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2-21 21:55 编辑
冬至防病要点: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遵循以下要点来预防: 1 . 注意防寒保暖: 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 . 合理调节饮食起居: 重点是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 . 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 . 适当的御寒锻炼: 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 . 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 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冬至养生要点: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养生要点有哪些呢? 1 、养肾为先: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2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 、出外要保暖: 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更加的顺畅,才能够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 、起居护养要适度: 中老年人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 、运动养生适度: 冬至万物潜藏,运动养生还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适合做太过激烈的运动,更加应该是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就像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我们多做做舒展运动。 6 、增苦少咸: 冬天肾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7 、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8 、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它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