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到市政广场散步,相隔几天的光景,整个广场打扮得浓浓的喜庆氛围之中。一个巨大的红色“春”字立在广场中间,周围是五颜六色,芬香吐艳的鲜花环绕,广场四周高高悬挂着红红的灯笼。 过年了,不知不觉一年又将过去,农历新年的脚步己悄然无息的慢慢走来。万家灯火,霓虹璀璨,到处都洋溢在一派过年的喜庆氛围中。 春节,是中华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的人文传承,它蕴涵着人间的情结,承载着游子的思念和亲人的相守与团圆。 广场上有很多大妈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小孩子们互相追逐嘻戏,一张张欢乐的笑脸在夜空中绽放。面对那些幸福的孩子,不禁想起了童年过年的快乐时光。对于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过年不仅能吃到猪肉、白切鸡,也能吃上软糯香气四溢的粽子,色泽金黄味道甜润的年糕,酥脆可口的油角,还能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裳,拥有长辈给的压岁钱。还有那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氛围,欢欢喜喜不受约束的快乐无忧心情。 淳朴的民俗,浓浓的亲情,过年是我们孩子心中最幸福惬意的事情。幼小的心灵常常幻想着最好天天都是过年快乐的日子,可从来没有想到一过完年,父母又要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呢! 那时候过年虽然物资短缺,吃和穿都无法与现在相比较,但在我的心中是天天盼着过年。从农历腊月廿十三灶君诞(北方称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为过年而忙碌了。母亲就会与邻居大妈大婶一起推磨,将浸透过的大米或者糯米磨成糊状,用白色的布袋沥干水份,用来蒸年糕和制作汤圆,泡洗绿豆并脱去绿豆外壳制作粽子。这个时候我和姐姐都会帮上小忙,只是想分担家务,减轻母亲的劳累。但常常被母亲说,这里不用你们,阻手碍脚的还是去玩吧。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大集院,分布了十多户人家,天井的空地上,一个个临时搭建的炉灶,蒸糕煲粽。火红的灶膛,缭乱的烟雾,点亮了一片红红火火的天地,整个屋子里飘溢着浓浓诱人的年香。 除夕的下午,母亲在天井里放上小方桌,摆上鸡公猪肉、贡果、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由父母带领着我们一家老少拜天地和祖先,然后在心里静静许上心愿,祈求来年富贵平安,万事如意,上学读书的我们还要许上学业有成的心愿。春节的习俗和礼节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一起,享受舌尖上的惬意,享受温馨的亲情,享受那浓浓的年味。零点钟声一响,街头巷尾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茫茫夜空闪耀红色的烟雾,啊!新的一年开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诗人王安石这首七绝诗里,描绘出我国民间欢庆春节的盛大场面,古往今来,年年相传。 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母亲就会带着我们走街串户给亲戚长辈拜年,看到长辈我们就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利事落袋。然后迫不及待伸出一双小手接过长辈给的红包,再赚些糖果饼干油果之类好吃的东西。浓厚的亲情,纯朴的民俗,吉祥的祝福,喜庆的鞭炮声,在街头巷尾演绎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温情与喜庆。 那份浓浓年的味道,那份简简单单的快乐,那份亲情的相守,生活是如此简朴,亲情是如此厚重,左邻右舍是如此友善。生活虽然没法跟现在相比,但是年的味道是浓厚的。时光过去好多年了,年的味道就像一首不老的歌谣流淌在心里,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和难忘的记忆。 春节,在岁月的轮回中,现代人的生活富裕了,吃穿不用发愁了,过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但是,年的味道是永远不会变的,它是一种亲情的交融,一种精神的认同,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延续。
5 |1 b3 i5 N8 @$ u7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