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摸摸试验五天工作制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88年起,有关部门就开始提议并酝酿我国工作制度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 他发现联合国每周工作四天半,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国家也都实行每周五天甚至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时大都不超过8小时。与短工时相应的是高效率和低能耗及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这让他印象很深。 回国后,胡平向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汇报:“我们国家也实行五天工作制多好。” 宋健予以肯定,表示研究中心可以进行研究,看我国当时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随即带领研究中心在1986年开始着手研究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项目分为21个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发达国家短工时的效率、能效比带来的冲击和已有的经验,我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人们对缩短工时的心理接受度,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等。 当时,我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加班加点十分普遍,生产力水平不高,似乎只有靠延长劳动时间来弥补效率的不足。但工作时间并未有效利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都是常事。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占制度工时的40%~60%。80%以上的受访者在每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充分显示了民众对于假期的热烈期盼。 1987年底,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个分项报告,得出了“我国具有缩短工时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的结论,建议国家立即制定有关方案逐步推行,力争在2000年以前全面实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决定让研究成果来个“软着陆”,不做任何宣传,先在自己单位试一试,周六仅安排两人值班。这样,小范围的五天工作制实验悄悄在100人的范围内开始了。 直到1990年,科研结果和实验效果开始上报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