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忆:二两的馒头一口气吃37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8 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海人 于 2015-9-8 15:03 编辑

知青记忆:二两的馒头一口气吃37个 一整天动弹不得

         

2015年09月08日 08:40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朱孔舒











    核心提示:在《饿肚子的故事》中,作者较全面的记录了知青们饥饿的回忆,其中一些让现在的学生们匪夷所思:一个男生在食堂吃饭,把二两的馒头吃了37个,一整天动弹不得;一个女孩子,一口气把一钵子半凝固的猪油喝到肚里。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朱孔舒,原题为:《岁月留痕有怨无悔》

     知青,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丰富的话题。相对于当年滚滚洪流般的运动,《铁色长山》记录的只是洪流中一条微不足道的小溪。《铁色长山》是一部以原襄阳县长山茶场知识青年的真实生活为写作蓝本,选取了35个典型的人和故事创作而成的纪实文学。“铁色”是这群与作者同龄知青的“底色”。只因他们的父辈都在原襄樊铁路分局工作,他们同是1975年高中毕业,同在长山茶场度过了几年难忘的青春岁月,所以,作者在书中称他们为“铁青”。作者郑立学也是一名“铁青”,因此,书中的每个故事都那么真实、感人。读罢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几个故事:

     在《饿肚子的故事》中,作者较全面的记录了知青们饥饿的回忆,其中一些让现在的学生们匪夷所思:一个男生在食堂吃饭,把二两的馒头吃了37个,一整天动弹不得;一个女孩子,一口气把一钵子半凝固的猪油喝到肚里。饥饿是那个时代物质匮乏的集体记忆,作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来讲述这些故事,足见曾经的苦涩留给他们是敢于接受艰苦挑战的意志。

    书中有一个绰号叫“小地主”的知青给许多读者留下了记忆。“小地主”真名叫薛春晟,因在演出中将地主表演得惟妙惟肖而得此绰号。“小地主”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活,但他却在困难中充满乐观,他精于多种乐器,是知青点上的活跃分子,给大家留过不少欢笑。不过有时也因蹭别人牙膏、香烟,惹得同伴不愉快。一次,“小地主”的弟弟病故,他要回家奔丧,却买不起汽车票。知青们借给他2元钱当回家的路费,要返回知青点时口袋里就空了,他本想找嫂子借,不想遭了一顿白眼。由于铁路子弟坐火车可以不买票,“小地主”又乘火车到数百里之外哥哥的单位去借钱,然而车到站了却没有停下来。“小地主”不顾一切地跃出车厢,没曾想就在那一瞬间被轧死在车轮下。如果他不死,一定会给知青伙伴们留下更多的欢笑,也会给这本书留下更多精彩的故事。正因为他给他人留下太多的欢乐,所以知青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得他。可见一个人只要为他人作出过奉献,就值得别人永久地怀念。

    作者郑立学习惯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配两首打油诗,以抒发个人对这个故事的情感,这一点也很容易激起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作者常使用知青点当地的方言,也让读者增加了几分对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和场景的亲切感。书中的《外号与小名的韵味》一文,作者对每位知青的外号、小名及其来由都一一道来,生动形象,就写作表现手法而言,收到了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

    对于当年的艰苦岁月,郑立学只说了四个字:“有怨无悔!”回忆过去是为了激励未来,《铁色长山》承载了多少他和知青伙伴们魂牵梦绕的青春记忆。我市作家凡夫评价: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







2#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9:14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5-9-8 15:49
他吃的比我多,但撑的不能动了。1970年我参加县的水利工程干施工员,因施工员就我一个知青,县长就把我安排 ...

是啊,饱的不知饿的饥!难忘的年月,难忘的事情!

点评

版主好  发表于 2015-9-9 16: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9-8 15:49 | 只看该作者
他吃的比我多,但撑的不能动了。1970年我参加县的水利工程干施工员,因施工员就我一个知青,县长就把我安排在机关食堂组住宿,言外之意,吃饭也不用花钱了。第一顿饭是馒头炸咸鱼,好久没见到馒头的我,三两一个的馒头,我一口气吃了7个,炊事班长赶紧阻拦,怕撑坏了我,说晚上还有,别撑着。这顿饭我永生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2-12 18:16 | 只看该作者
铁锚 发表于 2015-12-12 09:47
那时,馒头多了我到是吃不了,4-5个是常事。但最好吃的我感觉还是济南火车站的馒头好吃,新兵的军列停济 ...

1987年我首赴天津,在朋友家吃过小站稻米饭,那叫一个香啊,太好吃了,永生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12 09:47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5-9-8 15:49
他吃的比我多,但撑的不能动了。1970年我参加县的水利工程干施工员,因施工员就我一个知青,县长就把我安排 ...

那时,馒头多了我到是吃不了,4-5个是常事。但最好吃的我感觉还是济南火车站的馒头好吃,新兵的军列停济南站后,每人发了两个馒头,这馒头做的真同画出来的一样,好看好吃,主要是麦香味足,从此再没吃过,后来在济南火车站改造施工,住在铁路招待所,在车站及附近都没见到过,如同我们离津的最后那顿大米饭,到此再也没吃到过,那米粒都是立着的,吃时告诉我们,这是真正的天津小站稻。也可能我们的身份,可能到死也不会再能吃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12 09:30 | 只看该作者
是啊!现在人们肚子里油水多了,主食吃的少了,记得我刚退役时,粮食还是限量供应,我们去参加民兵训练,一顿饭吃8个糖三角的是平常事。再多吃,去拿时真有点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4 17:08 , Processed in 0.04888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