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岛老村庄——闫家山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1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阎家山村建于明朝初年,据记载:永乐年间阎氏四家由云南迁来山东,分别居住在青州、昌乐、莱阳和即墨。在即墨居住建村,因在山丘之上,故村名阎家山村。也有人考证,这里的“云南”是山西的“小云南”,因有文献记载:“晋,阎邑大夫,以邑为氏。”这里说的是春秋时晋国的阎邑大夫以邑名作为姓,故称阎姓始自山西。
     阎家山村地处四方区北部,郑州路、周口路穿村而过,张村河、李村河在村东流淌。阎家山村现在居民一千二百多户,以阎姓居多,张、胡、辛也是大姓。现在的阎家山村既有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又有保留完好的老村舍。
     阎家山,虽名为山,实际上只是一个丘陵,但山下张村河、李村河汇合处地势很好,几百年来,阎家山村就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村庄。
     1897年德占青岛以后,为先解决饮水及其它用水问题,先在汇泉一带打机井取水,又在海泊河建水源地,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又在阎家山村北建了水源地,在这里打井 14口,“一日之给水量,初为1800立方米,1916年增加到3000立方米。”在水源地工作的工人中多为阎家山村村民。日占青岛的时候,又去白沙河建水源地,仍有阎家山村的村民前往当水场工人。
     日占青岛后,1921年建钟渊公大纺织厂(今国棉六厂),1923年8月工厂开工时有中国工人3400名,同时又建了富士纱厂(今国棉七厂),有中国工人1800名,这两个工厂的工人中都有许多是阎家山村村民。
     由于自来水厂、纺织厂的建立,阎家山村村民中许多由农民成了产业工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成立胶澳督办公署,下设水道局管理自来水,在阎家山村建了水道局工人子弟学校。
     鲁伯俊(1895年—1927年),原名鲁广德。父亲鲁佛民,初是国民党左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鲁伯俊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来到青岛。当时他父亲鲁佛民任胶澳督办公署教育科科长,因而鲁伯俊谋得阎家山村水道局工人子弟小学校长职务。《青岛党史人物简介》中介绍说:“开始了联络工人,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支部的革命工作。他白天教小学,晚上为工人办夜校,附近李村水源地、钟渊纱厂等40余名工人前来参加夜校的学习。以阎家山村为基地,又伸向四方、沧口一带的工厂。……1926年,鲁伯俊在阎家山村先后发展了阎昌居、阎恒珍等5人为党员。建立了阎家山党支部,鲁伯俊任书记。” 阎家山村成了四方、沧口一带革命策源地,反动派当局到阎家山村封闭了水道局工人俱乐部和子弟学校,鲁伯俊因在前一晚已经获得消息,化装逃离了。
     鲁伯俊在青岛期间曾协助关向应同志开展共青团的工作,他在胶澳中学读书的弟弟余修(解放后山东省副省长)就是这时加入了共青团的。鲁伯俊在青岛遭到通缉,他去了济南,在中共山东地下省委机关工作,后分管农民工作。1927年5月,军阀张宗昌大肆逮捕共产党人,5月鲁伯俊被捕,在济南千佛山下英勇就义。
     1932年,中国航空公司向青岛市政府租赁阎家山村之北土地二百多亩,建设了飞机场,开通了民用飞机航线。开设的航线为由上海经海州(今连云港)、青岛、天津到达北平。第二天,依原航线由北平返上海。青岛至北平飞机票价120元,至上海也是120元,至天津100元。机场称沧口机场,实际上离沧口尚远。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5:08 | 只看该作者
      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占据青岛,沧口机场被日本侵略者做了军用机场,对中国进行空中侵略。日军对沧口机场进行了扩建,扩建中占用了阎家山村的部分土地,在李村河岸设了铁丝网,阎家山村人不能进入祖辈曾耕种的土地。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大批美国军队登陆青岛,首先抢占了沧口飞机场,此后沧口飞机场成为三方共用,一是民用航空,一是美国海军航空队,一是国民党空军。驻守沧口飞机场那里的美国军人经常酗酒滋事,阎家山村村民也深受其害。这一时期,机场的各种飞机不断起飞、降落,阎家山村村民每天在飞机的轰鸣声中生活,鸟儿都不敢在这儿生存。
     民航方面,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都在青岛设办事处,开设航线。中国航空公司开有上海——南京——徐州——青岛——天津——北平航线,中央航空公司开有上海——南京——青岛——济南——北平航线。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山东是重点战区,南北陆上交通中断,青岛沧口机场成为南北空中交通重要空港。
     李世芳是京剧“四小名旦”之一,是梅兰芳亲传弟子,有“小梅兰芳”之誉,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当时人们认为李世芳是梅兰芳最佳传人。1946年底李世芳在上海演出,演毕于1947年1月5日由上海乘飞机返北平,途经青岛时因大雾,飞行于阎家山村上空时撞机失事,乘客罹难,是震惊全国的一次空难,李世芳也不幸遇难,梅兰芳闻之辍演,青岛市演出界在胶州路吕祖庙为他进行了公祭。
     解放后,阎家山村的非农业人口日渐增多,上世纪50年代在村西建了化工学校,后改为化工学院即今之青岛科技大学。村东、南建了重庆路、郑州路。村里的土地已逐渐减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 “青岛市总体规划”,阎家山村整体 “农转非”,成立了阎家山企业总公司,曾拥有工程制作安装、起重运输设备生产与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家具生产与木器加工、建筑装饰与工程施工、机电工具生产与精密制管加工、商业网点与农贸市场、园林花卉种植等15家企业。昔日的农民成为今天的企业职工,共有1380名, 2000年公司总资产更达亿元。阎家山的青岛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施工范围已至山西、新疆、四川、贵州、重庆、北京等省、市、自治区几十个城市。
     走进今日阎家山村,放眼望去皆是厂房和楼房。当年的阎家山村,以“阎家山空难”为全国人所认识,今天却以她的工业而闻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5:13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是青岛文史家鲁海所撰写的闫家山,此后是闫立辉所补遗
   阎家山村老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村中有前、中、后三条东西大街。因受旧时传统影响较深,阎家山村的村民宗族意识很强,在中街上曾建有三座青砖青瓦的支祠,由东向西依次为长、二、三支祠,按方位又称东、中、西支祠。支祠又叫家庙,二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带着一个不大的小院,是村民敬奉祖先的地方。在过去,支祠平时当作学堂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就供上宗谱,排摆香案,祭奠列祖列宗。
    村里原先有三眼水井,有“九步三眼井”的说法,现在只剩下前街的一眼,自家家通了自来水后,村民便也不再来此取水了,无人管理的这眼井现已被乱石杂物填满。
    阎家山村东有一个大操场,村民们叫之为东操场,过去这里称得上是村里的 “文化中心”。它的西侧就是东支祠,因此这个地方也被叫做东家庙。据村里的老人讲,操场北边以前还建有一座庙,里面供奉“老母娘娘”,把门的神是“关平”、“周仓”,面目塑得很凶恶。据说不知什么原因,庙里的道士总是得病,渐渐的就没有敢来住的了。这座庙在解放初期被拆掉了。庙前两棵银杏树,一雌一雄,可惜雌树早夭,而雄树生长茂盛,至今树龄已约有百年,树干粗至须两人合抱。可能是为了“安慰”雄树吧,村民们保留了雌树的躯干,一直立在雄树旁边与之生死相守。(不过,从老人的描述看,此庙住有道士,供奉的“老母娘娘”当为道教仙人骊山老母,因此此“庙”应为“观”。)东操场旁有一个青石垒成的戏台。村里有一个柳腔剧团,逢年过节就在这戏台上演出,也到邻村去演。演出曲目有《王定保借当》、《王东云休妻》等,阎学田、阎恒章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兼导演。邻村的剧团、瞽目艺人也常来这里表演节日。生产队的时候,操场上还有篮球架,有时进行篮球比赛。一次比赛的时候,一位个子较矮的队员在从对方队员后面跳起防守时,因用力过猛,一下子从人家的头顶翻了过去,立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村的最东边就是张村河,这也是阎家山村与外村最清晰的一条分界线。张村河流经小白干路(重庆南路)桥后分为两股,靠近村的一股水小,叫小河,另一股水较大,叫东大河,两河之间是一片果园,叫东林子。20年前,这里水清草绿,杨柳依依,村里的妇女轧着伙来这里洗衣,孩子们三五成群洗澡嬉戏。但河水被污染以后,这种景象不再。
    阎家山村村西因地势较高,村里人叫西岭,有一条三四米宽的路从这里通过。西岭是阎家山的“商贸区”,国营百货门市部、菜店、粮店、煤店都集中在这里,因此在阎家山村里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婶子上哪?”“上西岭买点东西。”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都要到这里来购买凭票证供应的东西,如青啤、双马烟、大白菜、粮食等。因来往人多,就有人在菜店门前摆摊,卖鸡蛋、蛤蜊等,都是自己养的或挖的,换点钱用。后来摆摊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自发市场。粮店门前的那段路因黄泥土质,风大扬尘,雨天泥泞,加上坡高,很不好走,被称为“黄泥崖(yai)子”。后来村里整修了“黄泥崖子”,降低了坡度,硬化了路面,建起了比较规范的农贸市场。起初是露天的,以后又建起了大棚。这就是今天的郑州路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5:14 | 只看该作者
         村北曾驻扎着军队,军队操场上有用竹竿子扎成的架子,是用来挂银幕放电影的。在没有电视的时代,“到部队看电影”成为村民们最大的休闲娱乐。那时的电影以革命战争片为主,像《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每到放电影时,家家户户就要忙碌一番,先派人占地方,抢占最佳位置,接着提前做饭吃饭,举家出动。放电影从不用通知,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的人就传了个遍,有消息灵通的,连片名都知道。有时还会有人搞恶作剧,传假消息,让人们空跑一趟。因是露天,受天气影响很大,有时正看得兴起,忽然大风刮倒了架子,或突然下起了大雨。如果去得晚了,就只能在外围或到银幕背面看“反片子”。电影演完后,回家的大军肩扛手拿各式板凳,或背或抱着睡着的孩子,嘴里议论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阎家山村过年的风俗与青岛其它地方差不多。除夕那天,从中午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贴春联、过门帖,在堂屋正北挂“祝子”,摆供桌供品,又叫摆碗儿。村南有村里的茔地,叫南茔,黄昏时分家里的男丁要提着灯笼,带着香纸,到南茔“上茔”,让祖先回家过年,从去到回,灯笼不能灭,好让祖先看清路。12点过后,男丁就要出门“走年”,到长辈家里磕头拜年。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彻夜不眠守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家里有老人的,还保留着过年“挂祝子、摆碗儿”这样的“老讲究”了。
    日寇侵华期间,阎家山也遭受了践踏。鬼子进村后把东家庙当作伙房,还在村边的田地里用水泥建了一些前大后小的半圆柱形的东西,用来停放小型飞机,村里人叫做“飞机窝子”。那时村里有来打工的,被日本鬼子见到就杀,凶残的鬼子抓到反抗的人就扔进胜利桥北头的狼狗圈,活活咬死。据说一次李村监狱暴动,但很多人又被抓回,被恼羞成怒的鬼子在娄山后集体枪杀。村里人被闹得人心惶惶,许多人被迫出去逃荒。
    鬼子在村里犯下的一桩罪恶,村民们至今不忘。有一位由河西村嫁入阎家山村的妇女袁氏怀孕,逃往村北2公里之瓮窑头村(达翁村),后在瓮窑头村,日军纠缠并欲施暴,袁氏誓死不从,被凶恶的日本兵刺死,胎儿也同时遭难。她的丈夫张承炳痛不欲生,后自缢。张、袁两家为记住这血海深仇,集资于1915年农历10月在阎家山村南立了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碑阳正中镌“烈魄化碧” 4字,其左右刻有“民国四年小月阖学为张烈妇儒童张承炳妻袁氏立”,碑阴镌有记述袁氏惨遭日军杀害经过的碑文,文中对其不屈精神予以赞扬。1982年8月,青岛市博物馆将此碑运至馆内,经修复对外展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5:15 | 只看该作者
       被人们记住的,还有两位革命烈士。在抗战时期,日寇处处设卡搞封锁,村里一位叫阎立明,一位叫辛兆宾(音)的,不顾生命危险,偷偷向解放区运送急需物资。在一次运送火柴、盐等物资时,被设在营子村的关卡查住,后被杀害。两人被安葬在村里的南茔,在上世纪70年代,每到清明节,小学生们就会排着队伍,唱着缅怀先烈的歌曲,向烈士墓敬献花圈,祭奠英灵。如今烈士的墓已被迁走,但他们的英雄事迹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村里有所小学,叫阎家山小学,座落在西岭上。阎家山小学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从东山里拉的过石,磨山墙,4间正房,3间做教室,1间做教师办公室兼宿舍 (保存完好,现为学校工厂),主要是高小学生在此上课,初小则安排在3个阎家支祠学习,后又在场院屋加了一个班,上、下课有专人从东到西摇着铃铛,统一作息时间。别看阎家山小学小,在1926年就设有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这是当时青岛所有学校中惟一设有党组织的。解放前阎家山小学归属盐滩小学(现洛阳路小学)管理。1960年阎家山小学开始扩建。
    1975年时,阎家山小学一个大门却出了两个学校:东2排教室是“民办”的阎家山小学,西2排教室是“公办”的洛阳路小学分校。因是农村户口,阎家山的孩子只能上阎家山小学。正是因为有了身份的不同,两校之间虽然没有围墙,但在孩子们心中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两校师生泾渭分明,互不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现在两校早已在1982年合并,更名为郑州路小学。现在的孩子们再没有身份的差异,在漂亮的教学大楼里共同学习,共同玩耍,享受幸福童年。
    阎家山村村民农转非前是菜农,现洛阳路东小区、海琴广场东广场都曾是阎家山村的田地(这些地方地势低,按其方位被村民叫做南洼、西洼。南洼还有一个大水塘叫做南道湾)。阎家山的蔬菜闻名全市,供应好几个蔬菜店。阎家山村村民拉着地排车给蔬菜店送菜曾是岛城一景,特别是送菜归来,在北岭集中所有的地排车,然后组成地排车车队从山顶直冲下去是菜农最高兴的事。“文革”前,种菜卖菜是阎家山村民惟一的经济收入。1958年因国家建设需要,位于崂山水库库区内的香里村整村搬迁到阎家山,在村南住的叫南香,村北住的叫北香。同年,沙岭庄居民搬迁到阎家山西岭,建了郑州路宿舍。这里面阎家山村民做出过重大牺牲。
    1980年后,阎家山村地大部分被国家规划为住宅地。
    改革开放以后村委一班人发挥聪明才智,组织村民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辈辈靠土地生活的农民成立公司,兴办企业,工业设备安装、汽车配件、房地产等等,搞得红红火火,产业不断扩大,使原来人多地少、贫穷落后的阎家山村迅速发展起来。1994年阎家山人在自己的蔬菜地里盖起了11座楼房。阎家山村可以算是青岛市第一座农民盖大楼的村子。村里的老人每个月都有500元以上的养老金,衣食无忧。前几年村里还组织全体老年人坐飞机游览了首都北京,让老人们欢喜不已。2002年,“雁山集团”成立,一千多村民通过企业集团就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年收入达到2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闫家山村人靠自己走出一条发财致富的新路。
    世事变迁,如今,南洼、南道湾、西洼,飞机窝子等已变成了阎家山村村民的记忆,东操场也只剩下不大的空地,三个支祠现在或废弃,或改作它用,粮店、菜店、煤店等也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阎家山村即将面临着拆迁改造,相信,改造后的阎家山村必将展现新的姿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8-21 15:26 | 只看该作者
阎家山已经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8-21 15:3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6:49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8-21 16:56 | 只看该作者
任春海 发表于 2014-8-21 16:49
是啊,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8-21 17:2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0 23:22 , Processed in 0.06130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