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独有偶,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展厅最前沿的一面土墙洞中,镶嵌着一本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本复印件。这本把共产党宣言错印为“共党产宣言”的错版书,就发现于老渤海区的东营市广饶县。1926年,山东最早的一批基层党支部之一刘集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讲述革命道理时,经常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说:“我讲的那些理儿都是这位大胡子在这本书里讲的。我们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他说的这些理儿去做!” 1975年,84岁的老党员刘世厚捐献出这本弥足珍贵的红色文物时,他和几个基层党员已经接力保存了43年。期间,藏米缸、挪屋顶、掏墙洞,甚至在日军制造的刘集惨案的大火中冒着生命危险转移。 这本书里的主张及围绕这些主张展开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了那个时代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浴血牺牲。 说其朴素,是因为这些被称为“泥腿子”的人,并不具备掌握什么高深理论的能力、甚至识文断字也不多,但他们认定的,是这主张、这政党能让穷人翻身,劳苦大众解放。为了实现这一切,甘愿掉脑袋。 刘集支部的早期党员,大多被捕入狱,献出生命。刘良才在调任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后,被叛徒出卖,牺牲于潍县。 滨州的惠民县曾是渤海革命老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面积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所在。 老渤海区是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中唯一没有被国民党军队攻破过的解放区,是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这里的父老乡亲曾箪食壶浆供养了40万转移大军,82万人踊跃支前,近20万渤海子弟参军入伍。 但历史的惨烈,绝不像今天的叙述这般从容淡定、平铺直叙。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过程之险恶,注定艰难决绝、波澜壮阔,可以说,在每一个黎明到夜晚,都有人被俘、牺牲,也都有人背叛、苟且偷生。 那个时候,当叛徒、汉奸,就意味着能保住命、吃饱饭,甚至荣华富贵。 1941年,老渤海区前身之一的清河区境内常驻日军2万人以上,伪军和投降派军队竟然多达5万人。 清东地委和益寿县委一百多人就是因叛徒告密被围惨遭杀害的。 至1942年夏,“扫荡”加“蚕食”几乎攻陷了小清河以南的全部抗日根据地。 这一年,老渤海区前身之一的冀鲁边区形势也恶化到极点,日伪设立据点540多个,1万多兵力加上顽军竟五倍于抗日武装。 在斗争最惨烈的1943年,就连八路军冀鲁边区司令员兼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邢仁甫都枪杀副司令员黄骅后变节投降。 “渤海湾,三大害,兔子、蝗虫、投降派”,这段民谣悲愤诉说了当时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