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个重担,偏偏就落在了工程师林鸣身上。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必须要突破三个难点: 一:港珠澳大桥需要建造一个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三:技术力量不够,钱也不够。 作为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为了准备这个工程,2007年,林鸣带着工程师们,去全球各地桥梁工程考察,当时世界只有2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 当时,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这个项目,但在安装的部分却全靠欧洲人提供支持,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当林鸣带着团队来到釜山时,就向接待方诚恳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却被拒绝了。 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 作为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从釜山回来后,林鸣更加坚定一个决心: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 于是,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但是,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跟荷兰方面谈崩了之后,林鸣和他的团队也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 自主攻关! 因为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资询费用,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港珠澳大桥上照搬套用。 林鸣没有绕开这个问题,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不被理解,没有经验,外国人都在看,中国工程师到底行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