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产航母信息源来自日媒?揭日本间谍刺探情报黑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3 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水游 于 2017-2-3 12:08 编辑

国产航母信息源来自日媒?揭日本间谍刺探情报黑幕

瞭望智库<更多内容2017-02-03 06:32:46


原标题:揭开日本间谍刺探中国航母情报黑幕!

这两天被再度热炒的国产航母的信息源,居然大都指向日本的共同社。航母乃国之重器,建造过程自然是重要军事机密。在重重安保之下,日本媒体还能弄到如此之多分辨率极高的图片,不得不让人们警醒。

文︱第一军情作者 周汉青

春节这几天,有关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建设的新闻被持续关注,一篇题为《国产首艘航母“山东”舰建造成型,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消息引爆舆论圈。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对航母建造的每个时间节点精确到天,对吊装设备名称更是如数家珍。

不过,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些数据的来源居然大都指向同一个发布机构:日本共同社。就在一月前,这家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公布了有关中国国产航母建造过程中的大量高清图片:中国产航母外形及诸多构造细节一览无余,在照片中甚至能够看清航母舰岛武器开口的结构。

航母乃国之重器,建造过程自然是重要机密。在重重安保之下,日本媒体还能弄到如此之多分辨率极高的图片,这不得不让人警醒。

这也自然带出了一个重要话题,那就是日本人对中国的间谍活动。

1

日本刺探中国军事情报由来已久!

从电影《甲午风云》中,我们就会看到无孔不入的日本间谍。日本针对中国的间谍活动从18世纪就已开始,甲午战争前夕达到第一个高潮。

1886年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派荒尾精中尉秘密潜入中国,将大量在中国活动的日本浪人纠集起来,在日本商人经营的乐善堂汉口支店建立了遍布中国全境的谍报网,为日本国内输送情报。随后,荒尾精又在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成立另一间谍机构“日清贸易研究所”,培养高级间谍。

日清贸易研究所除了提供大量军政情报外,还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的《清国通商综览》厚达2300多页。

甲午战争前,日清贸易研究所的“学生”已经开始大规模间谍活动,他们“结队成群,分布各处,或为儒士,或为商人,或为游僧,或为丐子,甚或充当书识戈什,借以刺探军情”。甲午战争中,他们不仅在中国四处打探情报,甚至还参与了制定作战方案。

正是由于日清贸易研究所的间谍活动为日军行动提供了准确的路线,使得规模数量并不占优的日军赢得了战场主动。1894年7月,日本间谍准确获知了清政府增援朝鲜的出海时间,从而在预定海域突袭击沉清军运兵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高升”号事件。

进入20世纪,日本对华情报战更加猖獗。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前夕,大批乔装打扮的日本间谍涌入中国内地,大肆进行各种地形测绘、资源勘探和社会调查等间谍工作,为日军此后肆虐中国提供了详尽的情报支撑。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方面发现,侵华日军使用的军用地图,竟然比中方的军用地图还要精确,在一些重要地段,甚至连一棵树、一间房,都被标记得一清二楚。

据战后披露,1907年—1945年,日本间谍在中国开展了38年持续不断的情报活动,对中国的角角落落都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有以村庄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各类实态调查,也有大量的区域经济、专项经济、自然资源、民俗调查等。各种资料与报告多达6万多种、670万页。这些情报成为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地区“立法和行政上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共整理出1万多份调查报告。

2

日本间谍步步紧盯中国军队一举一动!

情报,是战争的灵魂,关联输赢存亡。长期以来,日本间谍对中国军事领域的“盯梢”,可谓步步紧逼。

上世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日本人进出中国开始方便,日本又开始派出一批精通汉语的谍报专家,通过不断发展与留学生、工程技术人员、专家等的私人关系,刺探中国情报。同时,一些民间代表团和民间机构,也打着“交流、参观”的旗号,大肆窃取中国经济、技术情报。

2006年9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经裁定,两名日本外交官为日本外务省派出的间谍。同年,中国国家安全机构逮捕了《中日经济新闻》杂志创办人、日本籍男子原博文。他从1995年开始,为日本外务省搜集中国情报,提供了大量机密文件复印件。

3

温文尔雅的老人可能就是无孔不入的间谍!

日本间谍窥探中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伪装成旅客窥探中国军事情报。2016年5月,一名50多岁的日本男子因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在浙江被起诉。该男子在浙江温州南麂列岛中国军事设施周边拍摄照片时被有关部门控制。南麂列岛位于钓鱼岛西北约300公里处。这名日本间谍还曾经到海南旅游,目的是近距离观察中国潜艇基地,搜集中国新型潜艇相关情报。

通过聘用方式收买中国军工企业人员。2015年,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假冒猎头,以百万年薪拉拢诱惑中方人员。四川某军工单位4人被策反,先后多次提供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月产量、使用的特殊材料等绝密信息。

利用职务之便刺探中国军事机密。1996年,日本驻华武官因窃取中方军事机密被驱逐出境。当时,这名日本武官到达中国海南省,企图搜集中国海军情报,结果被中国安全机构捕获,从他身上搜出了大量涉及军事机密的照片和录像带。2002年10月26日,日本驻华武官天野宽雅在中国宁波军事禁区内从事非法活动时被担任警戒的海军官兵逮了个正着。此后,天野宽雅在中国政府的要求下,不得不灰溜溜离开中国。

打着测绘的幌子获取中国军事机密。2010年2月,一名日本公民以环境考察为名,使用手持测量性GPS接收机在中国非法测绘,涉及新疆塔城地区方向的85个军事管理区。2014年9月,中国有关部门抓获一名日籍嫌疑人,此人从甘肃庆阳出发,沿着秦岭一路向东测量,后来闯入宝鸡一处要地被抓获。据称,此人准备秘密测绘解放军二炮基地和中国的轰炸机工厂。

4

丧心病狂窃取中国军事机密意欲何为?

其一,获得长期战备数据。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出一张照片: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

日本情报专家据此解开了大庆油田的“秘密”。他们根据照片人物身上的衣着判断出油田位置,还通过照片上的人物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

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庆幸的是,日本当时还只是出于经济动机。

航母是国之重器。这次日本共同社所谓记者前往中国,从多个角度偷拍施工中的中国国产航母,发布了多张高清照片。如果对这些高清照片细加分析,就可以获取航母的分段结构、钢板厚度、内部设置等重要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专业人员随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推断出军舰的基本性能和重要数据。更为严重的是,这还是已经公开的照片,日本间谍手中,显然不止只有这点中国军事机密。

其二,为炒作“中国威胁论”造势。日本炒作中国国产航母的新闻,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了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以武装部队总司令身份视察五角大楼的时候。背后的潜台词是不难解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鹰派的对华强硬战略提供“炮弹”。

其实,在炒作中国威胁论尤其是中国军事威胁论方面,日本向来比美国还起劲。其目的自然是通过夸大所谓的中国威胁,为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大力扩充军备摇旗呐喊、制造舆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月29日披露,日本驻英国大使馆每月用1万英镑收买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帮助日本在英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开展对华“宣传战”。另据英国媒体分析,2015年7月23日,日本经济新闻社宣布以8.44亿英镑的价格从英国培生集团手中收购《金融时报》集团之后,对涉华议题的关注度大增,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话题从未间断。

其三,时刻不忘对中国开战。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准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随着中国经济在总量上上升为全球第二,日本军事战略重心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取代俄罗斯被日本列为主要假想敌和战略对手。日本政府一边竭力宣扬在西南方向遭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两栖入侵”威胁,一边将战略重心从对北改为对西南方向,反复展开夺岛与反夺岛演练,这显然是针对中国所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按照日本的战略企图,一方面借着美国的撑腰不惜与中国在东海打一仗;另一方面,通过插手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牵制中国,进而在“两海”消耗中国的力量。最近几年,先有日本自卫队军官宣称3小时消灭中国海军,后有将军级官员声言一周能灭中国北海舰队的言论。安倍上台之后,日本在推动国内民意向右转方面也下足了功夫。2012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反感率是60%,而2013年陡然上升为80%,2014年达到85%。在日本,甚至还有一种观点,既然两国必有一战,晚战不如早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人为何狡尽脑汁窃取中国军事机密,就不难解读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面对日本人早已开启的间谍战,中国必须擦亮警惕的眼睛。





2#
发表于 2017-2-3 15:41 | 只看该作者
谍报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2-3 17:51 | 只看该作者
战争的一种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4 02:59 , Processed in 0.03225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