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5-4 04:41 编辑
4月29日,薛岳儿子薛昭信在台北办公室中。身后墙上挂着他赴美求学前父亲送的“诚”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薛岳也是少有的敢顶撞蒋介石的几名国民党将领。 据台湾作家许之远说,他曾亲自向薛岳证实:薛岳奉命从海南岛撤兵回台湾,还为此事与蒋争论;离开时,他的披衣不慎碰倒一个花瓶,但薛岳头也不回走了。 连令薛岳扬名海内外的长沙会战,也是其与蒋介石以死抗命,“吵架”吵来的。 “经过宋美龄在中间调停,蒋介石才同意大伯在长沙打。”薛维忠说,大伯的原配夫人方少文与宋美龄是拜把姐妹,她们都是海南文昌人,所以大伯与宋美龄关系也非常好,他的很多话都是通过宋美龄传的。他和蒋介石闹矛盾时,宋美龄也从中做了很多工作。 潜读典籍体悟宽恕 在薛昭信的记忆中,父亲很少同他们讲自己万家岭大捷、长沙会战等辉煌战绩,但他偶尔会在饭桌上讲早年他跟随孙中山先生的经历。 后来薛岳人称“百战将军”、“中国战神”。薛昭信说,父亲会打仗,除时势造英雄外,还与孙先生早期的教导分不开,父亲很多理念和观念都有孙先生的痕迹。 “父亲曾说,带兵如水桶里装水,桶是方的,水就是方的,桶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薛昭信说,父亲曾说,作为将帅,要先做人,将军什么样,带出的兵就是什么样。 到台湾后,薛岳刊印几套《诗经》、《曾文正公集》、《孙子兵法》等传统书目,潜心阅读。在薛岳印的《诗经》扉页,恭录了国父遗墨,并用草书写下“诗经可以养心养性,可以为善为忠,可以移风易俗”。 薛昭信说,父亲隐居期间最喜欢练字,摘录论语、诗经里的句子。但他练完就将字烧掉,薛昭信说,父亲年轻时一直打仗,养成习惯无论是机密文件的还是平常的习字,都会烧掉。 因此薛岳的遗物并不是很多。再加上他一生简朴,没多少东西留下。以至于如今乐昌九峰老家想建一个薛岳博物馆,家属们也没有资料可拿。薛昭信说,他们如今正让各家慢慢收集父亲的遗迹,准备建一个薛岳网络博物馆,供后人瞻阅。 薛岳九个子女中,女儿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敬”字,男儿名字中都有“昭”字。五个女儿名为“平、国、仁、德、民”、四个儿子名字为“明、汉、信、恕”。 薛岳的下属曾跟薛昭信笑谈,他父亲之所以给他取名为“信”,意思是铭记蒋介石“失信”,不该让他弃守海南岛。薛昭信的九弟名为“恕”,意思是薛岳反思和自省后,开始对蒋介石的做法予以“宽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