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叫卖“巴兰花”
天津开埠以来最为兴旺的时期为民国,那时废除大清,讲究新民主义,老百姓安居一时,解放战争时期,民不聊生,盼望解放军快快解放天津。天津自古就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殖民地,九国列强瓜分天津,灾难重重,老百姓苦不堪言。解放了,列强留下的遗憾就是带不走的东西,不一样的倒是天津的洋楼,天津分割的殖民地,却是别具一格,影响极深,解放前这里住着各式各样的外国人,还有没落的前清重臣的资产,他们参照洋人的蓝图,建造了许多巴洛克式的建筑,也有前清酷爱建筑设计的小德张自己设计的庆王府。故而形成了如今的五大道,解放路金融街。
天津人讲究,来源于各方面的熏陶,除了洋学,传统的是戏曲曲艺,天津人最会欣赏,说是,学在北京,唱在天津,挣在上海。天津人会听,会享受,会吃,会打扮,有口皆碑。尤其受洋人影响颇深,大街里巷,不管穷富都讲究打扮,富有富的讲究,穷有穷的打扮,富,穿金戴银,穷,布衣蓝衫干净透亮,也是遵循儒教,清早起,除庭院,礼仪传统蕴育着天津人的骨子,家庭妇女最注重的是头发,发是人心草,妇女连自己的头发都“得楞”不好,那家里的日子也好不了。天天早上,必备的桂花头油,把自己的头发梳的油光瓦亮,先收拾好自己再操持家务,到了下午就等着小贩的叫卖,买两朵白色的玉兰花,插在头顶的发髻上,等待老公孩子回家,给他们一个清香,一份新意,吃好吃坏,有辙没辙,混饭吃的同时穷人更有穷人的乐。
土生土长天津人深知本地习俗,我小时候,常看见小贩操着浓重的天津口音,挎着篮子走街窜向的叫卖,“巴兰花…晚香玉啊…”,“晚香玉...巴兰花...”,虽然薄利,有需求就有商机,优美的叫卖声,响彻大街小巷。还有羊肉的叫卖,“肥羊肉啊...”,肉包的叫卖,包......,水果的叫卖,几十年至今难忘。天津人管玉兰花叫巴兰花,诙谐的口音,卖花叫声都有回味,别具一格。怨不得天津是曲艺的鼻祖,源于曲艺与叫卖同宗同族。小贩一身青布裤褂,黑礼服呢便鞋,左手挎着的篮子上蒙一块干净的白湿布,下面是码放整齐的玉兰花,现摘现卖,都是没开的花咕嘟,戴在头上会自然开放,香气满屋,数天不散。
玉兰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随着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委实清新可人,它不会嫌贫比富,雪白的巴兰花配上黝黑的青丝,天津的妇女配上旗袍配饰,巴兰花属偏爱之物。
天津老知青 2015.2.10
注:“得楞”,天津话,拾掇,修理。 部分相片摘自银滩网友,谢谢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