰。

他的一本《杜工部集》写了几乎整个唐代的历史,他的一千多首诗作,写了他一生最大的才华和智慧,写了他的崇高与圣明。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73年深秋,我正在地里用镰刀割稻,一阵狂风从天而降,刮破了那座为我遮蔽了五年风雨的茅屋……当天夜里,我缩在被窝里仰望着满天星斗,寒气逼人,难以入睡。我们村子还没通电,定量供应的煤油早已被我点灯用完,四周漆黑一片。

忽然,一个温和、苍老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顿时热泪盈眶,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的伟大情怀穿透时空来到我身边了!从那个时刻起,杜甫在我心中的分量超过了李白。
支持 反对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2:11
天长地久是个流行千年的谎言?《道德经》告诉你世界上没有永恒
2019
09/16
22:30
符号帝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女生一般都执着于两个要命的问题,一个就是著名的“同落水先救谁”,另一个不亚于此的就是:你会永远爱我吗?

对于如此棘手的回答,几乎是招招致命,少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你的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一定是在撒谎,因为理论上讲,没有人能够永远活着,那到底能爱人家多久你心里就没个数?

如果你说我做不到,那可能当场就会被分尸了,这一点你都做不到,你就等着孤独终老,一个人死得远远地,别来烦老娘!

其实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东西,就连天地也无法永远存在,何况是人,《道德经》告诉我们,天长地久是个伪命题,是个骗了人们几千年的谎言。

文/希夷

符号帝国独家原创



汉语里有个很美好的词语——天长地久,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虽然王侯将相已化作尘土,沧海桑田还在,清风明月还在,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天地是“不死”的,是永恒的,所以,如果要说永远,只有天地配得起永远这个词。

其实这是一个欺骗了人们数千年的谎言,《道德经》23章中说: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这里的自然就代表了生养宇宙的那个本源大道,因为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很难形容,自然就是“希言”了。疾风撑不过一个早上,大雨很难持续一整天,疾风劲雨是谁的作为呢?是天地,就连天地都无法长长久久,何况人哉?

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所谓的就是地球,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虽然跟人相比寿命很长,已经存活了60几亿年,但是终究是有个期限,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永恒和永远。


再大一点的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根据天文物理的解释,宇宙诞生于一个奇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浩渺的宇宙也是有开始的,而且科学家预测,不管是多久,它也终有毁灭的一天。

你看,地球,太阳系,宇宙这些存活年代可以把人类寿命忽略不计的宏大天体都做不到永久存在,人类相比它们,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回到每个人身上,充其量能活个上百年,已经了不起了,就这丁点儿念头,也敢妄称永远?你好意思说,永远都不好意思从你嘴里出来。



就连天地就无法绝对长久,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相信和追求的呢,人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显然无法回答,只有到了圣人的境界才可以,那些窥破宇宙大道的人物才有这个能力。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说,人生的价值分为几个梯级,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一个人在俗世所能做的所有事情,但还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终极意义是什么呢?是孟子所说的“集义归一”,是大学中的“明明德,以止于至善”。

说得再明白点儿,宇宙的终极规律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来源于道,最终也要回归道,那个孕育了所有物质的本体。


这跟老子的说法是一致的,在佛家也就是“究竟涅槃”,从轮回中解脱,回到自性的本源。用《道德经》里的话来说,就是“同于道”与道合一。虽然文字不同,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回归的过程是不同步的,有的人天生就已经很通透,生来就已经了悟了所有的道理,他指定在今生就能完成生命的旅程,佛经里将它叫做“当世成佛”。

次一等的人能够成为贤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存养天理,克除私欲,在这一辈子完结的时候,会以一个“完人”的状态离开,成为世间的道德楷模,天人之师。

普罗大众往往心志摇摆,对于道的信仰没有那么坚定,今天觉得道是存在的,坚持了两天,可是一遇到重大变化就又不信了。比如穷人一夜暴富,突然就膨胀了,什么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全都跑到了九霄云外,等到遇到了挫折,又觉得经典作品说得似乎有道理,人的生命一定有着某种更好的意义。

所以我们注定会在苦海中徘徊,在六道娑婆里痛苦流转,悲喜交集。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是每个人的命运。正如老子所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选择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其实所谓的因果,所谓的大道,所谓的仙佛,到底存不存在呢?从绝对意义上讲,是存在的。否则这一切都不会存在,整个世界都不会存在。一切只在于一句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存不存在,只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相信,它就有;你选择了怀疑,它就若有若无;你觉得那是一坨狗屎,根本不存在,那它对于你来说就毫无意义。

不同的选择对应着不同的结果,也就意味着,有些人会成功走出去,有的人还会回来,有的人则会待在原地不动。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离开的才意味着成功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留下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道德经》里说,那些相信道的人,即使是诸事不顺命运多舛,但是心里的心气不会散,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形它就会笃信,就会笃定地执行道的命令,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对于那些油盐不进一个字都听不进去的人,谁也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在原地踏步。因为天雨无边,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只渡有缘之人。

这也就是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我们都是“道生道养”的,每个人血脉里都有来自道的灵魂印迹,只要这份能量被唤醒,自然就会“天人合一”。良知不需要学习,它存在于每个人心性之中,只是有的人私欲过重,将它给遮蔽住了。

所以才需要我们不断去“存天理,灭人欲”,不断擦亮灵魂的明镜,连同与道体的同源共振。


这里的“人欲”指的不是人的本能欲望,像食欲、性欲、生存欲望等,而是指一切偏离道,偏离天理的念头和动机,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私欲”。私者偏也,而天理就“中而未发”,是如如不动,没有任何偏向本性的距离。

《道德经》22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支持 反对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5:33
史上最伟大的15位哲学家思想精华,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2019
09/17
06:36
东篱雅集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8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思贝尔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筛选,最终确定了一份人类史上的大哲学家名单。他评选的标准主要基于8条,舒生整理如下:

1、必须有著作流传。著作可以是他们自己写的,也可以是他们的弟子或追随者写的;2、后来的大哲学家受他们的影响有据可查;3、大哲学家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4、如果一个人是真实的和本质的话,大哲学家就在根源上与这个人一致,也就是说,大哲学家的智慧能扩展人类和世界本身的视野;5、大哲学家并非拥有一成不变的独立性。这独立性不是刚愎自用和执拗,不含有狂热的教条,而是不依赖于时间的不断动荡而赢得的绝对宁静;6、大哲学家的思想未必是科学,但一定有科学性;7、大哲学家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神性;8、大哲学家有他的标准,他们是人类精神的立法者。

照此标准,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哪些呢?考虑一部作品里对大哲学家的阐述有限,而每位大哲学家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且不可代表的,所以雅思贝尔斯从整体观念出发将他们分为三类:

一、思想范式的创造者: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二、思辨的集大成者: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三、原创性形而上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普罗提诺、安瑟尔谟、斯宾诺莎、老子、龙树

下面综合相关作品及网络资料,整理出大哲学家简介及其核心思想(主要是语录),供各位完善人生修养研读。

一、思想范式的创造者

1.苏格拉底


简介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天生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核心思想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无知即罪恶。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2.佛陀


简介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核心思想

心灵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

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征服自我的人,方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一切诸行,皆悉无常;勤行精进,切勿放逸。

解脱之道——四谛:苦、灭、集、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学。

3.孔子


简介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核心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政者,正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耶稣


简介

耶稣(约公元前4年—约公元33年)出生于伯利恒 (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 是基督教里的核心人物,三十岁左右时开始传道,根据《圣经》记载, 三十三岁左右时在总督本丢.彼拉多执政时受难、为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四十天后升天后预言他必要在世界穷尽的审判之日在荣光中降临,建立荣耀的天国,给「善」带来最后的胜利。

核心思想

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

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对于你来说,你是一个人;但对于某个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

有钱人要成为上帝国的子民多么难啊!有钱人要成为上帝国的子民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边,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康健的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不要怕,只要信!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二、思辨的集大成者

1.柏拉图


简介

柏拉图(Plato,Πλ 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核心思想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当事物状况最佳时,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变或影响。例如,强壮的身体不易受饮食或劳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阳光、风、雨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人的心灵不也是一样的吗?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改变的。

至善方能至美。

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

哲学家毕生都在为死做准备。

理想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制造不公比承受不公更可耻。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两个个体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两张脸,八只手和脚,两副生殖器。宙斯和众神担心人类过于强大,不敬神灵,于是把球形的人劈成两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与自己相结合的另一半。

人心可分为二,一部较善,一部较恶。善多而能制止恶,斯即足以云自主,而为所誉美;设受不良之教育,或经恶人之熏染,致恶这一部较大,而善这一部日益侵削,斯为己之奴隶,而众皆唾弃其人矣。

知识是心灵的食粮。

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

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

对一个小孩最残酷的待遇, 就是让他『心想事成』。

现象世界是永恒变动的。只有理性才能认识持续不变的东西,只有借助观念或理念才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个别现象。

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若是一个人对于某一种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做正确的判断了。

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

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仅仅是因为没有本事作恶。

哲学家也要学数学,因为他必须跳出浩如烟海的万变现象而抓住真正的实质。又因为这是使灵魂过渡到真理和永存的捷径。

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有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身。

理念是真实的世界。(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要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出美好。

我们每个人身体里 ,都有一种可怕 ,狂野和罔顾法纪的欲望 ,连那些看似温和的人也不例外。

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

健康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

2.奥古斯丁


简介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核心思想

两种爱造成这两座城。爱神造成耶路撒冷,爱世界造成巴比伦。每个人都要自问爱的是哪个,就知道自己是哪座城的国民。

有些对象必须在相信上帝之前被理解;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帮助一个人理解得更多。… … 因为信仰来自聆听,聆听得自基督的布道,人们若不理解布道者的语言,何以能够相信他的信仰呢?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必须先被相信,然后才能理解,正如先知所说:‘除非你相信,否则你将不会理解’,因此,心灵由相信进而理解。

我意识到我有意志,犹如意识我在生活一样。因此,我愿意或不愿意,我确知愿或不愿的是我自己,不是另一人;我也日益看出这是我犯罪的原因。

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3.康德


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核心思想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美是道德的象征。

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与此相反,理性不经批判的独断应用则会导向无根据的、人们可以用同样明显的截然相反的主张与之对立的主张,从而导致怀疑论。

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

三、原创性形而上学家

1.阿那克西曼德


简介

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年-约前546年),米利都人,古希腊哲学家。为泰勒斯与阿那克西美尼之间承上启下的自然哲学家。在西方,他与锡罗斯的斐瑞居德斯被认为是最早的散文作者,他还是最早的哲学作者,他的《论自然》是最早用希腊文写作的散文和哲学著作。

核心思想

无定当中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并与不同的东西分开,因此,在无定的全体之中,全体水成为水,全体土成为土,一切都已具备在这个无定之中,所以严格说,没有什么新东西产生。

世界源于无定。

万物由它(无定)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

2.赫拉克利特


简介

赫拉克利特(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生于以弗所一个贵族家庭,相传生性犹豫,被称为“哭的哲学人”。据传书写过一本《论自然》,但早已失传,现在我们只能见到130多条残篇。其之所以被称为“晦涩哲学家”,乃因为他的文字晦涩难懂,思想深邃。同样,他所面对的哲学问题,依旧围绕本原而展开。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爱用隐喻、悖论,致使后世的解释纷纭。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

核心思想

我研究了我自己。

万物皆流,无物常住,自然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

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

3.巴门尼德


简介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以后)是一位诞生在爱利亚(南部意大利沿岸的希腊城市)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爱利亚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诺芬尼的学生,同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

核心思想

存在着存在,不存在着不存在。

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就存在,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

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

你应当学习各种事情,从圆满真理的牢固核心,直到毫不包含真情的凡夫俗子的意见。

借理性来洞观,那非存在之物如何如何通过理性而必定存在了;因为理性是不会将彼此联系的存在物分开的。

4.普罗提诺


简介

普罗提诺(公元205-270年),又译作柏罗丁,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生于埃及,233 年拜亚历山大城的安漠尼乌斯为师学习哲学 ,曾参加罗马远征军,其目的是前往印度研习东方哲学。此后定居罗马,从事教学与写作。其学说融汇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视太一为万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复返太一,与之合一。其思想对中世纪神学及哲学,尤其是基督教教义,有很大影响。大部分关于普罗提诺的记载都来自他的学生波菲利(公元232-304年)所编纂的普罗提诺的传记中。

核心思想

如果眼睛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

当人观看具体的美时,不应使自己沉缅其中,他应该认识到具体的美不过是形象,暗示和一片阴影。他应当超越它,飞升到这种美的本源那儿去。

神圣的事物具有三个本质,第一个本质是太一,第二个本质是心智,第三个本质则是灵魂。太一高于心智,心智高于灵魂,灵魂生成万物。

宇宙是上帝的流溢物,我不能说他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

理智就是照射到灵魂中的光,就像至善是照到理智中的光一样。

真正的自我是由思想和逻各斯组成的,只有从感性生活转向思想,又通过思想转向上帝,才能实现它的使命。

灵魂的最终目的是在上帝的精神中找到归宿。

5.安瑟尔谟


简介

安瑟尔谟(又译安瑟伦,约1033~1109),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核心思想

凡是智慧不能理解的,就应该虔诚崇敬信仰。

我们并非为了信仰而去理解,而是为了理解而信仰。词语不仅仅是声音或语法习惯,而是代表我们心外的实在事物。

谁不能理解许多人何以会在种上是唯一的人,他也不可理解几个位格的每一个都是上帝,加在一起又是唯一的一个上帝。

6.斯宾诺莎


简介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犹太人,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出生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于肺痨,享年45岁。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核心思想

那些在生活中最常见,并且由人们的行为所表明,被当作是最高幸福的东西,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萦绕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的,就是这三种东西。

不嘲笑,不悲哀,不怨天尤人,而是去理解。

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最值得我们用全力去追求,去探寻。

我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无论谁,只要他愿意,都可以为自己的幸福而死,只要我仅仅为真理而生。

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只有凭借上帝,我们才可能真正完善。

必须对人的本性有起码的理解,以便达到人的可能的最高本性。

人越有理性,就越自由,就越真实,就越完善。

遵从自己的感情和意见的人,是奴仆;仅仅按照理性的引导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主意;人各有所好;每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嗜好……这些谚语不过说明,与根据理性认识事物相比,人们宁可根据大脑的天性表象事物。表象进行分离,而只有理性才进行统一。从表象能力的爱好出发,产生出争执,最终是怀疑主义,而从理性出发,则产生出一致和真正的洞识。

三种认识方式:一是感官的认识,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耳朵听见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最表象的认识;二是理性的认识,这需要借助概念推理而成,实际上就是指科学、哲学的认识;三是直观的认识,类似东方的顿悟,直达与绝对无限者的领域。

可口之味,醇酿之酒,有节取用,以滋补善养;芳草之美,园花之香,善自欣赏;此外,服饰、音乐、游艺、戏剧等,凡足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他人之事,都是哲人正当应做之事。

日常刺激我们的感情,大都是起于身体感受较多的部分,因此多数情感都过度,而且牢牢束缚着心灵,使其单独关注一物,而不能思想他物……我们也常常看见,许多人为一物所激动,甚至那物不在眼前,也确信其不在眼前。……真正讲来,贪婪、虚荣心、淫欲等虽没有认作病症,事实上都是一种疯狂。

我知道,要解除民众的迷信和要解除他们的畏惧是同样不可能的。我知道,民众的顽强就是固执,民众不是由理性引导的,而是为对赞扬和责难的盲目热情所吸引。因此,民众以及所有与民众有同一种情感的人,我都不邀请他们来读。

7.老子


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前571年—前471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核心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8.龙树


简介

龙树(人名)菩萨名。生于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

核心思想

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

人生有限而思想恒流传。这份大哲学家名单并不是固定的,你应当建构自己的心灵家园。阅读大哲学家,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智慧之声,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最要紧的不在于对大哲学家的研究或死守哲学家的教条(没有哪个大哲学家会要求你这样做),更不在于用他们的片言只语来装点空虚的灵魂,而在于通过与伟大心灵的交流对话,通过他们的思想和人格,找到我们自身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支持 反对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9-21 08:46
各国正要、领袖如何评价毛泽东   [复制链接]
精华
香官愚叟

3550

主题       
2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白银长老

Rank: 12Rank: 12

白银长老, 积分 1458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184 积分

积分145816
发消息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9-20 20: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9-9-21 04:18 编辑


拿破仑说: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他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马克思: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形成的工人阶级还不足以领导东方的无产阶级革命。
……,……。
对于东亚,可以寄希望于中国的农民领袖。

恩格斯:
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中国的革命领袖,有可能出现在扬子江中上游几个省份,那里的民众极具反抗精神。

列宁问瞿秋白:
这位在湖南省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同志在哪里?我能见见他吗?

斯大林说:
“和东欧的同志们不同,毛泽东同志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凭枪杆子而不仅仅是借助共产国际的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二次大战的英雄人物毛泽东没能出席开罗会议,是历史的错误,我个人觉得非常遗憾!”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
“美军和联合国军不要轻易靠近鸭绿江!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是伟大军事家,他刚刚打败对手数百万大军,对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
和毛泽东指挥的历史性战役相比,二次大战的几次战役都黯然失色,他是最伟大的统帅。

赫鲁晓夫在世界共产党大会上说:
“毛泽东同志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他是列宁同志之后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铁托说:
“我绝不理会苏联的态度!但是,我们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尊重毛泽东同志,我们要研究毛泽东选集,掌握毛泽东思想。”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
“我成长在民主德国,中学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我就研读《毛泽东选集》这是我后来作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放在案头时常阅读的著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
我已经指示把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版权买下,要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一楼大厅永久悬挂,让全世界来参观的人们向毛主席致敬!

美国总统奥巴马请南街村在白宫大草坪树立了十八米高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塑像。他和夫人每天瞻仰,敬献花篮。

叶利钦说:
“和我们不同,我们的中国朋友可以选择他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基辛格说:
“综观人类历史,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无人能与之堪比!”

古巴革命领袖格瓦拉说:
是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武装了我,鼓励我走向刚果、走向玻利维亚。

委内瑞拉总体查韦斯说: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拉丁美洲人民求解放的指路明灯,有毛泽东思想,我们难道会惧怕美帝国主义!

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说:
你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我们是同一个目标,我们都在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他的思想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实现战斗目标的指导思想。

普京总统说:
我们的中国朋友有毛泽东思想,我们俄罗斯非常羡慕。我十分尊重毛主席,他是不择不扣的人民领袖。
支持 反对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19:15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19:18 | 只看该作者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2019年08月01日15:2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新华社长沙8月1日电(记者刘良恒)从长沙市岳麓区出发,沿着雷锋大道向北行,大约经过三四公里,看到一尊巨型雷锋头像艺术雕像,就到了雷锋的家乡——长沙市望城区。

  雷锋,湖南省望城县(今长沙市望城区)人。1940年出生,7岁沦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获得了新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参加了儿童团。在小学读书期间,他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小学毕业后,他当过记工员、通信员、拖拉机手,1957年2月加入青年团。

  1958年9月,雷锋响应国家号召,到辽宁鞍山当了一名推土机手。11月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工作。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挤时间刻苦学习党的理论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他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热爱人民群众,热爱集体,关心战友,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生活节俭,省下的钱用来帮助受灾群众和家庭困难的战友,并常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为群众做好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名。出差时,他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群众称赞道:“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殉职。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受嘉奖多次,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在广泛持久开展的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仅在雷锋的家乡湖南长沙望城区一地,就先后成长起姚建刚、郭德高等7名“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时代楷模”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以及多名省市“道德模范”等。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2:08 | 只看该作者
鲁迅,以前读不懂,现在看句句都是真理
2019
09/25
06:36
散文诗歌诗词悦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本文来源于:读散文赏美文dusanwen.cn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今年是鲁迅诞辰138周年,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读鲁迅,还需不需要鲁迅?少年时,我们都不太爱读教科书里的鲁迅文章。但当我们成年后,当我们踏入社会后,我们再读鲁迅才明白鲁迅的深刻、悲悯乃至伟大。

今天让我们借此机会重温先生的诗句,以示纪念。


品读鲁迅先生经典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 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情未必真豪杰

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哀范君三章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3、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5、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6、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7、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2、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13、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14、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15、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16、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17、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18、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19、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10 | 只看该作者
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到底想写个什么意思?
2019
09/27
10:39
唐风宋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陶渊明七十一岁时,作了流传后世的《桃花源记并诗》。在这首诗里他用平实白描的笔调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向世人表白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在写这篇旷世名诗时,已经成为当时当地出类拔萃的名士,与另两位隐士周续和刘遗民合称为“浔阳三隐”。包括州刺史以下的各位名流显贵终日造访不绝于途。他的好友、始安郡刺史颜延之经过浔阳,每天在他家喝酒清谈,每次必定大醉而归。江州刺史王弘想跟颜延之坐一会儿,可是颜延之总是没时间。颜延之临别,给他留下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都送到酒家,想喝酒就去打。来他家串门的,无论贵贱,只要他还有酒,必定设宴招待。如果他先喝醉了,就跟客人说:“我醉了,想睡觉,你早点回家吧”。史书对此评价道“其真率如此”。其实这不仅仅是真率,这就叫名士风流。


只要我们翻开《世说新语》,就可看到魏晋名士的两大特点,一为喝酒,一为不遵礼法。我们随手采撷几例。王孝伯有句名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光禄说:“酒正使人人自远。”(酒能让每个人都能雅致高远)。王卫军说:“酒正自引人著胜地。”(酒能把人引入一种美妙的境界)。王佛大叹息道:“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三天不喝酒,就觉得身体和精神已经分离)。毕茂世云:“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一只手拿着螃蟹,一只手端着酒杯,每天在酒池中游泳,一辈子也就知足了)。

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阮籍心中的诸多不平愤懑,总需要酒来浇灌)。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

鸿肿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王导)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你为何每天喝酒呢。你看不见酒店里覆盖酒糟的布,时间长了就会糜烂不堪?)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孔群说不然。你不看那些泡在酒里的肉,时间越长越能保持质量)。群尝书与亲旧:“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曲蘖事”。(孔群常常给亲朋旧友写信道:“今年的职田里收获了七百斛高粱,还不够酿酒喝)。


阮籍母亲去世,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大吃酒肉。司隶校尉(察举百官犯法者)何曾也在座,跟司马昭说:“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蛮之地,以端正民风教化(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司马昭说:“阮嗣宗身体衰弱成这样,你不能替他解忧,还能说出这种话(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何况一个人生病了就得喝酒吃肉,这正是符合丧礼的表现啊(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阮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亲自与她告别,人们或有讥笑他的,阮籍解释道:“礼教岂是给我这种人设立的”。(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邻居有位卖酒的美少妇,阮籍常常和王安丰等人去美少妇的酒家喝酒,喝醉了就在这个美少妇旁边睡着了。美少妇的丈夫开始以为阮籍心怀不轨,就偷偷躲在旁边观察他,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啥事没有。(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阮籍埋葬母亲那天,蒸了一只小肥猪,饮了二斗酒,然后大喊一声“完了”。接着吐血,身体好长时间没有恢复过来。(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 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阮籍母亲去世,裴楷前去吊丧。阮籍正好喝醉了,披头散发坐在胡床上,不哭。裴楷到后,把席子铺在地上,放声大哭。哭完以后就走了。有人问裴楷:“凡是吊丧之礼,要等到主人哭了,吊客才能还礼。现在阮籍不哭,你却哭了,这是为何?”(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楷说:“阮籍是世外高人,因此可以不遵礼教;但是我们却是世俗中人,因此要以礼仪规矩来约束自己。(阮籍乃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当时人都赞叹裴楷这件事做得地道(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温太真喜欢说些轻慢放肆的话,尚书令卞壶却以礼法之士自居。两人到庾亮那里清谈,二人互相反驳。温大真出口庸俗粗鄙,脏话连篇。庾亮听完二人辩论,慢悠悠地说:“温太真话糙理不糙。”(温公喜慢语,卞令礼法自居。至庾公许,大相剖击。温发口鄙秽,庾公徐曰:“太真终日无鄙言

相信大家看了这么多魏晋名士的言行,就能把陶渊明理想的生活状态跃然眼前了吧。这种“终日饮酒,不遵礼法”的毫无拘束、任性自得的生活状态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他上任彭泽县令就是冲着这种理想生活去的,可惜的是他并非“方外之人”。因为他不是阮籍,虽然他的上任彭泽就是在向阮籍学习,阮籍为了喝酒才去做步兵校尉,他为了喝酒才去任彭泽县令。阮籍不是人人可以学习的,他是司马昭亲自树立的争取魏晋名士的标杆,终司马昭一世,也只有他可以活在“世外”。

陶渊明活在世俗之中,却想超脱世俗,做个方外之人,不想被礼教束缚,谈何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0:46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1 23:55 , Processed in 0.06761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