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0|回复: 4

0131鱼象鱼说【今日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3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画的静、慢、淡、雅
2019
01/31
00:00
淳道字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淨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複。”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生态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社会压力那么大乃至有人会跳楼,中国画不啻是一剂镇静剂,是慰贴人心的良药。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馀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

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著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著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著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随著观念来的。这个观念源自古典哲学,宋以后益发确定,成为笔墨内蕴。欧阳修《盘车图》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能够“忘形得意”是很少的,意是大概,但又是精神实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然后他接著说,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此难可与俗人论也。”“难可与俗人论”便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画的笔墨观念一俟形成,就把自己跟世俗的审美观隔开了,这与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有关。在民间画中不这样,从彩罐到青铜器等一些实用美术中也不这样,民间艺术、原始阶段的美术更不这样,虽然它们的艺术成就也极高。而为什么到文人画的时候却强调“不与俗人论”呢?这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我的结论是进步,进入了中国笔墨艺术更本质的状态。已脱离一般造型规律,有些疏离视觉艺术的常态。“得心应手”不只是熟练的意思,是独有心得,再造自然。“神会”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便注定心理修养和悟性的至关重要。恽南田《题石穀临九龙山人》云:“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其中。”按照庄子的思想,天机是“绝圣弃智”后的发现。清王昱说“坐破蒲团,静参默悟”方能“天机活泼,迥出尘表”。黄休複云“夫观画而神会者鲜也,不过视其形似而已”明代项穆云“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这样一来,许多人一辈子也进入不了笔墨状态了。


中国曆代画论说脱出尘表,就是不为大众服务,跟社会品味拉开了距离。然而中国画又是最人性化的,因为它有两大功能:养心修身之术和知世悟道之功。只不过他对大众提出了一个门槛的要求——大众必须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国画,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进入中国画。中国画对画家有人文要求,要“人”、“文”双修。对欣赏者的要求同样也要有“文”,“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

徐複观《中国艺术精神》有段话说得好:顺著现实跑,与现实争长短的艺术,对人生、社会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使紧张的生活更加紧张,使混乱的社会更加混乱,简直完全失掉了艺术所以成立的意义。  中国画启示人养心修身,知世悟道。孔子说“见山思仁,见水思智”,醉心于看画人远离势利,离善境更近。一时达不到,但能使人向而往之。“成教化、助人伦”,是艺术的社会功用。而最大的“教化”与“人伦”便是向善。


回到“逸”的悖论问题。有个叫赵汝珍的人写了篇古玩方面的文章《品玩》,其中说:“中国人对书画、文物的喜欢实系专制政体逼出的康庄大道”。在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无所谓积极或消极,即便是董其昌官居高位,他也雅好书画,闭门沉溺笔墨以调剂他入世的烦恼。这便是“逸”之所以为“逸”,同时还有一种平衡的作用。

我认为艺术没有革新问题,也没有複古问题,“艺无古今”不是我说的,是谢赫说的。艺术无古今新旧,只有巧拙。《古画品录》云“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东西不必二元对立,古今也不必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判断,使我们困惑了将近一个世纪,做了很多傻事。黄宾虹,沟通了东西,也沟通了古今,这就是艺术的本质。中国画之所以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衰退”,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始料未及的涌入。西方强势文化涌入中国以后,使国人动摇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有人甚至连汉字也怀疑。至于元以后中国画走向衰落的理论我认为是错误的,元明清是中国画继续的发展与成熟。“衰落”说是20世纪庸俗社会学的污染,二元论和阶级对立学说害了中国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关心中国画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这种学科的划分就是西方思维。在柏拉图时代,学问是通的,孔子时代学问也是通的。没有什么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这种分类。我尊重人类所有的智慧。我尊重并欣赏西方艺术,但我更爱本质上的中国画,因为这个本质上的中国画与我的基因更贴紧。


时代精神无是非高下,艺术自有艺术的自身规律。科学带来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资源越来越少,对自然山川的向往必然成为人类的共识。

“刻意求新”在我的文章里是个贬义词,尤其在中国笔墨文化里。一刻便有做痕,一做便落下乘,刻意打造往往走向问题反面,违背艺术规律。中国画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二字,是因为“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中国画论没有“创新”这两字,有传承、继承、独到。人的基因有差异,淮确地表达自己,个个都“独到”。正确地领悟前人的智慧,又能够在山川自然中有自己的感悟,便会“独到”,真实地表达了自己,肯定是新的,不是“创”的,也不是“求”的,是流出来的,下意识的,是“水到渠成”,“刻意”、“苛求”,终不是高境。

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话语录》特别标明:笔墨当随时代。在我看来,笔墨可以随时代,也可以不随时代。笔墨即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表达自己就行了。山川永恒,在表达这个“永恒”的时候,因人而异,便有了所谓“个性”。但这个“个性”不是“贪奇”。昔人谓“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纵观人类发展史,“时代总是短暂的”。“笔墨随时代”是后人回望观曆史的时候发现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事先的“设计”,刻意追求“笔墨当随时代”,丢了真我,也丢了自然。佛教说“自在”,大约是我自己在,这是最自然的状态,笔墨的至高状态大约就是这个“自在”。


笔墨文化与人文关怀相连。培养独立人格,学会阅读思考,要有担当意识,要有自我反省意识。艺术家只知名利是狭隘的,人都喜欢权利和金钱,但权利和金钱腐蚀著艺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有极可贵的担当意识,这是传统的重要部分。中正至大。人正笔才正,胸怀大了,笔墨自会不同。

现在很多中国画家说书法是书法,画画是画画,这很可悲。古代的书法是中国最基本的文化形态,也视为一切艺术的根基。蔡邕说“书,散也”,它自由,不受于形,书写的点画提按之中情感表达,自由自在,这观点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也因此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艺术。把这个书法的观念引进入到画中,就是直接天地的中正观,观照万物的通变观,深入万象的力度观。黄宾虹管书法叫力学,这个都得体现到画中去,这就是书法为画所用的地方。传统中国画一从思想入,二从书法入,中国画家一生都重涵养,是养出来的。中国画重藏不重显、重涵不重露,就是哲学观使然。


黄宾虹说画求内美,非常人所能见。明代画家恽向,画作备受众人称赞,回家便将此画撕了。他觉得自己画肤浅了,一眼让人看懂了。黄宾虹文中提及此事,认为恽向求内美,不务外观。而对内美作品的欣赏是需要时日的,炼得一双慧眼,如白石所说:“有眼应识真伪”,是需要休养和积累的。

傅雷的《观画答客问》也说:“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在这里,傅雷把逸与神并列,但逸还有更独特处)观画然,观人亦然。美在皮表,一览无馀,情致浅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平平而终见妙境。若夫风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如高僧隐士,骤视若拒人千里之外,或平淡天然,空若无物,如木讷之士,寻常人必掉首弗顾:斯则必神专志一,虚心静气,严肃深思,方能于嶙峋中见出壮美,平淡中辨得隽永。唯其藏之深,故非浅尝所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这段话对中国画认识之深刻,在20世纪极少有人达到,今天的画家实在应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体书法怎么写,争议作品给你启示
2019
01/30
20:01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颜体学习者众多,不失为书法入门之良好范本。如果我们学习或欣赏颜体,只能将目光停留在其雍容与宽博之处,显然是浅见的。颜体当然还有意趣与势态。颇受争议的《告身帖》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如下:

不管《自书告身帖》是否颜真卿所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件浓重风味的颜体遗迹,在很多处理方法上,又与颜真卿的很多经典碑不一样,这给我们学习、创作颜体风格楷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这有如同《大字阴符经》的价值,我们不必拘泥于是否是褚遂良所书,这肯定是一件褚遂良风格的作品,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说说《告身帖》。

1.笔画的取势




即使是很微小的笔画,也透露出极高的智慧,如"羽"的四个点、提:


竖画的的向背变化:



这使得笔画的内涵变得很丰富,线条的姿态得以充分的展示。

2.疏密变化的追求




3.倚侧的应用


4.字形的变化


总之,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联文化:“贴”春联 不如亲笔写春联
2019
01/30
18:00
腾讯儒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因字形的美观、字音的美感与字义的丰蕴发展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对联文化。


对联因用对偶方法写成,在民间又称对子。因古代常悬挂于楹柱之上,所以又称楹联。

其为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一种由骈文与律诗发展而出的艺术形式。它讲究的是言简义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联因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又可分为春联、庆联、挽联等。根据对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拆字组联、谐音联、叠字联等等。

相传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据说他撰写的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见,最早的对联便是春联。

春节期间张贴的春联,后来成为对联的主要组成,成为既有强烈仪式感,又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民俗文化。

时至今日,烘托热闹欢乐的春节氛围也少不了春联。一到农历新年,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张贴着红彤彤的春联。春联的字迹或工整或洒脱,烘托出红红火火的热闹气氛。


笔者注意到,今日的春联基本都是机器统一印刷的,少了个性。正如印刷体不等于书法一样,印刷的春联也就失去了春联的部分神髓。

我想起小时候,那时还没有印刷的春联。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由自己亲自写就或别人代笔书写。爷爷读过私塾,毛笔字写得遒劲有力,所以成为村里书写春联的主力。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不少人来找爷爷书写春联。

那时,我家就是春联书写现场。隆冬腊月,窗外飘着白的雪,屋内散发着墨香。一位驼背的老人在红红的纸上肆意挥洒。

小孩子跟在大人身边,大家一起欣赏春联书写。每当写好一幅对联之后,大人就让孩子们认读春联上的字。哪个小孩子要是认得字多,就会得到好多的赞扬和不少的糖果。

回想起那时的我,虽还没有上小学,就已经通过春联而认识了很多汉字,成为村里闻名的识字小神童。可以说,是春联给了我汉字的启蒙。

后来爷爷因身体的原因,请辞了春联书写之事。

父亲“勉为其难”地接过了春联书写的“接力棒”,继续为乡亲们写春联。父亲没有读过很多书,也没有练过字帖,但他却以“描红”的方法去写对联。时间久了,春联竟也写得有模有样了,成为写对联的一把好手。


再后来,印刷体的对联渐渐统一了春联的江湖。现在几乎到了无人亲自书写对联的境地了。春联文化也就变成了单一的“贴”春联了。

如今城市里连贴春联也觉得麻烦,春联也少了很多。于是,春节就少了一道风景,一道书法与人文风景。春联也变得千篇一律,越来越类型化、刻板化,没了色彩,少了个性。

春联一头联着书法文化,一手牵着文学素养。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需要“落地”,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春联是要“写”出来的。“写”有两层意思:书法的“写”与文学的“写”。书法的“写”是使用毛笔这一书写工具,运用书法技巧,写出具有美感、喜庆神采的春联。

文学的“写”是要使用平仄韵律,运用文学技巧撰写出具有原创性与文化气息与韵味的春联。

可惜的是,今日的写春联已日渐式微。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有书法家进社区为居民书写春联的新闻。


让我们撸起袖子,抓起毛笔,饱蘸墨汁,用心书写,制造一份独特的喜庆,增添春节的文化气息。只有人人敢写、会写,这才是传承春联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3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3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3-29 20:26 , Processed in 0.04703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