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云六:造福人类的85岁女科学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30 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5-5-30 17:47 编辑

范云六:造福人类的85岁女科学家
                                                  姚克明 推荐
     博主按:范云六是已届85岁的科学家,但是从电视上看,头发还是乌黑锃亮的。看来,可能是假发。不过,却显示出一种不服老的精神,一种继续创新的风采。
    的确,她是一位不满足已有成就,而奋斗不止的大科学家。尽管年事已高,但仍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尽管已经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但是还在带领她的团队,在新的领域大步向前!
    范云六不仅是青年人而且也是我们老年人学习的榜样。现在,特从5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李新玲写的《湘女院士范云六》中摘录部分内容,介绍如下:

    1930年,范云六出生于湖南长沙,老祖母用“白色的云朵”,给这个大家族排行第六的小女孩起了个特别的名字。范云六对生物学的兴趣,是从1948年考入武汉大学开始的。
    范云六一直感念恩师,她说:“在土壤微生物学教授陈华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致力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开始和原动力。”
    大学毕业后,范云六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一开始就出手不凡,当年从事矽盐酸细菌研究发表的论文,至今仍被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引用。1956年,经过层层选拔,她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主修微生物专业。
    1960年,范云六获得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带着平时省吃俭用节约的钱买下的大批科技书和资料回到了北京,成为我国微生物学领域中最早从事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通过对国际前沿动向的观察,她敏锐地意识到基因工程在未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于是在国内最早投身这一研究。
    1980年,范云六再次走出国门,到美国进修。在那两年中,美国的科技优势以及激励创新的科研体制,让范云六产生了时不我待的强烈紧迫感:“要追,要赶,要走到他们前面去!”
    从美国回来那年,范云六已经52岁。困惑摆在面前:基因工程涵盖医药、海洋、农业等多方面,到底选择哪个研究方向?
    当世界“基因大战”打响时,中科院女院士范云六,
在陈华癸教授的建议下,受邀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建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
    范云六年过半百投身一项新的研究领域,自然有许多困难。20世纪8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对于我国农业科研来说还是一片空白,而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开始瞄准农业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新一轮的农业革命必须依赖于传统农业与分子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范云六下决心与发达国家争夺生物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农业生产最大的敌人之一是病虫害,棉花的害虫就有3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每年都给我国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棉农因防治棉铃虫而打药中毒事件也经常发生。可怕的是,棉铃虫很快就能产生抗药性。
    当时,美国孟山都公司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Bt杀虫基因的专利权,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得到了抗虫棉品种,逐渐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形成技术垄断。面对这种困难的局面,范云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主研发抗虫棉的道路,带领团队很快将微生物来源的杀虫基因用于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她的带领下,实验室在国内率先掌握了抗虫棉的关键核心技术,率先获得了转Bt基因的棉花植株,对天然Bt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了人工设计优化。范云六领导全国形成了较完整的上中下游结合的研究体系,为中国抗虫棉的产业化奠定了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
    以后的实践证明,在同美国抗虫棉竞争过程当中,国产抗虫棉逐步取得优势,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范云六带领团队在抗虫棉工作上的突破发生在1991年国家通过863计划正式启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项目之前,充分证明了范云六对棉花产业重大科技问题把握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范云六攻克了棉铃虫问题之后,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改造玉米基因上来。她注意到,畜禽和水生动物的成长需要一种重要的矿物元素——磷。
    玉米、大豆等饲料中的植酸磷非常丰富。但是,由于猪、鸡、鸭、鱼等单胃动物体内缺乏“植酸酶”,很难吸收植酸磷。为此,畜牧业的饲料中不得不添加高价的矿物磷。与此同时,饲料原料中未被动物利用的植酸磷却形成了高磷粪便,成为环境污染源。
    经过多年研究、培育、筛选,范云六带领她的团队,把一粒粒普通的种子变成一座座微型“生物工厂”,生产出富含植酸酶的玉米,这种“绿色磷”解决了养殖业的营养难题。2009年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许可证书,植酸酶玉米从实验室开始走向产业化。
    利用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的手段,提高农作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用以减少和预防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的微量营养缺乏的生物强化;利用微生物基因资源对牛乳及乳制品进行营养改良,更利人体吸引的乳品改良,都是范云六70岁以后的科研成果。多年从事微观研究解决了多种农业领域宏观问题的她不断对学生强调:“科学不向前走,就会被人家甩掉。”
    每每谈及科研成就,范云六总是将个人的成绩与她的科研团队联系在一起。几十年中,她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后起之秀均活跃在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中,有的已成为出色的高级研究人员,有的已成长为科技管理专家。
    范云六现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公众理解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现在我们的科普不太到位,公众之所以对一些技术有误解,很大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以科学家要加强科普,科学家的声音太小,要加强传播。”
    “我现在生活愉快,还在快乐学习、快乐工作。”范云六说,她现在还有一件快乐的事,就是看到年轻人进步、成长,“我就是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13年,五家专业性学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范云六亲自到会为平台揭幕,并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她的目的很明确,要让人们正确认识生物技术,从而发展生物技术,让生物技术造福人类。
                                                                               2015-5-30 17:36

2#
发表于 2015-5-30 19:47 | 只看该作者
    巾帼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5-30 18:03 | 只看该作者
国之瑰宝,民族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9: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岛海牛设置高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9:48 | 只看该作者
青岛海牛 发表于 2015-5-30 19:47
巾帼英雄。

当之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4:18 | 只看该作者
巴迪尼
国宝。
2015-5-31 07:02

博主回复
的确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9:35 | 只看该作者
冰客 发表于 2015-5-30 18:03
国之瑰宝,民族骄傲。

完全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9:39 | 只看该作者
zhaochunjie
令人羡慕且佩服!
2015-5-30 17:52

博主回复
的确应该仰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8 14:30 , Processed in 0.02687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