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庭栋:记忆中的清明节,有清明粑的清香味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3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探索真谛543(院长) 于 2016-4-3 14:50 编辑

袁庭栋:记忆中的清明节,有清明粑的清香味儿              

     

牧童遥指杏花村 陈荣画
【名家说清明】
       如果要给清明节贴一个标签,很多人会联想到踏青 、扫墓,而对于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来说,儿时的清明节,还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清明粑。
上周末,76岁的袁庭栋带着孙儿去成都洛带古镇玩,街边随处可见的卖艾蒿馍馍的小摊,让他尘封多年的关于清明节的回忆就这样被勾起了。艾蒿,也叫清明菜、棉花草,因此,相比“艾蒿馍馍”,“清明粑”这个名字对于袁庭栋来说更为熟悉。
清明粑是用清明菜和糯米粉做成的。虽说叫清明菜,其实整个春天都有,但清明节确实是吃这个菜的最佳时间。时间太早,清明菜还太嫩,没什么香气,而过了清明后,又老了,不好吃。一向“刁嘴”的四川人,当然要在清明菜最可口的时候吃它。
春分过后,田坎边上陆续冒出只有小拇指大小、表面长着茸茸白毛的细叶,这就是清明菜。家里大人会专门背着背篓去采,而且要特意挑“嫩尖尖”。知道这些不起眼的野菜可以做出美味的清明粑后,放学回家的路上,袁庭栋也会格外留意,采上一些装进书包里,带回家攒着。
每次母亲做清明粑,袁庭栋都在一旁边看边流口水。用水将叶子表面清洗干净,切碎后,放在簸箕里晾干,再加入糯米粉,用手不断揉搓。原本白白的粉,渐渐染上了均匀的绿色,好看得让人垂涎三尺。
拍成巴掌大小的绿色面团,被整齐地放进锅里蒸煮。白茫茫的蒸气中,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让锅边围着的小孩儿忍不住吞口水,迫不及待地盼着揭开锅盖的那一刻。
蒸好的清明粑可以直接吃了,但如果讲究一点,可以再下锅煎一煎,这样味道会更好。“那个时候,油很贵,只放一点,把表面煎一下,不像现在卖的清明粑,炸得焦黄。”袁庭栋记忆中的清明粑,虽然少了油炸的香脆,但多了原本的清香和软糯。
吃清明粑,白糖是“标配”。蘸一蘸白糖,一口咬下去,糯米香、菜香,再加上甜甜蜜蜜的味道和软软的口感,“那时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了。”通常,清明粑刚出锅,早已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小孩儿就开抢了。
古时候,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寒食。寒食,顾名思义,这一天不能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的食物。在江浙、福建人的寒食,是青团、清明馃,而在四川,就是指的清明粑。袁庭栋说,虽然从唐宋之后,四川人便没了过寒食节的传统,但清明粑多少还是可以和这个节日扯上一点关系的。
50多年前,袁庭栋还在绵竹县上初中。那时的清明节,还没有小长假,不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扫墓,于是,学生们便有了半天不用被关在教室里的“假期”。“虽然心里很激动,但扫墓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很认真严肃的。”袁庭栋回忆。

那个时候,吃的东西不多,下馆子更是想都不敢想,于是,每次外出,母亲总要提前准备干粮。清明前后,最常见的干粮,当然非清明粑莫属。“早上放到书包里,等中午吃的时候,早就冷了,这也算名副其实的’寒食’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清明节年年如约而至,然而,记忆中的清明粑的味道却越来越模糊了。袁庭栋已经忘了,自己有多少年没有吃过这种软软糯糯又甜甜蜜蜜的点心了。
在洛带古镇,看着“豪华版”的清明粑,袁庭栋陷入了沉思:“清明节各地有各地的习俗,例如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但多是北方的习俗,四川关于清明的习俗本就不多,再不好好传承,怕是以后这个节日会越来越失去它的历史底蕴。”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 实习生卫心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9 15:24 , Processed in 0.06430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