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转载 ] 追踪长漂 —— 徐晓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4 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转载 ] 追踪长漂 —— 徐晓帆

追踪长漂(一)

--------------------------------------------------------------------------------

全文提示

  今年是长江漂流探险20周年。20年前,洛阳青年王茂军、雷建生、郎保洛等自发组成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上各拉丹冬雪山,涉沱沱河、通天河,闯金沙江,飞越虎跳峡……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当年,洛阳漂流勇士在金沙江奋战之际,本报在河南省新闻单位中最先派出记者到现场追踪采访。今起,本报发表当年随队记者徐晓帆撰写的《追踪长漂》连载,以纪念长漂。该文记述了漂流活动中一段曲折复杂、鲜为人知的经历,记述了漂流队员的生活和情感,记述了沿途别样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初识漂流

  漂流?我敢说,1986年以前,全国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人都不知此为何物。

  我是那年5月份才知道。记者段惠写了篇简短的消息在《洛阳日报》上发表,说是“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昨已出发”,问详情,她拿出两份资料。

  据称,漂流探险是欧美国家新兴的运动,它以无机械动力的筏子载人,顺自然落差的江河激流漂流,刺激、危险。1980年,日本人植村在亚马逊河上创造了长6000多公里、落差3200米的世界纪录。目前,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如密西西比、尼罗河等都被探险家所征服,而中国长江长6300公里,落差5400米,漂流长江被《今日美国》称作“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据称,1985年,四川大学学生尧茂书独自一人进行长江漂流探险,开了我国这一运动之先河。可惜,他刚进入金沙江便不幸遇难。1986年,美国坎·沃伦激流探险公司已摆好架势,将向长江挑战。四川省也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不日饮马长江。而洛阳的小伙子不甘人后,经过一番筹备,匆匆出发

  洛阳漂流队最早的队员有8人:王茂军、郎保洛、李勤建、孙志岭、霍学义、雷建生、杨红林、张军。有几个人我知道。王茂军、郎保洛是市委院的,小时候打架有点名气。杨红林,跟我在部队的战友刘西林很熟,我看过他写给刘西林的信,信上引用了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心想这人还志向不凡哩!雷建生是我哥徐小苒六中的同学,文化大革命中,常见他和一拨人身着帆布做成的摔跤衣在王城公园情人岛上摔跤。他膀大腰圆,不喜欢使绊而喜欢大背,把人背翻在地,还是一脸严肃。我去过他下乡当知青的地方,那是灵宝黄河故道。动不动尘沙飞扬,擀面条、做馒头不用放面扑。他请我们吃大白蒸馍,好吃,但不敢使劲嚼,太碜。同屋的知青在唱歌,用的是“霹雳一声震乾坤”的调子:“人说这里有三宝哇,有三宝哇,沙土打墙墙不倒哇,墙不倒哇,夜里翻墙狗不咬哇,狗不咬哇,媳妇不嫌公公老呀啊啊……”

  那时通信工具极不发达,漂流队出发一个月后,信息才断断续续传来。漂流队到了长江源头姜古迪如,藏语意为“狼的山坡”;各拉丹冬冰川雄伟壮观,令人瞠目结舌;漂流队到了无人区,雪夜帐篷外有动静,队员们以为是狗熊,准备搏斗,谁知冲出去一看,原来是只野牦牛,虚惊一场;漂流队进入通天河,一路顺水顺风,轻舟疾进……我预感到这几位洛阳青年真的要创造奇迹,要为洛阳增光,为中国增光。那么,作为家乡的报纸,应该有记者在现场,把发生在那里的新闻及时传回来,告诉家乡的人民。

  我申请到长江追踪采访漂流,很快得到报社领导的批准,并派美术编辑李仁伟同往,负责摄影。洛阳印刷厂工人忻洪雷听说了,说跟王茂军是同学,想上去看看。于是,7月10日,我们结伴前行。

2#
发表于 2007-10-14 18:50 | 只看该作者
    等待!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18:11 | 只看该作者
追踪长漂(二)


   
          --------------------------------------------------------------------------------

                              二郎山——大渡河

  到漂流现场有两条路线。北线,到青海玉树,然后辗转金沙江第一镇——直门达;南线,过成都走川藏公路,到川藏交界重镇——巴塘。怕跟不上趟,我们选了后者。
  到了成都我们才知道,成都没有直发巴塘的长途汽车。只有到康定的,还是3天一班,一班3辆,成群结队,好路上照应。我们问客运人员,康定有没有发往巴塘的车,“有吧?”那人回答得稀里糊涂,“好像是三五天一班,最主要得看天气,碰运气。”管他呢,先到康定再说。我们买了最近一班车的车票,17日,终于从成都上路。

  成都发往康定的班车是解放头,后面是车厢,这种车在洛阳,一二十年前就被淘汰完。车开起来哼哼叽叽,一遇上坡,总想熄火。尽管车不雅,沿途的风光却赏心悦目。

  过了新津便上了川藏线。窗外,青山连绵,郁郁葱葱,股股清泉从山坳间涌出,沁人心脾。树枝摇曳,分明是鸟跃;黑蝴蝶掠过,简直大如蝙蝠。我想,这里的随便什么山,修上栈道,建个亭子,都不亚于峨眉。

  夜宿天全。大约要一气穿越二郎山吧,第二天天没亮,汽车便早早上路,谁知半路遇塌方,一直等了近12个小时。第三天,我们才始见二郎山尊容。

  二郎山海拔3437米,突兀耸立,云雾缭绕,分外壮美。但山路一侧是刀劈斧砍的峭壁,一侧是溪水奔腾的万丈深谷,令人心惊肉跳。车像醉汉一样一会像是猛撞山崖,一会又像是直冲深谷,乘客莫不屏住呼吸,捏一把汗。走到半山腰,俯瞰,车队如蚁,仰望,又有汽车飞驰,倒别有一番韵味。用了近3个小时,汽车才爬到山顶,山顶细雨如丝,远眺,崇山峻岭之中那如同飘带似的大渡河,时隐时现。

  民谣道:“翻越二郎山,如过鬼门关。万幸不翻车,也得冻三天。”所幸,1983年后,二郎山实行定时单向放行,事故大大减少。

  下了二郎山,汽车沿河边公路逆大渡河而上。如果说在山上看大渡河如同飘带,那么眼前的大渡河如同猛兽。浑浊的河水巨浪翻滚,汹涌澎湃,漩涡相连,涛声震耳欲聋。

  这就是大渡河。100多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10万人马来到安顺场,全歼清军守敌,大军乘势乘船向对岸掩杀。石达开以为天堑已拿下,就大摆筵席,犒劳三军。不料,此后大渡河水一连暴涨3次,石达开渡河不成,全军覆没。5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没有走石达开老路,他们拿下安顺场,乘船渡河,又飞夺泸定桥,大军安然转入川西,北上抗日。

  泸定桥到了。此桥为康熙44年(公元1705年)始建,桥堡嵌在岩石间,斗拱飞檐,如同古寺庙。我们走上这座铁索桥,只见两侧为4条铁索,中间木板搭在9条铁索之间。桥晃晃悠悠,下面河水湍急,让人头晕目眩。

  《四川日报》曾报道,中国科考漂流队上长江源头前在大渡河练过兵,是因为大渡河狂傲不羁类似金沙江。是这样吗?

                            月亮弯弯康定城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一首《康定情歌》,多少人心驰神往!我们来到康定,那苍翠欲滴的青山,那山背升腾的云烟,那湛蓝夜空镶嵌的星星、明月,都叫人深感此歌的意境,耳畔一直有此歌在萦绕。

  康定,原西康省省会,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城市紧挨山脚而建,折多河从城中直泻而下,浪花飞溅,河的北侧足足有百十米长的生肉棚,飘散着膻腥,身着藏族、彝族服装的人川流不息,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风景。

  跑马山紧挨城南,看上去有几百米高的样子。据说,此山山顶是坝子(平地),而康定无百米平地,因此,跑马要在此山,故名跑马山。甘孜报社的傅编辑却告诉我们,实际上因此山为马鞍形,才叫跑马山。他说:“当然,此山过去也跑马、赛马,但现在山上全种上了树,没法跑了。现在每年逢农历四月初八为跑马会,也就是集市。那一天,无非是牵马上山,绕坝子转一圈,象征一下,有那么回事就成!”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18:13 | 只看该作者
追踪长漂(四)


                  --------------------------------------------------------------------------------

 
过了雅江是理塘大草原。这里海拔4200米,第二天一上路,我们顿感胸口发闷。高原牧场水美草肥,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地,黑色的帐房,白色的羊群,蓝色的湖泊,再加上天空不时低低飘过的云彩,那云彩投下的阴影,我们眼前分明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高原湖泊,当地人称海子。据说,海子里的鱼成群结队,懒洋洋地游。人们支好锅,烧上火,再下网捕也不迟。高原牧场,其实也是花的世界,近看,万紫千红?远望,才是一片碧绿。
  草原平坦,汽车疾驶。我们昏昏欲睡。蒙眬中,似听到悠扬的歌声。果然,有一两个乘客在唱歌。一会儿,蔓延到整个车厢,全车人都在唱,什么歌词听不清,只听到“呀啦嗦”。“怎么唱起歌了?”我问司机。司机笑道:“兴奋啦!高兴啦!民族兄弟们见一路平安,开心啦!我开车这么多年,回回都是,一过理塘就开始唱,一直唱到巴塘!”我们闻听也兴奋起来,跟着瞎吼:“巴塘在望了,呀啦嗦!”

   
                                刘平安讲的故事

  巴塘是川西紧挨西藏的县城。四面环山,山坡上层层建着藏式风格的房屋,宛如城堡。那时很少听说旅游、采风什么的,所以我们身穿运动衣走在街上,引人注目。特别是李仁伟肩挎两架长镜头相机,更出风头。我们问起漂流的消息,当地人任你说破嘴皮,也搞不懂漂流是干什么的,人人一脸茫然。

  在县招待所住下来,我们又分头到县机关问情况,一无所获。到邮电局看报纸,都是一星期前的,恐怕与我们同时抵达。没办法,只有耐心等待。

  一天,我们吃过饭午休,忽听有人大喊:“洛阳来的记者在哪里?”出门循声望去,只见一敦敦实实的小伙子站在院中。我们赶紧说明身份,小伙子拉住我的手便使劲握:“漂流队的弟兄们可把你们等来啦!在上头,听说你们要来,茂军他们叫我专程来迎接。”

  他叫刘平安,洛阳玻璃厂工人,在沱沱河兵站加入了洛漂队。坐在屋里,他打开话匣,先从沱沱河说起。

  “你们不知道,沱沱河以上水浅,时不时要拖船。人上多了不中。茂军、志岭、学义就在路上走。那天,我在兵站接住了划船过来的红林他们,但左等右等等不着茂军他们。大雪不停地下,呆在屋里也冻得发抖。半夜,门被哐地一下撞开,进来几个彪形大汉,都跟藏民一模一样。我正愣着,只见为首一人喊:‘老谝!’这是我的外号,声音听着熟,像茂军!我们紧紧抱在一起。听说,茂军他们过无人区走了3天。高山缺氧,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喘气。志岭两人说啥也走不动了,躺在地上说:‘干脆死到这算完。’茂军说话:‘不中!只要有一口气,也不能等死。’这样走走歇歇,喝沱沱河水,吃草根,才摸到兵站。”

  洛漂队是6月10日开始上长江源头的。去年一场暴风雪,使得唐古拉山一带10多万牲畜被冻死,至今畜尸遍野。洛漂队好不容易租来4头牦牛,17日抵达源头,找到了尧茂书的遗迹,留下了洛漂队的标记,18日开漂。

  洛漂队现在何处?情况怎样?当我们问起这些,刘平安更兴奋,口气中透着自豪。

  “你们不知道,”他爱说这么一句。他说:“洛漂队已率先进入金沙江。要说率先,一点儿也不含糊。当时洛漂队、四川队(即中科队,当地人和漂流队之间都这么叫)都到了金沙江口,都听说金沙江第一个大峡通迦峡叫‘鬼门关’,水急浪大,暗礁密布,漩涡成串,尧茂书便是在此遇难。四川队在直门达为尧茂书立了个纪念碑,接着又是勘查,又是制订方案,但就是干打雷不下雨。你不漂咱漂!7月17日,洛漂队一声号令,仅有的3条船连成串,一下冲进激流。经过两三个小时搏斗,洛漂队闯过了通迦峡。”

5#
发表于 2007-10-14 20:59 | 只看该作者
慢慢看.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18:12 | 只看该作者
追踪长漂(三)


                  --------------------------------------------------------------------------------

  我们一起登跑马山。沿石阶而上,只见山腰遍插白经幡,迎风猎猎。只要有大石块,上面总要写上“妙法莲花经,念一遍功德无穷”一类话。只要有大树,树枝上都挂着写满藏经的白布。树干上都刷着漆字:“南无阿弥陀佛。”快到山顶有一巨石,上书一人多高的“诚”字,惹得许多藏民在此焚香礼拜。山顶几立着一座高十多米的白塔,酷似北京北海里的白塔。塔边喇嘛庙里,更是香火缭绕,念经声呢呢喃喃,不绝于耳,一个个进出者都双手合十,一脸虔诚。

  看来这是喇嘛教的圣地。傅编辑介绍说,藏民大多信喇嘛教。他们崇尚念阿弥陀佛,相信念得多了,就能成佛。历此,他们自己念,还在树上、河上都挂上经幡,风吹经幡动,也等于是在念。他们还要到拉萨朝圣,最感人的是一步一匍匐,拜着去朝圣,有的人能冻死、饿死在路上。活佛下来转转,许多藏民都倾其所有献东西、钱,有的几乎倾家荡产。

  我们深为藏民的虔诚所感动。近看,跑马山顶林海莽莽,松涛阵阵。远看,海拔7556米的贡嗄雪山身披素装,连着白云,巍然矗立。我感到,这片广袤的土地,充满着庄严与神奇。下了跑马山,我们顺路逛集市,发现康定的蘑菇格外肥美,大的8角一斤,小的3角一斤。仁伟买了个4斤重的,回到招待所让厨师一做,菜、汤全有了,简直是第一美味。我们还发现康定烧火、做饭全用电炉,一问,服务员答:“折多河上有4座水电站,电用不完,又送不出去,3分钱1度,不用白不用。”

  我们到康定第一天即到车站打听卖不卖发往巴塘的车票。回答是啥什么时候发车不一定,但车票已预订完。到康定兵站问问有无军车,站长说,一星期前刚走了两个团。我们简直绝望了,干脆就在路边等着截车,但竟也无一辆。

                           
                              雅江——理塘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一天,有位年轻人造访。他说自己是《四川日报》记者, 刚结束纪念中国红军长征50周年采访,闻听我们采访漂流,甚感兴趣,愿同往,至于车票,他说他一定设法解决。

  两天后,康定发往巴塘的班车终于上路。也不知他是怎么跟站长说的,反正那天站长请下去了一位熟人,又掂了3个马扎,让我们上车,我们大喜过望。

  从康定出来便进入原始森林。窗外是无边的林海,转不完的青山。忽然,一大片焦土映入眼帘,焦土足有几十平方公里,被烧焦的木头横七竖八地躺着。司机告诉我们,这是70年代一场山火造成的。除了山火,这一带更可怕的是泥石流。他有次遇到,其时一川山石大如斗,一会儿就把一个山谷塞满了。幸亏当时离得远,没砸进去,怎么办?撤!
  这一带是藏民居住区。一个个类似碉堡模样的石头房子,镶着小小的窗户。不时有小巧灵珑的白塔,上面飘着白旗。有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手摇转经筒,旁边是一座玛尼堆。

  玛尼堆就是坟墓。它用石块垒成,我在新疆当兵时见过,去昌吉庙尔沟师部深山的路旁星星点点。放牧的哈萨克族人死了,有的就这样埋葬。冬、夏出入牧场,有时祭祀一下。不管天气再热,牧民总是穿着皮袄,人们说“热不死的老哈萨”;不论天气再冷,哪怕大雪纷飞,维吾尔女人总穿裙子,人们说“冻不死的老维维”。

  雅江到了。这是座县城,以旁边流经的雅砻江而得名。雅砻江号称“小金沙”,水流湍急,涨落无常。但由于此江鱼十分鲜美,放眼望去,捕鱼的网竟架有三四百张。当地人把鱼分作两种,一是甲鱼,即带鳞鱼,如鲤鱼等;一种是土鱼子,即无鳞鱼,如鲶鱼等。

  夜宿雅江正在江边。一眼望去,江边渔火闪闪,真有渔歌唱晚的江南之风。旁边雅袭江大桥飞越深谷,欲上桥转转,被荷枪实弹的民兵拦住。原来此桥为川藏公路的咽喉,过去由部队把守,现由民兵把守,任何人不得逗留、照相。据说,这里原来有一座英国人建的吊桥。验收时,当地人赶了100头牦牛过桥,没事,算是合格,后来此桥塌了,两岸人天各一方。

7#
发表于 2007-10-15 10:48 | 只看该作者
追踪长漂也不容易,谢谢详细的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3 00:40 , Processed in 0.03674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