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人的政治声音在他们离开之后的第12个年头又重新出现在了青岛,历史在1926年12月所轻描淡写的这一笔,在今天看来似乎更具有某种戏剧性。不过短短的十余年,曾经以主人的身份自诩的城市缔造者居然沦为了纯粹的客人,德意志的权威、法律和道德都只能局限在青岛路1号这个不足2000平米的庭院里。尽管这里距那座处处昭示着昔日的权力与秩序的总督府仅百步之遥厖这种身份与地位的巨大落差,难免会让许多人心生感慨,这其中或许也包括曾担任青岛领事的几个德国人,我们似乎也不难理解他们在目睹过这座城市后的那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复杂心境。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位于青岛路与广西路路口东北角的这座独立住宅,只有其曾作为领事馆的记忆还时常被人所提及,仿佛是在极力地填补一段再也无法实现的梦想厖。 实际上,在德国领事机构迁入前的1913年,这座住宅就已经在威廉大街(Wilhelm Strasse/青岛路)这处依山傍海的高坡之上竣工了。建筑的早期业主是律师和公证人曼弗雷德·齐摩尔曼(Manfred Zimmermann)。生于1879年的齐摩尔曼在20世纪初来到青岛,除了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他还相继担任了“在青岛设立和经营一所公共医院协会”(即福柏医院的董事会)的主席和登山、狩猎等多个民间协会的负责人。就整个建筑的艺术风格而言,青岛路1号住宅应是一种德国青年派与新文艺复兴式风格相互影响的交融。建筑坐落于总督山东南的一处坡地,坡地与南侧道路的落差采用了在青岛随处可见的花岗石砌筑成坚固的护坡墙,这座总面积约为1165平方米住宅为两层,并带有阁楼与地下室,建筑的南立面和西侧的各起带有一定弧度山墙,虽然样式相近,但南侧山墙在一些细部上稍加处理,而显得更考究。可能是出于希望增加建筑的艺术性效果。设计师在建筑中部的转角处,恰当嵌入的八角形双层圆顶塔楼,塔楼下部的弧形墙体上开有两组等距分割的竖窗,凭借着高度上的优势,人们的视线可以轻而易举越过德华银行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屋顶,尽情领略青岛湾优美的海景。住宅的主入口位于西南角,完全由花岗石砌饰的拱门起到了明显的强调作用。在外部的装饰细节上,早期建筑中常常使用的明廊、圆券式大窗、哥特式拱券以及繁琐的装饰等特色和结构符号均已不见了踪影,简洁的立面显现出1905年之后在青岛住宅建筑中少量装饰,建筑形体简化和轮廓清晰的特点。德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林德(Christoph Lind)认为,这种变化和趋势的出现并非青岛所独有,而是对在德国本土发生的变化所做出的回应。除了建筑成本的因素,追求稳定并具有青岛特色的建筑风格也是原因之一。相同的变化在1911至1914年于威廉皇帝海岸西侧为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的德籍教师所建的住宅中亦可得到体现。林德同时还认为,这种明显的变化也是德国建筑元素与青岛气候相融合的产物。
|
|