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120鱼象鱼说【今日养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0 1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疾病要断根,关键是养心!附四招养心大法!
2019
01/20
10:59
道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每个脏器里都藏有一个「神」。神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当五脏生病时,实际上,它所对应的情绪也肯定受伤不浅。

因此,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有的人经常性地头痛、没精神、心里不舒服。但如果把头痛治好了,精神自然会好,相应地,心里也会舒畅无比。

一种情绪(神)对应着一种疾病,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在情绪(神)那里找到根源。因此,如果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做到「身神同补」,那效果就很好了。

比如说乳腺肌瘤,《外科正宗》认为它的发病原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所以,即使乳腺肌瘤已经治好,但如果在后期的保养中忽视了情志调养,还是经常爱生闷气,东想西想,结果很可能让乳腺肌瘤再次发作。

无论是治病还是防病,只有「身神同补」,才能使疾病彻底断根,不再复发,让身体真正强壮起来。

无心病,心肝脾肺肾才补得进

《黄帝内经》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不良情绪的出现都会连累到它。心最勤奋,又是最容易受伤的。

《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叫「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里的「主」,就是指心。心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的情绪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人才会长命百岁。

1心阳不足会造成肾精亏损


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中医常说「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就是说心肾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样畅通。比如说,心火每时每刻都要下降,把阳气送给肾,肾才不会寒;而肾水必须上行滋养心阴,否则,心火就会亢盛。

心和肾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冰川,太阳每天都要出现,把冰川一点点融化,用来灌溉良田、滋养万物。反过来,由于冰川的存在,太阳的热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则大地就要变成荒漠了。

心阳不足的话,就无法把充足的阳气送给肾脏,会造成肾精亏损。

2心里事太多,脾会不舒服


脾主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的运化,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血液。但是,如果没有心阳的存在,脾的运化功能就无法实现。

举个例子,很多身体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补药,都不见效。到医院去检查吧,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心里装的事太多了,有事没事去想一些没必要操心的事,分散了心阳。

思虑过度容易伤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3心肺合作,清浊之气才能交换


心主血,肺司气,血是气的载体。肺吸入的清气需要通过血液的运化才能分布到全身各处;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肺部,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体外。

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运行才会通畅,让体内的浊气正常地和大自然的清气相替换。这就是中医上常说的「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的道理。

4心情不好,揉肝经带来好心情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就更好解释了。心主血,肝藏血。我们心情不畅的时候,最需要肝脏来疏泄情绪。

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压抑时会感觉心前区憋闷,两肋也有疼痛感,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因为两肋是肝脏所在的位置,也是肝经经过的位置,肝气郁滞就会引起两肋疼痛、胀闷。

总的来讲,心的不适都会影响到肝、脾、肺、肾。《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将军,肺就像宰相。将军或宰相出问题了,都会影响到君王的决策。如果单是将军出问题了,对宰相的影响却很小。唯一不能出问题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龙颜大怒」了,将军、宰相的日子都好过不了。

掌握四招养心大法


1动作、穴位、饮食养心


夏日由心所主。与心气相通,心要工作,就必然会累,因此炎夏要重视养心。除了汤药、针灸以及推拿、食疗之外,亦可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以刺激心经,达到养心之效。

一则双手指交叉翻掌外撑,两小鱼际根部使劲;

二则双上肢在体侧外开45度,然后以小指为轴努力外翻手掌;

三则双手握紧单杠,利用体重悬垂数十秒钟。以上动作皆自然呼吸。

养心要穴——极泉穴:它属于手少阴心经,在腋窝顶点、人体腋窝下的两条筋脉之间,腋动脉的搏动之处。

极泉穴为心经上的穴位,是解郁的大穴。经常郁闷,可能是心气郁滞的现象,弹拔极泉穴,就能缓解郁闷的现象。

弹拨方法

1.弹拨的人一手托起被弹拨的人左侧上肢,使其腋窝暴露;

2.另一手食、中指并拢,伸入腋窝内,用力弹拨位于腋窝顶点的极泉穴。

饮食养心:心主血脉,心若过度劳累,就容易出现各种心血管疾病。心其色为红,自然的红色食物有养心之效,如西红柿、红葡萄酒、乌梅、胡萝卜等;心通于火,午时火最旺,要小睡片刻;心在液为汗,炎热则当汗出,能解心之热。

2静坐、站桩养心


静能养心,故要学会静心。患病的人最忌烦躁,越是烦躁,其心越是不安,心越不安,其脏腑越不和,其病亦越不容易康复。

佛家讲,要保持灵台清静;道家讲,静能生定;儒家讲,静能生慧;医家也讲,静者寿,躁者夭。静心,不只是静坐,还包括对世事恬淡自安的态度。

中年之后正气渐亏,此时要开始重视养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独宿、默坐。

素食有利于脾胃运化升清,则肠中之气不浊,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独宿意味着减少房室,从而可以将养肾精,肾精充足则先天之本不伤;默坐可养心,心神以静为养,以动为泄,久久静坐则心神内敛,五脏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患者最好坚持静坐或站桩,这是身心皆静的最好法门。关键不在坐,或站,而在静,要身静、心静、神静。因为静则生慧,静则阳藏。这是阳气的归根,是真正的调和阴阳之道。

求医有效,可以缓解一下症状,但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医疗改变不了病人的心。心既是致病之源,亦是治病之本。安心才是大病康复的关键。放下心事,尽量快乐,行善助人等法,都可实施。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怡情养心


充满怨恨恼怒烦的心境,必会影响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充满快乐、善良、慈悲的心境,则能让脏腑和谐,气血和畅,其健康必然有保证。医疗往往只能缓解一时的病痛,若想真正康复,关键还在于养心。

心为健康的主宰,要想健康,先需养心。心若不妄动,则气血通畅,脏腑和调,自然不病。若因此而心中生起怨恨恼怒烦等不良情绪,受伤的最终是自己。

养心要怡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七情过激之伤。不仅要去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心理,亦需忌胜负心。胜也罢,负也罢,淡然处之即是。

4疏通经络养心


按揉心包经可以缓解「心累」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

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可宁心解闷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

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5秒,休息3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THE END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7:5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几千万人每天假装会养生,其实都是闹笑话!
2019
01/20
10:58
道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前些年有人相信“喝绿豆汤包治高血压”、“生吃茄子能减肥”。现在也还有人相信,喝两口药酒,能治所有病。盲目养生可能是因为科学素养不高。来看看数据。

中国科协2015年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仅为6.20%,有19个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继续上着假养生的当。以下这几种假养生,现在最容易坑你。

走路好,那就每天2万步


占领朋友圈步数排名前几,成了一些养生达人的一个小目标。

走路,确实是很好的运动,连世界卫生组织都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数上碾压别人,那么,你可能同时碾压了自己的膝盖。

骨科专家指出,走路运动虽然有利于健康,但运动要掌握适当方法,一味大量走路或会损伤腿部!

看看这些走出来的病:

走出了的滑膜炎:前不久,杭州的刘先生想通过暴走减肥,每天走的步数都在15000以上。没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关节滑膜炎!

医生说,刘先生是走得太多了!属于过度运动,已经伤害到了身体。

日行2万步,膝关节积液:张阿姨今年50多岁,平时爱好锻炼身体的她,经常到附近公园散步,基本上每天两万步打底。没想到,这种追求健康的方式给她带来大麻烦。

正是因为走路太多,对膝盖产生了损伤,时间长了,原本应该起到润滑关节作用的关节腔液越来越多,这才形成了积液。

日走3万步,断了大腿骨:一位60多岁的病人,这位病人体重60公斤,身高一米六,从一个半个月前开始,这位病人每天暴走15公里。

刚开始锻炼有点腰酸背痛也正常,但走了半个月以后,一站起来就觉得右边大腿根部疼痛。当时还可以走路,就以为是扭伤了,撑着没到医院去。后来,越来越疼,病人才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是大腿的骨头“走断了”......

你的身体每天能承受多少步?

每个人承受的运动量不一样。如果平时有运动习惯,每天一万步两万步并不困难。但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突然一天内走上两万步,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造成太大负担。如果持续这么做,可能出现关节、韧带、骨骼损伤。

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可以坚持轻负荷的锻炼30分钟以上,但不要超过1小时。如果换算成步数,大概在5000~10000步。

到底怎么走才最健康呢?

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表明,走路多的人身体会更健康。无论是徒步旅行还是记步运动,都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专家认为每天走6000步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每天走6000步,约3000~4000米的行走距离,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因此每天6000步,是走路最健康的步数!

每天,我们上厕所走几步,上下楼走几步,办公室里走几步……但除了这些零碎的步数,每天能够一口气走上6000步是真正能够改善大家健康的。只要一口气把这6000步走完,长久坚持下来,健康状况就会有质的改善。而最佳的锻炼时间是早上8点~10点。

心脏一天通过跳动要往外打10万次血,血出去后还得回到心脏,谁在起作用?全身的640块肌肉。只要肌肉运动,就会把血挤回心脏,我们的眼睛打开、闭上、再打开,眼皮使劲就能够把眼球上的血挤回心脏;我们走路,每走一步就相当于把脚上的血挤回心脏。

通过走步让心脏好起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胳膊摆起来,最好摆到齐肩平,把步子迈开,配上呼吸。每天坚持15~20分钟,比走两个小时都要有效果。

维生素好,那就不管缺不缺,都补补


补维生素,好像也成了一种流行,尤其是老年人和办公室白领,好像每天吃一颗维生素,才能显示自己对健康的重视。

但是维生素是身体必需,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需要补。

日常吃的食物中就含有各种各样的维生素,饮食均衡的人,基本不需要额外补充。而且维生素种类多,功能也不同,不对症的乱补,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可能补出病。再者,维生素并不是成能药,不能防治百病。

举个例子,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还有人把维C泡腾片当成每天必吃,但其实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尿路结石等。维生素,别乱补。

为了锻炼身体那就每天晚上暴汗打卡


下班后去健身房打卡“撸铁”“暴汗”,也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标配。这样真的好吗?

白天生活很忙碌,身体很疲累,到了晚上却还专门找时间去运动,而且运动时间还很长,直到大汗淋漓。其实这个习惯看似健康,其实对身体也不好。

运动也要适度。如果从运动强度而言,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的轻微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这是有利健康;如果运动时间又长、自己感觉很累,这种运动是透支、伤害身体。

而且睡前的剧烈运动会让身体过于兴奋,进而影响晚上的睡眠。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晚上跳广场舞,跳的一身大汗,影响睡眠,长此以往对身体也不好。

喝水好,那就一次猛喝8杯


“每天需要喝8杯水”几乎成了常识,但并不意味着你一下要喝这么多。尤其是有些人,白天忙得一口没喝,晚上想起来今天没喝够,开始猛灌,这样真不是养生。

咕咚咕咚一次喝个饱会加重肠胃负担。而且可能会引起“低钠血症”,会导致昏睡、恶心、抽搐甚至昏迷,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者还可能死亡。

“每天8杯水”,是因为人体每天从尿液、流汗或皮肤蒸发等流失的水分,大约是1800~2000毫升,所以才说,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最好把需要喝的水总量分配在一天中各个时段喝,每次200毫升左右。

西方人之所以一天八杯水,是因为他们是食肉民族,他们的体质是热性的。而中国人自古以来男耕女织,以五谷为生,以素食为主,几千年来形成的体质是温和偏凉体质。

所以,西方人的那一套养生标准,喝牛奶、生吃蔬菜水果、喝冰镇饮料、喝八杯水不适合中国人。不要拿西方的标准套牢自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套牢自己。

那么中国人该怎么喝水?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一切以自己身体感觉为主,小编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小伙伴们参考。

第一,一点不渴不要喝水,微渴的时候喝水最好,这时候喝水最容易被身体吸收。注意,是微渴,你别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大渴时才喝水。中医很讲究这个微,出汗时要微微出汗,微饿的时候吃饭也是最容易吸收的。

第二,千万不要一大早起来喝一大杯凉白开,早上起来可以喝一杯温水。阳虚的人可以加几片姜,帮助你的阳气生发。早晨可是我们的身体阳气刚刚生发的时候,这时候的阳气很微弱就像小孩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小心呵护。你大一杯凉水下去,美其名曰排毒,实则伤害了你的阳气。

第三,不要用果汁饮料浓茶来代替水,尤其是碳酸饮料会加速你身体的脱水。最好的水是活水,是天然的矿泉水。如果条件不允许,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加几片茶叶也是可以的。切记切记不要以浓茶来代替水哦,浓茶是利水利尿的,会加剧身体的脱水。

第四,任何时候都要喝温水。越渴的时候,越热的时候越要喝温水,拒绝一切冰镇的水。这一点已经强调了很多遍啦,

第五,喝水要慢慢喝,三口为品嘛,一饮而尽那不是豪爽,那是牛饮。有户外经验的人深有体会,一瓶水小口喝可以喝很久,还解渴。

第六,感冒的时候不是要多喝水,而是要多喝粥。相信小伙伴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你感冒了告诉亲戚朋友,她们无一不外对你说要多喝水。只有真正爱你的那个人才会默默地为你熬一锅粥,不仅温暖你的胃,更温暖你的心。

保健品、补品好,那就天天吃


喝两瓶口服液,就能治癌症?吃一罐“**油粉”,就能防老年痴呆?人参、鹿茸好,就天天吃?

别坑自己了,乱吃保健品吃出了病,例子不少。记住:保健食品的本质就是食品的特殊种类,并不含有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它不是药,不能代替药品,治不了病,也救不了命。而补品的好处,是针对对症的人,能补益身体,不对症的人吃了,甚至会火上浇油,造成可怕的后果。

别乱吃,如果要吃,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别自己乱服。

吃太饱不好,那就坚持断食


断食能排毒、断食能减肥、断食是一场“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不仅能身体轻盈,还能让灵魂得到修炼?

来看看一位知乎网友的回答:

吃饱、吃撑,的确对身体不好,会造成肥胖、慢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完全反其道而行的“断食”、“辟谷”,不吃饭,就是对的养生吗?真能起到“清理肠胃”的作用?

中医师解释过,“辟谷养生”并没有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也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辟谷对身体有好处。

断食、辟谷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运行、肠道的通透性、消化液的分泌,还有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受到影响,易引起身体代谢紊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粗粮五谷好,那就吃五谷杂粮粉


多吃五谷,不生杂病。

意外的是,营养专家推荐的五谷,居然造成了“五谷杂粮粉”意外走红!但是打磨成粉状以后的五谷杂粮粉,可就不同了。吃它不仅不养生,还可能让你需要看医生。

吃五谷杂粮之所以有助于健康,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另一方面也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但把杂粮磨成粉后,膳食纤维没了,剩下的只有淀粉和糖类。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会增加血糖吸收,提升血糖的速度很快,对身体非常不利。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9-1-20 18:1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8:20 | 只看该作者
乱来的儿童养生,正在摧毁孩子的健康和未来!
2019
01/20
10:02
中医养生秘诀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习惯的日迁月移,现代人偏离养生之旨越来越远。好逸恶劳、起居不时、过食寒凉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体质下降。

鉴于今日之儿科病越来越难治,越来越复杂。有感于《内经》“上工治未病”、“病若成,虽有良工,半死半生,譬犹渴而掘井猷,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常见一些儿科病本属轻症,而经误治渐入膏盲。

遂以医者,浅述传统养生之旨,以求防病于未然,强我中华之少年!

一、后天饮食失调


1

多食伤脾胃

许多父母唯恐饿坏了孩子,喂食过多,致脾胃受伤。

“若要小儿保平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祖辈传下来的育儿方法,现代人很少赞同。

过分娇惯,舐犊过爱,是现代育儿的一大错误。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多食反而加重脾胃负担,久而久之,孩子厌食,父母更强食之,或求着哄着喂饭,吃饭像打仗。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损,则营养不良,孱弱、羸瘦、腹泻等病发生。

2

零食过多,甚至只吃零食不吃饭

零食中含各种化学添加剂,如防腐剂等。曾见有小儿过食零食,如泡泡糖、口香糖等,致病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死亡。(编者注:此为特例,绝非普遍现象,吃零食并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3

乱用补品

广告误导了许多看似崇尚科学、实则无知的年轻父母,花钱给孩子买来许多疾病,什么维生素,什么补脑丸等,若非确有需要,实在不必额外狂补。

4

过食寒凉

养生之旨,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夏天阳气在外,外热而内寒。夏天地下井水是寒的,而冬天则是温的,即是明证。

而夏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吃冷饮、冰块。此即是戕害生命之本的一大错误。

久之,肾中元阳渐耗,脾胃之阳渐虚,便溏、腹痛、腹泄等脾胃系疾病及心肾疾病,就危害人的健康。

儿童过食寒凉,还会引起将来的痤疮、痛经、不孕不育、强直性脊柱炎等,甚至会带来终生疾患,许多病因都是小时候种下的。

二、滥用抗生素


小儿发热感冒是常有的事,不必过分在意。

老人们常说:“小孩发烧是长身体的。”中医有说是变蒸,是小儿长身体的正常生理现象,但要注意和小儿病理现象区分开。

“三十二日逢一变,六十四日逢一蒸”,有的孩子出生后每三十二日、六十四日会体温增高,乃是身体变蒸生长,自然之象。

可是现在的父母,一遇到孩子风吹感冒,马上去医院、诊所,主动甚至强烈要求输液、打抗生素,要求用最好的抗生素。这哪里是给孩子“治病”?这是让孩子“致病”啊!

第一次用药,马上退热了。但他们岂知,一次的抗生素进入身体,以后每次感冒都必会发高热,必须用更大剂量的抗生素才能控制。而感冒越来越多,长期输液依赖抗生素,严重影响身体的发育,为难癒痼疾留下无穷后患。

比如感冒缠绵、扁桃体肿大、鼻炎、肥胖无力、羸瘦、肺炎、心肌炎、肾炎、肺心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

抗生素进入身体,去调动身体中的元阳去抗表邪,就象调动守京城的御林军去边防打仗,致小儿元阳损伤。

元阳乃生命之本,人生百岁之资即是此一点元阳。屡用屡伤,无异于倾毕生财力于一餐、百年之资一朝斯漀!挥霍戕伐生命之本!致未央绝灭!早夭之由也,可不慎乎!

抗生素的危害,可能让炎黄子孙真的成为“东亚病夫”!

连发明抗生素的欧美人都承认:“在二十世纪里干的最愚蠢的事,莫过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已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所以现在的美国,控制抗生素比控制毒品枪支都要严。

而我们还在不停地滥用!还在不停地用所谓“爱心”,无知地残害自己的孩子!

而从未用过抗生素、激素的儿童,体质很好,极少外感。即使偶有外感,也可不药而愈,很少发高热,至多一天、半天不爱活动,睡上一觉就好了。

三、乱用清热解毒药


不经医生处方即用板兰根、银翘片、双黄连等清热解毒药,想当然地认为发热即用清热,上火即用清火!岂知热乃人生命之火,此火若熄,生命终结!

人身之火乃相火、元阳,当其位此火愈旺,则身强体健。如同天上一丸红日,岂能熄灭!

凡发热者皆不当其位,如火当位则在釜底,能运化消谷;不当其位则炎于釜上,发热上火。岂能想当然清热?火归本位病自愈,热自退,何用清热!

许多人常服板兰根冲剂以预防感冒,更是错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感冒乃表阳虚,荣卫不和,藩篱失固。常服寒凉无疑于自毁长城,自撤藩篱!

感冒有风热、风寒、春温、秋燥、夏暑、冬温之分,岂可不辨病因而一概用清热解“毒”,试问,人身何来之毒?常有广告所谓“清血毒”“清肠毒”等,实在误人匪浅!

久用寒凉之药,不唯表阳不固,而且里阳渐虚、脾胃虚寒,造成食纳不佳,便溏腹泻,面色渐萎黄晦暗,影响生长发育。

外感因小儿本气自虚,当以扶正调和荣卫为治,绝不可滥用清热解毒!

四、滥吹空调、风扇


小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若温度变化过骤,必定感冒。空调、风扇有百害而仅一利,慎用之。

出汗之后不能马上冲凉,因为出汗时毛孔张开,马上洗冷水澡、吹风扇或空调,风寒即从毛孔进入身体,轻则引起感冒,重则血脉凝滞,引起经络不通、肢体萎废、中风、肌无力等重症。

“汗出当风”、“沐浴当风”,乃古人养生之大忌,而今人轻之慢之,有病岂非咎由自取?

睡中不可直对吹风扇、直对吹空调,切忌、切忌!

五、穿衣不应时节


春天穿衣不可薄,秋天穿衣不宜厚。“春捂秋冻”是从古至今正确的养生方法。

另外,女孩子春天过早穿裙子,是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之一。穿衣过少、过露更是盲目追求美的一大误区。

女孩子属坤,宜静宜藏,才能厚德以载物。特别肚脐是生命的根蒂,绝对是不能露的。

古训“男不露脐,女不露肉”。第一是传统文明要求对别人的尊重,第二是为了健康。试想,哪有把树的根刨出来,而求其茂盛的?

女孩子是未来的贤妻良母,是世界的源头。如果没有健康的良母,何来孝子贤孙?何来“少年强则中国强”?

六、盲目讲卫生消毒


要适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要让孩子适当煅炼,慢慢培养孩子适应自然的能力,而不是营造一个温室。

许多家庭为孩子打造了"温室”,让孩子与外界隔绝,盲目讲卫生,甚至认为外面的所有东西都不卫生。

要知道孩子早晚都是要步入社会的,到处都是没有经过消毒的空气,怎么可能不接触细菌?

防病之法:唯养吾浩然正气!唯宜养正,才能健康。“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正压百邪。

真正的养生方法,出自《黄帝内经》,这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若求防病健康,请多多学习祖先留下的瑰宝——《黄帝内经》!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1-20 18:3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1-20 19: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30 06:01 , Processed in 0.02729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