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黑龙江四大有故事的隐蔽景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5 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浪旅游配图:张氏墓塔 摄影:进击的Timez

  一、哈尔滨张氏墓塔:哈尔滨市独一无二的墓塔
  在哈尔滨市东大直街151号的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内,遗存着一座哈尔滨市独一无二的墓塔——张氏墓塔。院内蓝绿色的三层小楼就是建塔人当年的住宅。
  张氏墓塔始建于1923年,于1925年竣工,是民族资本家张庭升为其父母建造的墓塔,为防止日后子孙变卖祖业,张庭升特意将墓塔建在了自家的宅院内。该墓塔全部由青石建成,三层楼阁式,直径7米,高12米。塔身雕刻复杂而精美的图案。塔檐与塔顶覆盖灰色凹形瓦,四周高翘远伸的瓦峰上均有雕刻精致、形象生动的飞禽走兽。塔南侧为两柱石构的祭奠厅。塔前原有汉白玉石幢两座、石凳四个、石桌两张,两侧原有大理石碑各一通,但现今这些东西都不复存在。该墓塔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也是哈尔滨市唯一的一座墓塔,属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墓塔周围用绿色的围栏围起,由于年代久远,塔身有些破旧,塔身刻有碑文,但字迹残缺很难辨认,墓塔周围长满杂草,墓塔旁边有一颗老树,在塔前还有残留一些祭品被烧过留下的灰烬。据眼科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清明扫墓时节,他们来上班的时候墓塔前会有一些祭品,他们以前听老人说起过,因为墓塔建在张庭升自家院内,才得以保存下来。眼科医院的工作人员还说,现在经常会看到有流浪人晚上住在塔里面。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6:10 | 只看该作者
新浪旅游配图:社会主义大院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6:11 | 只看该作者
 二、齐齐哈尔五教道德院:传说中的“鬼楼”
  在美丽的鹤城齐齐哈尔,坐落着全国唯一的集儒释道基回五大宗教于一体的宗教会所——黑龙江省城五教道德院。     
  该院始建于民国12年(1923年)4月,坐落在如今天增小区亨达广场西侧(原兴隆街永合胡同19号),民国十七年被称为“卜奎道院”。民国二十一年在原址建筑新院舍,为三进式青砖瓦木结构,分为统院、宣院、坛院、经院、战院、画院、凌虚院(分为男女)、藏经院、院门等十一部分,统院正位,安奉五教圣人生像各一尊。它是当时民间人士集聚民间的财力、物力创办的一所慈善机构。由陈福龄等8人以“近日人心有古,道德沦落”为由,以提倡儒释道基回五教讲道德为宗旨,发起成立的。
  该院山门砖雕龙飞凤舞,椽檐精雕彩绘,脊兽翘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内拱门之上悬挂“宗教汇源”匾额。二门四大明柱,飞檐角下钟铃吊悬,两侧砌筑青砖花墙。正殿为楼,门外挂有“本院施粥”招牌,内设粥棚,实施慈善济民。五教道德院,取儒、释、道、基、回五教归一之义,成为省城内一处导人向善的慈善机构。1935年,该院募集19万余元资金为创建大乘寺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此处曾改为初级师范学校、市行政干部学校。后来成为居民住宅,因鲜族人居多,俗称朝鲜大院。2002年秋,这一带拆迁改造,市政府决定保护此地,准备修缮原古建筑。为市二级保护建筑。
  该建筑曾被百姓称为“鬼楼”,传说此楼闹鬼,还有传说住在该楼的人晚上睡觉会莫名其妙的从床上睡到地上,这只是民间谣传而已。此建筑格局未变,只是受损严重。
  1945年5月日本关东军军用电台强行“征用”龙沙公园内“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图书馆”馆舍。全部图书设备被迫搬迁到“五教道德院”寄存,西厢书库,东厢阅览、办公,但根本上无人来阅书报。所幸是迁到五教道德院不久,日本宣布投降,抗战胜利。
  目前,此建筑正在维修,无法进入,所以只能从外部观看。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在众多高楼大厦之间,这座古建筑仍然非常引人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6:12 | 只看该作者
新浪旅游配图:齐齐哈尔大黑包 摄影:春天丹顶鹤

  三、齐齐哈尔大黑包:侵华日军地下工事群中的关键节点之一
  位于齐齐哈尔市南市郊,在原齐齐哈尔麻刀厂,现为一个塑料产品加工厂的院内,有个粮囤型的水泥建筑,据老人们讲,当初建成时被漆成黑色,所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大黑包”。它是当年侵华日军在齐齐哈尔驱使民工修建的地下工事群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之一,作为战略防御和物资储备的工事。据传,这里可能曾是监听前苏联远东通讯情报机构的地方,还曾放置过毒气等违反国际法的禁止类武器。“大黑包”目前已被确定为保护建筑,作为日军侵华的铁证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
  “大黑包”是黄色的圆形尖顶,在小路两侧低矮平房、几株小树和满天乌云的映衬下,土黄色的“大黑包”显得格外刺眼和阴沉,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依稀可见通气孔和射击孔。大黑包附近的人家在打井、挖菜窖、挖下水的时候都挖出过人的骸骨、头骨。前些年在“大黑包”周围,时不时能捡块骨头。而有的人家挖下水道,挖出了好多坛坛罐罐,是灰色的,上面写着日文。
  “大黑包”建成时,漆成了黑色。后来时间长了,风吹日晒雨打,褪色变成了现在的土黄色,但大家都沿着老话还是叫它——“大黑包”。现在人说起“大黑包”多是指这一片地方,而不是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这座建筑。
  大黑包是一个圆锥状的大碉堡,岁月的侵蚀使这个当年的战争怪物失去了威力和神秘,斑驳的外表、裸露的钢筋、堡顶栖落的飞禽仿佛展示着侵华日军的末日。直径大约30米的“大黑包”,唯一的入口便坐落在旁边院子的西南角上。大约一米高、半米宽的狭小入口只能让成年人躬身进入,入口旁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铭牌,上面写着:大黑包,一级保护建筑,该建筑建于日伪时期,原为日军指挥部,地下三层,地上有穹顶集屯兵、储物、指挥、通讯等功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有力证据。“大黑包”的内部很少有人敢进去。一是日本人的凶名太吓人,怕里面有什么东西,二是听说建这个东西死了不少人,大家都害怕。也有胆大的进去过,可能是因为通风不好缺氧,没走多远便会感到憋闷,以后就很少有人进去了。扒开堆积在门口的杂物躬身进入堡内,走过三米左右,通道向左延伸,此处异常黑暗,一股莫名的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因为没有照明、呼吸设备,便原路退出。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地面上几乎没有可以作为战略防御和物资储备的地理条件,作为日军侵华抵御前苏军的重要战略基地,其军事设施大都隐蔽在地下,“大黑包”是现已探明的日军侵华时在齐齐哈尔地下工事群中的几个节点之一。据当地的老人讲,自从1931年齐齐哈尔沦陷,日本关东军就开始在这里修筑地下工事,主要功能是碉堡、掩体、踞点和要冲以及地下栈道的出口,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齐齐哈尔的罪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6:13 | 只看该作者
新浪旅游配图:>jnv坟景观 摄影:武阿哥6660100

  四、漠河胭脂沟>jnv坟:金矿的妓院总数超过了200家
  漠河县的“胭脂沟”是闻名遐迩的采金胜地,每每说到胭脂沟,就不得不提到当年庞大的>jnv群体和著名景点>jnv坟。
  据历史记载和野史所传,当年老沟金矿最鼎盛时期矿工多达五六万人,而且清一色是男性。于是,众多的中外妓院便应运而生,当时包括老金沟在内,金矿的妓院总数超过了200家,仅日本妓院就有川本楼、小岛楼等27家,俄罗斯妓院更多达34家,几个矿区中外>jnv多达上千人。据说,当年众多>jnv卸装后用老金沟的河水洗脸,致使水面漂浮了一层胭脂水粉,香飘数里之外,这也成为“胭脂沟”名字由来的另一种说法。
  毫无疑问,这些女子也是来淘金的,只不过淘的是男人们口袋里的金钱。胭脂沟的>jnv,当时深得李金镛的同情,金矿总督办李金镛充分肯定了这些风尘女子对于金矿的发展、维系人员稳定起的重要作用。要求每一个人善待她们,她们也是人,如果不是生活所逼也不会走上这样的道路,李金镛对她们的处境深感同情,最深得人心的是明令各院,凡有要求从良者不准阻拦,还要隆重迎娶。据记载,当时这批女子在胭脂沟的地位,是很超然的,她们是被捧着生活的。
  然而,>jnv到底是一个可悲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男权社会最可怜的牺牲品,胭脂沟的>jnv们是为黄金而来,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没有走出这大山,没有带走一丁点的黄金,而只能永远的沉睡在这荒凉、孤寂的大山中,一个个悲凉的坟冢构成了如今的>jnv坟。
  这是一块真正的墓地,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块白骨,让人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路线:顺着胭脂沟的沟系,向西北行至209国道719路标,岔路口处,立有“>jnv坟”标牌,按标所指,沿岔路行驶400多米,便到墓地。旅游部门在此建一栋仿古式房屋。院内顺山坡筑起了一道墙壁,雕刻着《>jnv图》:苗条俊秀的江南女子,秀发飘逸,扬头举目,是对黄金之梦的企盼,是对悲惨命运的哀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8 02:54 , Processed in 0.06046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