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2 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现在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佛教,或者对佛教存在误解,如果请您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您会如何介绍?
2 ?+ u: A* D, M9 {) l3 y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三言两语确实很难说得清楚。
( K* @% w' p6 w1 B: |# W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八万四千,极言其多。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 H: [4 G8 q; L, \2 a
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一听这个,大概要失望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吗?然而,很多道理,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既不简单也不寻常。
- e+ n* d: |6 m! d
“诸恶莫作”可以说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
“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
“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
( s' X  U, g0 D# D7 H3 q1 a
三轮体空,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作恶、行善,都是依缘而起,是主要、次要的种种条件具足后显现的相,这其中没有独立、恒一存在的施者、受者及行为,一切都是因缘的聚合与消散。正如《楞严经》中所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 D4 R7 `5 _# C
然而,尽管没有可执持的实质,现象却不会随心所欲地出现或隐没,相的显现遵循着因果缘起的规律,丝毫不会错乱,所以了解“空”的道理后,还要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
7 A3 \$ o! V! R* [8 t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据我的理解是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t7 f$ t6 H: d. A#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醉爱浪子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5-22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2-13 21:38 , Processed in 0.05462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