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上个月张景芬教授在我们举办的中心城市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不知本文原作者娃先生有什么大作。 “星罗棋布”式区域城市化探索fficeffice" /> ——以烟台市为例,兼议青岛① 张景芬 城市学者常常喜欢用“星、月”之喻来说明大城市同周边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关系。如果诉诸于真实的天文学空间,应该是行星围绕恒星转,卫星围绕行星转,像我们最熟悉的常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关系即是。其中月亮只是一颗卫星。但从直观上,由于离地球距离最近,月亮看起来最“大”,即被用来比喻大城市,其它星星被喻为小城市和城镇。城市发展很类似天体运行,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像是交织着许许多多恒星、行星、卫星之间吸引和排斥的互动。 如果沿用“星、月”之喻,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全国可分为四类区域:一是“众星捧月”式,即中心城市发达,受其辐射的周边县、区和村镇也发达,比较典型的是苏南地区。这里自西向东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由于大城市的带动,举袂成幕,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带周边繁星璀灿,形成发达的县、区及村镇体系,呈“捧月”之势。二是“月明星稀”式,即中心城市发达,而周边不甚发达,比较典型的是关中地区。肥沃的八百里秦川在农耕时代曾经是造就城市文明的物质前提,产生了像西安这样的教、科、文十分发达的特大城市,但在开放时代,对比沿海城市,这里却相对消减了区位优势,大城市倒显得茕茕孑立,冷月霜天,无所凭依,没有带动起比较发达的区域经济。所以,像西安这样一个强市,如何带起一个强省,而陕西既然“无众星之明”,如何“假日月之光”,也许是发展的主题。河西走廊以东的兰州市之对于陇中、陇东和陇南的关系,也属于此类地区。大而化之,发育在广阔的松辽平原一线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之对于关东地区的关系,也大致可以归于此类。三是“星罗棋市”式,即县、镇经济比较发达,却无强劲的城市中心,比较典型的地区是胶东半岛。这里资源丰富,有全国苹果第一县栖霞,渔业第一县荣成,蔬菜出口第一县莱阳,黄金第一县招远,曾为全国首富县的长岛,具备城市形成的物质前提;但是缺乏强强磁力中心即产业、科技、外贸、资金、信息及文化密集的中心城市的辐射,虽有“众星之明”,却无“日月之光”,各县、区及村镇只能无机分布,各自为阵。四是“星月惨淡”式,即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都不发达,更谈不上完备的城市体系了,像我国大西北好多地区可以归于此类,是国家近些年着力开发的区域。当然,以上四种区域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更多的区域是处于不同类型的过渡或中间状态。不过,尽管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步履急剧加快,“星”与“月”都在与日俱增,由于东、西部和南、北方以及各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各地仍然可以在较高层次上相对地归结为这四种类型。 胶东半岛“星罗棋市”式经济及城镇格局是历史形成的,早在计划经济年代,这里的地区行政公署就提出“抓各县、促烟台”的基本政策;开放改革以来,遗风尚存,由于这里对各县、区开发建设均衡用力,分散投资,导致城市发展的分 ①文中图、表设计蒙山东工商学院杨晓龙同志相助,特致谢忱。 散布局。在国际上,同胶东“星罗棋布”式格局相类似的有德国的来因-鲁尔区,面积1.5万平方公里,略小于胶东,人口1千万左右,该区分布了18个1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胶东也可以保持类似的特点,但不等于平均用力,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发达的城市中心”。来因-鲁尔区最大的城市是科隆,人口近百万,这里有商业中心,机电、煤化工业中心,炼钢、重机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化工、服装工业中心,有色金属、石化、造船工业中心等,对周边有带动作用,烟台中心城区在胶东宜发挥类似或大于科隆的职能。 1 星罗棋布式区域特点及发展的内在矛盾 消逝的过去,有时却比匆匆行进的现在,更能揭示一个区域的基本特点。同其它类型相比,“星罗棋布”式区域在经济结构、城市发展、社会组成及文化观念诸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以胶东而论,二十年以前,烟台市域面积为18932.5平方公里,人口810万;1987年10月,威海由原先的县级市升格为与烟台并列为胶东半岛的两个省辖市,但在习惯上,人们仍把两市并称为胶东。不论从产业构成还是城市特征看,胶东半岛具有鲜明的“农工过渡型”区域特色。 1.1 大市区、小城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当时烟台市域面积是上海的3倍,而建成区面积仅有上海的1/6;当时的市区,是城市中心芝罘区再加上邻近的改县为区的福山区,这个市区不是一体化的城区,而是空间上断开、职能上分离的两个建成区,芝罘区的建成区面积是福山区的近10倍,非农业人口是其13倍多。1994年以后,烟台市区又扩大至莱山和牟平,外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范围是五个空间上断开、职能上分离 的建成区。这样,当年“大市域”和“小市区”为矛盾,演变而成目前的“大市区”和“小城市”的矛盾。烟台市现今的总面积是上海市的5倍,市区面积是上海市区的1.24倍。然而,从城市功能来看,烟台比上海差之甚远,几乎像一个虚拟的“市区”。 如果沿用城市首位度指标来衡量烟台市区的发达程度,非农业人口数量占首位的芝罘同占二位的牟平区的比值为4.4,说明市区经济欠发达。尽管如此,芝罘区范围内的城市经济在五区中是相对最发达的。从烟台市区情况看,其它四区(福山、莱山、牟平、开发区)的总面积为2474.66平方公里,是芝罘区的14.65倍;总人口为99万,是芝罘区的1.64倍,而其城市功能远不及芝罘区。下表从1999年显示城市化水平的某些指标看芝罘区同四区总和的比较: 区 域 项 目 | 芝 罘 | 四 区 | 非农业人口(万) | 54.66 | 28.89 | 建成区面积/总面积(%) | 23.19 | 2.9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43.66 | 35.89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 228.90 | 117.83 |
可以看出,芝罘区是全市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一个真正的城区,其在全市的中心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大市域”同“小市区”的矛盾以及后来的“大市区”同“小城区”的矛盾,一直是胶东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其同周边各县、区的关系还只是行政意义的“市管县”关系,而不是经济意义的“市带县”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还派生出“星罗棋布”式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观念诸领域的不同特征及发展矛盾,如下述。 1.2 产品外向型、产业内向型 胶东依山傍海,有丰富的土地、矿产、海洋及气候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外贸出口商品的综合生产基地。1983年,烟台的商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21.8%,居全国各地、市的第三位。1986年,外贸收购总额在全国25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但是,长期以来,烟台(含威海)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典型的第三世界式,即以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工业加工品的比率较低。参见下表: 1986年出口商品构成(%) 项目 区划 | 农副产品 | 轻纺产品 | 重工业产品 | 中 国 | 36.43 | 35.01 | 28.56 | 烟 台 | 53.00 | 37.30 | 9.70 |
通常说“贸工农一条龙”,胶东的“龙头”——贸和“龙尾”——农都有明显的优势,但“龙身”——工却乏力,同外贸没有很强的关联,故不能够衔接首、尾,从而形成有机联系,搞活经济。中国神话的图腾――龙即是无机组合,由鹿角、马面、蛇身、鱼鳞和鹰爪拼凑而成,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初期,烟台市的城镇结构也是一种拼凑,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呈无机分布,缺乏强磁力中心的辐射及带动。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今,烟台市的外贸出口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2006年的外贸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22.75%,机电产品占近40%。烟台这个原本的农工过渡型区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即由无机组合逐渐过渡到有机整合。 1.3 高素质人口、低素质人才 胶东半岛仰承古国文化传统,好学重文,绵延至今,人口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据1984年的人口统计,每千人拥有的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远远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文盲率全省最低。但是,胶东地区的人才数量少,且素质较低,每千人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又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如下表): 文化程度(‰) 行政区划 | 大 专 | 高 中 | 初 中 | 小 学 | 全 国 | 6.00 | 66.00 | 178.00 | 354.00 | 山 东 | 3.53 | 58.81 | 176.99 | 337.33 | 烟台(含威海) | 2.66 | 78.75 | 244.66 | 395.16 |
烟台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数量,当时在山东省落后于济南、青岛、淄博、惠民、泰安、济宁六个地、市。⑴八十年代胶东地区人才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少”,即:1、在烟台全市总人口中,城市人口比例少,仅有11%,比当时全国平均城市比水平低一半,居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末;2、在城市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比例少,占2.9%,是总人口的2.66‰,在省内居第七位;3、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中,对本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能发挥直接作用的“经世致用”人才少,不足知识分子总数的2/3,而1/3以上是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的人员;各类科技人员占人口数的0.21%,城市中心芝罘区的科技人员仅占该区人口的0.45%。这样一个人才结构,对于促进区域振兴,尤其是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在管理人才、生产力教育程度以及民主和法制环境方面都会远不如大城市。 历经二十年的开放改革,烟台人口的学历构成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下表): 文化程度(‰) 行政区划 | 大 专 | 高 中 | 初 中 | 小 学 | 全 国 | 28.53 | 88.05 | 268.29 | 282.04 | 山 东 | 33.35 | 110.55 | 366.49 | 327.55 | 烟 台 | 39.84 | 140.02 | 406.05 | 291.64 |
尤其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例,烟台二十多年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天反而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尽管如此,对比东南沿海一些城市,烟台仍有差距。 1.4 开放的地域、封闭的观念 现代化,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工业和科技引起的,但它的内涵却远不止此。同物质现代化齐头并进的,还须有社会组织形式、政府机构形式以及精神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而且,对比起来,前者易致而后者难能。完成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塑造现代人格,使人自觉掌握现代思维方法,尚需经历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心理过程。 早在近代史的1861年,烟台即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98年青岛开埠后,由于位差所致,此伏而彼起,青岛后来居上,而烟台相对衰微。解放后,尽管工业和城市化有一定发展,但农工过渡型经济基础和星罗棋布式地域特征,决定了胶东半岛在观念意识方面的相对封闭。近二十年前,我在《胶东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由小农和小市民意识交织而成的夜郎自大、轻商贱役、官权至上和两缘(血缘、地缘)关系诸情结,是胶东落后意识的四个特征。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从这个意议上说,胶东半岛的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尤其要以工业意识或产业理性替代农民意识和小市民意识,以企业文化改造和提升地域文化,以开放观念取代封闭观念。 2 分散布局式城市化的利弊 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优先扩张大城市,还是重点扶持小城市及城镇,是一个莫衷一是的话题,各国各有其特殊性和发展模式。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探讨通过发展小城镇以促进城市发展的模式,但并非普适性的,而是只适合于某一类区域,如前文所说的“众星捧月”式。而像烟台这样的“星罗棋布”式区域,则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较长时期以来,烟台仍受计划经济时代“抓各县、促烟台”遗风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各县、区均衡用力,具体讲,就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轴线、分散布局为特色烟台城市化道路。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分散布局比之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可能更有利于环保;但如果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集聚能带动更为快速的经济运行。 ffice:word" />经济增长有这样一个规则:“让富有的更富有,让没有的更没有”。出自《圣经》而又被控制理论称为“马太效应”的这一规则,一直被西方社会奉为经济发展的圭臬。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提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⑶这些规则阐明了这样一条经济规律:由富变更富,比由穷变富更容易。同样原则也适用于城市发展,即:发展扩大现有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比分散布点更经济、更快速。比如,以发展大型企业为轴线、以外延中心城市为特色的青岛城市化道路,便是这样。青岛集中发展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造就了像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一批大企业,然后再以先发带动后发、以市区带动郊区,从而达到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烟台的发展道路则几乎与之相反。 从1993~2001年的发展状况来看,烟台由于采用了分散布局的城市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县、区,进行机械性投资,前期发展势头较大,但从1996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到2001年,GDP竟相差336亿元(如图1、2、3所示)。这里除了有烟台与青岛在基础方面的不对等,两个城市奉行不同的发展模式是主要原因。青岛采用优势投资的方式,集中用力,一旦投资减少以后,那些优势企业和地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而烟台的受资企业和地区由于先天基础较弱,一旦投资减少,即无力自我发展,只能缓步前进或在原 地踏步。 同理,在城市化过程中,烟台把资金投向各县、区,虽然得到一时的发展(如图4、5的1993—1996年段),但后劲不足,96年后便一直落后于青岛。而青岛把资金投向主要的中心城区,再由中心城区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磁力中心来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成绩显著,发展速度稳中有升(如图5)。 1983年以前,当时的烟台地区辖17个县、市,其中莱阳的工业产值为3.10亿元,远高于临近的莱西。直至1986年,莱西的工业产值才达到3.09亿元。1983年开始实行地改市体制,原属烟台管辖的莱西、即墨二县划归青岛市。从近二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由于有强有力的中心城市的带动,莱西的发展速度比之缺乏中心城市带动的莱阳大大超出,1999年工业产值达113.28亿元,超过莱阳(60.43亿元)近一倍。 由此可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轴线、以分散布局为特色的烟台城市化道路明显比以发展大型企业为轴线、以外延中心城市为特色的青岛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要慢得多,尤其对于像烟台这类中心区并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而言,更是如此。 3 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扩大,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二、三产业越发达,城市也越发达。像我国最大城市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之比,就达到50%以上。烟台中心城区的形成正是通过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资本累积在芝罘地域的体现,而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兴市的基础。 3.1 烟台二、三产业发展的消长 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大学著名地理学家江美球先生曾把以烟台为中心、包括威海在内的胶东半岛界定为“农工过渡型”区域。其后我对此界定的注解是:“农工过渡型”特点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三:1、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较大比重(一半左右);2、在工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占较大比重(一半以上);3、在骨干行业——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较大比重(超过60%)。当时烟台的产业构成,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1986年农副产品占烟台外贸出口商品总额高达53%。“农工过渡型”特点在城市方面的表现也有三:1、城市化水平低(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2、“城市首位度”高(达4.7),反映了区域经济的不发达;3、中心城市小(不足30万人口)[4]。 在城市化过程中,各地产业发展与布局不是均衡的,而是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一般而言,其产业发展比例要经过“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四个阶段。从烟台市的情况看,四个阶段的前三段的时间分布大致如下: 1949年——1985年:一二三结构 1986年——1991年:二一三结构 1992年——1999年:二三一结构 至2000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4.3:51.8:33.9。总的来看,全市域产业转变为“三二一”结构尚须经历较为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作为一个消费型城市,老烟台市在解放之初即已是“三一二”结构,并随着工业的发展,曾出现过短暂的“三二一”结构。但这种没有强劲二产支撑的“三”是最不稳定的。自五十年代中期始,产业结构即呈“二三一”型而至今。至改革开放之际,芝罘社区范围内(当时的烟台市)的三产已远远滞后于二产,表现在区域发展问题上,就是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现在,据1999年度统计,包括市直在内的“芝罘社区”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变成“三二一”;而行政隶属意义的“芝罘政区”,其结构正处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快速转变中,而且已趋近于质变的临界点。如下表: GDP构成(%) 产业 区域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芝罘社区 | 1.69 | 48.87 | 49.44 | 芝罘政区 | 3.63 | 50.96 | 45.41 |
从上世纪末至今,芝罘区的产业结构已彻底转变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之比为1.68:38.37:59.95,三产已遥遥领先。 3.2 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代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二、三产业不断集聚的过程。一般而论,城市第三产业的形成和集聚,是依附于第二产业的,城市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是相辅相成的。但对于一个开放程度高的城市而言,又有其特殊性。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烟台市及芝罘区的发展获得了加速度,已经大大缩短了工业化的进程。但从全市来看,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远低于工业化率(工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为48%,而城市化率仅有30.3%,工业化率比城市化率高出近18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工业化率42.11%,城市化率30.40%,工业化率比城市化率高出11.17个百分点);更是远远落后于1970年美国的水平(工业化率26%,城市化率74%)。众所周知,要提高城市化率,其内涵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市区范围看,工业化率为49.2%,城市化率为53.1%。如下表: 项目 区域 | 工 业 化 率 | 城 市 化 率 | 全市 | 48.00 | 30.30 | 市区 | 49.20 | 53.10 | 芝罘(含市直) | 38.60 | 90.80 | 福山 | 49.60 | 28.40 | 牟平 | 55.40 | 25.40 | 莱山 | 46.90 | 33.00 | 开发区 | 68.80 | 79.20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问题:第一,五区中城市化率最高也是人口、信息等集聚度最高的区域是芝罘区,其次是其在东西两侧的外延——开发区和莱山区;第二,芝罘区的城市化率居五区之首(90.8%),且工业化率相对较低,说明第三产业发达;第三,市区虽大,“城区”太小,没有发达的市区,即不能很好地带动市域。芝罘区作为市区中的“城区”,在市区变城区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这里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的汇聚之地,同国外、国内沿海城市、省内以及一衣带水的辽东半岛都有很强的关联。城区第三产业发展所依傍的第二产业不一定非要生发在本土或本区域。或者说,三产的发展不必亦步亦趋,尾随二产,而可以“头重脚轻”,独自膨胀,远远超过二产。对比其它工业城市,作为烟台中心城区的芝罘区应该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特色的相对比较轻松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APEC博览会和世界果蔬会能在芝罘落户生根并成为例会,对烟台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战略意义,虽然目前尚属草创时期。 1983年,芝罘区非农业人口还不足27万;1999年已达到近55万,正好增长了一倍,见下表: le="">新增加的人口,除了自然增长,主要是随城市功能提高而致的机械增长,其中从事三产的人员增长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吸纳劳力方面起码有三个优点:1、就业范围广泛。三产不仅涉及到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传统服务行业,还包括诸多如信息业、旅游业、智能服务业等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因此,对于在年龄、体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不同层次的剩余劳动力,都可能在第三产业找到谋职机会。2、收入弹性高。据有关专家计算,粮食作物、其它农作物、林牧渔副业的收入弹性仅为0.376,农村工业为1.251,农村建筑业为1.557,运输业、商饮业分别为1.972、2.040。三产的收入弹性远高于一、二产业。3、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成本较低。我国每安排一个劳动力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需投资2.5万元,乡镇企业需投资1万多元;而第三产业每万元投入, 在饮食业可容纳10人,零售商业可容纳3人,运输、邮电业可容纳0.6人。另外,第三产业的教育成本也相对较低。 4 烟台中心城区的空间分布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构成烟台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分。开放改革以来,胶东地区、南方的苏南地区、北方的京、津、唐地区,皆为我国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不同的是,后二者都是以大城市为磁力中心,将产业、科技、资金、信息、贸易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势能,辐射到周围地区,各县、镇同大城市之间,呈“众星捧月”之势,是典型的“城市经济”。而胶东地区则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即中心城市比较薄弱,带动力不足,各县(市)、区多半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及相对优势,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烟台经济具有很明显的资源型特色,好多企业产品出自本区域的地上、地下和海上资源,加工而成农副产品、矿产品和水产品,其中轻工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很大比重,已如上述。适应这一“星罗棋布”经济结构的胶东城镇体系之形成和分布,主要有三个生发点:沿海、沿线(铁路线和公路线)和行政中心(县城所在地)。根据1992年我对烟台乡镇企业的统计分析,将三类分布分述如下: 4.1 政区经济:即以原先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为中心形成经济生长点: 项目 镇区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 本县(市)、区位次 |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 本县(市)、区位次 | 只楚(芝罘) | 38,428 | 1 | 31,660 | 1 | 福山(福山) | 31,008 | 1 | 25,806 | 1 | 城关(龙口) | 41,795 | 3 | 31,780 | 5 | 城厢(莱阳) | 45,219 | 1 | 40,740 | 1 | 登州(蓬莱) | 68,584 | 1 | 49,760 | 2 | 招城(招远) | 54,946 | 1 | 43,587 | 1 | 莱州(莱州) | 40,801 | 1 | 27,256 | 3 | 栖霞(栖霞) | 37,460 | 1 | 31,930 | 1 | 东村(海阳) | 11,243 | 2 | 7,147 | 5 | 宁海(牟平) | 234,793 | 1 | 167,977 | 1 | 南长山(长岛) | 14,848 | 1 | 10,092 | 1 |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11个县(市)、区政府驻地的镇(办事处)中:(1)乡镇企业总产值有9个位居首位;有2个分别位居第2和第3。(2)乡镇工业总产值有7个位居首位;有2个分别位居第2和第3。(3)有的镇企业总产值在本县(市)、区的位次高于工业总产值的位次,像龙口的城关镇,前者居3后者居5;蓬莱的登州镇,前者居1后者居2,莱州的莱州镇,前者居1后者居3;海阳的东村镇,前者居2后者居5。说明这些县(市)、区行政中心所在的镇第三产业更为发达,具有发展的后劲。 4.2 沿海经济:即沿海乡镇以海洋资源及海上交通等为基础而形成经济增长点: 项目 镇区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 在本县(市)、区位次 |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 在本县(市)、区位次 | 初家(芝罘) | 32,815 | 2 | 29,075 | 2 | 幸福(芝罘) | 24,830 | 3 | 14,912 | 3 | 诸由观(龙口) | 67,834 | 1 | 64,270 | 1 | 龙口(龙口) | 55,663 | 2 | 44,823 | 2 | 登州(蓬莱) | 68,584 | 1 | 49,760 | 2 | 北沟(蓬莱) | 64,454 | 2 | 63,702 | 1 | 辛庄(招远) | 36,486 | 2 | 29,821 | 2 | 莱州(莱州) | 40,801 | 1 | 27,256 | 3 | 土山(莱州) | 39,368 | 2 | 36,443 | 1 | 大辛家(海阳) | 9,143 | 3 | 8,875 | 2 | 宁海(牟平) | 23,793 | 1 | 167,977 | 1 | 武宁(牟平) | 36,188 | 2 | 34,716 | 2 |
这里,除了内陆县栖霞,海岛县长岛(拥有的10个乡镇都靠海)没有列入统计,莱阳市的海岸线短,且处于“内海”,没有列入;福山区的海岸线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合的,开发区经济当然是很发达的,也不放在这里作比较。从上表可以看出,这12个沿海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都居本县(市)、区的前3名。 4.3 沿线经济:即沿铁路线形成的经济生长点(在烟台,铁路线同这里的主要公路干线烟青一级公路基本上是重合的,所以,除了铁路线,沿“线”经济也包括公路干线): 项目 镇区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 本县(市)、区位次 |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 本县(市)、区位次 | 只楚(芝罘) | 38,428 | 1 | 31,660 | 1 | 兜余(福山) | 22,877 | 2 | 12,868 | 2 | 桃村(栖霞) | 26,903 | 2 | 24,197 | 2 | 徐家店(海阳) | 19,798 | 1 | 14,158 | 1 | 古柳(莱阳) | 30,884 | 2 | 28,050 | 2 |
还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并不在以上所列的三类分布之内,有其特殊的原因。参见下表: 项目 乡镇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 本县(市)、区位次 |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 本县(市)、区位次 | 门楼(福山) | 14,205 | 3 | 12,150 | 3 | 大辛店(蓬莱) | 20,403 | 3 | 19,902 | 3 | 玲珑(招远) | 36,229 | 3 | 28,894 | 3 | 路旺(莱州) | 33,411 | 4 | 31,985 | 2 | 中桥(栖霞) | 10,713 | 3 | 10,424 | 3 |
这几个乡镇在本县(市)、区的位次都不低。其中门楼镇紧靠胶东大的水区门楼水库,大辛店镇地处福山、龙口、蓬莱、栖霞的交通要冲,玲珑镇则是全国著名的玲珑金矿所在地,中桥乡则是水泥生产基地,它们的发展背景同其它乡镇背景不同。 为使以上经济分布和城镇分布成为“体系”和“众星捧月”之势,应率先适度膨胀中心城市,而以芝罘为中心城区的烟台市的城市化,宜遵循如下准则: (一)条状式分布:经济地说,发育在胶东丘陵地区的烟台城市空间,按一般规律应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成平原。从行政市区来看,是以芝罘区为中心点的“T”字形分布:一“横”是沿海向东、西两翼的延展,一“竖”则是沿夹河平原地带向南部的延伸。而不是像北京、天津这类平坦城市呈均匀分布。像烟台这类中等城市,其城市发展类型既不可依照人口在千万左右的超大城市集居型模式,因为容易加重城市病;也不宜仿照欧美发达国家散居型模式,因为耗能过多,不适合于相对贫困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人口众多的中国。而应因地制宜,结合本身的地形特点,呈条状式分布。从中心城区芝罘来看,是以芝罘岛为北端的“介”字形分布,东、西路分别向莱山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路右侧经世回尧镇和黄务镇、左侧经只楚镇,然后左、右两路跨越行政区界交汇于福山,融入“T”字形大城市空间中去。 (二)外延式扩展:烟台原本即中小城市,其城市化的离心扩展,宜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而不可像某些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那样,为减轻城市压力,采取飞地的方法,在远郊建卫星城。有人认为烟台市区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五区融合”,这种看法未免太过乐观。即使如此,要实现五区之间的对接,立足芝罘的逐步外延而发展比人为地膨胀其它各区要更快速、更经济。 (三)南延为主流:如果以现在的城市中心汽车站、火车站、海港客运站交汇之处的“三站”一带为圆心,以12公里为半径画圆,正好东至莱山区烟台大学,西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西部,南至芝罘区黄务镇的杜家疃一带。这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半径空间,也应该是城区中心功能的半径空间,即该城市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娱乐业、行政管理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控制范围和影响范围。可是,在这个大半圆范围内,东、西两侧已全被建成区所覆盖,唯南部留有大量空白。半圆内建成区的分布形状,颇像一只被掐掉了身子、仅剩下头和两翼的飞鸟。“体”之不存,“翼”何以振?而这个空白区恰是人流、物流、能量流最为密集之地。烟台市区的城市化客观方向可想而知。 烟台城市中心的外延有三个方向,即:东延、西延和南延。东部是高知识密集区,从目前看,其同市中心之间是“冷”关联,因为文教、科研单位独立性较强,区位的自由度大,不需同社会各个方面频繁接触和直接交流,本身即可偏居一隅,独成一体。在更远的东部如牟平,因为远离市区,其同真正市区的接轨尚待时日。西部(开发区)是高技术密集区,其同市中心之间是“热”关联,因为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必然要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力和人口,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力资源,大部分来自芝罘区。不管东延还是西延,其城市空间是有限度的。东渐于海,西向蓬莱,皆非城市扩展的重心,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其延展的势头会减缓下来。唯南延形成烟台市城市化过程的主流,因为这个方向是烟台火车站、汽车站、轮渡及飞机场通往胶东、山东甚至华北地区广大腹地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城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大、中、小型货车和大型、小型客车及载货拖挂的年均日流量为: 东: 9, 953辆 西: 8, 172辆 南: 13, 599辆 就是说,东、西两路的车流量(也是人流、物流、能量流的载体)远不及南路大。而且,除了公路运输,南路还有铁路及航空运输,铁路年旅客发送量达208.4万人(2006年305.4万人),年货物发送量达401.3万吨(2006年751.9万吨);航空年客运量达30.5万人(2006年73.2万人),货运量达6,256吨(2006年13510吨)。公路、铁路及航空的客、货运量加起来,更是远远超过东、西两路。可以说,烟台城市中心扩展的主流在南延,这是待发展的主要城市空间。 5 建设城市文化 城市原本是农村的升华,是农村的商业性和工业性上层建筑,像胶东半岛这样的星罗棋布式城镇体系正体现了一个农工过渡型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过渡状态的上层建筑,农工过渡式是其产业特征,星罗棋布则是基于其产业特征之上的城市形态。“星罗棋布”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类型和城市类型,也是一个文化类型,在经济意义上,它是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的交叉;在社会意义上,它是农民和小市民的相互交融,城市文化的建设,就是立足于社会进步,用工业文明改造和提升农业文明,改造和提升农民和小市民意识,在此过程中,合理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以打造适合于当今需要的都市文明。 《汉书》作者班固在谈到文化风俗时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5]即风之形成源于先天之地理条件,俗之形成则源于后天之人文条件。社会学意义的文化,乃指“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的典型生活方式和有代表性的心理,表现为使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价值观。” [6] 这个定义同班固对风俗的意指是一致的,生活方式与地理条件相关,价值观则同人文环境相关。 胶东半岛这个农工过渡型的星罗棋布式区域,基于地理条件的“风”文化有三:中部以栖霞、莱阳为几何中心而向四周外延的“农耕文化”区,构成了发育胶东文化的母体和主体;东部以文(文登)、荣(荣成)为代表的黄海“渔捕文化”区;西部以蓬(蓬莱)、黄(龙口)、掖(莱州)为代表的“商旅文化”区。一般而言,合作性较强的“渔捕文化”和“商旅文化”,比之“农耕文化”,更容易同工业文明接轨。例如栖霞在九十年代初始,乡镇企业有4,725个,是龙口的一倍,而乡镇企业总产值仅是后者的一半。其企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反映了受商旅文化浸染的地区比受农耕文化浸染的地区合作系数要高。基于人文环境的“俗”文化也有三:自古及今的传统文化,即以功利为特征的齐文化和以道德为特征的鲁文化;1861年开埠以来以基督教为主要特征的西洋文化;始自1911年国民革命和1921年共产革命的革命文化。一般而言,齐文化和西洋文化同商品经济更加合拍。基于以上六个文化因素,胶东半岛宜有所损益、有所取舍、有所扬弃地打造适应当今时代的城市文化。 城市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形式,劳动分工程度、人口的素质、社会体制、政治状态诸因素,都对城市化水平有极大影响。城市越发达,个性解放及人文精神越是高扬,文化的发育也趋于多样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7] 气氛、特征或灵魂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城市化水平绝不仅仅指建成区面积大小和非农业人口的多少,更要看社会与文化因素。如果仅从统计数据看,现今的烟台在经济上已经摆脱了“农工过渡型”特点,而进入了工业时代。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已是农业总产值的近5倍,城市化水平也比八十年代初提高了4倍左右。但从另一方面看,有三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人的观念意识滞后于开放速度。这是中小城市在发展后劲和文化理念方面远不及大城市的潜在不足,也是“星罗棋布”式城市化模式的隐形损失。正像日本著名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言,“物质文明因为机械、交通工具等等起实际性的作用,可急剧地发生变化。但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起变化的。人们的意识和性格,虽然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基本的意识结构则往往不会有多大变化。”[8]烟台发展和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主要有二:一是人才缺乏,二是作为“基本意识结构”的思想观念落后。 开放改革二十多年来,胶东在各方面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胶东人民仰承齐鲁遗风,热情好客,崇尚伦理;民风纯朴,待人以诚,颇为海内外所称道。但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地域浓重的人伦关系氛围,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有时反而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阻抗。特别在当地表现为小农和小市民意识的的那种注重实惠、轻蔑知识;工于心计,拙于谋略;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天地窄而坐其大,无作为而望人穷等观念,更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悖。 反映二、三产业的城市文化必然同反映第一产业的农村文化发生冲突。换句话说,农民意识是城市化的文化阻力。即使已经进入小城市的昨天的农民也并非完全脱胎而成市民,只不过刚刚成为小市民。小市民意识是升华了的农业意识,又是不成熟的工业意识。乡土,构成胶东文化的底色,而滋生于周围广大农村的农民意识和生发于小城市氛围的小市民意识是胶东人精神发育的“心理场”。表现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官权至上,尚官主抑民主;关系为先,重伦理轻法理。遇事“空半拍”,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看风使舵,观而后动;言必同声,行必从众。所有这些,都妨碍现代精神和城市意识的树立。所以,烟台城市文化的建立必须要实现自我超越,超越农民的狭隘眼界,超越小市民意识的精神束缚,超越“农工过渡型”社区的文化羁绊。这一切都有待于城市文化在区域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