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21 11:53 编辑
十八岁花季(二) 接上页
68年3月的一天,清风扑面,冷意依在,老龙头火车站(天津东站)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火车头哧哧地喷着白色的雾气,绿皮车厢的窗户全部被打开,车上的知青们都挤在了窗口和亲友们告别,我在其中,6号车一窗口,有一女同学泪流满面,使劲攥着>他*的手哽咽着,妈妈由两个哥哥架着,已涕不成声,险些瘫坐在地,亲人、朋友告别着......。这时火车拉起来汽笛,车身咣当动了一下,车上车下的人,骚动了,更动情的告慰着,女同学不得不松开>他*的手,歇斯底里的在车厢里蹦了起来,泣不成声。透过挤满脑袋窗口的縫隙,左右摆着头寻找着自己的亲人,嘴里喊着“妈妈!妈妈!”。车开了……,站台线杆上的大喇叭依旧用最大的分贝播放着欢送我们的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歌声仿佛要压到我们的告别声......。 列车开出了车站,车厢里上一片寂静,过了山海关,车窗玻璃渐渐冻成了白色,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冰凌花,这时带队的干部站起来,呼吁大家活跃一下气氛,冲淡一下长途的寂寞,带乐器的同学拿出笛子、二胡、小提琴、口琴,月琴,演奏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情绪渐渐平息的女同学们用甜美的声音合唱起来,同学们在在憧景中回味着,动情的歌声,好听!窗外的雪景,苍凉!可谓亚瑟齐鸣。 来到青年点,这是早已盖好干打垒的集体宿舍,放下行李,分好床位,大队领导已备好了拌子(木头)、粮食、(玉米楂籽)白菜、土豆,就这样吃了第一顿饭,睡了第一宿觉,温暖的大炕使身心疲惫的准知青们早早进入梦乡,睡梦里的喃喃声,轻轻地叫着“妈妈”仿佛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这群看今朝的风流人物,这群童男少女们,这群既定的知青们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黑土地。 时光就是年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信念融合缩短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的距离,促进了感情。村里农民不富裕,油灯都舍不得挑大,天气冷,没有条件洗澡,年长者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小孩子可怜,头身长时不洗,虱虮满身,12岁小女孩燕子,可爱的出奇,大眼睛,黝黑的头发,红红的脸庞,油渍麻花的棉袄,破了几个小洞的棉鞋,挡不住童真的秀丽,她常常光顾我们知青点,女同知青给她清理梳洗,教她学习,越发和我们亲近,可爱的小燕子是我们回城后的惦念。 我们和贫下中农同劳动,共命运的同时,需和那个年代同步,白天干活晚上由班长带着学习,下雨阴天大家一块拿出乐器合奏几曲,愉悦一下心情。我们青年点离一个县高中三里地,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我就常到他那借书,到了晚上农村万籁无声,我先后阅读了矛盾文集,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叶尔绍夫兄弟》和描写集体农庄的《金星英雄》还有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狄更斯、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等,还偷偷的看了手抄本,像张杨的<第二次握手》等,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而了解了世界,增加了知识,得到了再教育外的收获,缓释了青春的悲情。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