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5-6-28 15:36 编辑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将由空想变成现实 姚克明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记得,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提出来了。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除了强调领导干部要能上能下外,还提出要交流干部,不要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以防止徇私舞弊,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但这样做,就会要侵犯一些人的利益,所以执行起来是很难很难的。 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政府领导职数屡屡膨胀并非新鲜事。如媒体披露,辽宁铁岭市一度有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新乡市曾有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6个调研员;湖南平江县曾有10个副县长、4个县长助理;山东省沾化县是一个不足40万人的贫困县,除6名副县长外,还曾设了15名县长助理;安徽霍山县政府也曾配备副县长11名(其中有4名为挂职干部)。 俗话说:“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副职超编扎堆,很容易造成行政成本过高,同时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占用过多公共资源,加剧财政负担与社会不公。而一地各级机关编制及领导职数,基本上都由地方说了算,因为缺乏明确统一标准规定地方官员职数,地方政府在控制副职编制问题上,常常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当前,传统的用人制度并未彻底变革,领导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公务员“只能进、不能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多次要求精简副职,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譬如想法子把副职的官位挪动挪动——市里的副秘书长可以到部门当正职,或者书记、局长分开设岗。假如上面盯着精简实职不放,那就多安排几个虚职,后面再加个括弧,写上享受某某级别待遇。 现如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的这种形势,又重新提出了这个能上能下问题,而且专门做出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据新华网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6日召开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 会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管好用好领导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在干部工作中,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 制定和实施《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使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最根本的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要坚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既要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又要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同时,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会议要求,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党委(党组)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责任。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形成一套督促检查的办法,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规定》的贯彻执行,把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 由此看来,现在党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就不单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而更是为了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过去,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法规、组织保证,所以变成了空想。 现在,党中央为此作了明确《规定》,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就能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使我们的干部队伍更加纯洁、更加精悍、更加富有战斗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015-6-28 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