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
, y/ `/ n. x3 u; d- S. [' j汪曾祺 + l! t0 f& }; r, V# b- |5 M1 f$ E4 I
9 k3 l `: ^& w! x x* `/ u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均。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2 s2 B/ F# Q2 Z! s* y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作“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 `/ U% A1 d0 s. z4 L: c
5 s" I. H, ^0 t2 O4 w, L! Y9 m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蓝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蓝,叫做元宝蓝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蓝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 w' B7 P% X6 q" j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红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 q! w$ ?4 Q0 u# U1 K
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 N1 T3 m3 |) f( o# ?1 b+ E; u+ G% N) t) `0 b) R/ N) V
蒌蒿。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 P. R: W- x# S( i# B; E, P8 q荠菜、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办事,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我挑了一些还不太烂的,炒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 G+ b4 {$ J3 c4 p) K" A) K
" | c d _' ]5 r+ d
6 r$ m6 Z' w% G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 V& r$ o9 e1 w- h, I7 G d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 T) y( ~5 E2 R% h" w. L! K
: f, A, b4 a6 A2 ]0 r
6 f% R2 t& D4 b* @3 ]& r+ z3 v. Z, {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的楼外楼,1948年4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 [& c0 ^, q w3 q; V: P+ Z
: d0 n3 S) W5 [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菉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的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 v: d+ L" n/ P- o《野菜谱》上图下文。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如 , i5 K" k) b k
6 j. ^ g7 s$ K" d9 R 眼子菜
1 ?, t; z: f; ^& @6 y3 J' y, ^ 眼子菜,如张目, % v' M4 P- }' l) r5 Q
, g$ c' C+ T- l; F4 L& U7 S 年年盼春怀布谷, $ `* I: g, y2 k: e6 i. h
* d( k3 X% I* a8 s
犹向秋来望时熟。 ! I" o5 X/ G0 u y j5 m
& t7 e( u+ s" H A! h 何事频年倦不开, & @7 J; u1 a6 v; V
- i. _* X( h& }( e
愁看四野波漂屋。 + h; O' B% G: r1 m0 b
% M5 o: Y# T5 w3 Y
0 r* C! H- O$ w6 K 猫耳朵
4 C( N5 V' U/ c' R# P! e
2 E9 L- J) o1 w 猫耳朵,听我歌,
* W* q$ S, [. b$ ]! a9 F) y
% R4 r. R w2 K5 R 今年水患伤田禾,
: X! \; ^2 _3 I. @: D* z Z' w. U$ U% D9 ]
仓廪空虚鼠弃窝, $ V7 ^ z2 w* e: t6 N, W% _
" Z3 W' N2 h: z
猫兮猫兮将奈何! 1 [' d) i& g' K
" T- x ^7 @$ X ' u. _& G; j6 Z' T5 `
- A. \9 H u$ i4 c- N" e
江 荠 % r- y, z" W/ A/ C4 ]: G
& `5 ] A+ U) \# s1 x" z" K
江荠青青江水绿, 5 x# k: c" S. [. D2 S
, M8 j' p4 p0 C h: @# U, U 江边挑菜女儿哭。
`4 K D- Z1 E9 p4 E" Z: M' }0 a& d
: P( j: h% h8 x$ n! n" Y 爷娘新死兄趁熟, 1 k0 u+ S% x* V2 {, [" @7 U
" i( ]6 w/ h1 P" I8 m( c* z" ~ 止存我与妹看屋。 ; n. Z( s/ Q* n
' q. [( O. Q9 [; m
^* |2 D% x- w" s1 ` `2 J+ x, `6 J! U& C3 ~8 W1 e
抱娘蒿
! L/ W. T8 [ L/ y" o; W. I2 r$ y% j0 l
抱娘蒿,结根牢,
1 v) ?2 e: [) r$ u8 ?
( E" `* w9 l, i. m/ H1 D5 g/ _ 解不散,如漆胶。 5 x; I- z* P, x: ^
2 `) w1 S9 \+ S* w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 - r/ F! A: V) J. Z; P' t2 D' z( B
3 b0 I. G; |( j$ D; a1 Z" L" U
儿抱娘哭不肯放。 # L$ z! z( M* @1 E
[5 \( Z* |6 Q6 @( z% z. N" j, F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