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是青岛文史家鲁海所撰写的闫家山,此后是闫立辉所补遗
阎家山村老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村中有前、中、后三条东西大街。因受旧时传统影响较深,阎家山村的村民宗族意识很强,在中街上曾建有三座青砖青瓦的支祠,由东向西依次为长、二、三支祠,按方位又称东、中、西支祠。支祠又叫家庙,二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带着一个不大的小院,是村民敬奉祖先的地方。在过去,支祠平时当作学堂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就供上宗谱,排摆香案,祭奠列祖列宗。
村里原先有三眼水井,有“九步三眼井”的说法,现在只剩下前街的一眼,自家家通了自来水后,村民便也不再来此取水了,无人管理的这眼井现已被乱石杂物填满。
阎家山村东有一个大操场,村民们叫之为东操场,过去这里称得上是村里的 “文化中心”。它的西侧就是东支祠,因此这个地方也被叫做东家庙。据村里的老人讲,操场北边以前还建有一座庙,里面供奉“老母娘娘”,把门的神是“关平”、“周仓”,面目塑得很凶恶。据说不知什么原因,庙里的道士总是得病,渐渐的就没有敢来住的了。这座庙在解放初期被拆掉了。庙前两棵银杏树,一雌一雄,可惜雌树早夭,而雄树生长茂盛,至今树龄已约有百年,树干粗至须两人合抱。可能是为了“安慰”雄树吧,村民们保留了雌树的躯干,一直立在雄树旁边与之生死相守。(不过,从老人的描述看,此庙住有道士,供奉的“老母娘娘”当为道教仙人骊山老母,因此此“庙”应为“观”。)东操场旁有一个青石垒成的戏台。村里有一个柳腔剧团,逢年过节就在这戏台上演出,也到邻村去演。演出曲目有《王定保借当》、《王东云休妻》等,阎学田、阎恒章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兼导演。邻村的剧团、瞽目艺人也常来这里表演节日。生产队的时候,操场上还有篮球架,有时进行篮球比赛。一次比赛的时候,一位个子较矮的队员在从对方队员后面跳起防守时,因用力过猛,一下子从人家的头顶翻了过去,立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村的最东边就是张村河,这也是阎家山村与外村最清晰的一条分界线。张村河流经小白干路(重庆南路)桥后分为两股,靠近村的一股水小,叫小河,另一股水较大,叫东大河,两河之间是一片果园,叫东林子。20年前,这里水清草绿,杨柳依依,村里的妇女轧着伙来这里洗衣,孩子们三五成群洗澡嬉戏。但河水被污染以后,这种景象不再。
阎家山村村西因地势较高,村里人叫西岭,有一条三四米宽的路从这里通过。西岭是阎家山的“商贸区”,国营百货门市部、菜店、粮店、煤店都集中在这里,因此在阎家山村里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婶子上哪?”“上西岭买点东西。”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都要到这里来购买凭票证供应的东西,如青啤、双马烟、大白菜、粮食等。因来往人多,就有人在菜店门前摆摊,卖鸡蛋、蛤蜊等,都是自己养的或挖的,换点钱用。后来摆摊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自发市场。粮店门前的那段路因黄泥土质,风大扬尘,雨天泥泞,加上坡高,很不好走,被称为“黄泥崖(yai)子”。后来村里整修了“黄泥崖子”,降低了坡度,硬化了路面,建起了比较规范的农贸市场。起初是露天的,以后又建起了大棚。这就是今天的郑州路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