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97|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俗知识,二月二龙抬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0 2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是个习惯于具象思维的民族,即便生活平淡,也要把每个节日演绎得充满诗意。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每年惊蛰前后,阳气升腾,大地返青,万物萌动,沉睡了一冬的潜龙此时也该醒了。这个节日民间也叫“春耕节”、“农事节”、“龙头节”,各地有“祭龙神”“剃龙头”“引钱龙”等风俗,这些节日的内容,蕴含了中国人纯朴美好的新年愿望。

  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二月二”这个古老的节日,自然也脱不开这层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司雨之神,他的“职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命脉。每年此时,有墒情就意味着有丰收。“龙”若是贪睡或是玩忽职守,庄稼人必定要叫苦;“龙”若是抖擞精神,农民们则会额手称庆。“龙抬头”的美好寓意,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这一天,即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也要亲自扶犁,以示“劝课农桑”之意。

  “龙抬头”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也颇有渊源。与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合称为东方苍龙。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更迭而变化。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东方苍龙的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时,恰是二月二前后,人们认为这代表“东方苍龙”之首,故称“龙抬头”。因此,民间传说这一天“龙”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旧俗“过年”,自腊月初八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这一天也是辛勤劳作的开始。

  时光流转,这个节日被逐渐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读书人地位的上升,二月二这天成为童蒙行“开笔礼”的日子,表明从这天起开始正式学习。开笔礼是古代读书人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礼。开笔意为“开始写文章”,仪式内容主要有拜孔子像、聆听人生道理,受赠文房四宝等内容。有的新内涵还涉及了历史因素,清军入关后,严令汉人剃发,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既反对男子留辫子,也没有让恢复汉族古时的束发,而是发布“剪发令”,让学西方留短发。民风自此一变,剪发又有了“革故鼎新”之意,这一天理发则寓意了新的开始“鸿运当头”。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社会面貌已经与老祖先的时代天差地别。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对于新年的事业都有新的期盼。成为某一领域的“龙头”,成为某一行业的“龙头”,成为某一单位的“龙头”,都是需要在新的起点上付出辛勤劳动的。在这一点上,古今如一,亘古不变。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 收起 理由
冬笑 + 2 赞一个!
妫川人 + 4 很给力!
崔大嘴 +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04:41 | 只看该作者
为何理发
说法一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1]
说法二
“二月二”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说法三
二月二日剃头流传到今天300多年,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必须留那沙壶头,四周没有头发,中间一绺,编上个辫子。汉族人不是这样,明朝以前,像小孩,十八岁以下的小孩,可以理发,一般的理发的时候都剃秃光,光光的,什么都不长,等到过十八岁弱冠之年一加帽子,这头发就永远都不能理了,一直到死都不能理,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汉族的男子是头上所有的头发都要留着,这上面也是编辫子的,盘起来。所以汉族的男子是不理发的,但是清兵入关以后强迫理发,所以老百姓就有这么一个相约,正月谁都不理发,正月剃头死舅舅。其实是“思旧”,所以叫“正月剃头思旧”,后来老百姓就叫“死舅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04:44 | 只看该作者
节日习俗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得。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美食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还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清潘龙陛《帝京岁时记胜》:“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枣糕、麦米等油煎为食,曰薰虫。”《掌故大词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3-21 05:2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民俗太丰富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21 05: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21 05:55 | 只看该作者

真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21 0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3-21 0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3-21 06:55 |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民俗,悠久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3-21 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3-21 08:34 | 只看该作者
老朋友上午好,愉快欣赏,祝春分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3-21 08:37 | 只看该作者
龙抬头,标志着万物复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3-21 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3-21 09:10 | 只看该作者
赞!

我们是个习惯于具象思维的民族,即便生活平淡,也要把每个节日演绎得充满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3-21 09:30 | 只看该作者
民族传统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3-21 09:51 | 只看该作者
俺刚刚理发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3-21 12:49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对美好的期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3-21 17:1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3-21 18:00 | 只看该作者
涨知识了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18:07 | 只看该作者
“余想游” 发表于 2015-3-21 18:00
涨知识了 、 、 、

谢谢好朋友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5 02:37 , Processed in 0.06438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